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课程范文

语文课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语文课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改革研究(4篇)

第一篇: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

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一个长期积累中才能得到提高。而如今随着初中语文教学不断地深化改革,却使初三语文在教学中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反映初一、初二的语文课改做得十分富有人文主义色彩,可是到了初三的语文教材却出现十分尴尬的状况。本文主要从初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三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教学困境

在初中语文课改中,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化,更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依旧没有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作为工具的特点,与当今教育中提倡的人文性不相符合,同时也与初一、初二的教学模式出现严重的脱节。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极大的热情,却很难从学生成绩上收到回报。

1初三语文教学的现状

中考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面临的第一次大型考试,而初三也成为初中最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很难脱离中考语文考试模板进行素质化的教学。同时从家长角度来说,因考虑到中考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课后的生活中,斩断了学生一切的娱乐活动,甚至严禁学生看课本以外的书籍教改背景下初三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如魏征、司马光、范仲淹等名人生平不及政治主张不是特别了解,以至于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同时学生在面对中考压力下,将中考中其他科目进行对比衡量,虽然语、数、外三门分数一样,但是数学只要多做考试中类似的题型就能掌握其方法和解题要点,就能获得高分。在英语的学习中,虽也不是短期能够提高分数的科目,但只要平时注重听、说、读、写地练习,反复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提高英语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而语文学习,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其学习方法很难掌握。不少学生认为语文再怎么做练习都不会出现原题,甚至取得满分,考试时候只需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答题,平时就不需要多花时间进行练习。备考生出现的这种学习心态,十分不利于初三语文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继续阅读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1.以学生为主体角度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喜欢生动鲜活的课程,而语文课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师在教师中一定要多多借鉴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那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程。知识不一定是讲出来的,尤其是语文学习,它需要学习者有个自身内化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避免把课堂提问这种简单互动当成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往往会有一个主线穿着,共同做一件事或完成一项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主学习,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2.以生动鲜活为核心运用教学手段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设备,能够满足语文课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师应用广泛。而教师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不断的创新、开发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丰富的教学课件。将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到课件当中,使得教学课件成为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3.以全面充分为目标确定评价模式改革考试内容。

将知识测试与能力考查有机结合,以能力考查为核心,测试内容应涵盖知识记忆、理论分析、思想认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文学作品片断的赏析、对语言材料的概括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命题方式。将统一命题和分散命题结合起来,全面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考核评价的内容不能只是检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还应该包括语文技能的掌握,语文实用能力的展现,以及职业道德的取向等。改革成绩评定办法。改变一考定论的制度,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要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实际,可以采取口试、行为测试、情景模拟等开放式评价方法,采用课本剧表演、朗诵、辩论赛等形式,也可将学生参加全市性的人文主题活动获得成绩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以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二、结论

继续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要素的落实对策

【摘要】语文要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为:学习策略、教学目标、语文能力等,这些都是语文要素的中心部分。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语文要素策略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本文从语文要素的个体性、整组性、层递性、实践性这四个方面入手,针对语文要素策略的指导进行探究,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既科学又高效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要素;策略指导

小学语文的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育专家将大量的语文要素融入其中,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要求的不断提高,语文学科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多,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需要帮助学生增加语文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作为两条线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并且在进行单元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语文要素进行知识归纳,从而推动学生语文素质的深层次发展。

一、利用语文要素个体性的突出来优化各科教学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也是生活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学科。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而要素化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语文要素化教学的优势,利用语文教学的个体性进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贯彻语文教育的宗旨,将提高语文要素教学方案落实措施作为教育重点,利用个体性的突出来打造一个更加具有吸引力且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1]。例如,在进行《秋天》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中所涉及语文要素的个体性与独立性进行进一步的剖析,通过语言训练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学活动的力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作为引导,如:“同学们可以在课文的朗读中关注一下这个字的不同读音,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对文章进行背诵”。其次,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带领学生找出文章中“一”的三种不同读音,并且理解其中表达的不同含义。再次,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语境进行文字解析,从而更好地扩展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知识视野。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上述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前后的关联性,在突出语文要素个体性的同时,结合一定的练习和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优化,使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完成语文重点知识的学习。

二、利用语文要素整组性的突出来优化单元教学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每个单元都有着各自的人文主题和教学重点,而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语文要素是十分明确且突出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教材并不会在每篇文章中都能够清楚地标明这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单元整组观念的树立来加强语文要素整组性的应用[2]。例如,在进行《树和喜鹊》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重点进行明确,更好地将要素学习贯穿于整篇文章。首先,教师用泡泡提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第一段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并且对于“孤单”这一概念进行初步理解,以便于开展后续的课文教学。其次,教师通过对课文剩下部分的解释和说明,增加段落之间的联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整体小课程探讨学生此外,在进行《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上下文进行联系,根据文章语言的描述,对小公鸡的心理进行猜测,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和句子。通过上述这样突出语文要素整组性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在加强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的同时优化单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要素的影响,有助于教师改进语文的单元教学。

三、利用语文要素层递性的突出来优化整册教学

继续阅读

语文课程发展观阐述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继续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一、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继续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编制研究

一、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与编制

(一)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即联系社会生活,要以课堂为轴心,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更深刻地体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还应当体现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要以社会为课堂,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体现社会生活与实践,在实践性课程中体现语文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同时,语文课还要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联系,在课程间的融会贯通中体现语文课的基础性作用。语文课程的设置还应积极融入学生动手实践和参与的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中学语文课程的编制

中学语文课程的编制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新”的特色。这就要求课程的编制要在思想内涵、主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课程内容上紧密联系实际,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体现“实”“活”“宽”的特点。这就要求中学语文课程要突出重点,注重积累与夯实基础;在形式上要多样,不能只选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要选取适宜学生发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师生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实际,并具备一定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形式,通过教学内容反映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与知识的运用,使语文课程内容渗透在各个方面,形成对学生能产生持久影响的潜课程。此外,中学语文课程的编制还要体现“人的因素”与教学内容的匹配。这就要求赋予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编制的权利,发挥其主体地位,使语文课程编制立足教学实际要求,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更多地体现人文因素,适应社会实践与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模式集体审议方式与中学语文课程编制的适应性

不难看出,中学语文课程编制必须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编制、方式的择取上都要体现联系实践与结合实践,并强调以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眼光进行课程编制的原则。这与实践模式的课程原理不谋而合,该模式认为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抽象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结果是在适应实际的兴趣、需要和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内在于过程之中的。同时,实践模式集体审议方式对师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也印证了中学语文课程编制对教学主体(师生)人文因素的要求,通过语文教师、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教材专家、语文课程专家等人来形成集体的共同合作,从合作中贯彻课程设置源于教学一线实际、源于真实生活、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源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源于专业的指导等原则。此外,集体审议方式中所体现的折中原则也很好地遵循了语文课程设置内容要“宽”“活”的要求,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全面审视并权衡课程设置的不同层面,平衡好影响语文课程设置的各个因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与环境的统一。

三、教练法与实践模式集体审议方式在中学语文课程编制中的运用

继续阅读

语文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正确把握课程价值取向是“领航”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但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课程资源文化价值取向的丰富多彩及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不相同,层次不一,导致语文课程实施中对新《课标》提出的“人文性”目标把握不准,新课程实施文化取向存在差异,效果更是良莠不齐。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为学生“领航”的前提。何为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这是国家对小学语文教育文化价值取向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必须正确把握,并以此作为实施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指导。在实施小学语文这门课程过程中,要紧紧依托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和语文活动等语文课程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准确领会教材价值取向是“领航”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是课程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教材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作为《课标》的物化形式,其承载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中依据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选择哪些资源编入教材,是关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现行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就确立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定位:“如果用一个坐标来表示,它应当是这样的:坐标有纵轴、横轴。纵轴是什么?纵轴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因为我们让孩子学习的是母语,是中国的母语。中国母语的教学经验只存在与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之中,外国是没有的。还有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横轴是什么?横轴是打开窗口看世界,也就是说,要吸收外国母语教育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要在纵轴和横轴交汇的地方找到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而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则是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这一纵一横,准确地体现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

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经统计表明,50篇课文中有49篇体现出明显的文化价值取向,所占比例高达98%。整体来说,教材编者选文时,特别注重体现教材的“民族性”特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其中有17篇课文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思想,所占比例达34%,是体现的各种取向中最高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一个重点,共有13篇课文体现这种取向,在选文中所占比例达26%,它们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赞美共产党与解放军,或介绍祖国的历史名人故事,或讴歌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等。另外,有10篇课文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或学生的生活,所占比例达20%;有9篇课文体现科学教育取向,所占比例为18%,这也充分体现教材编写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宣传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教材编者选择文章时,对文化取向高度重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准确理解教材的价值取向,领会编者的价值取向意图,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正确使用教材,为学生们“领航”。

三、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是“领航”的关键

1.强调熏陶感染。关于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告诉我们,语文学科实施价值取向引导,要像“熏锅屋”一样,是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如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教育,在小学各个年级均有体现:低年级的《升国旗》《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吃水不忘挖井人》《再见了,北京!》《水乡歌》等;中年级的《西湖》《拉萨的天空》《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少年王勃》《让我们荡起双桨》《军神》《孙中山破陋习》《菩萨兵》等;高年级的《梦圆飞天》《七律长征》《和他的大黑骡子》《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大江保卫战》《钱学森》《詹天佑》等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赞美共产党与解放军,或介绍祖国的历史名人故事,或讴歌民族英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等。学生在长期反复的阅读、学习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教育。

再如,在《海伦•凯勒》一课教学中,抓住“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等语句反复阅读,体会海伦的艰难处境;从“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语句,学生想象海伦不屈不挠、刻苦练习的情景,感受海伦高大的形象和坚强的意志,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染。

继续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摘要:

小学语文教育是所有教育实施的基础,不仅培养了小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通过对文字的理解,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逐渐加强语文的资源整合,通过生活实践、美术欣赏和信息科学再买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文章针对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优势,对语文自身整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信息科学的整合等进行了详细的举例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资源整合;策略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是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进行教授,并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但是在现阶段,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将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资源整合,将文本、实际生活、其他学科和信息科学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1语文课程自身的整合

1.1利用文本的学习提高整合基础:在将语文知识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中,首先要针对语文自身的学习内容进行基础整合。在语文课本知识中,不仅具有优美的辞藻,还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广泛涉猎,能够了解到许多学生们看不到的情景,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并在在优秀文章和诗篇的反复吟咏中,更能够体会到文章的韵味。那么在学习文章后,就可以通过对优秀词句的积累,整合到协作中去,通过初步的模仿逐步建立自己的协作特点,提高写作与文章鉴赏水平。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同时学生可以收集自己熟悉的一些描述景色的文章,并将它们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学习写作。课文作为一种资源不是简单地一带而过,也可以集中分析、整合,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的能力,这就是作为资源的好处。

1.2对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内容,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在对教材的优化整合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决定,并对教学的布局、知识点讲解的循序等进行微调整,建立生趣易懂的教学网络,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优化学习。例如,在教学同类古诗时,我们可以将原本不在一个章节的课文整理到一起,集中分析教学;对同类描述景色的课文可以集中分析;对相同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分析。这样对教材进行重组,不仅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还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