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化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语言是民族文化特有的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会随着一个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同民族,自然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民族语言显示出来的。可见,语言离不开文化,同样,文化也必须依靠语言来发展。因此,进行英语教学,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渗透,离不开语言文化的教育,应把英语语言文化教育渗透在基本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一、渗透语言文化教育的原因简析
1.便于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各文化之间的交际已经成为跨民族的生活主题。由于各民族价值观、传统观念等的不同,导致各民族文化差异也很大。因而,怎样克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成为民族交流、国际交流的主要问题。比如在中国,“龙(dragon)”这个字,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就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我们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反而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一种可怕的怪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除了弘扬民族文化外,还需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
2.便于理解文化概念的属性。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只是载体,文化才是核心。故而,学习英语不纯粹是为了掌握一门口语,而更多的是为了交流。为了使得交流更顺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更多地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比如red一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方,都与喜庆相连。但也有不同的属性,如在东方,红色还往往象征着革命,意味着奋发前进的意思。而在西方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同时,“red”在英语中还意味着使人生气,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等等。由此可见,文化才是语言的灵魂,是反映一个民族精神特质的最本质的东西,这都需要教师的有效分析。
二、落实语言文化教育的内容概述
1.有关称呼用语的教学。在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时,有泛化现象,比如小一辈称呼长辈为叔叔、阿姨等。但在英语文化中,亲属称谓之间却不能被广泛用于交际。如果我们简单套用,也称呼西方人长辈为“UncleSmith”“AuntieBrown”,那么对方听了就会感觉不舒服,毕竟在西方文化中也只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才适用此类称谓,而且还要带名字,比如“UncleTom”等。再如,学生都知道teacher的意思是教师,如在汉语中,学生尊敬李老师,很自然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如果西方人听了就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西方,“teacher”仅仅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2.有关赞美用语的教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赞美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一般情况下赞美仅仅只是谈话的开场白,是一种交际的“导入”。自然赞美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外貌、新买的东西以及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功等。通常情况下,赞美一般针对别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方面。比如,在打扮上,很多时候可以赞美别人发型,但很少赞美别人头发。对别人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赞美的范围更广泛。可见,在不同的文化里,赞美也是讲究场合和时机的。
3.有关隐私用语的教学。对于年龄、婚姻等方面问题,西方人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如果直接询问比较反感。比如,在JEFCBook1“Lesson16”这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直接的年龄,因为在这里,年龄是个人隐私。对于中国来说则不同。还有中国人用于招呼的口头禅,比如“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等等,对于西方来说都是隐私,都不太适宜,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进行语言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知道不同文化里口语的忌讳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结构和行为进行教学,而文化教育很少企及。伴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紧密,人们对语言和文化、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形成理性认识。语言和文化的相辅相成和文化在英语交际中的作用日趋凸显。现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同行优秀教学成果,特作以下探讨,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育有效性进献微薄之力。
一、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文化差异影响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现代社会联系日趋紧密,地球村逐步形成。因此,跨文化交际已经影响到每个国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面。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大制约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仅需要我们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需要了解英语语言文化,便于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教育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和前提英语教学的一大任务便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前提,然而并非意味着具备了语言能力就具备了交际能力。一般而言,交际能力由倾听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五大部分组成,然而许多英语教师过于关注英语的语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教育,进而导致许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初中英语教师要明确语言文化的发展史和内涵
英国和美国作为英语语言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英国语言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旷日持久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个发展和变化过程中,不仅对其他领域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方兴未艾。而美国语言文化作为英国语言文化的一个分支,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呈现出美国特色的独立语言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时代性很鲜明。而英语语言文化起源非常复杂,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由此一来,难免呈现结构多元化,然而自身容纳能力也很强。因此,一些与时俱进的新词汇层出不穷,极大的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使英语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国际性语言。世界上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在直接和间接使用英语,其广泛运用于国际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领域。
三、初中英语教师要不遗余力的进行英美语言文化研究
语言是人们文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名著。隐藏着某种思想和特定意识。我们初中英语教师要时常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名著,进而全方位和立体化感知英国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和拓展学生视野。那些英美国家的文学名著富含时代性和审美性,蕴含着英美人民的创造性。而英语独具的功能强大和风格多变,这些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这些英美国家的文学名著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学生通过阅读一些英国和美国的文学名著,可以沉浸在一种优美的语调和丰富的词汇中,深层次触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所在。为此,我们英语教师要不遗余力的进行英美国家的文化研究,进一步拓展我们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智力水平,有助于我们英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英语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均衡发展,对英语这一语言类学科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跨文化教育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中学英语;教学英语
教学要取得实效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建立探究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的意识,从根本上夯实语言学习的基础,其中跨文化教育就是为学生打通语言关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对跨文化知识学习的意识,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为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交际能力的有效培育,需要以外国语言文化教育为基础来不断拓展中学英语教学范围,使学生在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结合语言应用的具体情境进行恰当的应用。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跨文化教育就是通常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活动。人们在进行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影响。例如,语言习惯、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思维定式等方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进行交流时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及特定的习惯来对对方的话语做出解释,这就存在无法准确理解对方话语或是判断不准确的问题。因此,进行跨文化教育学习很有必要。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是一种学生对语言学习目的有深刻的理解认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对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调整和改进,建立将本土文化和国外文化相融合的意识,进而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对英语理解能力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是建立在本国文化思维基础上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和对语言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这就对学生准确理解语言句式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西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背景的讲解。比如像学生阐述英语国家节日庆典、交际礼仪、语言习惯等文化因素,并配合课程进行充分结合讲解,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进而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英语交流能力是评价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直接反映。在实际的跨国际交流活动中,高效、流畅的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对对方文化背景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所以,加强对中学生英语跨文化教育,是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根本要求,也是切实加强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所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一带一路”的方兴未艾,自由贸易区的相继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经济共享和互动更加频繁。英语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依旧处在传统语法、翻译方法的应试教育阶段,忽略了对学生中西差异文化的认识与培养,导致在实际交流中出现沟通障碍。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旨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解决措施
在全球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英语作为世界第一的通用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实践中。为了确保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真正融入到国际舞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更高效地进行思想交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加快脚步,更早地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大学英语中跨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1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并没有改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十分重视英语的教学成果,但是依旧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中的教学仍旧沿袭单词死记硬背、语法背诵、固定搭配使用等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际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大多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涉及经济、文化等专业领域时表现更为明显。究其原因,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对西方文化发展、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在跨国界、跨文化的语言环境中,没有养成相应的思维习惯。鉴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跨文化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汉语教师和英语教师以及语言工作者,至于历史学家、哲学家所做的相应工作也主要是语言教学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设计比较少,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教育理论和机构进行指导。立足于学生角度,虽然他们对外来文化有着丰富的理论认知,但他们的跨文化知识在数量上并不少,但立足于更深刻、系统的层次看,这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亟待加强。由于很多学生对跨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并没有达到对西方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了如指掌的地步。对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言谈禁忌、行为规则也只是浮光掠影地进行学习,以备应试之用。这就导致我国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在进行外事活动和商务往来中应用文化手段来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相当薄弱。当代大学生跨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外事活动,还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关系的“请进来”。政府一再改善投资软环境,但是如何消除中外文化隔阂,营造优越的文化环境也同样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还处在相对混乱、自发地萌芽状态中,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规范都有待于加强和提升。
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视野有待提高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随之提高,但是其跨文化视野还是需要加强。有些教师单纯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讲授英国语言知识,他们看中语言形式,漠视社会文化。目前,随着交际法教学实践的普及利用,和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研讨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开始关注跨文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遗憾的是,大学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和对母语文化的导入和传播。有些英语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能力较为欠缺,对历史典故、文学常识掌握不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缺少系统的研究和理解,中西方文化观匮乏,作为语言文学的传播者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挖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内涵。大多数英语教师还不具备这两种语言应用上的深厚功底。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没有充分的认知、理解,就无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教育,以此来决定取舍、参照和传播。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化的共性之后,才能够树立对跨文化的正确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教育目标。
2.2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心态亟待合理大学英语教学受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制约,远离英语文化环境。作为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非常简单和直接,那就是完成学业、拿到证书。简言之,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和应试。综上,学习英语的环境不尽如人意,各方面都需要加强对跨文化教育的支持和支撑。虽然有些学生语言能力比较强,但是跨文化能力,如交际方略、规则、礼貌等方面却很缺乏,他们并不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并不清楚,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误解对方,导致外事交际或活动失败。另外由于新媒体发达,当代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并不代表他们懂得跨文化差异,通过跨文化教育能够培养他们感恩、尊重、宽容、平等的跨文化心态。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缺失的表现,提出了高职生学习英美文化的重要意义,并从多方面对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完善策略进行了探索,对于实现高职英语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一种推动。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表现;重要性;策略
学习英语技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必须要能够建立在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效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熟悉英美文化,才能对英语语言现象进行有效的领悟和接受,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的应用。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英语教育中,缺乏对英美文化的有效融入,很多学生对英文文化缺乏了解,这必然影响到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影响到高职英语教育效果的提升。
一、高职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化缺失的表现
1、缺乏对英美文化发展历史的基本的认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关于英美文化教育的内容设计的不多,关于英美文化发展的历史设计的也不多,很多学生了解英美文化都是从高中的历史课中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并且对于高职生而言,多数学生对世界历史缺乏认识,对英美文化历史内容缺乏逻辑性的认识。这就必然影响到学生英语这种语言的学习,影响到学生对这种语言的驾驭。学生缺乏英美文化历史知识,就很难对英美文学中的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有效的欣赏,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得要领。学生英美文化历史知识的缺乏在英语教育中表现的很明显,甚至有的学生对美国的独立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历史都不了解,这必然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2、缺乏对英美语言与英美文学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作为文化载体作用是突出的。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是将语言与英美文化割裂开,脱离文化的融入单独讲语言,这样,学生掌握的是一个个分散的语言要素,对语言的应用不甚理解。对于语言而言,脱离文化环境,其价值就丧失了。语言作为文化的呈现方式,通过学习英美语言,就可以对英美文化历史进行有效的研究。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英美文化而言,对英语应用也有一定的制约性,英语也能够积极展示英美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师不重视英美文化的融入,导致学生对英美语言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忽视从文化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必然制约学生文化意识的提升,制约学语言敏感度的提升,制约学生对语言进行有效学习。
3、缺乏对英美国家概况的了解。英美国家概况是英美文化的一部分,包括的内容有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内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英语学习中是经常出现的,与英语语言学习联系非常紧密。但高职学生对英美国家概况缺乏必要了了解,很多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对英美国家的行政区划分等基本内容缺乏必要了解,这样,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出现很多语言现象学生难以理解,制约了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
二、高职生学习英美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
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当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急需大量的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任务,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国际化的文化理念,具备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良好的国际交往礼仪,显然仅以优化知识结构和强化语言能力的传统高校英语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国际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交流其本质就是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又是以相互理解为前提的。文化教育有利于促成以不同民族文化了解为基础的国际间理解教育。使国际间不同文化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乃至相互宽容。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由于民族区域不文化传承的不同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个性是高校语言学习的重要部分,常常能够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热情,这样学生自身就会产生英语学习的源动力。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
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由浅至深、由简入繁、分阶段进行。文化教育的分量、方式、重点等要素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和领悟能力低的学生,任课教师就应该以辅助学生掌握英语课文本身所涵盖的语言文化信息为主,不要引入课外学习内容;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课教师可选取丰富的、相关关联的课外材料进行讲解。以鸡西大学为例,该校公外英语教学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为表现形式、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分级教学形式。所谓的学生自主选择,是指学校按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高考成绩,以80分为分界线,将学生分成快、慢两个级别,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这样就可以将学习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当然这种分级并非永久固定的,如果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所选的级别,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学校考核审查后调往相应级别的外语班级学习。所谓快、慢班就是我校分级教学的具体方法。就是本着公外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提高公外教学效果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学习潜质,将原有的公外班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班级授课、辅导答疑、考试评价等方面充分的体现差异性,其最终目的为是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得到同样的进步。
(二)局域性原则。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据此,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文化教育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多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且对于文化教学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以便能与目标语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外语学习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没有将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能力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外语能力等课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展,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群交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语言文学教学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学教学的作用与优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争取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等教育;语言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
语言文学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新时期,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言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将语言文学教学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针对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思考,阐述弘扬路径,仅供大家参考。
一、语言文学教学具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语言和文字”教学;另一方面是“文学和文化”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语言文学教学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首先,从“语言和文字”教学来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技巧,教师有必要将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历史展示给学生,而语言的发展历史又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其次,从“文学和文化”教育来说,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借助经典文学著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感知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经典文学著作,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由此可见,语言文学教学不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教学内容上,都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和传播功能,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是很合适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其发展过程也彰显了一个国家进步程度。因此,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到大学,接触最为频繁的就是“语文”,他们的整个求学生涯一直在探索语言和文字的精髓,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国家对于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同时也彰显了语言文学教学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相比中小学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中小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做准备,那么高等教育则是实现对人才的培养,随着教育目标的转变,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属性也发生了变化。中小学教育中的语言文学教学更加侧重于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更有实用性。而高等教育中的语言文学教学更加侧重于文化教育,旨在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语言技巧探索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从教育目标和本质属性来看,语言文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语言文学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可谓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
(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无论是哪个教育阶段,教师都是语言文学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因此,为了实现语言文学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广大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联系,切实做好文化传播者的分内工作,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首先,学校需要为语言文学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强化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确保语言文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广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拓展学习渠道,不断开阔眼界,争取在强化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切实发挥语言文学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