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的应用(共3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思考

一、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阶段,是未来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走向社会的风向标。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丰富的人文文章,无论是诗歌、古文、散文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老师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用心的品读内容,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德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广大学生拥有“真善美”的高贵品质,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关爱同学、与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现在的年轻人最缺少的就是真诚,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已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狭隘的生活理念,对家人、朋友都缺乏真诚。而通过语文学习中德育的熏陶,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也懂得了和他人的相处之道,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实质上就是道德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丰富的文章内容中培养自立自强、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高尚品质,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语文与德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文学知识层面和道德素养方面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应用状况

语文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平台,但在课堂上不能喧宾夺主,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还是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渗透德育知识,讲究的是一种感染力,而不是讲给学生听。在德育教育的渗透中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德育教育的目标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变化。老师在开课前一定要认真的研读有关德育方面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逐渐转变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研究德育渗透的方法,认清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影响的长远性。让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研究在语文教育中要想把德育内容真正的渗透其中,就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不要只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而是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掌舵者的语文老师,就该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使其产生共鸣,积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缺点,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运用到写作中

继续阅读

高师语文教育实习平台的建设

一、当前语文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措施不够健全,衔接协调不够充分。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是实习基地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实习基地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高校和基地所在中学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在制订管理措施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各自为政。一方面,高校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要求,制订出切合高等教育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基地所在中学又根据本校的管理模式及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制订出另一套符合中学实际的管理方案。两者虽都着眼于对实习生的管理,但由于立足点不同,所制订的管理措施往往顾此失彼,而实习生及担任实习指导的老师则往往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对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的不便。

2.指导力量不足,实习科研缺失。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由于前几年大学连续不断的扩招,导致许多高校的师资相对不足。因而在实习期间无力抽调足够的教师来从事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即使抽调出来从事实习指导工作的教师,真正熟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了解语文课改新理念的教师也为数不多,导致实习指导力量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尽管高校在科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语文教学研究历来被视为科研当中的“小儿科”,许多高校教师不屑为之。以湖南某地方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近年的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但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屈指可数,研究语文实习基地建设的论文更是空白。实习基地建设研究的窘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

二、制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因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本应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同步推进。但由于上述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却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师范教育的要求,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师范意识日趋淡薄。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传统师范院校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重心已由单纯的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移。有些高校甚至有意识的淡化师范色彩。专业建设也由单一向多元转换。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语文教师,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但近年来,随着就业模式的不断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亦日趋多元化,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该专业学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的特点,着力淡化该专业的师范色彩,以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导致语文教育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语文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2.建设资金缺乏保障。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保障。近年来,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许多地方高校文科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高校虽然为适应师范教育的发展颁发了若干个关于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对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及具体数量却避而不谈。以湖南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重视语文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制订了具体的语文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描绘了实习基地建设的美好蓝图。但由于该校没有该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支出,基地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无法保障,基地建设规划最终沦为纸上谈兵。

3.对语文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因而许多人对语文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着模糊的认识。他们认为,语文实习基地只要能为实习生提供简单的食宿条件和必要的教材和教参就行了,根本不重视实习基地的实习资源和硬件建设。殊不知,在课改环境下,语文教育已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育,而是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还承担着提高语文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而中学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尤其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特征,语文教育活动性的特征”。因而语文实习基地仅仅为实习生提供教材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实习生提供反映语文教改动态的各种语文专业期刊,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各种多媒体设备。

继续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一、基本概念:

《语文教学法》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

二、学科的建立:

继续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探析

一、中学语文教师阅读学习状况

调查和访谈涉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范围、阅读习惯、阅读目的等几个方面。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都有阅读行为。有97%的中学语文教师阅读的主要是语文教学类期刊。如《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学习》等。这些刊物大部分内容或是研讨中学语文教材,或是研讨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教法,教师们认为对他们有“非常大”和“较大”作用。对其它理论专著和教育类刊物教师们则认为阅读后启发不大,而且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阅读文学类书籍的语文教师也比较多。有42人次填写了阅读过文学类书名或杂志名称,占总人数的32%。这类书籍在语文教师的阅读视野里属于学科专业范畴。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中,年龄在4”岁以上的基本不看新生代作家和网络作家的作品。男性语文教师,对文坛新动态比较关注。教龄在1-1”年左右的教师,喜欢通过网络阅读和查询资料。而使用辞书工具,借阅文艺理论、哲学、历史、科普、心理学、音乐、美术等》类书籍,情况不大好,一是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读物不多,二是教师们认为这些书籍不能直接提供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与教师们的阅读目的有直接的关系。语文新课程的推行,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阅读是其主要的途径。从调查和访谈情况看,4校14》名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整体阅读情况很不乐观,教师们的阅读取向是一种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阅读,是一种操作层面的阅读[2],教师们的阅读还处于解决“教什么”的阶段,至于“如何教”更多的是想借鉴他人经验,缺乏自我的深层次思考及行为。

二、中学语文教师参与教研教改状况

哈佛大学教授达克沃斯提出:“教师即研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教学研一体,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充当一位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调查发现1””%的语文教师认为参与“校本教研”或“网络教研”很有必要。在对“您所参与的教研教改活动中,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接受者,还是参与者、旁观者”的选项选择时,有84%的教师选择了参与者的教师选择了接受者。这说明语文教师们对教研教改的态度不是被动接受的。但在教师们回答“您通过校本教研、远程培训等教研活动收获如何”的问题时,》”%的教师回答收获不大。这与教师们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出发点有关。在“您希望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提升您哪方面的能力一项选择中,72.3%的教师选择了“教学实践操作能力”,9%选择了“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能力”,18.7%选择了“反思能力”。教师们都希望在参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育教改活动后,自己的教研教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教研教改的能力获取必然需要日积月累,潜心钻研的精神,需要教师们在不断的反思学习中习得。教师们在回答“您所参加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形式是哪一种”时,》1.3%教师选择了“年级组听课评课、讨论”,22.1%的教师选择了“学科教研组听理论讲座、读文献资料,7.4%的教师选择了“合作小组针对学科教学问题研究讨论”,9.2%的教师选择了“自行确定教研主题”。教师A在谈到教研合作小组情况时表示:“学校教研活动通常是在年级组开展,但因评比、竞争等诸多原因,合作小组真正意义的合作探究活动很少,更多的是兴趣爱好相投的教师在一起交流探讨,感觉收获也更大些。”教师B反映:“目前学校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七年级通常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有课改课观摩周、课改.磨课周.、课改课堂教学开放周、学科沙龙周、课改优秀班级和优秀学习小组评比活动、七年级课堂全开放月、课改十佳教师评选等活动。但因中考的压力,每个学校一般在八年级下期都不在课堂上实施课改活动,教师们的教研活动也自然是恢复到如何应对中考。这种课改的不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们课改能力的提高。”在了解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之后,笔者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通过对相关实践环节的分析,得出结论性的意见,为改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提供参考。

二、改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发掘中学语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动因在访谈调研中发现,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虽然认识到继续教育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但在参与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动力不足,参与继续教育的意愿和行为相脱节。因此有必要发掘教师们继续学习的动因。因为,教师们有了继续学习的愿望并不一定会体现出积极的行为。这其中涉及个体品德中的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协调。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们基本上有继续教育的观念,也拥有一定的继续学习资源,却不能积极有效地落实到各项继续教育活动要求中去。如远程培训中,要求参与培训的教师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一定的在线学习时间量,但现实中,普遍存在教师们请人代劳完成任务的现象。如何才能让一线教师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繁杂的生活事务中挤出时间专注学习?笔者认为,注重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加强对语文教师职业内涵与语文教育事业追求的自我认识与反思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本人不认同自身的价值,仅是“为了生存而从教”,那么再多的培训也难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一个持续的漫长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主体意识得到尊重,创新意识被激发,拥有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才能去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这就要求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应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个体,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动因。继续教育的学习,是教师自身知识框架的重构,需要教师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正如调研所体现的,语文教师在确立了消极的继续教育观念之后,不能充分享受继续教育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影响,且不能为自己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应对方法,乃至付出积极行为。积极的继续教育观念,不只是在参与各项继续教育活动中自身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而且所在教研组或学生都能得到改善。被动的继续教育观只是让自己疲于应付工作和学习,而不能使自身接受的继续教育内容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积极的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的继续教育则会把继续教育只当作手段,培养自身具有稳定持续的学科素养,才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开发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重中之重。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人数多,教学任务重。语文教师们除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外,大多还要承担班主任管理工作或指导学校社团等工作。中学语文教师这个群体,既有中学教师群体共有的色彩,又有其突出的学科特点。对于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师来说,要比培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更为艰巨。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来说,也要比其它学科的工作更艰巨。中学语文教师参与的继续教育方式有很多,从整体上说,大多数继续教育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教师们对于一些培训模式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同度不高,一些培训模式教师们基本能够认识到它的价值,但因其方式实施的时间和要求与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情况有些冲突,教师们虽然能够听从安排参与培训,但却感觉作用甚微。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与当前教师的整体专业状况是紧密相连的。如何开发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呢?笔者认为:一是要立足中学语文教师个体,实行菜单式专题性培训。根据语文教师各自特点,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扬长补短,提升语文教师的学科能力。语文能力如何决定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准。语文学科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诸多语文教师在这四个方面都不能并驾齐驱。通常一个教师在学科上应该具备的学科知识,只要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可以满足其学科知识的发展。但教师的学科能力是需要培训才得到提升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实际操作的教师培训中,往往忽视学科能力的培训。为此,基于中学语文教师个体语文能力提升的菜单式主题培训模式显然是非常切合的。二是立足地域优势,将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开放式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课标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语文学习引导者的继续教育学习也应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在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作用,“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拓展各类继续教育新渠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社会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传递各类文化活动和教育信息,创设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使更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经费等限制,有更多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满足中学语文教师的学习发展需要。

(三)建立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管政策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制度是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由于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开发。质量评价应涵盖中学语文继续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师观念、教师的实践能力等。应制定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可行性的考核指标,定期对中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状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对继续教育活动中效率低下或不适应语文教师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为切实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制定监管政策十分必要。监管政策应由系列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政策组成。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水平是继续教育效能的关键。目前,中学语文教师培训者的来源众多,而没有严格的标准进行遴选。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教师学识、教学、文化能力严格把关。各“国培”、“省培”基地也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和打造,从而满足受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收益。

继续阅读

中学语文教师必备观念浅析

一、“语文民主教育”的概述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民主现状

综观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教师被禁锢在唯教科书和考试成绩马首是瞻的情景中不得脱身,学生被画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不能得其放心。从而导致学生自我人格的丧失,独立性意识的夭折,最终导致思想的平庸和匮乏,自然也就不能有所独特的体验,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自然的体验,感受生命的真实。语文教学的民主首先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民主,为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思想正处于形成期的敏感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假如教师在此阶段以一种民主的观念和方式同学生交往,在他们心中自然有可能就会种下一颗民主的种子。而高中阶段,虽然学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渐趋定型,性格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也随之变得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出现闭锁性的特点,进而导致其思想的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引导,而创设民主性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二、课堂教学中应具备的民主观念

(一)平等,语文教育首先是师生平等理念下的教育

1.语文教育,人人生而平等美国独立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可见平等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地位和价值所在。陶行知曾说过:“惟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老师。”因而语文教育的民主首先应该体现在师生同时作为人,在人格和人性上的平等,不但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做到尊重,还应该把学生视为共同学习的同志和朋友。2.语文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像钟启泉教授所倡导的那样,“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应该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提问和表扬所谓的精英学生,而疏远和淡薄所谓的“差生”。比如在提问环节,应该怀着平等的理念对所有同学都进行有意识的提问,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尤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又比如在评改作文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让个别“尖子生”唱独角戏的模式,应该多鼓励后进的同学,并适当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思想和成绩的舞台。3.语文教育,教学相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全方位地超越了学生,可以裹足不前。我国古老的《学记》中就有提倡师生相互切磋学习的记载,“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讲授高中课文《项链》时,有学生对他所归纳的文章思想提出了异议,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尽管学生的观点存有疏漏之处,但作为教师,他不仅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还表现出了很欣赏的姿态,就像他在其书中所说的,“每每这时,我都会很热情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继续阅读

浅谈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方法

【摘要】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乐趣、享受语文的幸福是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主旨。本文立足于提升中学语文幸福感,从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概述着手,分析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现状,以此来探析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方法探析

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它的旨向是让学生在幸福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吸收知识。幸福感教育目的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语文学习,享受课堂学习;有助于让学生在感受幸福中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发现生活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努力为实现人生价值、感受幸福而奋斗。

一、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一)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内涵。对于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理解可以先从幸福感、幸福感教育入手,总体而言就是,人类对自身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满足愉悦感,由此可感知,幸福感教育是指因在教育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满足感。综上,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科特性、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自身情况,依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皆可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成长体验。

(二)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特征。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技术的进步,现阶段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已是教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受教育者知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学习思想观念进行健全完善,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授课环境、授课手段与授课内容的开放共享与提升完善;二是合作性,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与分工合作式学习。

二、中学语文幸福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幸福感教育缺失现象不容小觑,仔细探究其原因包括诸多方面,需要系统分析、认真反思与总结。

继续阅读

新时代中学语文师资素养研讨

李镇西老师有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在教学中强调科学与民主精神,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所以,他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师的榜样。语文教学不是一种以技术见长的学科,它的内容没有绝对的标准。它不同于数理化及自然科学的地方,关键在于它是有精神意义的,因为“缀文者为情而作文,览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的素质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与他们狭窄的文化视野有关,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外人对自己职业的批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反省精神。语文老师既要把知识经验、道德修养等精神文化传播给学生,又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激活和创新文化。

具备语文技能与信息技术能力

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一种技能的获得。叶老曾经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吕叔湘先生也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一是熟练。”现代教学论则从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的侧面对语文学习结果的技能本质作了明确的揭示。语文技能分两种,一种是基本技能,包括:流利地朗读、流畅地书写、语感技能等;另一种是高级技能,包括:阅读方法的运用、交际规则的运用、构思策略的运用技能等。语文内容复杂而丰富,它包括语言文字、阅读与写作、文学知识等。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听说读写技能的加强,是学生语文学习有所获的保证。

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学好语言学,懂得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汉语语法;要了解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等。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学好文章修辞学,自己具有一定的鉴赏文章的能力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要经常动笔写各种体栽的文章,并且会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此外,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信息技术能力。这无疑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自觉地不断地去自我“充电”、自我完善。

具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中学语文教师的个体性缺失是目前一个引起重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文学教学中,语文教师个体审美体验、文学体验的缺失。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阅读太少,缺乏对文学的悟性与感知力。

继续阅读

语文教育再认识研究

博览群书,深研精读,不仅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也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今天,重提“整本书阅读”,既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一种语文教育“回归”,又是对新形势下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再认识。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到“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笔者教高中语文近二十年,也每每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除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雷雨(节选)》《哈姆雷特(节选)》等“课文”之外,到底有几个学生能读完整本的《水浒传》《红楼梦》《雷雨》《哈姆雷特》呢?功利主义和新繁琐主义前提下,学生每天“读”的都是“会考到”“可能考到”的“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类的“千字文”,哪里有时间去读“一整本书”呢?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缺乏了“整本书阅读”的学生,语文能力退化不振、语文素养高分低能,整体出现了“营养不良”的“低幼化”“巨婴化”现象,这正是生命成长中缺少了一股来自经典名著的浩然之气、凛然之气,缺少了语言表达的系统化、审美化,缺少了思维的整体化、逻辑化的结果。

记得小时候,乡村少书,识字以后,我见到书便如饥似渴,挑灯夜读,那时候读的都是“一整本书”,甚至是翻来覆去无数遍的整本书。《大侠窦尔墩》《童林传》《矿山风云》《小二黑结婚》……我们这一代人,不像五六十年代的人那样书籍匮乏,也没有后代人沉迷游戏的机会,只能靠多读书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真正做到了“开卷就读”。

语文教育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读书。一本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书就是“到世界上去”的过程;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去接近“别人”的一种“交往”;一本书,就是各色生命的综合体,是思想的集合场,读书就是体味“命运”。书本中,有平时见不到的命途中的相逢、分别、决绝和慈悲,有生活中的跋涉、收获、焦急与舒缓,有大地山河、婆娑江川,更有“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阅读一本书,在词语和句子中奔跑,“那闪电一般的句子,应该像剑悬头顶,像灯笼提在手中”(李修文语),是多么酣畅淋漓。试想,缺少了这些,只埋头题海,在片段中寻章摘句,怎么可能让生命变得充实丰盈?怎么可能感受博大的思想的启迪和开化?所以,今天重提“整本书阅读”,是抓住了我们早已忘却的被考试一叶障目的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寻根溯源,是光明洞达,烛照幽微。

同时,在今天,重视“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回归,还是对语文的再认识、再提升。近年来,语文教学重“篇”不重“书”,走了一些弯路,对于语文的学科价值和教育目的,没有更深的挖掘和坚守。今天重新开展这种实践,既是对当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育的“抗衡”,是告别肤浅的浅阅读的深阅读,也是对语言能力的强化与提升,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再造,对经典文化的汲取与传承。“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还是丰富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载体,是促进青少年综合素养快速提升的“发酵粉”,是健全青少年心智、完善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回首读过的那些书,终有一些人物,会成为知己,让我们铭记;终有一些场景,已变成憧憬,让我们流连;终有一些智慧,转为见识,让我们丰盈。

作者:乔洪涛 单位:蒙阴一中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