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药专业市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药专业市场

探究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方针,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笔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教育部有关文件,以及自身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现状,参考多家院校课程改革经验,对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结合实际岗位操作,使课程教学转变为工作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课程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1]。原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运行的是学科化教学模式;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实际岗位紧密联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完成从以理论学习为核心到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教学转型,即进行教学改革。而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本文就高职中药专业课程改革进行论述和分析,提出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

1中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受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影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中药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仿照中药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以学科要求为中心,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特色。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1层次针对性不强,缺乏中药职教特色现行中药专业教学计划中,传统专业教育思想的烙印依然存在。在教材建设上,许多院校使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教材的翻版,抓不住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与工作实际脱节,缺乏应有的职教特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延续学术型人才培养特点,忽视高素质技能操作型人才培养。以《中药鉴定学》为例,各论中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内容占比较大,而体现中药职教特色的药材常用别名、药材等级规格、常见伪品判别等却收载不多。1.2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且缺乏系统性,跟不上时展步伐现在的教材大多是从一本书抄到另一本书,有的甚至借用大学教材,结果要么过深、过多,理论多于实践,要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涉及不够。教材系统性不强,导致横向失调,教师各自为政,教学内容重复较多,可以说陈旧与欠缺并存。

1.3课程体系改革缺乏深度和广度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和感觉到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教师抱残守缺,大多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且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与广度。

2中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继续阅读

中药鉴定学在药材市场的实习带教

【摘要】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社会需求,结合亳州中药材市场优势,近5年学校学生在亳州进行了中药鉴定学实践,包括药材辨识实践和商场情况调查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实践技能、较全面的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 亳州药材市场; 教学实践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求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课上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对于中药的感官认识主要来自于图片和文字,而对于中药的立体感官、气、味等方面无从得知。同时,中药材作为商品,其种植品种、数量及规格常受到供需关系调控,而教材普遍具有滞后性,故学生对于中药材市场行情变动无法知晓。所以,本校自2014年起,开展了中药专业本科生亳州药材市场调研的教学实践活动。5年来,学生反应热烈,教学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本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模式及经验做以探讨。

一、亳州药材市场简介

亳州市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基地,其历史悠久,自明末清初,成为药材集散地。清朝中叶,亳州发展为“淮西都会”,成为当时与河南禹州、河北祁州、江西樟树齐名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2013年,亳州康美中药城建立,标志着新型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投入使用,亳州市的中药材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今康美中药材市场的交易品种繁多,包含着全国大部分的药材品种。且药材商品规格丰富,便于学生辨别中药优劣。市场常年进行大宗药材交易,学生通过走访商户,也可以了解当年药材市场情况。康美中药城位于亳州市中心,交通住宿便利,适合组织大量学生学习实践。

二、中药鉴定学实践模式及内容

本校《中药鉴定学》教学实践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1.前期准备阶段。在进入药材交易中心实地实践前,播放亳州药材市场介绍短片,使学生了解中药材市场历史发展、商位分布、营业情况等,帮助学生进行实地走访。2.实地调查阶段。鉴于参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分队,每个小分队6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本校中药鉴定学实践包括两部分内容,即药材辨识及药材市场情况调查。(1)药材辨识。教师带领各自小分队的学生进入中药材市场,对主要大宗药材进行性状、商品规格的讲解。教师在药材的选择中重点关注理论课程中学习过的,市场上经常出现混伪品的药材。如川贝母,重点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商品规格贝母的特征,尤其是松贝及其混淆品小平贝的性状区别。同时强调学生注意观察药材的不同加工方式对性状的影响,如黄芪,理论教学中主要教授黄芪圆片、斜片及个货药材特征,而压扁片等较为少见,带领学生学习时要着重强调此类加工药材的性状。随后,学生参照《中药鉴定学》教材、《中国药典》等教材及工具书自行学习,对于较难辨认或者疑似伪品与商家协调后采集样本。(2)指定药材市场情况调查。药材辨识学习后,教师为每个小队分配10味常用大宗药材,学生在实地学习期间,通过实地调查、商户走访等方式,记录每味药材性状、商品规格、价格、市场交易情况等信息,并将所有情况汇总。如三七,通过与相关商户交谈,主要记录市售三七的商品规格分级依据、分级情况,各商品规格价格,以及大致销量情况。3.实践考核方式。本校中药鉴定学实践考核方式包括药材辨识考核及药材市场情况汇报。(1)药材辨识考核。通过为期3天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走访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近300种药材的性状特征。学习结束后,由带教教师共同挑选出100味药材进行考核,该100味药材全部收集于药材交易中心且为常用易混药材。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快速辨认,写出药材名称。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药材性状的熟悉程度。(2)药材市场情况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向所有师生展示调查成果,并交流调查体会。该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对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发散力,提升学生对中药材的整体认识。

三、亳州市场实践的教学效果

继续阅读

中药学人才培育校企合作浅析

近年来,随着国外发达国家对中医药重视程度的增加,他们生产的“洋中药”因科技含量高、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大举进入我国医药市场,给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使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新形势下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随着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和中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颁布,中药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因而对中药人才的需求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中药学人才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培养中药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具备中药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的炮制与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提取、分离,中药制药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中药配方、中药应用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2.中药学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近几年,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市场的扩大,形成了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去向主要分为中药材生产、中药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品使用等几类。其中矛盾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生产人员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中药国际化的发展,而本科院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又不愿从事生产岗位;②中药新药研发人才较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专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等现象;③在药品流通领域人才需求量增长迅速,从事市场调研分析、产品销售的专业人员严重短缺;④药品使用专业人才培养不全面,缺少人际和社会礼仪相关知识的学习。基于上述情况,全面推进中药学的教育模式改进,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富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重要问题。

二、中药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分析

1.中药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高等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扩招虽然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但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增长过快,造成空前的就业压力。中药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专业,也遇到了就业难这一问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从之前的面向科研单位、医疗卫生系统为主,转变为面向医药公司、制药企业为主的就业形势。

2.企业需求对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中药行业中医药公司对新员工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药学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行业形势的了解是每位员工帮助所在企业在行业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追求的前提。由以上这些原因导致高校中药学专业的人才教育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形势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必须将原有的以培养研究型中药人才为目标转向以培养社会需求的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适应社会分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继续阅读

中药竞争情报方法评述

《中国药物评价杂志》2014年第六期

1专利竞争情报方法

1.1定量分析法专利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通过数学建模等方式统计专利文献的外部数据特征,如申请人、发明人、申请人国别、专利引文、所属IPC分类号等,通过量和量的变化反应统计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法、统计频次排序法、布拉福德文献离散定律应用法、时间序列法和技术趋势回归研究法等。例如,IPC号或其主题词对应的专利申请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专利申请量、IPC号或主题词频次排序分析,从而判断专利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技术领域重点技术,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现状,推测未来发展趋势及重点,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7]。

1.2定性分析法专利定性分析法也称技术分析法,是指通过专利内在特征如说明书、权利要求、图纸等,对专利的技术内容进行归纳演绎,注重按技术内容特征分析,用来获得某一技术发展状况的方法。可以从发明的用途、原理、材料、结构和方法等方面来考虑重要专利的内容。定性分析法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是一种深层次分析,是企业最需要的情报,也是专利竞争情报研究的核心。例如,对专利权相关信息分析,能够了解相关专利的状态,判断是失效状态还是资质审核阶段。失效专利属于社会公有资源,是企业可以利用的宝贵财富,对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具有重要意义。

1.3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即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的方法,包括专利引文分析法和专利数据挖掘法。专利地图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专利信息被收集、整理和分类并以图形曲线的形式展示,有利于发现变化趋势。专利地图按照不同的分析重点可细分为专利管理地图、专利技术地图、专利引证地图和专利权利地图等[8]。专利地图可以进行竞争环境(技术层面)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竞争技术分析。基于专利的竞争技术信息挖掘包括重点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专利引证分析、技术功效矩图分析、核心专利挖掘等[9]。

2中药专利竞争情报

2.1判断中药领域专利申请态势郭德海等[10-12]检索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对1985~2006年间公开的日本、美国、韩国在我国中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日本在我国中药领域公开的专利申请量在两件及两件以上的职务发明申请人共有24家企业。除部分企业,其余均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经营范围基本是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及提取物的生产。汉方药企业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其日本国内公司汉方药生产的原料供应。自1986年始,日本各年度在我国均有专利,2004年后,年度专利申请公开量、PCT申请量更是分别达到20件、15件。日本专利申请人具有较高的专利保护意识。对于美国中药专利分析发现,美国在我国的专利发明申请人由企业和高校组成,以安利、保洁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涉及常用中药材的申请公司较少,中药材并不是美国专利权人开发草药产品的主要资源。产品形式多为单味药提取物,并非中药领域常见的复方制剂。对于韩国中药专利分析发现,韩国全部中药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广泛,这与韩国中药用途广泛,常被加入到日常用品和保健食品中,与韩国民众重视开发利用中药的养生保健治疗功效有关。从专利有效成分入药形式来看,全部申请中有12件是中药复方专利申请,这些申请中各组分还遵循着一定的配伍关系。其他药品类专利申请已经是按照现代植物药的思路进行研发的,但同时这也反映出小复方、单味药更容易进行现代新药开发,这点韩国与我国情况是相似的。许钧钧等[13]通过查询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的(PatentSearchandServiceSystemofSIPO)专利数据库,对1985~2012年5月不同来源国家地区的中药复方专利检索,并对中药复方专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包括申请人、治疗领域、重点专利技术),美国和日本的复方专利申请量相当,约为韩国的1/3,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具有相类似的技术布局策略,并且将皮肤性疾病(外用药)和一些慢性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作为天然药物及复方药物研究的热点。复方专利涉及面较广,韩国的复方专利技术在全球布局尚不及美国与日本(即同族专利数较美国、日本少),说明各个复方开发的深度不够,本比较具有一定差距;但反观之,韩国的专利布局主要侧重于中国国内的市场地位,从整体的复方申请数量、领域分布、申请人的分布、授权率来看要强于美国和日本。

2.2专利合作研究申请情况余致力以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科学计量学法对我国2000~2010年中药制药合作专利数据从授权量、地域分布、主体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合作研发问题,发现中药企业合作水平不高,截至2010年中药制药合作研发专利累计授权量2003项,仅占授权总量的5.66%。科研院所以专利合作形式所得专利授权量为118项,仅占合作研发总量的5.89%,中药专利申请科研院所参与度低。

继续阅读

浅析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摘要:一直以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中药专业一直承担着药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重任,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愿景,药学系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做了多方面工作。

关键词:药学;东南亚;人才培养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以此作为契机,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愿景、目标,稳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相关国家的教育和文化组织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着力打造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发起者、主导者,也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引路人,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中药专业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且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应用学科。本项目主要研究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中药专业对东南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研究。早在20世纪中叶,东南亚国家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国家经济的严峻现实,而他们自身国家的高等院校一时尚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因而“留学教育”成为这些国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科技、促成科技转化,进而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效途径。随后多年来,东南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派遣本国大量留学生到国外深造,我国也是他们的首选国家之一。

1拟定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东南亚沿

线国家急需药学人才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贸易领域逐步拓宽,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这为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离不开人才的输入输出。两千年来,在我国智慧的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生命体验中,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地认识,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博大精深的医药知识与健康经验。可以说,我国医药学演进、发展的历史,就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获得的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乃至对世界人民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民族贡献。新时代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前,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常态,培养高等人才、建设国家急需药学人才教育体系是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共同的目标。以中药专业为例,根据东南亚高校对中药专业的实际需求,介绍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如何面对当前医药市场的实际现状、如何进行积极的改革等内容,树立起以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为主流的药学高等教育理念,并培养同未来药学实践相适应的服务型人才。在培养方案的拟定上,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诊断技能,要求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成为一个专业国际视野宽、中药学基础厚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中医学人才。为此,开设课程包含有: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技术、中药药理与应用、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医药市场营销、药事管理法规、中药制药设备。

2文化教育输出,培养东南亚国家留学人才

高职院校通过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能够明显的改善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最近的留学市场上,一些东南亚国家,主要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成为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后,出国留学的一个新热点、新去向。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已经为学院教育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希望借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顺势而上,近期,学院与多家国外知名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学院正在招收了部分东南亚留学学生进行在校学习,满足药学专业对东南亚留学生进行相关培养。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通过望闻问切、脉象、经络、穴位等入手,进行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分析解决,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从人与自然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疾病的根本行治疗,这一点由从中药的药剂来源、处理和使用上也能看出来。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古来的中医药学,以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内核为基础,坚持本体化、个体化辩证思治,围绕阴阳平衡防治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干预手段、以及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角度、功能角度、运动变化角度,三个角度把握生命规律,进行辨证施治,寻求和实现药到病除的功效,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获得了一定的学科、学术地位。现阶段,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和经济贸易的日益提升,中药学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热捧,例如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诺贝尔的获奖,更进一步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中药学的认可与推崇。作为医药类、健康类的高职院校,在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模式、办学定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品牌声誉等的打造、建设、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国内高校都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并从科学层面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东南亚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3建立相关合作交流机制,为我国高校与东南亚高校合作探索了新路

继续阅读

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1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知识产权要素

1.1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我国中医药具有自主创新优势,要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需将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医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是指中医药产业投入到产业中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比例。一般来说,研发投入比例越大,则科技投入力度越大,相应地会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体现出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至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统计显示,生物制品行业平均研发投入比例最高,化学制药行业次之;中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整个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中仍属最低,见表1。与国外40%~50%的研发投入比例相比,我国中医药行业任重而道远。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中医药专利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可反映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规模和程度。一般情况下,中医药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越大,表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弱。经统计,1985年至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为1951792件,其中中医药类专利申请量为29157件,占1.49%。此外,中医药专利申请中已授权的7244件,授权率为24.84%。中医药专利类型分布:我国专利法所保护的客体分为3类,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故中医药专利可划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类。在实践中,中医药专利可分为中医类器械(发明、实用新型)、中医药外观设计、中药类发明专利等。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保护的客体具备“三性”,即发明和实用新型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外观设计是工业品的外观美感,只需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中医药产业专利类型的结构可反映出产业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专利质量。通常情况下,发明专利代表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稳定的权利状态。相比之下,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平则较低,权利不太稳定。2000年以来,中药发明专利数在国内所有发明专利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组方类专利占绝大多数,占中药专利总数的84.88%。中医药专利转化率:中医药专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利用才能得以显现,中医药专利转化率是衡量中医药专利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可通过专利权的有效维持期限间接体现出来。由于我国专利权的期限是自申请日起开始计算,专利权的生效日是专利证书的颁发之日,而发明专利的审查授权通常在3年左右,这无疑缩短了专利的真正有效期。总之,我国专利转化率普遍不高,专利转化和维持时间比国外短,见表2。我国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宝贵的传统中医药产权都被外国抢注了,这使得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异常严峻。此外,我国中医药专利的低转化率使得大多数中医药专利处于休眠状态,没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中医药企业本着“传承大于创新”的理念,往往忽略了中医药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中医药商标注册及使用率:由于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对一件商品产生认同感,所以商标在中医药界特别是中医药行业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中医药商标主要包括使用于中药产品、中医服务或中医药教育上的商标(第5,44,41类)。中医药商标是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保证,是中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中医药产业市场竞争的利器,个人和组织只有对商标进行注册才能获得商标专有使用权。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提高产业商标保护意识和及时进行商标注册是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截至2006年4月,中国的注册商标累计总量约为249.9万件,经统计,其中第5类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以中药成药、补药为例)上的有62531件,占全部商标的2.5%。截至2006年8月,全国共认定驰名商标945件,其中属于第5类的有84件,占驰名商标总数的8.89%。

1.2中医药产业品牌化发展水平品牌就是知识产权,代表着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医药品牌是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秘方验方数量繁多,但成为国际名牌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中医药商标、中医药道地药材、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与中医药老字号的保护,努力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新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中医药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表现出多元化价值。同时,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医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2013年8月20日,主席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体现出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国家品牌的期待。把中医药打造成国家品牌寓意丰富。首先,要把中医药打造成健康促进品牌。中医和西医作为世界最具实力和潜力的2种医学,在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了我国医改的进程,促进了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其次,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华文化品牌。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外,还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为民族产业品牌。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变化,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14个部门力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或将成为对外贸易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中医药大国,我国应将原创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变中医药大国为中医药强国。

1.3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行环境专利制度:现行专利制度通过保护中药领域的技术成果来进行中药的利用和技术创新,在保护和鼓励中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由于专利制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是一种探索过程,因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现行的专利制度对中药复方专利的审查标准比较宽泛,不能完全体现中药复方自身的技术含量,对最具中医特色和最有疗效的中药复方组合物或用途不能进行有效保护。其次,中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与现代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中医药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临床应用而不是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不仅是中医药知识创造的源泉,也是推动其发展、创新的动力,同时还是衡量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依据。现行专利制度对中医药自身的技术创新行为难以起到鼓励作用。此外,现行专利制度主要保护可商业化或产业化的智力成果,在商业化利用中医药知识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它不能阻止国外经济势力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不能平衡知识持有人与利用人之间的利益。商标制度:我国商标制度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还不够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意识相对缺乏,对商标的市场价值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与中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商标注册总量少、注册范围小、商标设计差及商标的盲目注册是目前商标制度在中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医药老字号的驰名作用并未在商标上得到体现。现行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老字号,因为中医药老字号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比较驰名,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驰名是依靠产品长期质量稳定、服务周到且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而形成的,并不是依靠广告投入、商品促销、媒体宣传等方式而获得的。此外,一些中医药特有标志符号也被不当注册为商标。商标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中医类产品的使用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中医药企业的信誉、商品的质量也与中医药商标的信誉紧密相连。因此,为维护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安全,中医药企业应当注重对商品商标的注册工作,以商标制度来创制自身的品牌。著作权制度: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其医疗和科研活动中创作的作品,如专著、文章、口述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说明书、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都可以自动取得著作权。著作权制度可以对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精神权力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对中医经典作品的演绎作品实行保护。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著作权制度对保护的客体有一定的期限要求,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传承,大多数已超过著作权法所设定的保护期,因而作为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主要载体的古籍大都成为人人均可无偿使用的公有作品。同时,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因此,著作权制度并不能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实质内容,对于他人对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行为也不能有效阻止,不能真正起到鼓励中医药自身创新的作用。

商业秘密制度:中医药技术秘密是那些不为外界所知的中医药知识、技术和信息,包括中医秘方、中医特有诊疗方法、中药种植技术和炮制加工技术等。根据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性质,可以将对其保护方式分为作为商业秘密和作为国家秘密来保护2种。无论哪种都是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特殊性,目前运用技术秘密保护的方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医药界的一些技术秘密拥有者,其自身并非是经营者,其掌握的有些技术秘密目前看来也很难说有实用性,这使得中医药技术秘密在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次,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的繁荣使人才流动加速,而一个企业的技术秘密往往存在于本公司人才的头脑中,人才的频繁流动势必会对技术秘密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国外一些利益集团通过科技合作或高薪聘用中医药专业人才等手法获取中医药技术秘密,导致我国一些中医药技术秘密的外泄。我国目前尚缺少关于中医药技术秘密的法律规定。地理标志制度:由于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可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源,这种资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甚至会形成绝对优势。运用地理标志可以提高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商品的质量,维护本地市场的秩序,提高特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信誉,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中医药知识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中药材纳入“地理标志”制度中进行保护,对加强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中药材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地理标志制度在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主体资格难以确定。主体不能确定,使得道地药材的保护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道地药材品种出现了“南移北栽”现象,许多非“道地”药材产区也盲目种起了“道地药材”,这引起了中药材供求的不稳定及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申请地理标志的道地药材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目前,虽然中药道地药材申报了地理标志,但缺乏严格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使得一些药农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而改变原来的做法,大大削弱了道地药材的质量优势。

2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

2.1对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知识产权是保护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中医药产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同时又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充分调动中医药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对中医药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中医药新产品的研制,有利于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从而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而维护中医药产业的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我国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拥有浩瀚的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籍、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库以及不断传承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这些都是国家宝贵的知识财产。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财产进行知识产权研究、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安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突破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壁垒:中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医药产品势必会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积极运用专利、商标等手段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知识产权壁垒的突破,从而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同时,我国应主动与世界接轨,注重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在标准范畴里引入知识产权,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加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实现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发挥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价值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不仅是医疗产品和技术的国际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传播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药精髓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之一即通过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来间接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

2.2对促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是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持续的科技进步是中医药产业提高产业安全度的重要保障。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集中在产品、技术设备、生产技术及工艺、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技术成果恰恰是最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产业,对中医药系统性、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中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为新技术成功运用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已建成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中药工程研究中心”,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室。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有52项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发明专利授权2.3万件,中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因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二期认证,成为我国首个进入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展示了中医药产业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之二是通过促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实现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保护。

继续阅读

民族院校中药人才的培养

1我校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我校在坚持面向农村基层服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药学专业人才为广西及邻近省份的农村基层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药人才做了重要的贡献。但作为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办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与科技经济脱节等问题。目前的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以下的问题:①招生逐年扩大,教育经费的增长不同步的突出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差,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②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扼杀,很多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有效应用,如很多的案例讨论课的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是形式化。③教与学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即使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开展的课外创新活动,学生大多在老师限定的框架中进行的。④管理意识过强,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选修课;不仅有本专业的课,还要选修外专业的课。除了必要的体系,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基本没有,学生处于严重的束缚之中,允许选修———外专业的课程开放度很低。⑤教学管理办法不够规范,对教学质量尚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⑥严谨的学风———还未能完全形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宽容而又严肃的学术批评还不够浓厚,这些都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适应社会需求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1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每所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专业层次和专业结构的需要。以社会需要和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来定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即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和流通环节等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及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在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过程中,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体现鲜明的市场导向,再根据所确立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着手,梳理各课程的相关性,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及立体化教学,逐步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把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培养等三大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能力拓展等四大模块,利用必修、选修和辅修等课程的结合完成人才培养。

2.3加强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以“强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高素质”为原则来制定和优化教学计划,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和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改革、调整和设置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应用型为培养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积极地、充分地把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使教育方法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

2.4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的评价体系所谓中医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中药专业的学生是否具有中药从业者所必须具有的一般性技能和素质进行鉴定和考核的过程。由“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我校中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为我校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备中药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药学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首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考核中,制定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参考现代的教学及考试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实施质量控制。以课程评价为例,避免只注重笔试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查成绩和技能性考核成绩的综合评定。在评价方式方面,除了笔试的卷面成绩为依据外,增加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论文写作及答辩、现场操作、实习单位鉴定等面试考核的比重。

2.5加强中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我校中药专业是顺应我国、我区医药事业发展,适应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而新办的学科专业。我校的药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早,有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较好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平台、药物分析、药理实验平台和“学生建设、学生管理、教师指导”的模拟药房等,在校外有百色市、河池市、南宁市和自治区药检所等药物检验分析机构,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和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百色市医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科,广东大参林、青海益欣、云南健之佳、康哲和四川科伦等众多医药企业,百色市内的桂西制药有限公司、广西伟健药业及市外的广西万寿堂药业、广西中医药大学百年乐制药厂和广西维威制药等多家制药企业都与我校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我们可以借助学校里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再根据中药专业的特点建设一些中药专业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草药种植园、标本馆、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的满足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继续阅读

中药老字号专有技术的法律保护

【摘要】专有技术是中药老字号竞争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其法律保护却存在诸如过度依赖专利制度、缺乏行政保护方式和企业内部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专利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相结合;知识产权保护和行政保护相协调;建立专有技术保护名录等建议。

【关键词】中药老字号;专有技术;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中药老字号是中华老字号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代表,例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都是有名的“老字号”[1]。这些老字号在发展过程中依靠特色产品和优良服务取得了较高的商誉。对于特色产品,多是在临床中检验、改进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2]。这些专有技术,包括诊疗技术、中药材甄别技术、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组方技术[3],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配方和中药材炮制技术,它们是老字号最具价值的智力成果和核心竞争力。但当前一些中药老字号在保护专有技术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其配方和技术面临着流失、被窃取的威胁,这严重影响了老字号在中药药品市场的竞争力。

1中药老字号专有技术的特征

中药老字号持有的专有技术属于无形财产,从法律角度考察,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实用性。老字号的专有技术多是通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技术信息,它们可以外化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案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产生实际的技术效果。②价值性。老字号的配方和制备方法都具有实用价值,并且可以在市场中带来商业利益,从而具有法律上的价值性。老字号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技术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也可以通过市场转让获取收益。③可传授性。老字号专有技术往往通过口传或文字等形式从师傅那里传承而得[4],这种“家系独传”“师徒相承”的形式是其技术传承的重要途径,因而法律对其保护也应体现和关照该特点。

2中药老字号专有技术的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对专利保护手段的过度依赖

目前,在各国的医药法律保护体系中,专利制度占据了关注的重心,据统计,在西药领域中有82%的药品获得了专利保护[5]。然而,当把这种制度移植到中医药领域,特别是老字号专有技术领域时,却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首先,很多老字号的配方和工艺是在医学专著或古方、验方的基础上提炼、精选而来,往往难以满足专利标准中有关“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其次,专利申请时对公开所申请配方或技术之信息的要求,容易导致信息的外泄,使他人有条件借助该信息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进而申请新专利,损害权利人的利益;再次,中药专利申请程序繁琐,审批时间较长[6],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而且即便申请成功后其保护期只有20年,难以满足中药老字号的保护需要。

2.2行政保护手段的缺失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