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学国际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学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迅速,但各培养院校仍然存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设置为研究个案,提出“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模块化,能力培养核心化,实践教学主导化;以区域化、国别化为特色。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是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自1981年在全国首次招生以来,已历经30多年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长。原有的对外汉语专业,无论是专业名称,还是专业内涵都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2012年)》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1998年)》中的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3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作为体现国家软实力有效途径的汉语国际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共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实践少、毕业生就业“出口”窄等问题。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真正符合培养“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①的目标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要培养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前提和基础。国内许多高校和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但部分院校由于办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环境、师资条件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问题。概括而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等于汉语言课程和英语类课程的简单相加。课程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只是两个专业部分课程的机械组合。第二,重知识,轻能力。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语言文学类课程比重过大;忽视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教学法、跨文化交际类的课程较少。第三,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课程为理论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性课程比重小,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有些院校的实习名不副实,流于形式,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汉语教学实习,而是随意寻找实习单位,以一纸实习证明交差了事。第四,培养模式及课程单一,培养单位特色不明显。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我们的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具有国别性和针对性的课程。面对成人的汉语教学和面对幼儿的汉语教学显然是不同的,在美国教授汉语和在泰国教授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少涉及针对不同国别和不同教学对象的课程。

二、“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的概念及设置依据在拉丁语中,课程一词指的是“一门运行中的课”。“课程体系是在中学、学院、综合性大学中教授的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的总称。”(CollinsDictionary)“课程体系可被看做以培育学生为目的的一系列有计划有安排的事件。”①由此可见,课程设置是指学校等教育机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两大原则,即目的性和计划性。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它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课程设置必须是有计划的,它直接反映特定专业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应当具备的能力的要求,也体现了人才培养单位对所培养人才的设计和规划。基于以上对课程设置定义的分析,我们认为设置课程的依据有3点:第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机构,如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第二、国家权威机构对特定专业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和标准,如:《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第三、市场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继续阅读

国际金融对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从英国本土学生出国求学的层面讲,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在危机爆发前长期保持良好走势,高等教育质量亦数世界一流,进而导致本土学生对国外求学较为淡漠,而汇率走低又使得留学成本增加,双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出国留学缺乏足够的热情,也致使英国国际学生的流入数量远远大于国内学生出国求学的总数。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概览》(EducationatAGlance)显示,大约2.6万名英国学生在海外求学。

这远远低于人口规模大致相当的法国和德国———法、德在海外就读的学生数分别达到6.3万和8.6万。同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教育白皮书《新机遇:迎接未来的公平机会》,首相布朗在序言里谈到:“我们的子女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在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涯中,不仅要适应来自本土的压力,而且要适应全球化的竞争”。可以看出,英国对学生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学习也有着强烈的期望,但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对国际教师的需求降低

在英国,本土教师数量一直较少,外国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每年大约有4万名教师缺口,40%左右的教师年龄在45~55岁。有关统计显示,2005年,英国大约聘用了4.3万名外国教师,分别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牙买加、美国、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加纳和尼日利亚等国。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收入相对稳定的教师行业日渐受到英国国内精英的青睐,这也相对降低了教育领域对国际教师的需求。很多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没有制订招聘计划,甚至需要大批裁员,而教育行业相对稳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培训,从事教育工作。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格兰学校培训与发展局报告说:“2008年,登录学校培训与发展局网站询问招聘事宜的人数从2007年的70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此外,2008年,该局招聘的人数超过预定目标的2%。由此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本土教师数量日渐增多,对外国教师的需求逐渐减少。

(一)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日渐频繁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实现了智力、技术、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效率。经济不景气使得英国高校财政受到巨大冲击,作为高校子系统的科研院所,其经费投入也呈现递减趋势。为了维系英国科研水平的世界领先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进程。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不仅减少了经费需求,而且使科研成果质量也有所提高。决策者认识到,国际合作是促进科学发展和创新的最佳方式,因为合作也是知识网络化的组成部分。正如加雷斯•罗伯特爵士(GarethRobert)指出:合作是提高本国研究水平的一种方式,因为联合研究项目得益于双方的智力投资和多方位的协作,可以产出更多的优秀论文。科研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在英国国内已经获得认可,并且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其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英国的科研成果呈现出逆流而上的发展前景。由于语言相通,英国与美国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关系密切;由于文化背景相似,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也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一般情况下,通过日常交往或私人联系就可促成这些国际合作。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英国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国合作,而基于既有的丰富的交流与合作,英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继续保持着国际领先的竞争力。

(二)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理念趋向于追求经济价值国际教育交流自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科技价值。从国家层面考虑,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国家外交目的的辅助手段,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通过教育载体进行对话,在相互融合中实现了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传播价值;同时,落后国家通过积极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科技价值;此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可以为教育输出/输入国提供经济效益,以体现出自身经济价值。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现经济收益,渡过金融危机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价值取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英国众多高校纷纷进行各种教育方案的调整,使得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价值备受冷落。

(三)欧债危机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留学市场从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看,经济萧条必然会影响教育领域,在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本土生源持续流失和国际学生招生计划的大幅提升。英国百余所大学基本是公立大学,其教学与科研经费主要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鉴于债务危机背景下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便成为一个难以负荷的重担。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改革,2011年6月底,英国政府颁布了名为《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的高等教育白皮书,确立了学生为高等教育消费主体的中心地位,建立了透明的高等教育市场化体系,促进了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强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切实维护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相关调查显示,英国雇员的平均年收入比2009年减少了1088英镑。国民收入的减少与高等教育收费的大幅提升,使得英国民众难于负担近乎奢侈的高等教育服务。根据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报告,2010~2013年,英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将平均下降1.9个百分点。该报告认为,56%的英国大学预计近两年招收的本国和欧洲的本科生将减少。同时,由于大学学费上涨,大学招生名额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英国部分中学开始鼓励学生前往外国就读大学,哈克瑞尔英欧中学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英国各大学计划多招收国际留学生,以弥补本国和欧盟学生数量减少所带来的财政损失。

继续阅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思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古老大学开创的国际化活动,现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产生于50年代的美国,1966年美国还率先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在70~8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贸易以及科学技术和情报信息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重视。本文探讨的是现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它既不同于古希腊的大学作为跨文化学习和国际教育的先驱所具有的国际特征,也有别于近代大学(如巴黎大学、波伦亚大学等)以及19世纪德国大学(如柏林洪堡大学)作为世界教学和科研中心而拥有的国际教育与合作的国际化现象。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发展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把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和种族间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美国国会通过的《1946年富布赖特法》则规定把美国在海外的剩余财产(特别是二战结束时的战争物资)作为资助美国师生到国外学习、讲学和研究基金,同时还规定设立奖学金计划,旨在支持外国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到美国学习、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这也就是《富布赖特交流计划》(FulbrightExchangeProgram)。此后,美国又先后制定了《美国新闻与教育交流法》(1948年)、《国防教育法》(1958年)和《国际教育法》(1966年),《国际教育法》第6条在支持现代外语教学和地区研究中心的有关规定中指出:“除进行现代外语教学外,还要开展历史、政治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地质学和人类学等必要学科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全面了解用此种语言的地区和国家。”《国际教育法》进一步指出:“在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中,有关其他国家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要确保这一代和未来几代的美国人在整个有关其他国家、人民和文化的知识领域,有充分的机会并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发展其智力……”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克拉克•科尔关于国际教育必要性的阐述则更具代表性,如:“知识无国界”、“教育原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拥有众多良好全球意识大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他提出: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全球观点和语言教学;继续鼓励外国留学生来美国学习;承认国际研究学术成果的重要性;开发国际教育必需的专门人才和图书资料;联邦政府要改善和鼓励开展国际教育的方案……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自70年代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2届大会通过了广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建议。

1968年国际教育局(1925年在日内瓦成立的民间机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下属机构,此后,国家间的教育协作和援助活动便开展起来。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为文部省提供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指出:“处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当代日本人,必须充分地面向世界,面对世界的复杂形势,日本人应成为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之后,日本学术界和政府乃至产业界对大学国际化问题展开积极研讨,日本著名学者天野郁夫和喜多村和之多人曾进行系统研究,后者撰写的《大学的国际化》(玉川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即大学国际化的三性原则(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中国自1978年起逐渐恢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同时注意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此后,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活动得以快速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绩,尽管我国还未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案。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国际联网)而快速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文件中,已将关于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改为:质量、针对性和国际化(而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为质量、针对性和效率)。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1.教育目标的国际化

继续阅读

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探索

[摘要]

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培训模式不符合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问题,我们提出面向该专业本科生实施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可以增强教学实操性和针对性,缩短学生由新手教师向熟手教师转化的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海外中小学汉语师资欠缺问题。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汉语师资实训为例,阐述本校探索实践形成的一套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标准化程序,此程序从大一至大四具体划分为5个阶段32个量化标准。此套实训模式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师资实训;运行程序;量化标准

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教师,是指专门针对某个国家特定学习阶段或特定学习需求的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在某个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材使用、学生特点等方面都接受过专门针对性的培训,具备针对此国家特定学习阶段学生的熟练教学能力。

一、国别化单出口海外汉语师资实训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的培训模式问题至2013年,我国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招收人数超过15000人,①陆俭明(2014)研究发现,该专业本科生最后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不超过15%,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学生国内就业困难的矛盾。②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学生在4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基本未能真正进入留学生课堂中进行汉语教学实践培训,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既无教学经验,又无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外语能力欠缺交际实用性,无法体现专业优势。因此导致了目前各高校在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时共同面临的困境—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设立的专业并不能直接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输送人才。③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定位要求陆俭明(2014)在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定位时提出汉语教师需要分类要求、分类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着重培养在中小学任教的汉语老师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管理人才。目前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国政府部门或教育机构派出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另一类为本土招聘教师。第一类中的志愿者需要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培训项目才能派出,国家汉办每年进行的汉语志愿者项目从遴选、培训、到派出一般持续3至6个月,其遴选对象主要针对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在职教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校生没有机会参加汉办的志愿者培训项目,要满足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国别化单出口专项实训。

继续阅读

就业竞争力论文2篇

第一篇

一、调查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200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有8%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就业核心竞争力,86%的人认为自己有就业核心竞争力,6%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就业核心竞争力。其中11%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性格方面的,20%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家庭条件,19%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科,比如英语,25%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的。由此可见,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识,不知道自身的优缺点、特长爱好及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英语等其他学科,11%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性格方面的,20%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家庭条件,这表明∶第一,这些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这门专业课不感兴趣,可能是重点选修或者自学了其他课程作为自己学习、发展的方向。正是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才导致了学生在本专业方面就业核心竞争力上的下降。因此,有必要找出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并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第二,有些学生不止对专业课,对其他课程也不感兴趣,各个方面学习成绩都是一般,在就业时依靠自己的性格、社交能力或者依靠家庭条件。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软实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在因素来找工作。在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中,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能力作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相对其他就业核心竞争力而言是较多的,但是这个比例,就这个专业而言,不是很理想。毕竟这些学生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门人才来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最少应该占据60%。

二、如何解决调查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

这项调查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不感兴趣?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否。第二,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高整体在专业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对于对这门专业课实在不感兴趣的学生,是否应为其提供途径,提高其在其他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为什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汉语不是在国际上很“热”吗?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对外汉语人才需求也将会继续增长啊!为什么学生还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呢?据分析,主要是这个专业就业很“尴尬”。毕业之后如果去国外教书的话,固然很好,但是相关方面的政策很少,出国的渠道没打通;去培训机构的话,工作不稳定;去高校做教师的话,需要博士学历。因此,许多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丧失。

2.如何提高整体在专业课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阅读

创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系统

一、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是我国教

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迫切要求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对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的整个教育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一系列参数的科学界定,能够全面地反映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比例和速度等,可以科学地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对教育的未来作出科学的决策,是宏观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局面,我国大部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将融入国际社会,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正准备或已经进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我国教育要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教育质量,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教育改革。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具有描述、比较、评价、监测的功能。通过描述、比较、评价、监测各国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教育内部的协调性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全面了解国外教育发展的状况、特点,找出我国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存在的差距有多大,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工作,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国家级教育指标体系有:教育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教育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是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完善的年度统计用指标体系,共7类90项,侧重于教育现状的数量型描述,基本上属于原生性或基础性指标。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由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4月正式颁发试行,共4类77项,侧重于对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结构及其支持条件的评价与监测,全部为再生性或结构比例指标。我国现有的指标体系不能系统、全面地反映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教育指标有些滞后于教育发展现状,逻辑性和可比性较差,所采集的指标缺乏对我国教育现象的深刻分析,更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存在的不足有:反映教育质量效益的指标薄弱,反映成人教育的指标薄弱,反映非学历教育或非学位教育的指标薄弱,反映教育资源和结果的指标薄弱,反映学校管理水平的指标薄弱,反映教育投资使用效益的指标薄弱,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整体效益差。当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正在研究国家教育指标体系的改进,主要考虑要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导致教育行为的变化。

(二)国际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有四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教育指标体系和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指标体系。

1?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OECD教育发展指标自1991年推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日趋完善,框架也基本稳定下来。采用CIPP分析模式(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从政策决策的需要出发,除了数据的更新,每期的重点和选用的具体指标都有一定的变化。2003年,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共分为4类34个指标,现简要介绍如下。教育机构输出与学习效果:(1)高级中等教育的完成情况;(2)成年人口的教育成就;(3)第三级教育合格证书的专业分布;(4)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5)15岁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6)15岁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7)15岁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差异;(8)15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9)15岁学生分性别、背景的阅读交流能力;(10)15岁学生的自学能力(PISA);(11)15岁学生成绩上的性别差异;(12)按教育成就分的劳动参与率;(13)15-29岁按教育成就分失业与就业预期年限;(14)教育与就业收入(含内部收益率);(15)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入教育的财政与人力资源:(1)生均教育支出;(2)教育支出占GDP的相对比例;(3)公共与私人教育投资的相对比例;(4)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5)公共财政对学生及家庭的补贴;(6)按支出类别分的各种教育支出比例。公民的教育参与和进步:(1)正规教育的参与率;(2)中等教育参与率及三级教育的净入学率;(3)三级教育中的外国留学生比例;(4)青年的教育与就业状况;(5)低教育水平的青年与失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组织管理:(1)义务教育年限和中等教育以下的必修课;(2)学校生师比与义务教育班级规模;(3)中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利用;(4)中等教育以下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5)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定工资;(6)教师每学年的教学与工作时间;(7)教师的供需情况;(8)全体教职工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继续阅读

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导的运用

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的实现模式与实施方案

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国际教育实现的相对性而出现的新型多媒体教育系统,这其中包含通信系统、终端应用设施和教学资源数据库三部分。目前国内在实行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方面,主流的实现模式大致有三种: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的模拟信号模式、基于卫星信号系统的通信模式、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应用模式。

1.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的模拟信号模式

国内的有线电视网系统以750MHz的模拟信号带宽入户,按照每个有线电视台至少播出30多套节目计算,并且一个PAL制式的模拟电视频道占用8MHz左右的带宽,这样共计占用250MHz左右,经过简单计算入户带宽750MHz减去250MHz,那么,显而易见,余下的约500MHz左右的带宽是可以通过高速传输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基于有线电视系统的模拟信号模式,在实现远程教育中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种,即简单的一维单向传输和复杂的多维交互式传输,前者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应用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现代多媒体的VBI技术。

2.基于卫星信号系统的通信模式

基于卫星信号系统的通信模式是在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结合目前卫星通信技术,采用了卫星技术中的单向子站和双向主站、转接中断器以及在通信过程中使用的通信信道等技术,这些是此种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基于卫星信号系统的通信模式通过双向主站,根据上行通信频率传输教学资源给转播卫星,转播卫星根据收到的上行通信频率传输来的教学资源,再以下行通信频率发送给其他各子站卫星,那么收到教育资源的各子站卫星可以直接使用普通电视系统接收和应用。可采用卫星的宽带功能和卫星线路两种方式,前者是以单向影音教学为主,后者是通过卫星线路进行教学的交互。

3.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应用模式

此种模式是指把计算机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媒介,在Internet接入的基础上,实现远程教学的具体教学培养目标以及所要讲授的课程计划和内容的发送和接收,此种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功能强大并且开放的实时远程教育系统。这种模式特色鲜明,具体表现为在教学方面生动形象,局限性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干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鲜明的实时互动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可以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给学生,并通过互联网把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双向实时有效的传输,体现了这种远程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继续阅读

汉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的交际,因为跨文化交际要超越不同文化的约束,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因为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别而引起文化冲突,形成交际障碍,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产生,交际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将来会成为汉语国际的传播者,担负着在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文化、普及汉语知识的重任。在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传播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语言教学的实施语言教学的目的

不是只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和社会交往中适当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如果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输出的语言就会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达不到合情合理、贴切得体的目标的。一是语言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高校的语言教师大多会在课堂上用较多的时间详细地讲解基础知识,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但是,学生要想掌握一门语言技能必须要通过实践过程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语言教师将自己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积极地促成实践活动的开展。二是语言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实践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大量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举措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多媒体技术能将图、文、声、像、影等融合在一起,大容量、高效率地辅助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增加更多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三是语言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首先要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其次实践训练的设计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四是语言教师要将语言与文化知识结合教学。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学好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交际中与对方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

二、文化教学的实施教学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