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业素养培养范文

职业素养培养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职业素养培养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职业素养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随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不断涌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旅游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但现在的酒店行业仍感觉专业人才匮乏,酒店专业毕业生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酒店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突出,据有关数据分析表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业内就业的人数第一年一般在50%左右,两年后依然留在酒店业工作的不到20%,甚至更低。本人曾对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进行了解,全班45名毕业生,毕业后,在酒店业就职的只有五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学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不足,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从而造成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低。那么,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本人认为,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一、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基本素养,职业基本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从特征的角度提出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而隐藏在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告诉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联的技术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一些企业,在初期可能比较注重技能知识,但后期则会更加关注在职业进程中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如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开拓的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现在很多企业感觉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是因为企业的用人理念已有所改变,他们需要的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职业素养教育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而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略显不足。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学生外在的形象、具备的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属于显性职业素养,占据整体职业素养的极小部分;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基本职业素养属于隐性职业素养,则占据很大部分。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显性职业素养的投入,因为显性职业素养容易考核和体现。相反,隐性职业素养容易被忽视,比如,在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技能课程占70%以上,而基本职业素养的课程不足30%。但隐性职业素养反而是决定学生就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时往往忽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提升职业素养的能力。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都缺乏自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主观意识和良好习惯。这一情况使得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打算往往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以及课堂中教师所讲的就业信息等,远没有建立起职业素养的目标,更不用说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途径探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开阔、业务精、教学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指导作用,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应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从教师聘任、教师培养、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工作评价、激励政策等各方面都应制订完善的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渠道多途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强化和培训,激发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辅导员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为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应对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二)注重专业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学校的专业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学习情境的设计,在具体的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在课堂学习中向学生传输职业思想,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职业意识,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酒店业务技术骨干、部门经理等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酒店,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感受到酒店企业文化,提高了对酒店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酒店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

继续阅读

浅谈保险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提要]互联网保险发展推动保险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和行业的升级,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保险专业应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才能培养出适应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人才职业素养提升

一、互联网保险概述

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保险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2014年底,全国共有85家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中资公司58家,外资公司27家;累计实现保费收入858.9亿元,同比增长195%,远高于全国同期电子商务交易增速。到了2018年,2018年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为1,905亿元,其中保险公司的自营平台约占三成,而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实现的保费收入占70%;有152家险企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财险74家、寿险78家。互联网保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保险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保险业服务水准的提升和行业的升级。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保险业开创了以人工智能为先导的创新技术,优化了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新的业态的发展也创造出了新的保险需求。科技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保险的覆盖率,增进了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推动了保险行业的发展和变革。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的业态,互联网保险业务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品创新不足。互联网保险不是简单地把线下产品搬到互联网平台上销售,而是要基于互联网手段开发场景化、定制化和碎片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投保需求。但目前,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寿险、年金及意外伤害保险、车险等,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替代性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往往采用价格竞争,因而破坏了市场秩序,也不利于保险公司长期稳定经验,最终也将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产品创新不当。互联网与保险业务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品创新不当的问题。各种带着互联网色彩的保险组织模式、产品开发模式、营销模式等不断呈现,但其中,噱头性产品过多,往往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忽略了保险风险保障的本职。比如,2018年某平台上线的“相互保”产品,上线后即吸引了大量客户投保,短短9日内用户数突破千万。但不久,该产品即被监管部门叫停,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其涉嫌未按规定使用经报备的条款费率、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

继续阅读

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热议并倡导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基于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浅析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学校;会计专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与更前沿的教育理念接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提出了大同小异的关于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指标。

一、培养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6年林崇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把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备受认可。此框架也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会计职业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格局应从学生个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到个体全面发展的转变,以及作为职业人发展,增加社会渗透力,增强创造能见度,以及增进人格魅力值。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检视与价值反思

一所中职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其导向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铁轨,铁轨铺在哪里,火车就开往哪里。

(一)以应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对核心素养形成的影响中职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误解的。这源于中国渊源流长的应试教育,上世纪80年代,高考迅速发展,形成了千军万马之势,局面达到巅峰。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下,家长们更愿意把孩子送到普高这条铁轨上,因为那里的终点站是大学。中职的招生成了困难,好在有了单考单招这条曲径,中考失利的学生把目光投过来想要弯道超车。很多中职学校抓住了这一点,在招生时标榜自己的升学率,也收获了可喜的招生率。故此,以应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中职环境下茁壮成长起来。多少年来教育受考试文化的桎梏,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弊端,这些弊端于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养成自然是不利的。1.以应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其单向性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和社会道德的传播者,需要和学生建立起教学共长的关系,也就是应需供给而非拔苗助长。应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它以考纲为指挥棒,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课本知识,忽视学生个体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目标,难以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2.以应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其功利性“有偿家教”在以分数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应试之殇下,变得越来越普遍,如此作为不仅有损人民教师的形象,更是一种对教育的不公平。3.以应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其间离性教育的收获除了呈现教育成果外,更珍贵的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陪伴学生成长的关键是善于引导,并善于倾听。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阻碍了师生交流的过程,传道授业少了人文底蕴,缺了应有的科学精神。

继续阅读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就新时期如何提升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问题,提出系列建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特教高职生的道德素养;把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提高特教高职生的知识素养;把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改革中,提高特教高职生的专业素养;以特殊教育学校实践为抓手,提高特教高职生的技能素养。

关键词: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内在要求,是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操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1]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已成为高职大学生职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每年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特教师资人才。比起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特殊、教育障碍大;工作内容存在着多学科交叉等特点,教育的内容与对象都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我国高职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部分特教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特教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重视度不高、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特教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状况堪忧。如何提高这些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是指特教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特教教学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对特教高职生的要求,特殊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既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又要具备特殊教育独有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对特教高职生在校期间进行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心理学等各方面的专业培养,使之符合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规范和要求。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特教高职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包括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对待特教学生的态度。对于处于儿童期、青春期的特殊学生来说,其思想观念和性格远未成熟和定型,亟需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引导和关怀。道德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前提,决定着特殊教育的走向。作为准特殊教育教师,特教高职生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端正的工作作风,较强的职业责任感;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对特殊教育工作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热爱特殊儿童,对学生怀有爱心和耐心,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面旗帜。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作风奢靡和功利主义盛行,蔓延到了高职教师队伍,有关高职教师师德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纸和网络。因此,新时代特教高职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为引领,扛起教书育人,帮助特殊儿童成长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道德素养,为以后走上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打下基础。特教高职生应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伟大责任,怀着教书育人、帮助特殊儿童快乐成长的目的,积极探索特殊教育规律,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同时要深入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日后走上特殊教育岗位后,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达到教授特殊学生知识技能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目的;要为人师表,修炼好自己的品质性格、道德和思想,潜移默化影响特殊儿童。特教高职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源自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来自对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内化。

二、把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中,提高特教高职生的知识素养

特教高职生应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这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期待。特殊教育知识素养包括知识面较广,从事特教教学、科研等工作时需要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特殊教育理论和基本的人文知识等。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条件。特殊教育不断发展,需要特教高职生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学科知识教学是特教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平台。在特殊教育岗位教学中,渊博的学科知识,是由教学的目标决定的。教育的目标,不但要让受教育者学会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这种学习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甚至持续一生的。当下的社会思潮下,部分特教高职生认为自己考上了大学,就相当于进入了“保险箱”,不再像高中一样,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非常错误的。互联网时代,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日新月异,特教高职生必须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牢固基础。特教高职生要保持积极向上开放的心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充分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水平。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对于特殊教育专业高职生来说,应该重点关注国内外的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特殊儿童完善人格、较快接受知识的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特教高职生应该积极沉淀自身文化素养,以便通过自身的积累和积淀,在日后的特教教学岗位工作中,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特殊儿童终身成长。

三、把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改革中,提高特教高职生的专业素养

继续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摘要】在全球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造出新的经济常态,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因此,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研究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及“工匠精神”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与其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上的体现,最终讨论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路径

对“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此类研究并不是完全成熟,并没有与相关高职学校,以及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了使“工匠精神”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更加完善,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论证与研究。

一、“工匠精神”提出的背景

“工匠精神”是由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两会上提出的,总理提出工“工匠精神”这个词让人眼前一亮。在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的今天,高级职业技术人员“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高低,同时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工匠精神”“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最早出于我国的实业家聂圣哲,当年他手下带出来的木工匠人恰恰是出自于此精神。“工匠精神”可以理解成是工艺匠人多年工作而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特质,也是工匠对自身职业的高度认识与了解。总的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职业的热爱精神、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及基于技术、忠于匠心的精神。

2.职业素养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认定,职能×行业等于职业,只有这样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职业素养是一种能力与素质,它取决于在职人员在工作中是否尽最大的努力,是否能将工作目标最优化完成。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态度等。

继续阅读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校企合作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校企合作;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是近年来酒店管理专业一直在探讨的课题。通过对校企合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由于酒店一些基层岗位经常遇到“用工荒”的问题,企业很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补充短缺的部分员工,高职院校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部分去酒店实习的学生的稳定性也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如何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酒店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具体要求

(一)酒店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笔者走访了厦门地区的许多家酒店,包括高星级酒店以及一些商务酒店,主要是向酒店调查和交流目前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已有实习生的情况。酒店方很希望能同院校合作,而且希望学校能提供相对稳定的实习生队伍,不是很看重学生的学历和专业问题。大多数高星级酒店表示,学生要是能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最好,对于技能方面,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反而更关注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意愿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业认为实操技能很容易培养,但职业态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实习期限上,连锁型酒店希望实习期最短为6个月,部分小型酒店可以放宽至3个月,但绝大多数酒店期望可以延长实习时间。岗位需求方面,大多数酒店表示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意愿和酒店运营进行安排,但大部分是提供餐饮、前厅、客房等一线基层岗位,只有少数酒店表示可以提供前台、大堂吧等岗位,但对于这部分岗位,酒店提出学生的实习期不能低于6个月(这类岗位大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熟悉业务)。

(二)酒店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要求酒店行业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有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具备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技能;二是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高效执行力;三是要有忠诚度;四是具备综合管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厦门的酒店以及相关院校,目前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一些问题。

继续阅读

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第一大标准是对学生专业性的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所学技能,并能应用于实践。第二大标准是除了专业本身之外的不可缺少的敬业和道德等素养。这点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当前许多学生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而不少企业又称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的矛盾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校声誉,所以学校要结合社会需求来培养职业素养比较高的毕业生,那么学校就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1.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初期阶段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指在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个职业规划的引导教育。在学生刚刚进校门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为此我能做哪些准备工作,从学校中我要具备哪些能力。围绕学生对自我认识的问题,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发挥自身的优点,明白自身的不足,有利于今后自身更好的发展。也使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2.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明确了自身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学生就要配合学校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应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制定,培养出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情况下融入实训场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中去,避免了单纯书本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完善学院“三自”管理体系

1.创设“满足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校声誉,就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要求学校在平时教学模式和机构上有所转变,对学生所传授的课程上进行认真筛选,制定出适应于社会和企业雇佣员工的标准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通过邀请企业进学校,对学生的目前学习技能前景的规划和所学技能在企业中的要求,让学生有动力的继续学习,而且尽早的让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所认识,并且达成交流与共识。

2.完善学院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与购置是学习培养专业性社会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学校拥有了一定的教学硬件,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学校教学机制与培养目标的转变,并且与社会和企业构建良好的关系,更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造了阶梯。充分的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和欲望。例如:对实训教学场地的建设,还有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购置,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制定职业素质的衡量标准与评价机制

继续阅读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分析

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应当贯穿在校期间的整个教学的过程,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关注,同时更要有导向地去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走出学校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有能力积极地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达到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若要达成这样的职业愿景,要加强高职毕业生生对职业素质的思想认识,并从高职生的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去付诸努力与实践。

一、分析问题

高职教育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要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全面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经实施素质教育。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素质培养理念

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素质培养理念,就必须把培养目的放在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上,重视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作用。不要只重视教学的科普基础知识,同时要重视专业知识教育,更要重视技能的教育,推动一般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共同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个人综合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建立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观念,重点关注学生个人能力和全面发展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发挥教学的能动性

现代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发展为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改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单一教学方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以学生学习成果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双向影响互相促进的新教学模式。建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适合学生接受知识和了解规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

(三)发展多样教学途径,促进教学功能多样性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