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学生德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是思想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的群体,学生之间由于思想上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对班级内的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对每个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要有一定的了解,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管理重视程度的评价标准,虽然班主任面对的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学工作也是比较繁重的,但是对待学生不能够采用单一的方式,每个学生的适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赏识学生的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学生来说,不论是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每个人都是渴望被表扬和夸奖的,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初中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寻找学生们的优秀品质,对于学生的缺点在及时纠正的同时,也不要太过挑剔,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更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鼓励,这些学生可能并不是因为智力上的缺陷造成的学习上的落后,只是缺乏学习的动力或者是对学习没有自信心造成的,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具有耐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其他优点,及时地进行鼓励,学生通过教师的赞许和鼓励,对自身充满信心,在学习方面也会更加地努力,间接地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班主任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适当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或者是轻拍学生的肩膀,这样简单的肯定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是莫大的鼓励,学生得到认可之后会增强自信心,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鼓励和表扬是学生取得进步的有效催化剂,促使学生取得进步。
三、关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就是一个整体,如果整个班级失去凝聚力的话,那么也就失去了生气,缺乏活力的整体是不利于进步和发展的,所以说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注重集体活动的开展,切实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在展现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感受到集体学习的乐趣。比如:班主任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班级辩论会,找出比较热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整体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也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得班级管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
总之,班主任要从多个角度加强管理,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切实地提高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
作者:唐高明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中学
一、感恩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有效实施
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感恩教育就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感恩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情感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接受德育教育传递的道德情怀。
首先,通过作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爱、理解爱,进而心存感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拥有善解人意、孝顺乖巧的良好品德。其次,通过诗歌诵读、讲感恩故事等实施感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顺仁爱之心。以丰富多彩的感恩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中华的感恩美德,成长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才。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情感。以感恩之心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从而受到熏陶、教育。此外,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之情,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感恩教育的过程和感恩心理的形成都对德育教育建设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体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长辈,就会形成对其的爱护心理,在遇到与长辈年龄相近的人遇到困难时,学生的爱心就自然地发挥出来,会主动地伸出援手对其进行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通过感恩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优化了学生的内心情愫,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淳朴的道德观念,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感恩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加深了学生对高尚道德的体会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感恩教育又是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良好情操及完美的人格形成。
二、结束语
德育教育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中学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感恩教育,优化中学德育教育环境,有效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增进学生品质中的真、善、美,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为建设祖国的最终目标而奋斗。
作者:梁权伟单位:广东省高州市大潮中学
摘要: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是中学立德树人的重要思维构想,是“完整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德育系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的必然选择,是中学德育现存问题倒逼机制的产物。新形势下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突破与超越,须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进行价值引领,构建多层面的中学德育体系实现德育内容的丰富拓展,构建丰富多样的中学德育协同体系实现德育路径的优化,构建中学德育持续协同体系的长期发展蓝图设计。
关键词:中学德育协同体系;德育;突破;超越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道德对调节社会关系、维系人际和谐有重要作用,是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价值目标,是中学教育的应有之意。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学的德育工作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为一体的诸多因素协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此,要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突破与超越就须积极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
一、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内涵
“协同”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标志着开放系统中大量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集合的或合作的效应。哈肯认为协同学(synergistics)本身就是“协调合作之学”,其观念来自系统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实际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即协同变化[1]。关于“协同”,《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都从不同层面做出释义,但皆突出二者或多者之间发生作用、产生联系。德育是一项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系统工程,中学德育包涵德育知识结构构建、德育实践知识构成、学生德育实践参与、道德实践场域生成等内容,通过多元融合相互协作的路径进行中学德育教育实践,培养当代中学生成为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情智一体的个体,实现“完整的人”的培养教育,最终以当代中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只有经过对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运用才能实现中学德育效果的最大化。中学德育须通过多元融合协同的方式方法实现德育实践的凝神聚力,汇集助推中学德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实现中学德育工作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
二、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缘由
构建中学德育协同体系是从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人的发展、德育的发展,解决社会德育矛盾、学生德育问题等具体因素而提出的。
1.“完整的人”的发展需要
【内容摘要】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舞蹈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形态,给予人巨大的行为力量。文章介绍了舞蹈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然后结合中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现状,提出了德育视野下中学舞蹈教学原则与教学途径。
【关键词】德育;中学素质教育;中学舞蹈;舞蹈教学
德育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是中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共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他们的德育素质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在新时期,中学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舞蹈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都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注重德育教育,以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人才为根本目标。舞蹈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随着中学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舞蹈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优秀的舞蹈作品,无论是其本身的主题与内涵,还是舞蹈家的道德品质,都能给予中学生德育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中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
一、中学生德育素质现状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计算机与智能手机将种类繁多的思想与文化带入中学校园,对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网络中,他们的学习领域不再闭塞,思维也更加活跃,接受新思想与文化的能力增强。但是,中学生在享受优秀思想与文化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思想与文化的污染。就目前来看,中学生的德育素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想观念方面。当代中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日益凸显,他们要求自主与自立,表现出人格的自主化。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自暴自弃、没有主见、依赖性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文化课成绩差的中学生,他们认为教师与家长都放弃了自己,自己没有希望与未来。二是政治思想方面。当代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是健康与稳定的,他们认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路线,渴望民族团结与国家繁荣昌盛,希望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政治素养较低,政治心态存在不成熟的问题,政治思想认识不到位。三是道德观方面。当代中学生对互帮互助、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持肯定态度,并在校园学习与校外生活中积极实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受电视、广播或社会中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存在拜金、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等现象。一些中学生甚至将一些不良现象视为当今社会普遍认可且无法改变的道德行为。四是心理品质方面。积极、乐观、勇敢、坚持、热情、宽容、感恩等是当代中学生的主流品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遇到挫折与困难时经常出现消极心态,且没有长久坚持的毅力;对很多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参与性不强,害怕失败;对教师、同学、朋友的帮助,没有感恩心。可见,当代中学生的德育素质从整体上看虽然是良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德育素质低的问题。因此,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舞蹈事业艺术的深度来积极探讨德育视野下的中学舞蹈教学就有很大现实意义[2]。
二、德育视野下中学舞蹈教学原则
(一)人本原则
舞蹈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既要遵循舞蹈教学特点与德育特点,又要结合学生思想水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律素质等发展特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将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作为根本目标。要肯定学生在思想水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律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社会是个系统整体、社会现代化是整体中各要素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德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是推动整个现代化的力量。德育的现代化,要求德育改革,改革德育现代化与德育改革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德育要现代化必须改革德育,改革就是按德育现代化的方向、要求去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德育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当前对中学生应强化九种观念当今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具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拼搏进取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紧对学生进行新形势、新观念教育。具体讲,应对中学生强化如下一些观念:
1.价值观念
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出国潮、经商风、股票热的兴起,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等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困惑,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化、层次性的特点,给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上更多地打上了“实惠性”和“个人化”的烙樱因此,我们应采取辩证的观点,在强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反对享乐至上、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帮助中学生树立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下,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倡先公后私、勇于奉献,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
2.竞争观念
要帮助他们强化竞争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勇于竞争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竞争的方法,使之学会战胜自我,学会排除竞争中的困难,敢于承担竞争的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敢为天下先,敢夺桂冠的决心;激励他们敢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走成才之路。
3.信息观念
我们应从现在开始,及早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观念,教会他们收集、筛癣处理信息的方法,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学生,整天(为升学)埋头于书本之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在一定意义上变得“孤陋寡闻”了。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思维定势,那么,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将对信息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使有价值的信息日日流失掉。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洗礼而沉淀出的文化结晶,蕴含着中国人民最美好的道德与品质。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我们必须要依托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德育价值导向作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中学生正处在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将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得力助手,抓住一切时机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去,促进学生提供文化道德修养。
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为内容所开展的德育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并且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礼仪,以此为依据开展德育教育,能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更多了,从外界能够获取的信息也更多了。这些信息中有真善美的内容,但也不乏有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内容。因此,中学生的道德建设也在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不良信息的侵害。这就需要传统文化及时站出来,保护中学生的思想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二、将传统文化融于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校园里的传统文化氛围发挥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我们就要让学生置身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德行品质。为此,学校要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如,书法、音乐、绘画社团,等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领略我国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在校园中举行各种校园活动。比如,在元宵节,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和教师、家长一起制作花灯,并进行猜灯谜活动;在端午节,学校可以开展一场包粽子竞赛或者观看与屈原有关的影视作品;在清明节,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到烈士纪念馆,感受先辈的爱国情怀,在中秋节,学校可以举办一场诗词比赛,比一比哪位同学能说出最多的描写月亮、描写团圆的诗词等等。学校通过各种节日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中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忠诚、爱国等美好品质的追求,从而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培养道德修养。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去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担当一天的志愿者,陪爷爷奶奶说说话,陪弟弟妹妹玩玩游戏,或者排练一场小小的文艺表演等等。将德育渗透到爱心活动中去,我们也可以借助学校每年的运动会,添加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比如,武术、陀螺、毽球等,这些都会给学生制造更多的接触传统体育文化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感受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修养。除了组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学校还要积极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我们可以在宣传栏张贴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画报,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等等;或者利用校园广播在大课间播放民族音乐或者朗诵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等等。总之,我们要抓住在校园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正确的待人接物,帮助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外,学校还要结合实际,增设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课程。我们可以拿出固定一节课的时间专门上传统礼仪课,让学生学习《弟子规》等文化经典。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朋友、谨言慎行、讲求诚信、做有仁德的人。学校如果安排不了单独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课程教育,也可以利用课间,尤其是大课间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朗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文化经典,以此营造礼仪文化氛围。另外,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还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教学目标被放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不再只关注学生接收了多少知识、考了多高的分数,而是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发展上,将德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家们为了数学真理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事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介绍历史先贤为国家、为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等;在语文学科中、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机会就更多了。总之,教师要把握住每一次德育教育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努力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做德行上的好榜样,带动学生提高自身的品质德行。总之,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和老师要借助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德育价值取向的积极作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德育教育中来,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需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立足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实现道德要求的内化,促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初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同时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奠定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加强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利于在学生的关键期,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践行良好道德认识的自觉性,也为学校德育整体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实际效用。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在思想品德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模范,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从而在实践中自觉地去规范自身的言行。这种贴近初中学生生活的德育方式,围绕学生本身进行,学生能在德育过程里体会到活生生的道德情感,进而产生强大的道德驱动力,使初中德育教育的实用性进一步提升。比如对于学校中某位学生在学校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中干扰其他同学,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对于他不能采取单纯的道德理论教育,而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方式,采取谈话的方式了解他的实际情况和在道德品质层面的缺失及需求,对症下药,引导这位学生认清自身的道德缺陷,然后利用道德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他进行改正。
2.推动初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社会能力是指人在社会中的交往和活动能力,社会能力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也是需要学校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初中学生处在适应性行为、社会技能培养的初期阶段,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加入生活化的内容,注重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性,鼓励学生认识生活中真正的自己,通过德育理论知识学习理清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在生活化的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与同龄人、家长、老师进行交流,加强对学生交往、适应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
3.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加强对素质教育方法的探索,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下,以学生的道德需求为主,而且在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学生的个体能动性,这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德育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策略探析
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