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增减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SCI简介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
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核心期刊:
国内认可的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每4年出版一次,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二次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了参考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等等,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科学期刊按其所刊载某一学科论文的数量多少,依递减顺序排列并划分出一个与该学科密切相关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区期刊区以及另外几个区,使每个区中的期刊载文数量相当,则核心区期刊数量与相继区的期刊数量成1:n∧2:n∧3:n∧4……即刊登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论文较多的那些期刊。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
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别。各会计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关系。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都是会计中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基本依据,也是整个会计反映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对它们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在会计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事实上时至今日人们对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哪些表现形式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对它们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正确理解,甚至关于什么叫会计等式还存在争议。本文将对会计要素关系及其等式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性阐述。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等式在会计科学中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它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然而,时至今日会计学者们甚至对会计等式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学中应用到的所有等式都应该称为会计等式,这是广义的会计等式概念;二是认为会计等式仅仅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等式中的命题纯粹属于会计要素,不能出现非会计要素概念,如“资产=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都不能称为会计等式,这是狭义的会计等式定义;三是认为“资产=权益”应该属于会计等式。而鉴于会计等式的地位,对会计等式做出科学定义、明确其含义毋庸质疑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决定人们对会计等式具体具有哪些形式的看法,同时影响着对会计基本等式是什么的认识。
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对于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的负债就是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统称为权益,于是,对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先替换为对资产与权益的研究。而对资产与权益的关系的认识概莫过于三种情况,一是资产决定权益;二是权益决定资产;三是资产与权益相互规定。目前,资产与权益相互规定的观点充斥着会计学教材和会计学术论文,或者干脆避而不谈。例如,2007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宗民、张欣主编的《基础会计》直接给出会计等式,根本没有论及缘起。2006年2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李伯兴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本科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中认为:“没有资产就没有权益,同样没有权益也就没有资产,两者如影随形,不能彼此脱离而各自独立存在。”“一个企业有多少资产,就必定有多少权益;反之,有多少权益,也就必然有多少资产。”21世纪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刘晓菲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基础会计》认为“没有资产就没有权益,同样没有权益也就没有资产。”“一个企业有多少资产就必定有多少权益。反之,有多少权益也就必然有多少资产。”这与李伯兴一书的看法如出一辙。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侯云主编的《基础会计》认为“资产不可能脱离权益而存在,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相同数额的权益;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表现为相同数额的资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蒋泽生编著的《基础会计》认为“没有资产就无所谓权益,没有权益也就不可能有资产。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形成相应数额的资产。因此,不存在没有权益的资产,也不会有无资产的权益。”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吴国萍主编的21世纪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精品教材《基础会计》认为“没有资产,就没有有效的权益;同样,没有权益,就不会有资产。”
娄尔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2005年7月第11次印刷的《基础会计》认为“资产与权益乃是同一事项的两种说法,反映同一事项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的金额必定相等。”王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的《会计学基础》中采用了完全相同的表述。
第一篇: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论文
1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中常存在一些问题,如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等,这些问题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1)蜂窝。混凝土配合比不当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振捣不实、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不严密造成水泥浆流失等原因均会造成蜂窝现象;(2)麻面。当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导致拆除模板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或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导致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模板拼缝不严密、局部漏浆,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留在模板表面,这些情况均会形成麻面;(3)孔洞。当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或是混凝土内调入工具、木块等杂物导致混凝土被卡住时,常会出现孔洞现象。(4)露筋。混凝土浇筑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等。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也可多点同时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4d,应经常检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
2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
(1)防水混凝土。用于防水混凝土的水泥品种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防水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大体积防水混凝土宜掺入减水剂、缓凝剂等外加剂和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掺合料。(2)卷材防水层。应铺设在混凝土结构的迎水面上,基面应坚实、平整、清洁、干燥。严禁在雨雪天和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铺贴卷材。卷材防水层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做保护层。(3)涂料防水层。宜用于结构主体的背水面,严禁在雨、雾天和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施工,当温度低于5℃或者高于35℃烈日暴晒时不得施工。防水涂料应分层涂刷或喷涂,涂层应均匀,不得漏刷漏涂。涂料防水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做保护层。
3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3.1工程试验质量控制工程试验是工程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按相关规定及时取样检测。(1)原材料进场的送样检测。以钢筋原材料进场为例:同一时间的钢筋进场后,查验相关材质合格证,按同一厂家、同批号、同级别、同规格的钢筋原材每60t作为一个验收批,不足60t亦按一个验收批,取样后送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复检,复检合格方可将该批钢筋应用于工程中。在钢筋原材料的复试中尤其要注意一点:当工程有抗震要求时,结构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拉屈比不应小于1.25;屈强比不大于1.3,若不满足此要求,应将该批钢筋退场,不得应用于工程中。(2)普通混凝土浇筑时,应及时留置相关试块以检验其强度。留置方法为连续浇筑的混凝土每100立方混凝土留置1组标养试块。同养试块的留置严格按规范要求。(3)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的结构部位,对于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
3.2冬期施工质量控制进入冬期施工前技术人员应制定冬期施工方案,根据方案统一安排生产计划并做好越冬维修,质量管理人员应严把质量关,做好测温记录。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混凝土运输和泵管应采取保温措施。当分层浇筑时,分层厚度不应小于400mm,在被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已浇筑层的温度应满足热工计算要求,且不得低于2℃。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在笔译中,又可分为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政论文翻译和应用文翻译等等。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一(引自《现代汉语词典》)。因而,翻译本身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创造性科学,它既带有创造性,又带有科学性,它是用语言表达的一门艺术,是科学性的再创作。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广泛,科技英语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掌握一些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科技英语(EnglishforScienceandTechnolgy,简称EST)作为一种重要的英语文体,与非科技英语文体相比,具有词义多、长句多、被动句多、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专业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由科技文献的内容所决定的。因此,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有别于其它英语文体的翻译。
一、翻译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科技领域的知识
在科技翻译中,要达到融会贯通,必须了解相关的科技,熟练掌握同一事物的中英文表达方式。单纯靠对语言的把握也能传达双方的语言信息,但运用语言的灵活性特别是选词的准确性会受到很大限制。要解决这个问题,翻译人员就要积极主动地熟悉这个科技领域的相关翻译知识。比如,要翻译“轧机牌坊”这个词汇,仅仅把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还远远不够,而且有时用词也不够准确。“轧机牌坊”按字面意思是“millhousing”,但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翻译成“window”更确切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也更习惯使用。因此,了解了生产工艺和设备,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二、科技英语翻译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历来提法很多。有的主张“信、达、雅”,有的主张“信、顺”,有的主张“等值....”等等,并曾多次展开过广泛的争论和探讨。但是,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一切译文都应包括原文思想内容和译文语言形式这两个方面;简单地说,符合规范的译文语言,确切忠实地表达原作的风格,这就是英语翻译的共同标准。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要坚持两条标准。
1、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完整地、科学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精神与风格。译者不得任意对原文内容加以歪曲、增删、遗漏和篡改。
2、通顺。译文语言必须通顺,符合规范,用词造句应符合本民族语言的习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以求通顺易懂。不应有文理不通,逐词死译和生硬晦涩等现象。
三、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要体现语言结果特色
一、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定位与功能
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定位与功能如下:①主动协助院(系)领导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能突破条条框框,克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心理,又要对工作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使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变呆板为活跃,变被动为主动,促使课程安排最优化,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促使偶发事件良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②协助领导完成院(系)教学档案的建立与收集。所谓院(系)教学档案,是指院(系)在教学管理、实践、研究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本院(系)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系统整理了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机要材料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真实记录的总体,它是院(系)进行决策、规划的重要依据。院(系)教学档案的完整程度和质量高低,是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环节。院(系)导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和落实这个决策全过程中,教学秘书必须适时收集决策发生期和实施全过程中的一切资料,起到资料库作用,做到随要随查,活化教学档案;③增强信息意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还应体现在上传下达和为领导适时提供信息资源方面。其职责不仅仅是简单地收收发发,上传下达,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有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各方面信息超载日益严重,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教学计划的增减、专业设置的日新月异、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等都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树立信息意识、提高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展现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环节控制
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可采用环节控制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可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运用环节控制理论进行有序管理,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1)教学计划环节控制。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与本院(系)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环节,落实各专业课程表。掌握教学计划的调整状况,严格控制教学计划进度的各个环节,对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实践性环节等予以密切注意,及时跟踪,控制各个教学环节。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临时性突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停课、调课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学生,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最后还要检查落实补课情况,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
(2)教学质量环节控制。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院(系)有关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做到每个环节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并随着学期阶段教学工作的进程而开展,使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例如: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教学座谈会、定期听课、期中座谈、学生评教、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进行汇总,了解教风状况,促使教师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思想。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以便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运转情况,掌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每个教学质量环节监控情况反馈给院(系)领导,以便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有效实施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考试管理环节控制。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更好地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和改进教学,是保证实现教学质量的常规性手段。要做好考试的组织、安排与管理工作,根据考试课程门数安排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及考试地点,首先要将学期各门课程按考试、考查进行分类统计,在考试的前三周通知所有任课教师并要求每位教师出好两份难度相当的试卷。严格试卷审批手续,在专任教师将试卷交由教研室主任及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随机抽取一份。统一调配监考教师,加强试题印制、分发、保密工作,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工作,考试中检查巡考监考教师的到位情况,考后检查教师的成绩评定与管理工作。所有的这些考务、考试管理过程的工作都要按一定的环节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与控制,使考试工作有序进行、保证考试前后环节的顺利实施;
(4)教材建设与管理环节控制。在教材建设和管理环节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各专业、各课程特点,收集教材的编写、修订、出版和使用情况,并提供给教师和有关领导;其次,要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依据预订教材,教材预订前先征求各专业教师意见,保证选用的教材内容结构合理;再次,对预订教材的版本、数量、编者等要反复核对;最后做好教材的分发工作,保证学期初将要发放的教材全部发放到各有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