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院税务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开始进行不断的改革,其中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的绩效工资制度便从属于改革之内容,从而推动了事业单位对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广泛改革。基于此,本文就公立医院中绩效工资制度下医务人员筹划个人所得税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相关的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进一步健全激励绩效工资分配的机制。
关键词:单位绩效工资;筹划个人所得税;公立医院
什么是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指的就是通过正规的应聘流程而上岗的工作者,并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责任大小以及强度大小等进行划分岗级,根据企业的经济价位来确定工资的总额。一切以职工的劳动成果决定相关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公立医院的相关体系之中,尤其是在绩效工资的规定中,医务人员所得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底薪、绩效薪资、劳务回报这三个部分,在个人所得税中应筹划税务,且在纳税之前,科学合理的运用相关方法,能够将纳税做到最优化,这样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不仅积极调动了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机制。
一、基本工资的税务筹划
基本工资相对于其他工资资金较为固定,其数额不会因为劳动者的劳动而产生变化,公立医院绩效工资制度之下的基本工资也是如此,与医务人员的其他工作业绩并没有关联,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数额不会因为业绩而发生增加或减少的情况,绩效工资只能是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之上进行最后的工资结算,例如一些医务人员本月外出交流或者学习,并没有在院工作,那么该医务人员就没有相关的绩效工资,最终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基本工资不会因为绩效的多少而发生变动。由此可见,对其展开税务筹划工作,主要是指借助免税项目,来有所降低纳税收入。
(一)践行现代税法中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的个人所得税法已清楚地提出,补贴独生子女、津贴差旅费等部分均不在工资范畴、薪金类的津补贴,故不需纳个人所得税。一些不正规的医院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对于法律法规并不清楚的医务人员而言,并没有发掘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被侵犯。因此,不仅是医院还是相关的务工人员,都要努力学习税务知识,熟悉法律法规,以维护好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在国家相关规定的缴费比例之中,企业单位为个人缴付的以及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应该在税前予以扣除,相关的公立医院应该遵循相关税法,在医务人员的工资薪金之中对免税项目进行单独核算,全面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薪酬机制体系。
(二)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合法福利化,减小名义收入免征个税额属于指标之一,医务人员在公立医院中,每月工资额往往会在个税免征额以上,故需要按要求来缴个人所得税。于公立医院而言,可以将医务人员超出个税免征额的部分适当的转化,作为医院职工的工作福利。通过不断地提高医院职工的工作待遇降低名义收入,让职工拥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只有不断地加强职工的福利待遇,才能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工作热情,加强医务人员对于医院的工作归属感,良好的工作待遇能够让医务人员更加踏实的进行工作,并且能够付出积极的工作热情,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之中,医院首先应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明确相关的制度规定,将不同的级别、报销方式以及额度等进行细化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他基本消费进行报销凭证会计处理。以医院医务人员的实际工资待遇为基础前提,科学合理的减少税前工资,进而才能有效地减少个人所得税,使得医务人员的实际到手工资更加福利化。
二、绩效工资的税务筹划
摘要:随着我国税收法规的逐步完善,依法纳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公立医院作为税法规范的主体之一,应税事项时有发生,而《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此基本没有涉及,而医院财务人员主要忙于日常的医疗业务收支核算,对税务处理不规范,纳税意识薄弱。现就有关医院税收实务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探讨如下:
关键词:公立医院;税种;应纳税额;税率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发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0]42号)的规定:(1)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2)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如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培训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公立医院所取得医疗服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可以仅对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3)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
一、公立医院的应税行为
公立医院在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应税行为主要有:取得的除医疗服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如房屋租金收入、停车场收入、培训收入、进修收入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包括职工工资薪金所得及外请专家、临工劳务报酬);签订合同业务、使用营业账簿等。
二、公立医院所涉及的应交税费税种
公立医院的应税行为所涉及的税种有:增值税、附加税(包括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个人所得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
三、应交税费相关税收政策及计算方法
摘要:近年来,为支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给予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尤其是与税收相关的优惠政策更为突出。因此,如何规范会计核算并做出正确的税务处理,如何对研发支出的会计问题做出科学的反映和监督,为企业决策者及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如何及时了解并正确使用研发支出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争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当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税务筹划
前言
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都缺乏有效的税收筹划措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及税务筹划方面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改进方法,以整体提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数据、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在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起到了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的作用。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及税务筹划现状及问题
1.研发费用会计核算混乱目前,大部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研发费用往往与其他生产经营支出相混淆,无法单独列示。另外,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存在许多研究开发项目,但却没有研发人员的明确分工,研发费用也未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研发费用在各个项目间的分配标准难以合理确定。在企业申报认证或申报税收优惠过程中,财务人员往往只是按人为估计的比例分摊,按照认证办法规定的比例勉强凑足研发费用的金额,可信度较低。导致在核算上存在重大漏洞,在税务上存在较大风险。
2.税收筹划缺乏全局性很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也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但大多视觉比较狭窄,缺乏综合性,单纯只针对某一种或某一单一业务进行筹划,这样或许会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但同时也可能引起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当增加的成本费用超出减少的税额,很难取得有效的减税效果。因此无法统筹性地进行税收筹划工作,很大程度上会使得税收筹划工作失去意义,增加企业经济负担。
3.财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一件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集会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管理项目,既需要对相关税务法律法规政策相当了解,又能根据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生产经营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税务筹划策略,然而大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没能设置专门的税务筹划岗位,且财务人员往往存在人手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经验及能力不足等现状,财务人员的工作大多停留在记账、会计核算等被动执行活动层面,缺乏税务筹划的意识,经常在税款已经产生并确定的情况下,才意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税收筹划工作在企业的展开。
摘要:个人所得税与高校附属医院职工的收入息息相关,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新个税是对旧税制的重大改革,引入综合所得概念,调整税率结构并增加了扣除。本文基于医院视角分析个税变化及其对职工的影响,并为医院和职工对待新制度提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个人所得税;纳税
个人所得税是高校附属医院职工接触最多的税种,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医院职工多同时参与医教研活动,收入来源形式多样,涉税事项复杂,所得主要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统称“综合所得”。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个人所得税是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修订,医院和职工应当注意其变化和影响,做好新旧转换工作。
一、个人所得税主要变化
(一)“综合所得”扣除标准提高引入了“综合所得”概念,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居民收入提高等因素,将基本减除费用由3500元/月提升至综合所得的6万元/年(即5000元/月)。扣缴义务人(即医院)按月或按次预扣预缴,其中工资、薪金所得按累计预扣法预扣预缴,职工按年办理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二)调整个人所得税率结构大幅度扩大了较低级三档税率3%、10%、20%的征收范围,按年换算的上限分别由18000元、54000元、108000元上升到36000元、144000元、300000元,压缩25%税率的征收范围至300000元到420000元之间,原30%、35%、45%档次税率征收范围不变,税率结构偏向下沉。
(三)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在遵循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简便易行的原则下,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6项专项附加扣除。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求履行在个税APP上注册、诚信申报、自行保存资料等程序性义务。
二、新个人所得税对医院职工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强化税源管理为核心,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部门联动、整体推进,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在市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下,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依法领导、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积极协税护税的综合治税新格局。
二、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财税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联系财税工作的副秘书长任副组长,成员由负有综合治税工作职责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地税、国税综合治税办公室,由市地税局、市国税局负责人分别兼任综合治税办公室主任,综合治税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涉及地税、国税的综合事项,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协调处理辖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事宜。
(一)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审定综合治税工作的相关制度,建立综合治税工作长效机制;
第一篇
一、医院财务分析报表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
医院的《会计制度》明确进行了规定,医院的财务报表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业务收支明细表、资产负债表格、基础的数字表格和医院资金变动状况表格等。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加强财务报表的分析,是完成医院预定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对各个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资金结余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之后分析差距,利用因素分析手段,对能够测定的多种因素存在的影响,利用经济批量分析手段,对药品、库存物资的情况了解清楚,而利用购、销、存途径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去报医院正常运营的条件下,不造成资金的过度积压。
(二)财务报表分析重要指标
1、成本分析涉及的指标
财务管理的费用/医院业务的业务支出=管理费用在业务资金支出的比重,分析这一指标,能有效降低医院财务支出,对医院的管理费用进行控制。医院收入/材料支出费用*100=医院医疗收入状况。通过分析这一财务报表指标,能减少医疗控制的成本,提升医疗收入。
2、资产效益涉及指标
【摘要】医院管理费的合理分摊一直困扰着医院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为此,本文提出了对医院进行全成本核算的总体设想以及全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包括对收入的归集、对成本项目的控制等。目的在于增强医院的生命力,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医院;全成本核算;思考
一、医院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目前医院进行的成本核算仅仅是对科室收入、费用的简单的事后数据的归集,不能把成本控制在医疗行为的过程中。管理费用如何合理分摊一直困扰着每一个医院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医院的管理者要转变思路,应用企业成本学来管理医院,将全成本核算的理念引入医院管理,保证医院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医院只有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增强其竞争力。
二、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总体设想
鉴于医院对自身管理的要求,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切合本院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建立覆盖全院的微机网络系统,变动成本项目和固定成本项目的划分,规范各核算单位的收入、支出范围、管理费用的分摊方法,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以便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
三、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
(一)在收入的归集上
一、引言
医疗服务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政府干预及非营利性等特征[1],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堪称“世界性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对于医疗卫生改革成败及出路的大讨论无疑是我国社会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件大事。2003年SARS的大规模流行,引发了全体国民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更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举国关注和争论的焦点[2]。在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讨论中,一些学者强调了税收政策的作用。我国于2000年推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是实行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与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政策相配套,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别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但是,从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即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来看,分类实施的税收政策事实上对营利性医疗机构构成了一种税收歧视[3]。沈彤指出,医改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尤其要减少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歧视。2000年以后实行的医疗服务征税制度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存在税收歧视;二是营利性医疗机构收入少税负重,难以发展[4]。在健康保险(医疗保险)方面,朱铭来和丁继红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政府在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进行引导时大多采用税收扶持政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实行全民健康保险仅靠政府的财政直接投入远远不够,因此他们建议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健康保险,从而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5]。经过多年的讨论,2009年4月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终于面世。新医改方案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体目标,涵盖了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等事关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所有重大方面。其中,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新医改方案启动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35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号)、财政部等部门《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财社[2009]66号)、卫生部《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药政发[2009]7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发改价格[2009]2844号)、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0号)。这些配套文件涉及多个政策层面,涵盖新医改的各个方面,但是并没有对税收扶持政策给出具体详细的规定。毫无疑问,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完善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在新医改方案中,涉及税收政策的内容仅有一条,即“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后续出台的系列配套文件并未对这一问题做出进一步的细化。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税收政策工具尚有很大的操作空间[6]。
二、医药卫生领域的政府干预与税收支持
与公共卫生服务相比,医疗服务(包括与其相伴的药品服务)并不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医疗服务本质上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经济私人品[7]。无论是医生的诊断服务,还是药品、医疗设备的使用,其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都非常明显,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也不会产生多少外部效应。但是,医疗服务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经济学家阿罗在《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一文中首次阐述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8]。首先,医疗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包括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个人健康状况以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医生以及病人对于各种治疗方案的结果经常无法准确确定,这一特征是最显著的。其次,医疗服务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在患者的消费(就诊)过程中,患者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生)之间实际上建立了一种委托关系,但这种委托关系具有特殊性,一是相对于患者,医生拥有更多的关于患者病情、疾病诊疗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而患者通常对于复杂的医疗技术难以有太多的了解,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素质及服务质量也只能做出有限的评价;二是医生作为人,同时充当了患者的建议者(乃至决策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即存在所谓“两权合一”性[9];三是在上述情况下,如果医生是一个“利润最大化”者,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给诱导需求”或者“医生诱导需求”的风险就极有可能发生。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从社会伦理和人权的角度,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往往被视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权享受基本医疗保健,这种权利不能因为身份、地位、收入状况的不同而改变,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也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是政府的政治责任[10]。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基本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综上所述,基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中各国政府对于一般性的医疗服务领域(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普遍地进行了较多的干预或介入,其根本原因在于从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原则出发,人们普遍将接受必需的基本医疗服务视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换句话说,政府对于基本医疗服务普遍存在较多的介入和干预,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介入医疗服务领域可以有多种方式:一是强化医疗服务市场监管,以化解或缓解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二是推行财政政策措施,为基本医疗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如一些国家政府举办公立医院,向民众提供免费或接近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推行税收政策措施,为医药卫生服务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提供一定的税收支持,如针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基本药物的生产和流通采取税收优惠或减免措施,以适当降低基本医药服务的价格,对购买医疗保险(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一定的税收激励等。国际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是拉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有效杠杆[5]。
三、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税收政策考察
在医药卫生领域,税收政策手段一般通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课税制度、药品税收制度和医疗保险税收制度发生作用。在此,有必要对我国在以上三大涉税领域的税收政策演变进行梳理。
(一)医疗机构课税政策:从全面免税转向差异性课税
1.新中国建立至2000年的医疗机构免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