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增进论文范文

增进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增进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增进论文

分析学术编辑工作中的理解活动

1解释学视域下编辑的理解之应用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思想,认为人的理解活动是一种存在方式,是整个人类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理解过程本身就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双方寻找和创造共同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视界融合的过程。理解是前理解的投射。前理解是我们的历史存在,是由我们历史地被抛的存在状态决定的。伽达默尔谈到的“任何理解都是自我的理解”,指都是基于理解者自己的解释学处境的理解。编辑的理解活动也是一种自我理解,是基于编辑的视域的理解。编辑的学术背景、专业局限、知识观点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其理解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稿结果和与学者对话的质量。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效果历史”揭示了解释学的应用功能,他强调了应用在解释学中的根本作用[3]。“所有的读都包含一个应用,以致谁读某个文本,谁就自身处于他所理解的意义之中”[4]。对于伽达默尔,被理解的意义总是应用于我们,并且体现为对我们而言的26期年第第卷PUBLISHINGJOURNAL意义。因而,理解之应用就在解释者和其对象之间采取了视域融合的形式,这个融合被伽达默尔理解为一个对话过程。论文总是基于编辑或专家的视域和前见而被理解的。当学术编辑在审阅稿件、阅读专家审稿意见等时,他既不需要也无法排除自己的视域,而是会以自己的视域为出发点,逐渐地扩展到理解对象所处的意义之视域,最终,随着他自身视域的扩展,他和理解对象的视域融为一体。在问答结构的对话中发生的就是这样一种视域融合。编辑与学者之间的理解需要这两者的相互参与,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编辑总是带着自己的前见与视域参与理解活动。“越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它就越不是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进行”[5]。编辑和学者作为对话参与者,都是对话的被引导者。编辑和学者的对话总是围绕着一个论题而展开,受论题本身规律的约束和支配,其进程和结果不是编辑或学者某一方能完全支配的。编辑与学者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实现意义沟通。要使这种对话过程顺利进行,必须确保编辑和学者具有同等的发言权,并且具有理解对方的诚意。

伽达默尔在谈论无谈话能力的时候论及了语言和理解之间的关系。造成无谈话能力的因素有无倾听能力、不存在共同语言和缺乏积极的对话态度等。他指出,“只要人们找到共同语言并最终找到了共同语言,那么相互理解就一定能成功”[6]。优秀的学术编辑既是编辑又是学者,这种双重身份会对审稿、编稿、约稿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学者型编辑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学术立场、学术风格是他们理解活动的必要条件,他们的一切理解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因素能够在理解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毕竟,学术编辑在某一领域越有造诣,越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与研究动态,就越能高屋建瓴地开展该领域的选题策划活动,从事该领域的审稿、组稿等相关工作也会如鱼得水。学者型编辑能与作者、专家拥有共同的学术语言,产生思想的碰撞,在此过程中可以消除不当的学术偏见,产生新的合理的见解,并达成相互理解。真正优秀的编辑能根据论文主题自身的规律对作者的写作进行指导,就像真正的谈话高手如苏格拉底能够依据话题本身的规律对对话者进行引导一样。

2解释学视域下编辑的理解之达成

刘少奇同志曾指出,编辑活动是一种高水平的创作活动[7]。编辑要对作者的学科背景、学术观点等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把握,在尊重和理解作者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再创作,最终呈现给读者大众的作品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创作的结果。伽达默尔认为,讲话的意义不能被限制在已被说出的话语之中,已被说出的与未被说出的话语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8]。“若要理解说出的话语,不仅要理解已说出的成分,还要理解潜藏在其中的想说的或不得不说的东西,即‘内在话语’,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整体。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只是说话内容的某一方面,它所展示的理解总是不完全的,我们还必须理解体现在其中的话语或理性,关注内在话语本身并对它进行追问,以不断地获得更加完善的理解”[9]。语言的思辨结构表明,语言中已言说的部分和未言说的部分一起构成无限可能性的统一。这意味着,只有当编辑与作者或专家达到相近甚至同等的高度或水平,编辑对作者或专家所涉猎的领域具有透彻的认知的时候,编辑才能既把握作者或专家已言说的东西,又能体悟到他们已说出的话语背后未言说的东西,从而把握他们的语言构成的意义整体。这表明学术编辑本身具有较为精湛的学术造诣,是构成与作者或专家平等对话或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的基础,也是完成高水平创作的前提。否则,学术编辑对作者论文的优劣没有发言权,也无法把握专家言说的东西。“责编如果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学者交往时总有那么一种隔膜。交流难以深入,交情自然难以深化”[10]。“诚如编辑学家郑俊琰所说:不平等地位下的编辑不能当,只有与学者平行,才能当好编辑”[11]。因此,编辑应当不断提升自己与作者或专家进行学术对话的能力。

编辑活动往往注重和强调编辑本身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容易被淡化或忽视。编辑是主体,论文作者、审稿专家也是主体。“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12]。因而,编辑一方面要充分地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进行策划选题、组织稿件、解构与重构稿件的意义、编辑加工等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论文作者或审稿专家的主体性,意识到他与论文作者、审稿专家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并主动与这些主体进行交流、对话。伽达默尔分析了“我—你”关系在解释学中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指的是这样一种对“你”的经验:把人当作物,从而人成为对象,并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之进行考察与把握。他认为人不可用对待物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类,因为人不是物,人是具有尊严的存在。很显然,这种“我—你”关系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关系存在于编辑工作中是不适宜的。康德也强调过,我们不应把人当作工具,而应当承认人就是目的。

第二种“我—你”关系类型是:“你”被承认为一个人,而非物。与第一种类型相比,该类型强调“你”是一种反思关系,而不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当这种类型的“我—你”关系应用到编辑的理解活动中时,具体表现为编辑对作者或专家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编辑自身的视域,仅通过编辑单方头脑中纯粹的抽象的思辨活动达到对作者或专家的理解,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作者或专家进行直接的现实的双向的交流所获得的理解。这种层面的理解仍是不够的。一个编辑往往要负责多个栏目,由于编辑自身视域的限制,其专业背景和主观偏好很容易影响稿件的处理结果。有时看到一篇待审论文的题目,编辑就会迅速判断其学术水平,想当然地判断论文质量,匆忙做出处理决定。单纯基于编辑一方的视域对论文进行判断,很多时候是片面的。承认自己有可能是错误的是解释学的前提。因而,编辑需要求助于论文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求助于与该论文有共同语言的学者,同时向作者了解他想真正表达的内容,从而努力克服偏见,实现真正的理解。这种真正的理解建立在第三种“我—你”关系类型之上。

继续阅读

科技论文摘要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对1987—2016年的261篇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相关研究进行统计与归纳,分析了相关研究的整体情况、内容和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英文摘要写作、编译或文本研究方面,研究内容逐渐由单一向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拓展。(2)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更加科学化,相关研究多采用语料库进行跨学科或多学科对比研究方法。(3)研究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重复性研究较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4)研究发展趋向于建立国内外英语摘要语料库进行研究,国内外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对比研究和对英文摘要写作或翻译软件的研发。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文本研究;过程研究;研究趋势

“科技论文摘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对有效展现论文学术价值、提高论文影响力、交流研究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英文摘要是国外了解中文期刊内容的主要途径,英文摘要是否准确、规范直接影响到国内期刊在国外数据库的收录率和索引率,影响到国内期刊的国际传播效果。”[1]随着各国科技成果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也是影响我国科技成果对外传播及被国际权威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所具有的严谨性、规范性、完整性、独立性、自明性以及学术性与通用性、简练性与概括性等特点影响着摘要写作或编译的难度[2]。国内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检索,1987—2016年研究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相关文献有数千条,但目前国内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回顾与反思的论文并不多见,相关研究概述或评述性研究居多,如汪徽概括和评述了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3]。本文按篇名、主题及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筛选出1987—2016年与“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主题相关的论文共有261篇,对这些论文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分别从英文摘要文本和写作或翻译过程两方面分析我国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的内容,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概况

根据国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论文的题名和内容,将英文摘要研究大致分为摘要完成过程的研究(简称过程研究)和文本研究(针对已有英文摘要文章的研究)两大类,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摘要写作及摘要文本这些微观层面的研究。(1)英文摘要过程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摘要写作、编辑及翻译研究及其相关研究,其中58.24%是摘要写作及与摘要写作相关的研究,编辑及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占了13.8%。(2)英文摘要文本研究主要涉及英文摘要中的语法使用情况、结构类型及语言特征以及摘要中存在的问题或错误方面的研究。语法研究主要涉及词汇、句法、时态、人称、语态或语法特征;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有翻译或编辑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介词、语态、时态等)、语言应用(句子成分残缺)和标点符号等问题或错误。作者统计对比发现很多文本研究和过程研究内容如关于时态、语态在摘要中的使用往往是重复交叉的。例如,下面两种叙述大同小异:“在撰写食品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过程中,一般要求使用第三人称和被动语态,因为这样可以较为客观地表达作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4]。“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描述,因此,与汉语甚至是日常英语相比,被动句使用广泛。据统计,科技英语中,有三分之一的句子使用的是被动句。”[5](3)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研究内容涉及了农牧林二十多个学科,单学科的研究多,跨学科对比研究较少。在这些学科研究中缺乏对所有学科英文摘要的整体性研究,导致研究内容出现交叉重复现象。从论文刊载期刊类型和时间来看(见表2),261篇论文仅有21.8%的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这反映出1987—2016近三十年间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数量偏少。从表2还可以看出2000—2016年是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最多的一个阶段,在质上有了提高,研究方法也得到改进,出现了基于语料库的英文摘要对比研究。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一)文本研究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语言特点、语步、文体、书写要求及常见问题等方面。

1.语法英文摘要研究针对人称、语态、时态、词汇和句法这些方面对语法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如下:(1)英文摘要中语态和人称使用的变化。过去国内国际英文摘要中多使用第三人称被动语态以示客观性,但目前国际英文摘要更倾向使用第一人称主动语态来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冯恩玉和吴蕾[1]指出国外期刊摘要中,主动语态占63.83%,被动语态为36.17%;国内期刊摘要中,主动语态占43.72%,被动语态为56.28%。(2)时态方面。英文摘要常用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和一般完成时,但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结构中具体使用何种时态都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过去时用于叙述作者的研究过程如介绍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段的发现,以及某些研究的实验、观察、调查、讨论等过程。一般时用于叙述作者结论如阐明研究目的,论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以及提出建议;一般时也用于摘要中介绍事实、规律或真理。一般完成时主要用于介绍研究背景时叙述的内容是针对某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的描述。(3)词汇方面。为凸显摘要的检索性和报道性功能,方便读者迅速从摘要中获取信息,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应尽量使用具有指示性功能的词汇介绍摘要的各个部分[2]。例如在引言部分,用表达目的指示词,如purpose,aim,attempt或者动词不定式;在讨论部分,用阐明论证的指示词,如suggest,indicate,find,support,confirm。其次,摘要中尽量使用简单的谓语动词,如用increased胜于hasbeenfoundtoincrease;摘要中也避免使用不增加任何新信息或不增进读者对摘要内容理解的词汇,如Inthispaper,thispaperisconcerned,amethodisdepicted。最后,常用读者所熟悉的专业词汇,少用生僻词汇。(4)句式方面。常用短句和主动句,少用过于复杂的长句和被动句。比如在介绍摘要结果部分时,尽可能使用带有指示性词汇的句式,如“Wefoundthat…”,“Theresultsshowthat…”。主动句“AexceedsB”优于被动句“BisexceededbyA”。

继续阅读

本科论文教改缺陷及完善途径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拓思维和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本科毕业论文也是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成果,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中涉及到包括学生、导师、系(所)、学院和学校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和环节,本研究尝试运用过程管理理念来探索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对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质量控制,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了解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政管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展开了调研,其中向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0份,有效问卷87份;向论文导师发放问卷19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继续阅读

从国外教育探讨中国教育

大学是从“学生人”到“社会人”的一个缓冲“地带”,这里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舒适。也许,对中国的孩子来说,大学才是真正施展才华、成就青春的地方。人生难得的一段美好旅程,我们不但要勇往直前的前进更要不留遗憾的“回头”。我们也需要用一种方式来“留下”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成长,等等。

第一,我们要它的内容无限。可以记录大学中参加的活动,可以有每次考试的试卷分析及感悟,某一天的一个突发的想法、灵感,对某个老师的评价亦或是某一天你谈恋爱了,还可以有同学们对你的某一阶段的评价及给出的意见,也可以请老师给几句留言等等等等。记录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成长的点点滴滴。总之,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人会说不,更没人说你作业不及格。

第二,我们要它的形式无限。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你大学的生活照、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等做成幻灯片,可以手写,更可以电脑写,可以用第一人称更可以用第三人称……只要你愿意,这次作业你想做成啥样就做成啥样。

第三,我们要它的完成时间“你定”。只要大学毕业以前完成即可。

第四,我们要它的目的明确。大学鉴作为一门作业,有三个目的。其一,为我们最美丽的旅程画上最完美的句号。它记录了我们大学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我们步入社会、组建家庭、抚育子女、成就事业、安享晚年等任何一个阶段,它都可以作为一本“历史剧”带给我们更多美好的回忆,不管是曾经无知的叛逆还是曾经的心酸汗水,都会带来生活的动力。其二,见证我们的成长。每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观念,不管对人还是对事,当我们一页一页翻看的时候,对着我们一点点的进步,总会有不一样的成就感,或许它还可以带给我们好多灵感,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其三,可以促使自我完善。大学鉴中会涉及师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以及一些建议,通过大家指出的不足可以有意识的去改进,好多事情当面说不出来,大学鉴正是一种可以让同学间互相了解、增进感情的途径。多年以后,当我们翻阅的时候,再次看到同学们留下的意见的时候,会有意识的想一下是否当年的“毛病”去根了,宝贵的财富价值。其四,挽救部分“祖国的花朵”。好不容易摆脱高中那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来到一个绝对轻松的环境,不好好玩怎么对得起自己啊。就这样,没有把握好“度”,整天整天的沉迷于游戏、电视剧,慢慢失去方向与目标。大学鉴作为一门作业,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但是抄不得,更不会老师在中间给你“做手脚”的可能。所以即使为了完成作业,你也得“年轻”起来,从游戏中、电视剧中“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即使你的目标低至“为了大学鉴而活”也帮找到了动力。正如《说文》中提出“惩者,以正其心也”,但愿大学鉴可以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正其心”,但其本质目的不在于“惩”,在于前三点所述。

第五,我们要它的考核更合理。大学毕业,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写毕业论文,同样大学鉴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要求它考核的程序像毕业论文那样严格,考核看重是它的真实性和它的价值,同时它考核的结果与毕业论文挂钩,也就是在毕业论文达标的同时学校还会参考大学鉴的考核结果,两者考核共同的最终结果作为该学生是否顺利的条件之一。有一问题,就是关于谁考核、怎样算真实有价值。首先,考核的第一步就是经过导员的审核,进行初步判断学生所列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学生其他信息的价值性。对于学生强调隐私的部分可选择性保留不予参加考核,怎样的保护隐私方式由学生自己定。导员审核之后附带导员的评语一并上交学校学生处老师,老师根据学生会包括其他途径判断学生参加活动的真实性、价值型。然后结合导员给的意见,最终给予大学鉴等级。作者提议,可以将大学鉴的考核结果一并入学生档案。学校给的考核更侧重的是它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本质目的是一种态度和大学生活的考核。

作者深知,这门作业的提出会面临很多问题,但作者的本意旨在能达到上述所提及的目的,不希望它只是一种形式,但如果在如今这种教育环境和大趋势下,它只能作为一种形式,也罢,但愿留一丝信念:希望能以这种形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高校,我们做一次“坏孩子”好不好?这次不要听话了好不好?我们一起尝试一次,共同创办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学鉴”,主动完成一次更有价值的“作业”好不好?给中国的学生做一次“跟踪式教育”怎样?期待更多“跟踪式教育”出台。

作者:郑盼盼李广平单位:青岛工学院

继续阅读

人称指示英汉语用对比

[摘要]指示词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指示词进行了研究。一般来说指示词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这篇论文主要是从人称指示的语用角度分析为什么说话者在选择使用人称指示时选择这种而不是其他,文中用了大量的实例说明如何使用人称指示词来增进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情感。

[关健词]人称指示说话者听话者亲密度

一、人称指示和语用分析

人称指示是指通过篇章中词汇和语法特点来解码篇章信息。斐尔莫(Fillmore)和列文森(Levinson)将人称指示分为五类: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此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来分析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无法避免的把主观性引入到自然语言的词汇结构”(Lynons1977,646).在说话人使用语言的时候对人称指示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语言基本上存在三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是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是指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人。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的选择会表现出说话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听话人的感情、态度和与听话人的关系,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会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与汉语中说话人如何选择人称指示来增进感情。

列文森(Levinson1983)提出了“指示中心”的观点,指示中心是指把说话者作为中心点来解释人称指示词。根据指示词与指示中心的距离,指示词可以分为近指指示词(proximaldeixis)和远指指示词(distaldeixis)(Levinson1983,81)。Lyons也提出了“情感指示”(empatheticdeixis)的说法,也就是说说话人选择近指指示词还是远指指示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里经验,说话人选择人称指示词来缩短他与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关系或者是疏远、冷淡。

耿德本提出了情感等级(empathyhierarchy),说话人与参与者X之间通过语言传达的关系被称作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用E(x)来表示,说话人面对不同的对象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价值,耿德本的人称情感等级可以如此表示:E(1st)>E(2nd)>E(3rd),也就是说,情感价值最高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是第

二、第三人称代词。人称指示词的语用分析

1.第一人称复数代替第一人称单数

继续阅读

学报服务教育教学革新的途径探讨

一、高校学报的教育功能

高校学报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中,培育学术新人、激活创新思维、养成科学方法、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承继作用、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传播与交流作用等等[8,12-13]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理,高校学报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学术交流窗口高校学报从质量和数量反映我国高校总体科研教学水平和成果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高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渠道。作为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检阅一个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治学的学术思想与作用。同时,青年学子通过高校学报这一窗口从课堂外更熟悉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和学科发展情况。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立项的教改课题日渐增多,立项单位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区的教委,包括各高校的校级教改课题。尤其是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他们设有教学质量提高专项经费,这些专门用于高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这些课题的立项无疑使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层出不穷,相应的论文成果也会数量不少,高校学报正好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发表教育教学成果的园地,学报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师教学成果的论文在学报的发表也增加了教师学术交流的机会。学报教学理论方面学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无疑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另外,高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程度不同、数量不等的成果。如何把所取得的成果公之于众、让社会了解,有会议交流以及有关职能部门鉴定公布等途径,但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学报、高校学报、学术研究刊物发表。高校学报在发表高校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方面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2.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年人将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他们在教学的舞台上发挥长远而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学报在发现学术新人、培养和栽培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任何社会期刊都无法替代。学校的许多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多数的学术研究水平不太成熟,成果水平还有某些缺陷,需要帮助和扶持。而高校学报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之一,把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首次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的青年教师,不轻易退稿,学报编辑要寻找到他们教学科研成果中的创新、独到之处,帮助他们反复修改,为青年教师今后成为学术“大家”、“教育家”走向教学科研舞台奠定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学报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扶植是通过对其科研活动的支持进行的。高校教师作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执行主体,且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高校教师以一定的学术修养和教学研究为基础非常重要。但是,高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其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这是提高高校教师素养、促进深入教学研究最根本的原始动力。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及教学素养是通过在职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在职攻读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教育教改研讨会等渠道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报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学报编辑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修改和发表高校教师研究论文,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价值,传播了教师辛勤创造的科研信息,还激励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增进高校学报服务教育教学的路径

1.出版教育教学改革专辑(增刊),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由学校主导,高校学报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配合学校教务处,就教学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等,组织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学报开展学术讨论、评论和争鸣,公开发表校内外专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传播和交流新的教学管理理论和经验,宣传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没有社科版的高校学报,如《北京农学院学报》利用学报不定期出版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辑,配合教务处评选校级优秀教育教学改革论文,评出一、二、三等优秀论文,推选国家级、优秀省部级教改论文等,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相关奖励,发挥学报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平台与阵地作用。在《北京农学院学报》及其增刊发表的教改论文均获得了校级、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二等、三等不同层次的奖励。还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每年定期出版1期教育教学改革增刊,吸引校内外作者踊跃投稿,初有成效,仅2009年社科增刊就有133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8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20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其余大部分论文(80%)都获省级和校级的教改成果奖。2011年社科增刊92篇,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论文50篇,而教改课题论文10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有2篇,有60%的获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教育教学改革增刊正好与正刊互补,达到调整稿源与期刊出版周期之间的矛盾。

2.改变观念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许多高校学报编辑对教育教改方面的论文存在偏见,认为其“理论性比较浅,多是经验总结,泛泛而谈”。同时,有些高校对科研成果极为重视,学报主要刊载科学研究论文。实质上,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一项重要研究工作,随着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日益深化,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三位一体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该转变观念,有社会科学版的高校学报有条件而且必须开设教育教学研究专栏,为教师提供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要主动关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创新与创业等主题,挖掘其中的新经验、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发表这些成果,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例如《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报道校内外相关学者的教育研究的论文,其学术质量没有因为开设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而下降,相反吸引了全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大,获得“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的殊荣,系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名刊等荣誉。

继续阅读

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一、科技期刊的稿源分布分析

以广州航海学院学报为例,分析稿源的分布情况。表格显示,(1)学报专家库及编委推荐的稿源数量贡献不大,期刊专业水平认知度不高,编委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举办与参与的学术活动不多,同行间的交流不够,期刊的知名度不高;(3)具有高校及科研院所背景的期刊,其主要稿源还是来源于本单位及已有的资源方面,这种较大的依赖度,某种程度会导致期刊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少活力,对外吸引力不强;(4)稿源的层次不高,多数来源于高职院校和研究生论文,专业的前沿性和引领性不高。

二、探索挖掘稿源的几条途径

1.苦练内功,提高办刊质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期刊出版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期刊“生存”的根本,而内容、编校、设计、印制是标志期刊质量的四大“利器”,内容是期刊的核心,办刊人员,包括主编、编辑及校对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内容的审查及编校工作,充分发挥各专业专家的外审作用,把握稿件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及前沿性。发展中或竞争力不强的期刊往往是学术不端论文的投稿目标,编辑人员应苦练内功,练就一双慧眼,针对某些稿件,有必要要求作者说明其具体贡献,并要求署名作者亲笔签名,承诺对稿件的诚信负责。编辑还须提高媒介素养,掌握新的数字技术,由现在的单纯编辑文字生产模式转换为策划经营、全媒体业务一体化生产模式,打造成为复合型人才。

2.坚持特色办刊,提高影响力。就广州航海学院而言,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学报的办刊特色,广州航海学院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海运海事学校,至今已发展成为涵盖航海技术、船运工程等多学科的海事类大学,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作为广州航海学院学报,更应该秉承学校的这一特色,运用好这一批航运方面的专业人才,突出学报的海运特色,发挥行业优势,吸引更多的业内学者专家,共同把期刊办好,适当地增加航海类的“人文专栏”,既丰富期刊的内容和功能,又宣传和弘扬人文精神,增添艺术氛围,提升期刊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3.以期刊为载体,搭建产学研平台。在学校科研及产学研的建设方面,期刊的作用往往被忽略,尤其对于科研能力不强的单位更是如此,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项目的预研启动、试验过程及成果都可以在期刊上发表,合作的企业同样可以把企业的其他相关成果,通过专家和编辑的整理加工,在期刊上发表展示,在这个过程,期刊的稿源增加了,期刊内容得到充实,项目本身也有了好的总结与归纳,期刊可以在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发挥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4.将约稿权力“下放”,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对专业背景深厚,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专家学者,编辑部可以给予约稿指标(最多每人1-2篇),由他们直接决定稿件的录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审稿周期,充分调动专家们的积极性,避免了投稿者与编辑的前期沟通困难,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在这一过程中,等于期刊借助专家在专业领域内的声誉和影响,集聚部分稿源,而且是较为稳定的稿源。

5.参加业务培训,增进交流合作。办刊人员,特别是编辑人员应走出去,请进来,增强期刊与期刊之间、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互通,闭门造车,只会路越走越窄。定期参加业务培训,了解更多的产业政策,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源,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同时与同行交流互通,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了解自身的不足,可以在稿源方面,进行交流借鉴,推荐互通,彼此拓宽稿源渠道。

继续阅读

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包括优质生源的培育、制定培养方案、思政和奖助、导师团队、实验设计和课题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论文写作与发表等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关键词:水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党的报告提出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研究生教育也应当顺应时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科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解决生源和硬件条件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人才。因此,世界各国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都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科研方面最初以学术性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目前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作用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需求的结合,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并推动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不断产生并实现产业化[1]。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发展时间很短,发展过程又经历了众多巨大的波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许多影响研究生培养制度提高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思想观念滞后;培养模式僵化,培养计划流于形式;师资队伍和导师小组建设有待加强;毕业论文及答辩把关不严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相关高校及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今,国内研究生教育已经到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从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升,国内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从未止步,目前的相关研究则聚焦在不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2]、培养创新、国际化培养、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方面[3]。本文就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一、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不高水产学科属于农学,在全国开设该专业的单位较少,属于典型的小学科,但是水产整个产业目前发展比较迅速,对本科生的需求往往较大,导致本专业考研人数较少。水产专业属艰苦专业,许多学生在选择考研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生源基本靠调剂来完成,学生专业背景差别较大,几乎涵盖了生物科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和农学的所有学科。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导致在培养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专业知识。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导师队伍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导师素质有待提高,师生结构不匹配,部分导师学术道德欠缺,对研究生监督指导意识薄弱。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成为研究生科研的指路人,学术道德上的楷模,思想上的良师益友。但目前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尚有差距。有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进行“放养”,导致出现导师不导,学生不学的局面。水产专业是应用较强的学科,有些导师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有些在应用推广方面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本专业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还有些研究生导师急功近利,在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方面自我约束不够,更不能很好的教育指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没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摆在首要位置。

(三)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大多采取较为固定化的模式,在国家大力提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单位还没能适应从学术型培养到专业型培养的观念上的转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占多数,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慕课、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应用较少。管理方面没能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在党支部、班团建设方面,没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研究生往往沉浸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忽略了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对时政的了解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参加学术交流的热情不高,导致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不够,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没能充分把握核心,扩展外延,形成特色鲜明的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