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优质教育范文

优质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优质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交流材料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因为他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努力的推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但我们在实践和探索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课题,在任何时候教育不均衡现象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出现,其中有的是教育发展问题长期积淀的结果,有的则是新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破解难题,以追求教育的整体优化。

一、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

1、公平与效益。

如果简单的完全的从公平角度出发去制定和实行有关政策,就必然会影响甚至丧失教育效益,也是有许多弊端的。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就发现,他们在推行“平准化”政策后,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逐步丧失了效率,中国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内的教育发展也不平衡,笼统地讲优质教育均衡,是不完整也不科学的,合理和可行的策略应该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近似的区域内,努力追求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我们强调社会公平,不会回到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加大公平的分量,是当前社会关心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2、示范性学校建设与教育均衡发展。

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某一区域内,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严重短缺的,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要推动教育发展,既要抓一些示范性学校,又要抓一些示范性学科,从而带动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示范性学校的存在和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学校之间平衡并不断出现和加强新的不平衡,因此,如何处理好示范性学校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3、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

继续阅读

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报告

一、成华区教育基本情况

成华区是199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成都市新区,地处主城区东北部,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2万人,流动人口25.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07.8亿元。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1所,公办在职教职工3980人,在校中小学生7.7万人。全系统共设党支部45个,共有党员1780名,占公办在职教职工总人数的44.7%。

成华区曾经是成都工业文明的摇篮。建区之初,全区的学校大多在农田和厂房的怀抱中,驻区企业办子弟校、乡级农村学校占我区教育半壁江山,与区属学校、市属学校共同构成了我区教育“三元结构、四分天下”的分散发展格局。

建区以来,成华区委、区政府面对区域企业办学、农村办学、农民工子女教育任务极其繁重的区情实际,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历经“子弟校剥离、农村校收编、市属校下放、举办民工子女校”等重大历史性变革,成功实现.了从“分散薄弱”走向“统筹均衡”的历史性跨越。

二、成华区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我区教育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办学体制、发展模式的大胆改革,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大力开展“全国和谐教育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区域优质教育全覆盖、学校特色品牌发展、教育集团发展等战略,努力构筑“生态成华·和谐教育”,促进了全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成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服务环境和人才保障,为成都教育改革的春天增添了片片新绿,许多工作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第一,围绕办学体制改革,提升教育一体化水平。一是全面完成企业办学分离改革。从1998年起,历时8年,耗资3亿,完成了全市体量最大的驻区子弟校分离改革工作,全面结束了企业办学的历史,翻开了成华教育新的一页。二是率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年,在全市率先打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会战。通过,,改革管理体制,29所乡村学校全部上挂区政府统一管理,700余名教师、2万名学生全部进入政府公办学校,随即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彻底打破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成华区城乡教育均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成为成都均衡教育的亮点。三是不断提升市属下划学校质量。为了配合成都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年,成华区接收了11所市属中学,彻底结束了教育管理体制“三分天下”的格局,真正实现.了区域教育管理一盘棋格局。四是努力破解民工子女上学难题。*年,成立四川省第一家农民工子女学校——成华区红花学校,并在全市率先全面开放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建立健全了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在我区就读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已达3.6万多人,占全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54.58%。今年,红花学校16.82%的孩子升入了省重点高中就读。*年,学校学生合唱队参加“全国第二届少儿合唱比赛”得银奖。成华区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

第二,围绕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一是实施“一带四区”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二环路优质教育发展带,猛追湾、北部新城、龙潭新城、东方新城优质教育发展区,努力实现.优质教育全域化。二是实施“三位一体”特色品牌发展战略。提升现有品牌,打造新兴品牌,引进优质品牌,实现.全区学校品牌特色发展。三是实施“雪球滚动”集群组团发展战略。按照优质教育全域覆盖规划,以市、区名校集团为核心,通过,,同质整合、异质融合、“公办+民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形式,组成跨段、跨区、跨体制等多种雪球发展共同体,在球核学校的带动下,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集群、组团、成片发展,从而引发“滚雪球”效应,使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办学品质不断提升。

继续阅读

芬兰优质的英语教育论文

一、优质的英语教育概况

芬兰拥有优质的英语教育,学生的外语能力水平和素养较高。“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从PISA2000到PISA2006,芬兰学生的阅读成绩都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在获取信息、文本理解这两个阅读子项目上的表现更为出色,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和地区:PISA2000、PISA2003芬兰均列位第一,PISA2006位居第二。③此外,据芬兰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5月23日出版了一份题为“学生的科目选择2013”,④其内容则是关于“综合性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数据报告。根据芬兰教育数据显示,英语在综合性学校的1~6年级成为最普遍学习的一门外语。66%的学生参加了1~6年级作为必修和选修的外语课程———英语的学习,而其他外语学习的学生比例只有5%,甚至更少。并且,英语的学习远远超过了作为母语的瑞典语(4.5%)和芬兰语(4.2%)的学习。这组反差明显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外语学习中,英语课程作为A1(必修课程)和A2(选修课程)学习占主导性地位,芬兰尤其注重作为外语的英语课程的学习。英语课程作为一项技能性工具性的科目,他们把英语能力的获得视为现代生活和交际的一项必备技能和需要,因此,在学习期间也十分重视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年轻人能用流利的英语与英美人进行交流。⑤芬兰整体英语素质很高,英语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优异,尤其是英语运用能力很强。据新华网北京2008年9月5日专电,欧盟委员会一项对欧洲6个国家(丹麦、芬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芬兰跻身于最具外语天赋的国家行列,63%的芬兰人能流利地说英语,近半数居民掌握两种外语。⑥

二、经验及启示

尽管芬兰和我国在经济发展、教育状况、人口数量等国情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其优质的外语教育经验仍然对我国开展高效高质的英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教学环境方面:创设尽量真实、自然、有意义的英语学习环境尽量创设真实、自然、有意义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外语的教学方面,芬兰综合学校强调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其首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所建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目的语。在社会大环境方面,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播放标有字幕的外国原版影视剧,大量引进和播放外语教学节目。芬兰还有一整天播放英语动画片的电视频道,注重提高国民的文字阅读意识和外语听说能力。在家庭教育方面,芬兰教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家庭注重培养儿童阅读的良好习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他们念报、讲故事,这给孩子埋下了喜爱阅读的“种子”,成为其以后英语学习的兴趣之源,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正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根据积极促进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英语课程理念,语言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所以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要想学生真正对英语学习“身临其境”、“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更需要为学生在有意义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学习英语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真实的环境。

(二)学科整合方面:努力实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的芬兰和荷兰等国兴起了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方式———课语整合式学习,即以另外一门语言为工具学习非语言课程,以期达到语言能力和课目知识同步发展的双重焦点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方式避免了课目和语言脱离对立的状态,增强了语言学习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许多学校教学都是用外语(最常见的是英语)进行的,比起单纯的语言学习,将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并重,更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达不到芬兰的课语整合式学习的层次,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有关课程结构均衡化、综合化理念的基础上,试图将英语教学与艺术课程整合起来,加强相互割裂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英语作为学习艺术的载体、媒介或者工具,用艺术的陶冶和欣赏、情感暗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内化与运用。

(三)教师素质方面: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芬兰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灵魂所在,教师被认为是教育质量之关键所系。1.芬兰政府精心选拔最适合的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芬兰,教师被视为一个有地位、受尊重,更有吸引力的职业,据《芬兰教育概览》所述,每年申请教育专业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被班主任教育专业录取,学科教师专业的学生录取率在10%~15%之间,而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至少要具备硕士学历。⑦这些教师大都是来源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他们要接受专门的教学培训,并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后方可执教,大多数教师能胜任两门及以上的教学。不仅如此,各级教育机构都鼓励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并提供免费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也把参加在职培训看作是一种特殊权益,所以都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2.在芬兰“信任文化”的社会氛围之中,教育权力逐渐下移,赋权增能使得教师有灵活的教育自由和自觉的责任意识。他们承担起学校课程开发的责任,投身本校教育改革策略的设计,其教育研究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因此,芬兰优质的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其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即: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教师素质对外语教育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虽然目前英语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然而要继续攻克改革的“瓶颈”,笔者认为,最应该提升的还是英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课程理念的落实、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学生教学评价等。

我国要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从师范生录取考核、教师资格证审核认定、教师职业规划等方面,严格教师准入资格,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在加强英语教师学习外国优秀英语教学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鼓励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教学情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型、研究性、创新性教师,这些是关乎优质高效英语教学的核心。

继续阅读

引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意见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地区被升格为副城。目前,已有大学等11所高校入住,在校师生达15万人,其中教职员工近15000人。同时,随着大学的建设发展,现已建成各类小区20个,已交付的商品房和高校教师公寓总面积已超过300万平方米,还有不少楼盘在建。按此测算,到年,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5万人,加上国际教育园区、高新区、IT产业区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各类园区、平台的建设,到2050年将突破50万人。许多入驻的高校老师和领导反映,目前的城市配套还很不到位,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求,仅有的外校、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还都是民办性质的教育,这与新市区的人口构成不相适应。

据了解,许多地方为提升新区的生活环境,增强新区的吸引力,千方百计地引进名牌中小学的分校入驻。比如:新城引入了中学、南师大附中、中华中学、外国语学校四大名校的分校。正因如此,连地区的房价都始终比城东地区高出一筹,的城市配套显然走在了的前面。

鉴于引进名牌中小学分校是地区的一件大事,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要高度重视名牌中小学对地区环境的影响。按照省市的要求,地区正在加快城市功能配套步伐,规划中的15万平方米的鼓楼国际医院、五星级宾馆、金鹰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都将在今明两年正式投运;地铁二号线也将在年东延到大学城。尽管如此,地区的入住率还不高,人气不旺,究其原因,还是买得起房子的人家上不到名牌中小学。许多家庭就是为子女考虑,眼下还难以居住在。而规划建设中的高档医院、宾馆、购物中心,又会因为人气不足而不能正常营运。某种意义上讲,有无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新市区建设必须跨过的坎。

二是要做好先期调研。要向新城等调研引入名校资源的成功做法,以及办学效果与经验,以使我们不走弯路。

三是要对现有的中小学义务教育状况作深层分析,可否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在现有中小学的设施基础上,引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这样可以减少、降低引进的成本。

四是鉴于引入中小学名校对于房地产项目有很大的拉动,同时,考虑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区财政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建议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由大学城管委会牵头地区各大房地产商商榷如何共同分担引入中小学名校的投入,共同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继续阅读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陕办发〔2019〕22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取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优先发展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总体规划

(一)发展目标。2020年,我县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按照年度规划梯次推进。2020年12月完成学校总数20%的达标任务;2021年12月完成学校总数20%的达标任务;2022年12月完成学校总数30%的达标任务;2023年12月完成学校总数20%的达标任务;2024年9月完成学校总数10%的达标任务,并通过市级过程督导,12月通过市级验收;2025年3月完成网报、各项纸质材料申报,年内接受国家评估认定并顺利通过(具体规划见附件1),实现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达到资源配置高标准、政府保障全面到位、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的目标。

(二)规划安排。全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时间安排为:2020年,县第三小学、桥镇中心小学、下寺湾中心小学、劳山中心小学;2021年,杨家砭小学、道镇九年制学校、县第四小学、高哨小学;2022年,麻子街小学、下寺湾初级中学、王坪中心小学、石门九年制学校、姚店小学;2023年,县初级中学、县第一小学、县第二小学;2024年,县创新中学、县创新小学。到2025年,全县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并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三年内,接受国家督导评估复查和监测。

三、主要任务

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体系共有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四个方面32项指标(详见附件2、3)。我县要严格对照各项指标评估标准和规划创建任务,对标对表,按照“校校达标、项项达标”要求,完成创建任务。

继续阅读

健康教育在消化科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在消化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内收治的300例消化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的奇偶顺序将之分为实验组(奇数组)和对照组(偶数组),每组150人。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路径。从患者护理前后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两个维度出发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优劣。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疾病知识掌握得分及护理满意度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对应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及护理满意度,因而应该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消化科优质护理;疾病知识掌握;护理满意度

消化科涉及内容多,疾病类型多,患者容易因各种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诱发消化科疾病[1]。为探究在消化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本实验以我院收治的300例消化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现将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内收治的300例消化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对应的消化科疾病(消化性溃疡、食管炎、胃食管反流、胰腺炎等)的临床指征[2],可确诊为消化科疾病患者。基于治疗的奇偶顺序将之分为实验组(奇数组)和对照组(偶数组),每组150人。其中,实验组内包括男性84人,女性66人,患者病程0.5~12.6年,平均(6.9±2.7)年,年龄18~76.5岁,平均(57.2±5.3)岁;对照组内包括男性79人,女性71人,患者病程0.3~13.1年,平均(7.2±2.9)年,患者年龄19.3~79.6岁,平均(59.4±6.1)岁。实验最终纳入的300例患者均自愿参与实验,排除不愿意参与实验、存在沟通障碍、未成年、存在其他重大疾病类型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手段;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健康教育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内容:(1)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落实技能;(2)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执行方案,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心理指导、风险评估、人性化健康宣教等工作;(3)严格遵循健康教育路径执行方案落实相关的护理工作并强化监督,不断优化健康教育路径。

继续阅读

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探讨

摘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计划性配置导致的布局不均衡,引发了竞争性配置需求。安徽发展正面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期和布局不均衡的双重制约,借鉴其他地区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谋划和实施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工程,竞取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后发优势,是重要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计划性配置;竞争性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本身具有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不仅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实证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高等教育的外溢效应明显,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2]区域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通过人力资本效应、科技进步效应、教育投资与消费效应,甚至情感归属效应等综合作用,优化区域发展基本要素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产出功能,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当前,安徽省正处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创新产业已成为安徽经济的重要拉动力,安徽已成为中部崛起‘创新极’。”[3]努力汇聚各种创新要素,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是安徽崛起和转型的必然选择。由于“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处于“核心位置”[4],高等教育状况必然对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总体规模上讲,安徽是高等教育大省,但高水平重点大学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人均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处于偏后的位置。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拥有普通高校119所(本科45所,高职74所),总量全国排名第7位(本科高校数、高职高校数分别排名13位和第4位),国家层面的重点大学仅3所(包括“双一流”、“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1145007人,全国排名第9位(本科高校在校生638702人,专科在校生506305人,分别排名第11和第10位);在校研究生51738人,全国排名第16位(博士生6445人,硕士45293人,分别排名第15和16位);每十万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仅为2259人,在全国排名仅占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30人),除河北外,仅略高于8个边远省份。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不足、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加之长三角发达地区对我省人才“虹吸效应”,“高等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能力不足”[5],已成为制约安徽省高层次人才供给、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瓶颈。除积极引进和稳定人才队伍以外,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汇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下简称“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引聚问题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资源实质上就是大学资源。区域内大学的数量、规模和水平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区域如不具备从外部区域吸引高层次人才与科技成果的优势,其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有状况就显得特别重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大学上。卓越的师资、优秀的生源、高层次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项目、优质的教学科研创新环境,以及显赫的社会声誉,无不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计划性配置和竞争性配置两种方式。计划性配置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或地方发展需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兴办高校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现行的公办大学(尤其是国家和省属重点大学所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基本上都是计划性配置的产物。这种配置方式体现的是政府意志和战略需求,其格局一旦形成就会形成惯性,难以逆转竞争性配置则是在地方政府牵头或支持下,由地方机构基于市场机制引入高校合作办学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包括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包括异地校区、分校、独立学院或研究院等,下同)和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大学。由于竞争性配置取得的几乎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文称之为“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计划性配置的结果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特别是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且地区间、城市间的分布又极不均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供需矛盾。鉴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度稀缺性,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就应运而生。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主体无疑是地方政府。计划性配置基本成为历史,各地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却如火如荼。

三、国内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状况简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与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中外合作大学很快蓬勃发展起来。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的几年中达到高潮,这既是各高校对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更是地方政府基于稀缺高等教育资源需求而积极谋求校地合作的结果;引进的重点大学既有省域外的,也有省域内的。深圳、珠海、苏州、青岛、威海、烟台以及秦皇岛等地因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或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引聚重点大学异地校区建设的热点地区,深圳、珠海等地更是形成了重点大学争相前往异地办学的集群效应。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案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山校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等。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大学可视为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的升级版,其肇始于本世纪初,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依托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中外合作大学。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至少已有9所本科和1所专科,主要分布在苏、浙、沪、粤等少数发达省市,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其中的本科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大多已和国内重点大学齐平,竞争强度不亚于国内名校。随着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相关监管也在不断强化。国内其他省市竞争性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要具备合作的经济、环境等基础,二是地方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问题上要有前瞻意识、强烈的竞取精神且勇于作为。

继续阅读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意见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市政府依法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市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教育附加费的征收和管理,并全部用于教育。按照学生数和高于省定基准定额标准确定公用经费标准,足额核拨公用经费,确保公用经费总额稳步增长,确保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完善校舍维修改善长效机制,按照高于省定标准安排校舍维修改造经费。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责任,纳入规划建设的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由市级财政负担,农村中小学由镇(区)财政负担。各镇(区)要切实承担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义务,保证学校改造、扩建、新建用地,并从镇(区)财力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教育,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资办学,对于捐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管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除基本支出外,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必须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预算。按市镇财政体制划分的事权、财权,分别纳入市级财政和镇级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

三、适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继续执行城乡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从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将按高于省定基准定额标准预算,并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小班化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边远地区规模较小学校实行倾斜,小班化学校按每班45生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和学生数低于600名的规模较小学校按每校6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从年开始对公办幼儿园预算公用经费。

四、努力增加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