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学教育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实现其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教师教育转型,这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和教师教育事业的公共属性与大学的基本功能决定了高水平综合大学需要变革教师教育。高水平综合大学教育学科需要实现由教育学研究人才培养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师教育转型,从而激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提升其对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贡献力。这是高水平综合大学教育学科乃至整个教育学科实现其学科功能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转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转型的背景与价值
(一)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转型的背景与当下存在的问题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代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意见»提出“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1]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实现其服务国家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教师教育转型,«意见»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实际上,在20世纪末我国就已经颁布文件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1999年3月,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坚持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为主体,鼓励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2]2002年3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国家鼓励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合作办学,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来源的多元化作出积极贡献。”[3]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4]然而,这些高水平综合大学在开展教师教育方面却缺乏动力。具体表现为:它们虽然组建了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或者教育科学学院,但是它们的教育学科并不是致力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并没有发挥其在大学的基本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这些机构并不是培养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一线教师,而是致力于培养教育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在学术研究方面,它们的研究定位于高等教育变革、宏观教育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教育的宏观社会科学研究,而对于与培养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直接相关的基础教育教师研究、学科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基础教育课堂研究等涉猎不多,在教师教育知识生产方面缺乏贡献力;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方面,它们在教师教育政策、中小学专业发展、基础教育变革方面的贡献也不大。
(二)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转型的价值
«意见»强调了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这是国家对高水平综合大学实现其在教师教育领域发展的宏观引导。研究表明,高水平综合大学不愿意参与教师教育的原因有三个:“人才培养精英化的价值取向与教师非精英身份的矛盾,追求高深学术研究与教师教育实践品性的矛盾,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与教师教育‘无关紧要’的矛盾。”[5]但是,我国的高水平综合大学都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支持,而且教师教育是国家的重要公共事业和民生问题之一,因此高水平综合大学有责任在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方面承担应有的义务,从而为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作出实质性贡献。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高水平综合大学往往具备齐全的、一流的文理基础学科,而教师教育往往也需要扎实的文理基础学科,特别是培养高水平的中学教师更需要扎实的文理学科基础。其次,研究型教师是未来教师教育的目标,高水平综合大学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能够为教师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重要文化氛围。第三,高水平综合大学具备良好的社会声望,能为教师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术信誉。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水平综合大学纷纷撤销或者调整其教育学院,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学科合法性的思考。这些高水平综合大学撤销教育学院不是解决学科危机的根本之策,它们应该做的是实现教育学科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转型,而不仅仅是致力于教育学的学术人才培养。那么组建教师教育学院,通过机构的重组实现教育学科的转型,这将是高水平综合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所在。代表我国精英大学的高水平综合大学需要承担其教师教育的社会责任,这对落实«意见»倡导的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
二、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转型的理论依据
教育科2020年工作总结
1、组织五所中学初二学生完成地理、生物考察完成考务工作。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中考报名及信息审核。
2、完成2020届小学及初中毕业生学籍审核及毕业证发放;完成学生转入、转出、休学、复学等学籍异动审核,与学校签订控辍工作责任状,确保我区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
3、完成2020年市“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干”“优秀班集体”评选及表彰工作。
4、完成省级“节水型学校”现场验收,完成省科技模范特色学校申报
5、完成区武装部教育系统民办组织编排。
6、评选第二届区幸福教室。
7、举办全区“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家庭教育启动仪式。
根据《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关于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通知》(政教督室[2020]4号),对照省人民政府督查室《关于做好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的通知》(政督考[2019]41号)及《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17]6号),市高度重视,结合县域实际,精心梳理,进一步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制定本方案。
一、关于市实验中学在校生有3133人,规模偏大;小学有56个班级超过45人的问题
1.关于市实验中学在校生3133人,规模偏大问题2121
实验中学现有学生3133人,属超大规模学校。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标准,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该校现超额学生1133人,需对其调整。
2.关于小学有56个班级超过45人的问题
县域内小学总班级数为479个,其中超过标准学位45人(含55人及以下)的班级数为56个,占比为11.69%。
整改措施
新建城南中小学,初中办学规模2000人,小学1000人。本着节省资金、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附属设施(操场、报告厅、食堂、实验楼等)。建筑面积23000㎡,投资9000万元。
教学目的:了解《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语文教学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一、基本概念:
《语文教学法》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体系.
二、学科的建立:
一、师范院校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概况
教育是国之根本,解放后,我国政府一直就很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形成了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院校以地方教育为核心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进入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到八十年代,师范院校的活力得到了恢复,这时的毕业生大多在高中、初中任教。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的不断扩招,教学人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到了2000年前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就面临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大多从事小学教育或到偏远一点的地方从事中学教育。2003年后,教师待遇逐渐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师范院校学生就业,一方面选择城市小学,另一方面选择偏远地区的小学、初中教学,进入高中教学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少。大多数毕业学生无法回到当初的目标定位,就业标准普遍下移。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就更加恶化,就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被挤兑出教育行业,选择了其他就业岗位。因此,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促进学生的成功就业和事业发展。
二、师范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在学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小学,九十年代,一般城市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学历普遍为初中专,到2000年左右,大多小学教师都为大专或本科毕业。又如中学,九十年代,师范院校大专、本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目标选择中学教书很容易实现,到后来就很难实现。到目前,一些大城市初中教师都要求有硕士学位,师范院校毕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社会对教学人才的学历要求将越来越高。其次,师资来源多样化加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一方面非师范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进入教育系统,使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出现多样选择,增加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2003年后,政策开始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多的竞争者,想要获得就业岗位就要全面的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再次,大学毕业生受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导,认为留在大城市就业才能不辜负社会栽培,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宁愿降低就业标准留在大城市,也不远在小城市或较偏远地方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导致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扎堆的现象。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师资缺口无法填平,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资源大量浪费。
一方面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降低就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偏远地区学校对优秀师资的急切需求。这些就业现状也普遍存在于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中。而且,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决定了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非师范专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因此,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团队和竞争压力,更要只注重自身就业竞争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优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一,虽然各大院校在不断扩招,但是人们对师范院校品牌的认可还是存在的,在社会认可度的影响下,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就存在着很大优势。第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师范学院的学习中,学生除了语文知识的学生,还要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以便能更好的走向教育工作岗位。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青春、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师资资源的新动力,是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主力军。第四,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语言的基本特点就是用于沟通,大学语文的学习,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内涵,使学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沟通能力的突出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使学生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融入度,使其能更快、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融入社会。
(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劣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拥有部分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竞争的劣势。第一,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认为上了师范学院毕业了最不行也是一个小学老师,没有什么就业压力。一些学生从高考到志愿填报,再到毕业、就业,都是家长一手包办,自己对职业规划等一片模糊,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生活优越。在父母、祖父辈人的过度关爱下长大的大学生缺少自理能力,对事件的处理也过于偏执,自我注意意识强烈,抗压能力弱。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走弯路、转牛角,影响了就业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方向性较强。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师范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以从事教育为主。在学生的潜意识和社会认同度上都使学生的就业方向受到了局限。同时,由于价值观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势,严重影响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第四,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人才,但学生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实践能力欠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一时不能适应,使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第五,有一定的就业心理障碍。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一些不良心理。如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比不上某些重点大学,出来当老师也没有什么前途。又如,焦虑心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面对就业压力时,表现出的不自信、盲目等行为,导致了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就业表现。此外,观望、彷徨、依赖等心理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利于学生择业、就业和事业的发展。
摘要: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教育,美育即日常所说的美术教育,其实,美术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审美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必然内容,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健全个人的道德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美和创造的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开设的基本课程。因种种原因,目前的初中美术教育被严重边缘化。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边缘化
根据素质教育的含义,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教育,美育即日常所说的美术教育,其实,美术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审美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必然内容,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健全个人的道德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开设的基本课程。目前,由于部分地区依然紧抓“应试教育”不放,追求中考学科的高分率,致使各基础教育学校对美术教育非常轻视,加之近些年来师范类院校对美术师资培养的匮乏,基础教育学校的美术师资素质偏低、数量缺乏,教材内容单调、教学手段简陋等因素,初中的美术教育已经被严重边缘化。
1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
1.1初中美术教育学科地位现状
初中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举足轻重;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健全至关重要。因此,教育部在制定初中课程标准,开设初中生必学科目,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时,把美术教育列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重中之重,要求初中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学习科目,并配备专任教师进行授课。这些要求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都是影响深远、关乎未来的大事、好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编制学校教学计划和安排课程教学时,常常压缩美术教育的课时。即使美术教育的课时很少,也难保能够按时授课,美术课被占用已经成为初中学校美术教学的常态化。
1.2初中学校美术教育师资现状
初中美术教师队伍呈现这样两个特点:一个是老龄化,一个是非专业化。由于多年未进美术专业的老师,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在44岁以上。加之多数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轻视,对缺乏的美术教师多用年龄大的其它专业老师看自习,非专业化程度很高。这给初中学校美术教师师资素质的提高带来很大难度,给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初中美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师资队伍建设比较弱已经成为初中美术教育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主要工作经历:
我19岁高中毕业(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年年底毕业。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年—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年—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院校组织变革的诉求
在我国相当长的师范教育历史时期,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为核心的‚老三门主导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师范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列入师范生的教学计划,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老三门课程模式中,教师的培养等同于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老三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在这三大课程模块中,公共基础课程和‚老三门课程在相当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教师培养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即传统意义上所讲的‚学术性。学科专家或者科学家可以用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来表征其学术水平,但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不同于科学家,用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来表征教师的学术水平,这本身就暗藏着荒谬的理论逻辑,是对教师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的完全忽视。真正能够体现教师教育学术性的恰恰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师范性,但勉强能够体现教师教育学术性的‚师范性课程在‚老三门课程模式中,被边缘化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教师教育机构中的未来教师(即师范生)仅仅将‚老三门课程当作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在他们心目中真正重要的只是学科专业课程。在‚老三门课程模式下,教师教育没有独立的专业地位。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并随文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标准》的颁布是对传统‚老三门课程模式的颠覆,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按照常识地理解,教师教育课程就是培养教师所要开设和学习的课程,这样的理解根本无法触及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质。《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这一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它专指教育类课程而不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这一规定性定义使‚教师教育课程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而免受相关课程概念的羁绊。教师教育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师范教育意义上的‚师范性,也正是如今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性问题。这解决了教师教育大学化之后,教师教育在大学学科制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因为大学是学术殿堂,没有学术性的所谓专业教育不得不降格到职业教育层次。教师教育课程就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课程。有学者对《意见》进行解读,认为‚‘学者即良师’的教师教育质量观正在逐渐转变,教师教育的专业地位逐步确立。可以说,《标准》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标准》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分别针对幼儿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和中学教师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基本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求方面,对幼儿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和中学教师教育分别规定了6个学习领域,并对最低必修学分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中学教师为例,6个学习领域分别是‚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和‚教育实践。6个学习领域并非6门教师教育课程,而是课程领域。在每一个学习领域,有若干个建议模块,以‚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习领域为例,建议模块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建议模块也并不必然对应课程名称。在每一建议模块最后的‚等字给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教育课程不再是‚老三门,也不是4门或5门,而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群或称课程菜谱,从而使未来教师获得较大的课程选择权。按照这样的课程改革思路,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建设教师教育课程群,给未来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菜谱。以《标准》为标志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进展提出了教师教育机构的组织变革诉求。‚老三门模式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者和责任者是明确的,但在新的课程模式下,菜谱式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实体意义上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线。面向全体未来教师甚至在职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课程集群化,课程建设者多元化。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谁来领导、管理和组织如此庞大的一个课程群建设任务?如果答案是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那么,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教师教育大学化之后,传统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为综合大学,承担着多重教育和社会职能,教师教育只是其中之一。现实问题是,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来思考教师教育问题。‚教师教育者是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分散的组织归属使其无法建立统一的制度性身份认同,建立专门教师教育机构势在必行。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要求高等院校建立专门机构来领导、建设和管理教师教育课程,以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
二、院校组织变革滞后性的主要表现及其归因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教师教育大学化、传统师范院校综合化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只有通过组织变革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标准》,进而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在高等院校内成立专门负责教师教育的学院或职能部门,它们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朱旭东教授认为,‚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是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的组织结构重大选择。[6]从教师教育学院的建设情况来看,其一,建设教师教育学院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进入21世纪以后,部分国内高校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但是,还有大量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成立教师教育专门机构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仍然按照传统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培养理念和管理模式来组织当下的教师教育。其二,建设教师教育学院的实效性不尽人意。部分院校所设教师教育学院只承担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任务,专门负责策划、申报、组织‚国培‚省培计划。实质上,教师教育学院就是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是移植到高等院校内部的原‚教育学院。
如此一来,高等院校内部的教师教育资源并没有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理念并没有落实。其三,教师教育学院开展工作举步维艰。在高等院校,学院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层级,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载体。按照对高等院校院系和专业的一般理解,在四年制本科教师教育方案中,教师教育学院无法聚集自己专属的受教育者(即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也无法承载培养未来教师所需要的全部师资力量。教师教育学院的工作具有比较鲜明的行政性,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面向全校,组织协调各种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师教育。这使得教师教育学院的工作不可避免地陷入纷繁复杂的关系协调之中,过度的交易成本使其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总之,在高等院校内部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或部门是困难的,成立之后的运行也面临着多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