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历史范文

中学历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学历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实验室构建方法

摘要:新高考模式下历史成为必选考试科目之一。让历史课程生动、有趣,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构建历史实验室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文科实验室;历史实验室;数字化历史教学云平台;历史长河(沿革)教学系统;智慧黑板;核心素养;数字教案

1引言

历史学科,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发明创造等众多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有着独特的优势。一直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授课沿用传统模式,课本、挂图、黑板、粉笔是历史教师的“四大法宝”;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方式是死记硬背,普遍感觉历史课程枯燥、乏味、沉闷、空洞。随着新高考模式的到来,历史成为必选考试科目之一。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如何提升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历史课程生动、有趣、立体、灵动起来?构建相应的文科实验室——历史实验室辅助历史教学很有必要,但是历史实验室该怎样构建?教育部门尚未出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供参考。经过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文科实验室(历史)应具备以下特点及要素。

2文科实验室(历史)应具备的特点及构成要素特点

1)不安装课桌。历史实验室的结构设计至少应包括授课室和陈列室两间教室,两室相连,但采用钢化玻璃墙面隔断。授课室供教师上课使用。陈列室用于放置历史教学模型,历史模型全部陈列在厚度不小于五毫米的全透明钢化玻璃柜内,每一件模型都按固定位置放置。陈列室应配两台小推车,供教师将历史模型推去授课室使用。授课室设计为不安装讲台和课桌的教室,地面铺装实木地板,学生椅选择可折叠带书写板的活动椅。为避免过多装饰吸引学生注意力,授课室两侧不能摆放历史模型,以免影响教学效果。2)古典和诗意。历史课将学生带回到遥远的过去,带回到某一时间段、某一事件的起点或终点,因此,授课室的环境设计需要营造穿越的古典和诗意,宜采用简约略带禅意的古中式风格,并运用含蓄蕴藉方法将中国风元素融入其中。3)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历史课程理当自豪地承载这份荣耀与责任,将身边沉寂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使其在岁月长河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向学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聘请传承人现场教授非遗技艺,带领学生观赏、触摸家乡的历史,真触实感使之深切入心,才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家乡的愿望。构成要素1)智慧黑板。智慧黑板像时光隧道,带领学生翻越过去,在时间节点穿梭,在历史长河畅游。小身板大容量的智慧黑板安装在授课室正面,替代黑板、投影和电子白板,是目前信息化手段中功能最强大的设备。将智慧黑板镶嵌在万字格的墙框中,让远古风雅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尺寸应不小于86英寸,历史教学所需的数字化资源全部能安装其中,包括数字化历史教学云平台、数字化历史博物馆、四大发明教学软件、VR历史探究系统、历史影像学资料、桂林特色视频资料、校本资源等。2)教学云平台。数字化历史教学云平台为历史课程教学必备,包含教师课前、授课、课后各教学阶段所需要的工具、资源。课前内容包括云备课教师端和无网络课程导入模式,软件带有的云端资源库包含所有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配套资源并按照教科书章节内容编排,以平面视频、3D视频、动画、PPT文档等方式呈现,功能支持下载、同步教学、编辑、云同步。云备课教师端与数字化历史教学资源组成完整的数字化教学云生态系统。课后内容包括课堂内容分享功能、课后作业功能和历史上的今天查看功能。3)历史长河(沿革)教学系统。多媒体历史长河(沿革)教学系统安装在教室后墙,由大于55寸的LED显示屏、磁性白板、磁性历史知识板、时间轴组成,触摸式操作。系统以真彩色历史沿革画卷演示从人类起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囊括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内容涉及文化、政治、科学、军事、思想、教育、发明、文学、艺术以及朝代更迭、帝王更替等,涵盖了所有的历史教学题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包括视频、语音、3D模型、重要知识图板、手写白板、二维码知识扩展平台等。学校可将校史资料、历史校本课程、学校自制视频或教学短片输入系统。多媒体历史长河(沿革)教学系统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产品,在历史教学中不可替代,对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内容最难记忆的是时间点,这套系统手写白板中间有一条时间轴,学生可以动态定义时间轴,定义的同时也加深对历史时间点的记忆。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学生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将事件置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分析,探究三者之间的关联性,辩证地评析历史事件,启发对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理解,提升历史思辨能力[1]。4)全息数字模型演示仪。全息数字模型影像演示是目前最流行的历史模型展示方式,受众群体很大,学生和教师都非常喜欢。全息数字模型演示仪为电容式触摸一体机,利用镀膜玻璃对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把虚像投影到成像空间,通过精调三个面的成像融合,形成“实像”,给人一种“物在其中”的真实感觉。全息数字模型演示仪演示的内容包括从旧石器开始至当代的骨骼化石、陶俑瓷佛、金玉石雕、铜鼎铁剑、中外名画、历史建筑等。全息影像为270°视角,适合安装在授课室两侧或教室后侧,学生可围圈观看。5)数字化历史博物馆。数字化历史博物馆是一套内容全面的历史史料教学系统,为高中学生与教师对史料的研究探索提供强大的资源库,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教学工具。教学资源以古今中外文物图画音视素材为载体,内容涵盖初高中,资源类型包含高清图片、高清视频、音频、PPT、Word等格式,其中高清资源数量应不低于11000份,包括10000份不低于千万级像素水平的历史文物高清图片素材,1000个视频教学资料,200多个教学课件,上千道历史知识点试题以及众多资源音频解说等内容。6)四大发明教学软件。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大发明教学软件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有着重要作用。四大发明教学软件安装在智能黑板系统中,软件以插图、三维演示动画、二维演示动画形式呈现造纸工艺发明、传播、意义,印刷术发明和发展以及为文艺复兴作出的贡献,火药的简介和应用,指南针指示原理、装置方法和传播等内容。四大发明教学软件也可安装在自助式学习演示仪中,演示仪可安装在学生密集的教学楼大厅和食堂,学生触摸屏幕能检索信息,供自由学习使用。7)VR历史探究系统。VR历史探究系统包括虚拟交互教学平台、增强现实(AR)摄像头及软件等。VR历史探究虚拟交互教学平台可安装在智能黑板系统中,供学生轮流观看、欣赏。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立体展示古代器物,还能模仿古人生活场景和居住环境,学生戴上VR设备身置其中,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古人的生活,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事情。8)展板。中国(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展板安装在教室两侧,触摸式控制播放,描述中国(世界)古代史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出现,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16世纪前后开始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展板采用彩色室外高精度灯片,内置电容式触摸系统,高亮度LED灯光显示,语音内容翔实。历史展板属于自助式学习设备,也可安装在教学楼大厅展示墙上,学生自助浏览,充分调用碎片时间。9)模型。历史模型被称为“能触摸的历史”,类型包括全景缩微模型、原物拓制、青铜原物复制、高仿真复合材料复制、实物1:1复制,品种包括记里鼓车、指南车、秦明古长城、磨制石器、半坡遗址、二里头铜爵、勾践剑、古钱币、马王堆乘云绣、铜奔马、四羊方尊、司母戊方鼎、三彩骆驼、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高桥)等模型。有些模型规格很大,需要放置在地上。

3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资金支持资金到位才能完成前期硬件配置,保障后期设备、软件系统的使用。解决资金问题,首先要争取领导支持,历史实验室的配置需要解决财力和人力两大问题才能具体实施;其次,可以申请“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教育科研课题申请科研经费,带动历史实验室项目实施。人才培养历史实验室对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颇高。历史实验室设备构成要素中,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占比非常大,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方能使用和驾驭。提高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可以由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牵头,在历史实验室安装完成后对全校历史教师进行设备使用培训,投入使用后再定期进行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培训和考核。数字教案历史教师是历史实验室运作起来的根本动力。历史实验室投入使用后,以往的历史教案将不再使用,历史教师需要重新梳理课程,整合历史信息技术设备,形成全新的数字版历史教案。因此,学校历史教研组要成立以历史教研主任牵头的“攻艰小组”,带领全校历史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新的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数字历史教案,保证历史实验室的顺利使用,保障历史教学正常进行。日常管理历史实验室为历史课程专用,建议归学校历史教研组全面负责管理,由历史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历史教师组成管理小组负责日常工作,一并负责制定历史实验室使用规范,安排历史实验室学期课程进度,完善历史实验室设备账目等,以确保历史实验室正常规范运作。

继续阅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科技教育

摘要:科技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科技教育的内涵、科技教育的依据进行分析探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着重阐述历史学科进行科技教育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实施科技教育,历史学科更易于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是适应世界潮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关键。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学科综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中学实施科技教育的内涵

要科学而又完整地把握科技教育这一范畴的本质内涵,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两个角度分别加以考察。从内容上看,科技教育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授自然科学知识的总称。从目标上看,科技教育有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分。科技教育的两个层次的目标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根据科技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确定科技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中学各学科实施科技教育的共同目标:在教学中,学生将接受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生动积极地发展,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各级人才。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其细化为以下具体的技术发展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养成勤奋好学、活泼向上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习惯。2.培养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包括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勤奋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使学生掌握新的人文科学和科技信息,使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多学科、多视角的人文科学视角。4.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渠道和方法,了解观察、诱导、猜测、假设、实验、论证、结论等方法,从而建立科学的知识理解和科学的创造意识。5.培养敢于攀登科学巅峰,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勇于选择,不怕困难,坚持真理的品质。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科技教育

实施科技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是中学科技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科技教育应该、也完全有可能融入各科课程之中来实施,各个科目也仍负有其本身就应有的学科任务,这才是科技教育统合及融入各科教学中的真正含义。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中学各学科分成文、理两大部分,习惯于把科技教育归拢为理科教学的任务。不可否认,自然科学分科知识是理科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要内容,但绝不是科技教育的唯一内容。从文、理两类课程的教育功能来看,可以说每个都有自己的优势。虽然时间与内容的权重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存在差异。在科技教育过程中,科技认识的培养,科技行为、科技情感和科学意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存在谁主谁次的区分。从两种课程中包含的教育内容来看,虽然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并不是独立的系统。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例如,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既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侧重于间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侧重于培训和形成实际应用的基本技能;后者更侧重于具有动态特征的科学过程和方法,具有思维特征的科学思想和态度,侧重于扩大知识领域,并使情感、意志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科学是文理渗透的,当代科学研究也应是文理渗透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渠道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并在和谐共存和合作中相互补充。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人文与科学,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与技能。只有使青年学生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懂得社会科学,才能有创造能力,才能有大的创造成果。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科技教育,就是以历史学科为基点,抓住多学科科技教育的相关点,把多学科的科技内容融合进历史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使历史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这既顺应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今文理分科教学的不足。综上所述,加强科技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学历史教学应顺应文理交叉、学科综合的发展趋势,遵循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继续阅读

档案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指出“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可见,档案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学和历史教学价值,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更是价值重大。通过教学案例就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资源,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方面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档案资源“服务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则和“准确理解档案资源,注重使用可信档案资源,审慎使用失信档案资源”等几个注意问题,并总结了探究档案资源的三个策略:“需要力求全面,应该批判性看和贵在求真务实”。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档案资源;史料实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谈到档案时指出:“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并且列举了著名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以揭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的事实[1](P60-61),充分证明了档案的价值。可喜的是,当前社会中的档案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开放。如中国国家档案局在其官网提供了可以查阅的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定期公布档案史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官网开放档案查询系统等。又如,《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12卷)》等都已出版,并在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历史研究领域,档案资源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为重要史料的档案资源,其教学价值并没有被充分重视,高质量利用档案资源的教学案例并不多见。[2]为此,笔者拟在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档案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以提高对档案的史学认识,并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来探讨档案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及其历史学、历史教学价值

唯有了解并重视档案的内涵特质与史学价值,才能够让档案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一)档案的概念和分类1.档案概念学术界对档案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有必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概念的界定,即“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3](P5-6)2.档案分类按时序原则划分档案,常用的方法是按历史时期划分档案。如我国的档案可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还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来源原则思想整理史料和编撰史籍的。从唐朝的《大唐会典》到清朝的《钦定大清会典》等会典体史籍,便是以国家机关为纲,以机关职能为目,来整理一代典章制度的材料。到了近代,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用来源原则思想来整理明清档案。当时把馆藏的清代档案按行政系统或藏处,分为内阁档案、军机处档案、西中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等不同的系统。它奠定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今馆藏档案按全宗分类的基础。[4]

(二)档案的历史研究价值历史研究越来越重视档案资源的价值,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历史学家茅海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深入研读清宫档案的基础上,撰写了震惊海内外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历史学家沈志华在充分利用中外历史档案,特别是苏联档案的基础上,撰写了《、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系列专著。这些专著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不可缺少的权威性的学术读物。可以说,随着档案的不断解密公开,历史上许多疑案问题也将会渐渐水落石出。如桑兵教授曾举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苏联对外否认,但只有《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公布后,该秘密协定才最终确定。再如:社会上曾流传康熙帝临死之前写下遗诏“传位十四子”,后被雍正帝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但是从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传位遗诏上可以看到,遗诏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关于传位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5](P88)由于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于”和“十”是不同的字,可见康熙帝的遗诏没有被篡改。这份档案,足可证明雍正帝的清白。不过不可忽视的是,虽然档案大多是原始性的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但却不可全信。桑兵教授指出:“档案所藏资料,未必可以全当信史。姑且不论档案当中各类资料杂陈,即使是严格意义的档案文件,也未必能够直接证明历史的本相。以档案为信史,太过简单。历史至为错综复杂,档案与其他记载抵牾而档案未必正确的情形所在多有。”[6](P108-109);冯尔康教授亦指出:“档案史料的真实性也需要鉴别。档案是第一手史料中的第一手材料,一般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但一些档案是有意歪曲事实的,切勿相信所有档案资料都是真实可靠的,因而需要做史料真实性的鉴别。”[7]

(三)档案的历史教学价值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内容。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史料资源,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档案资源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引导学生努力走进历史真实,养成注重证据的态度与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其他可信资料审视存在瑕疵和缺陷的档案资源,避免学生形成对档案资源的盲信;还可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档案资源进行比较与辨析,去伪存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目的。此外,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赴档案馆开展实地参观活动,特别是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专题档案陈列展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档案资源的种类以及档案资源的接收、征集、保管、查阅等知识,增进学生对档案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继续阅读

中学历史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遭到破坏,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最为迫切的生存诉求。但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大家普遍认为是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专利”,与历史学科无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已成为历史教学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中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环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而现行中学历史文本关于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还比较匮乏,再加上许多中学历史教师本身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中学历史环保教育还比较薄弱,与时代的诉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环保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实现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路径: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与渗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生态环保素养。

一、环保意识,始于唤醒

环保教育,意识现行。当前,中学生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严重缺失,尤其缺乏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随手乱扔乱丢、随手折损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缺乏对同伴的环保提醒。因此环保教育首先要从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环境破坏的现状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当下,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残酷现实呼唤中学生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环保权威机构的,令人触目惊心、心惊胆战。近两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让人们知道了PM2.5。面对空气污染,钟南山院士更是尖锐的指出: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肺癌患者的确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上这些案例足以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确实十分严峻,教师将这些素材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破坏的悲剧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直观有效。

2.通过课堂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在讲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导入可以引用搜狐网的一段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一段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尘封,万里霾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见滔滔。PM二五,连续爆表,欲与一千试比高。须何日,看蓝天重现,分外妖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惜芥子毒气,范围太小;沙林药雾,稍逊风骚。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让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数肺癌患者,还看今朝。”(搜狐网)是否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悲剧发生之后,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开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段材料是在雾霾频繁到来时的时候网友的一段调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时至不迎,反遭其殃。”环境污染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只有首先教师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二、环保教育,重在浸润

环保教育,重在浸润与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环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课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渗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一课中,就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描述:“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老子》强调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这些素材虽然内容不多,但非常珍贵,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中学生开展一场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纵观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涉及到环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文本只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等等。而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危害却却只字未提。为了有效地对中学生教学环保教育的浸润,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量的材料补充。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小高考)第37题,就以“环境保护”为主体进行的测试。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以将该题的材料引入教学。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摘自汤艳梅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摘自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这道高考试题主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能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史料得出史实,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概括。概括内容如下:问题一:“雾都”之所以成为伦敦的标签,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的公民环保意识还十分缺失,再加上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成为必然。问题二:英国政府在针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及时地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倾力治污,采取多种举措:依法治污,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举措。重新使伦敦的天空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较好的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虽然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有关环境保护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线教师重视环保教育,通过适量的材料补充,定能引起学生反思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沉痛教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历史教学既要观照现实又要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明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考量,英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继续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行,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中学历史教育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能够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成为现代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完善,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案例教学法;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是依据史实,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教会学生以史为鉴,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门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习得者的位置。这样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学生根据史实进行自我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因此,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的教学方法,成为现代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值得加以合理利用的手段。

1做好课前准备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细致的研读,将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较为充分的查阅,尽量掌握最为丰富的、正确的史实。特别是一些著名历史事件的意义及影响,教师需要将专家学者的看法进行整理,整合出较为完整的答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还可以对一些具有相似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够使各项史实的特点更为明确。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课程设计,将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进行标注,在上课时详细的讲授给学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课本上的一些历史事件并不一定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料的搜集,将最为典型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案例筛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将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在课上时采取各种手段将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而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时,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分散且十分重要,教师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需要根据年份对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发明进行分类;其次是对这一时期的各项发明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调研;最后需要将与这些发明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图表,在上课时直接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举例说明,使得课程内容更为清晰明了。教师做好了充足的做准备,才能保证在课上将重点与难点十分简洁、明了的讲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也避免了知识过于分散而出现记忆错位的现象。

2丰富课堂内容

继续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科渗透

一、学科素养上的相互渗透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本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历史和语文是比较容易实现学科素养上相互渗透的两个学科,请看下面的例子:讲《辛亥革命》中的陈天华时,我没有先讲陈天华投海自尽以警醒国人的事情,而是先讲了这样的一个葬礼的情形:“1906年5月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涌出长沙古城,徐徐向岳麓山脚下移动。队伍的前导,是由众人抬着的一具黑色的灵柩,跟随其后的是白衣素服的人们,旗帜、挽联、祭帐,绵延十数里。一时间,涟涟泪水,回荡悲怆挽歌;巍巍岳麓,尽披白练缟素……”此时此刻,我看到学生听的入神了。“是谁的葬礼让人如此哀痛动容呢?”接着,我才开始讲陈天华为什么要蹈海自尽……。课堂上鸦雀无声,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几天后,这个班语文老师跑来感谢我:“历史教师要都能上出你这样的课就好了,省了我们多少的心力啊!”原来,好多学生把我这节课讲述的内容引用到了他们的作文当中,让他们这周的习作水平明显地提高!这个案例说明,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可以让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来抓住学生的心,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强化了学生情感认知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因语言的感染而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印痕的历史故事,也可以成为语文学科进行作文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素材,而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历史故事、在语文课堂上解读历史情感,又能够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更好理解一些历史知识……

二、思维方式上的相互渗透

比如,历史课上讲《周髀算经》,其中提到了勾股定理的特例是“勾三股四弦五”。按一般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并不需要把它讲解清楚,只要求学生记住就行了。但是,如果历史教师能够稍微将这个知识点引申一下,画出直角三角形,表明各边的数据,并写出公式2223+4=5,学生对“勾三股四弦五”这个抽象的概念就会形成一个很清晰的印象。反过来,数学课上,数学老师讲到这个定理,如果能够在带领学生对公式进行逻辑推导的同时,告诉学生,这个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由于中国的《周髀算经》中提到了这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且比西方早了好几百年,所以中国人称之为“勾股定理”。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更加完整,无意中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个案例说明,历史课堂上也可以因时制宜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它能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化,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科教学效果显著。

三、学习方法上的相互渗透

一次,我听到两个学生在抱怨她们各自的历史老师。一个学生说:“我们历史老师最没意思了,上课也不会给我们讲历史故事,就会让我们在书上画句子,老是让我们学生自己起来讲……”;另一个学生说:“我们老师上课不喜欢讲课本上的知识,常常把课外的东西讲很多。我们听倒是喜欢听,但他每次讲完都喜欢让我们写一篇小论文交给他,真让人受不了……”虽然这两位历史老师的上课都各有特点,但其实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意无意地引用了一些语文学科常用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细读、精读历史教材,围绕历史教材中的章节标题来找核心概念、抓重点知识、归纳大意、写提纲要点,还要求学生自己复述出来,这不仅对夯实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于养成学生在学习中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用写小论文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论证分析历史问题,有利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在学习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显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四、学习能力上的相互渗透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表达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等等。不同学科囿于其自身特点的限制,它在锻炼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上往往是不均衡的,更不能达到全面(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设置多种学科的根本原因)。因此,具有不同学科专长的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具有文科专长的同学,其表达能力、记忆力、对外在信息的领悟力要高些。在历史、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中都有大量的处理信息类的习题,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学习能力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也有着相似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就可以借助政治、语文、英语等这类学科培养出来的学习能力,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比如,从政治学科引入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来抓问题的关键和本质的能力;从英语学科的一些记忆技巧中引入记忆史实的能力;从语文学科引入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历史学科中培养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向这些学科渗透,实现学科之间的“借力”。

继续阅读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实践

摘要:培养塑造中学生健全的品格和优良的品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本文就从中学时期的历史课堂教学与中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的教育实践为出发点,对中学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与中学生青年时期的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学阶段历史课堂中开展中学生品格和人格教育实践的基本策略,力求强化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成效,促进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人格教育;实践塑造

中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全面发展,这是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与定位。要从初中阶段就加强学生的品格教育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1]。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中学生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载体与基础学校开设历史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对之前历史长河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帮助以后的人们自觉地反省过去社会,反省自己,让现在的人们立足现状,学会自我调节适应现代的社会。历史教材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历史肩负着思想滋养与社会教化的首要职责,历史是开展学校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中学的历史教学要在继承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传的前提上,不断地挖掘并且整合优秀的历史教育素材,不断地培养中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使中学生养成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历史知识,其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课堂,是中国基础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与目的[2]。

(二)中学生人格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课是一门人文教育课程,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人文思想,通过历史课堂中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中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历史课堂是以众多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历史课堂多学生进行人格的教育。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课堂中,历史老师把教材上和课外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进程,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与客观规律,向中学生传授正确的社会和生活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正确的道德观。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格教学的途径

(一)利用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渗透人格教育对于中学生人格的教育,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使中学生养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历史内容的作用,填补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人格教育空缺的空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历史老师不可以再继续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讲解,准确地找到历史教材中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凸显学生人格教育的核心,使历史教材变得富有生机,富有生命力。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和历史课堂融为一体,让学生真真正正地体会到教材中的历史元素与情感元素,让学生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不断地自我批评,自我改正,逐步达成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历史课堂之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名人英雄的事迹让学生欣赏,通过对这些名人事迹的讲解,用名人英雄的优秀品格与高尚的精神感染学生。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解《史记》中司马迁受腐刑的事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被司马迁不怕困难、不惧磨难、顽强积极的品格而影响,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坚强面对,不惧困难与磨难[3]。

继续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3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策略

摘要:历史课的学习对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不可或缺,而且历史课在初中课程中分量也是比较重要的。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进深,初中的历史课程教学相比传统的历史授课有了明显的改观,可是实践中发现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那么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历史课程的问题很有必要,借着深入的研究会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案,促进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和增进。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课程;问题对策;浅谈

受升学的分数权重影响,人们往往会认为初中历史课就是一门不重要的,甚至说可学可不学的科目,因为对升学影响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主科。很多老师和学生也是把初中历史课看成是副科而不是主科,种种认识法严重阻碍了初中历史课的发展。然而,初中历史可以让师生学到很多知识:自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到近现代世界的发展,各个历史时代中人类的发展都有很多故事和智慧,世界各地的民族发展衰亡、王朝的兴盛和覆灭、历史运动等无不是精彩的历史画卷。可见学习历史知识,能让学生从历史宏观角度认识人类的发展过程,更加爱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对他们提升综合素养大有裨益。所以,剖析探究历史课中需要要改进的问题,找寻有效的解决办法,对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非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1简要列举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1教学条件和教育方法落后,学生细化吸收少

初中历史课教学条件较差主要体现在初中历史课教学的硬件设备不足,过于落后没有引进现代化教学,甚至教授历史课的教师对新媒体教学不甚了解,无法开展。那么,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是运用的老套的方式,局限于历史课本,拘泥于历史课堂,与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的理解不足。另外,历史老师的教学教案也是老套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缺乏时代感和细分化,学生感觉离历史的故事好遥远,对知识点的认知和吸收不好。

1.2以往老套的教学方式急需转换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