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药技术创新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研究方法
1.1样本及数据来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施行,2008年又作了补充和解释。因此,本文选取2008-2012年沪深股市中进行了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投入,且产出为正的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中剔除了2008年之后上市的企业,以避免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上市前后部分企业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而影响数据的有效性。最后,5年共纳入466个样本,主营业务范围涵盖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原料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企业类型,包含国有和民营资本,企业规模不等。可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样本统计见表1。表1数据样本统计(个)Tab1Statisticsofdatasampl(enumber)项目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合计2008年522914952009年532912942010年482914912011年512517932012年52261593
1.2指标选取
计算技术创新效率需要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指标。投入指标一般包括人员和资金投入,产出指标一般包括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考虑到各上市公司年报的信息披露形式与会计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披露程度不同,故根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
1.2.1人员投入。近来,国内外研究一般选择科研机构活动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等指标作为对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反映。但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限,为统一数据口径,本文采用年报中所公布的技术人员或研发人员数量作为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指标。
1.2.2资金投入。本文所述及的技术创新路径分为3种: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技术升级是指对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绝大部分公司在“在建工程”科目的附注中披露了生产线改造、设备改造和技术改造等明细,因此本文选择在“在建工程”科目附注中披露的当年技术升级投入作为投入指标。“无形资产”科目的附注明细中包含了引进或者购买新技术的情况,本文选择在“无形资产”科目附注中技术引进的当年增加值作为技术引进投入。技术研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本文选取多数企业有科目附注的“研发支出”或“开发支出”作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指标。
1.2.3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的产出包括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知识产出一般由专利申请数来反映,而经济产出则由新产品的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来表示。但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专利和新产品产出情况都不全面。而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营业收入,因此本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作为产出指标,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分组比较的参考指标。结合现有研究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本文选取9个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如表2所示。
一、低碳发展模式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近年来.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很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中国医药工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均增幅为23%。预计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7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2580亿元,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中国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IllS,‘叫旦是,由于业内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少进行探索性实践,导致高速发展的医药产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负效应。低碳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一个新的契机。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医药产业有可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我国医药产业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医药制造业的很多研发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部门。它们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有比较活跃的团队。目前,不少医药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其次,要看到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市场需求恰恰是驱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市场规模庞大,其研发成本更容易分摊。这意味着改变依靠传统产业的老路,走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抓住这个契机,关键不仅在于积极进行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还在于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并重构。因为,价值取向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驱动力,是创新行为的最终依据。
二、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思
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本身不是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这~过程蕴含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医药技术创新实践中,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分为物质价值取向与精神价值取向两大类。进而可以继续分解为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等。各种价值取向之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认为医药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相对应.医药行业内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只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医药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荷的其他价值视而不见,使技术创新的负价值.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
(一)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对立.忽视生态价值取向。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本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为医药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但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中国头孢氨苄的年产量超过两千吨,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但是传统的化学法生产头孢氨苄会排出较多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另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植物类药渣的排放量就高达65万余吨,目前这些药渣多以堆放处置为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耗去大量资金。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污染。阢。蜘传统医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负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生态价值的忽视受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主客二分”。所谓“主客二分”。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笛卡尔把“思”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突出强调.人的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把人从万物当中区分开来.成为和自然相分离的主体,自然成为与人这个主体相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被简化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展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的利益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人与自然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给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医药技术创新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在创新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度强调医药技术创新主体的“主体性”.不知不觉地助长了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对生态价值视而不见。
(二)重“物”轻“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异化。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结果不能违背人的价值,人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存在和发展,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达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药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人的主体地位削弱,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比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于基因治疗的药物研发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成就。这类药物的应用不仅可以给研发主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帮助人类弥补个体缺陷,从表面上来看的确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问题在于,人类基因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人会更加幸福、人类社会更加完美,更不意味着人类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基因技术的创新也会对人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以往的社会规范和生存规则带来强烈冲击。哈贝马斯认为,基因干预技术与人种身份的自我鉴定、人性的自我认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优生为目的的基因干涉限制了其他个体对自己生命方式的选择,因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以完全自主地拥有自己的身体为前提的,身体是实现个人存在方式最基本的媒介。一旦前辈对他们实施基因干涉的话。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哈贝马斯禁不住大声询问:“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对谁的控制或对什么的控制?”陆1嘲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个世纪.胡塞尔就指出技术在根本上排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使人落人“不幸”的时代。他认为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技术)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技术)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I•l㈣马克思也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lYJ州}
三、低碳模式下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重构
纵观人类的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要想使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不产生任何负价值是不可能的。但调整好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弱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异化问题,使其负价值最小化、正价值最大化却是完全可能的。在低碳发展模式即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惟经济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统一,要实现这种协调统一,关键在于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弗洛姆指出,现有的技术之所以不人性、不人道,根源在于其技术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旧唧嘞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重构已经成为医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构并不否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取向,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缓和医药技术创新在生态价值危机和人文价值危机这两方面越演越烈的趋势。
为加快实施我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特制定我区2014年度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增强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实现我区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强、规模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培植单品种销售额位居全省前茅的主导产品。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力争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促进我区医药产业在国内、省内市场的比重份额逐步提高。
二、2014年医药产业调整和技术创新措施
(一)医药产业的调整
制造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主导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更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运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相对有效性在经济学意义上是指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作了能带来最大可能的满足程度的利用…。医药制造业是目前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这不仅是由于其拥有巨大的市场和高利润的回报,更主要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药制造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区域的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都是有效的,它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很大差别。随着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府及企业投入也13趋上升。为了确保这些投入能实现有效的产出,分析评价技术创新的相对有效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我国医药制造业R&D投入前二十位的省份(自辖市)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技术创新相对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1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及模型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是1978年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三人共同提出的,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是研究同类型生产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J。采用DEA模型进行分析是因为DEA模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能对有多项评价指标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系统测量;二是评价过程以精确的数据为基础,可以避免运用其他方法时难以避免的主观随意性,使评价及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三是能够比较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的相对有效性;四是DEA综合模型不受加权、排序等外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DEA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简称DMU),由决策单元组(DMU.)构成评价群体。处于同一评价群体的每个收稿日期:2008—12-31,修回13期:2009—04—16DMU确定的主导原则是:在某一视角下,各DMU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综合分析输入输出数据,得出每个DMU效率的相对指标,据此将所有DMU定级排队,确定相对有效的DMU.并指出其它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决策信息。研究DEA有效性是以生产函数y=f(X)为背景的。所谓“技术有效”是指若生产状态(x,Y)满足Y=f(x),则称生产状态(X,Y)是“技术有效”的(也即输出相对输入而言已达到最大),此时,点(x,Y)位于生产函数的曲面上。所谓“规模有效”,是指投入量X既不偏大、也不过小,是介于规模收益由递增到递减之问的一种状态(即“规模收益不变”的最佳状态)。1.1CCR模型CCR模型又称CRS模型旧1,它是由Charnes、Copper和Rhode三人共同提出的。该模型沿用Fan''''ell的固定规模假设,以线性规划法估计生产边界:凡落在边界上的DMU即为最有效率投入产出组合的DMU。其效率值为1;而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则称为无效率的DMU,效率值介于l和0之间。假设有K个被评价对象DMU。(1≤k≤K),每个决策对象均具有N种投入要素以及M种形式的产出,并且记DMUk的输入输出向量可表示为:玛=(善”%,…,~)1d=1,…,n匕=(Y”%,…,均)。√=1,…,凡Xii=DⅢt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y,i=DUMj对第r种输入的产出量基于此假设,可将简单的CCR模型公式表示如下:min(口),^2,≤,(公式1).xjxOXoJ5_^∑IAi≤ro,J-I。。Aj≥O,,=1,2,…,瓜其中,S一为各投入的松弛向量,s+为各产出的松弛向量;0、入i(j=l,…,k)、S一、s+为待估参数向量。1.2BCC模型BCC模型又叫VRS模型。CCR模型在计算综合效率时,是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的,这一假设表明被考察单元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等比例地扩大产出规模。这一假设是很难实现的,实际情况中,许多生产活动都不满足这一约束条件。后来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CCR模型添加了一个凸性假没:令王A,=1,这样CCR型就被改造为BCC模型¨],如公式2所示:rain(0)。∑X,A,<。OXo,(公式2)』。I。∑yJA,≤Yo,J2I‘’,善A,21,A,>10j=l,2,…,几在最优解处,对那些非紧的约束,可以得到如下的松驰变量(slacks)$i-和5,+:f$i-=日‘善驷一荟A产。i=l,2,…,m{.一【s,+=乏A,,,口一Y#or=1,2,…,JDEA效率衡量可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可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Orientated)与产出导向型(Output—Orientated)。投入导向定义为不改变产出数量下,如何减少投入比例,使投入最小;产出导向定义为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比例下,如何增加产出,使产出最大。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技术效率值相等;但在规模报酬变动下,两者技术效率值并不相等。以上是我们所要求的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使投入(也即z。)最小化(也可称为投入导向模式InputOrientation)。同理,如果所要求的是使投入不变情况下的产出最大化,也可得出产出导向模型(OutputOrientation),二者的结论理论上并无差别。通过求解BCC模型,我们便能得到第k个被考察单元的技术效率0,同CCR模型所得到的综合效率一样:0≤0≤1,当0=1时,我们认为被考察对象是技术有效的。运用上述模型对每个DMU进行求解,我们便能得到所有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DEA模型的经济含义在于”J:(1)通常当0’=1。并且s--s+=O时,称被评价决策单元DMU。相对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2)当0‘<1时,若8-≠0、s+≠0,则认为DMU。无效,或技术无效,或规模无效。若s一=s+;0,则技术有效,令K=I/0’∑A,,当K=1时,称DMUo规模有效,K<1时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递减。(3)若DMU。无效,我们可通过DMU。在相对有效平面上的投影来改进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在可以不减少输出的前提下使原来的输入有所减少,或在不增加输入的前提下使输出有所增加,使其转变为DEA有效。
2DEA模型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运用
2.1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DEA方法对数据的要求,本文选取了2007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中R&D投入前二十位的省份(自辖市)组成样本,数据主要来自2008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
2.2指标选取
技术创新系统是把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转化为创新的经济系统。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经济过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多种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人员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R&D投入与非R&D投入冲o。因此,我们以科技活动人员数(1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t2)、R&D经费内部支出(13)以及其中R&D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14)4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显示各区域技术创新投入要素组合的效果如何,可以用收益性指标与非收益性指标来评价旧1。收益性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的销售收入;非收益性指标一般是指专利申请数,专利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能较全面地反映各区域的发明和创新信息。综上所述,我们选取专利申请数(01)、增加值(02)、新产品销售收入(03)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04)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见表1)。
(一)加快科技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开发区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找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在高科技项目引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1、着力提升重点企业科技水平。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植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2、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以国家、省、市系列科技计划实施为依托,围绕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切实抓好中科能源“煤拔头综合利用”等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大国家、省级科技计划争取力度,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后备项目群体。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大力推进中科能源煤拔头项目、优尼克高端铸件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以大广高速开通、邯黄铁路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运营,加快建设和完善医药现代化仓储、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实现由规模扩张到功能提升的转变,打造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医药物流基地。
(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区将积极引导企业做好技术引进和转化工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可耐特省级聚合物基工程技术中心、中意复合材料技术研发中心、沃尔堡新能源设备技术中心、工业大学铸造研发中心等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加快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保障。
1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知识产权要素
1.1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我国中医药具有自主创新优势,要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需将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医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是指中医药产业投入到产业中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比例。一般来说,研发投入比例越大,则科技投入力度越大,相应地会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体现出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至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统计显示,生物制品行业平均研发投入比例最高,化学制药行业次之;中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整个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中仍属最低,见表1。与国外40%~50%的研发投入比例相比,我国中医药行业任重而道远。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中医药专利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可反映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规模和程度。一般情况下,中医药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越大,表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弱。经统计,1985年至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为1951792件,其中中医药类专利申请量为29157件,占1.49%。此外,中医药专利申请中已授权的7244件,授权率为24.84%。中医药专利类型分布:我国专利法所保护的客体分为3类,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故中医药专利可划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类。在实践中,中医药专利可分为中医类器械(发明、实用新型)、中医药外观设计、中药类发明专利等。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保护的客体具备“三性”,即发明和实用新型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外观设计是工业品的外观美感,只需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中医药产业专利类型的结构可反映出产业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专利质量。通常情况下,发明专利代表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稳定的权利状态。相比之下,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平则较低,权利不太稳定。2000年以来,中药发明专利数在国内所有发明专利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组方类专利占绝大多数,占中药专利总数的84.88%。中医药专利转化率:中医药专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利用才能得以显现,中医药专利转化率是衡量中医药专利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可通过专利权的有效维持期限间接体现出来。由于我国专利权的期限是自申请日起开始计算,专利权的生效日是专利证书的颁发之日,而发明专利的审查授权通常在3年左右,这无疑缩短了专利的真正有效期。总之,我国专利转化率普遍不高,专利转化和维持时间比国外短,见表2。我国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宝贵的传统中医药产权都被外国抢注了,这使得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异常严峻。此外,我国中医药专利的低转化率使得大多数中医药专利处于休眠状态,没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中医药企业本着“传承大于创新”的理念,往往忽略了中医药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中医药商标注册及使用率:由于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对一件商品产生认同感,所以商标在中医药界特别是中医药行业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中医药商标主要包括使用于中药产品、中医服务或中医药教育上的商标(第5,44,41类)。中医药商标是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保证,是中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中医药产业市场竞争的利器,个人和组织只有对商标进行注册才能获得商标专有使用权。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提高产业商标保护意识和及时进行商标注册是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截至2006年4月,中国的注册商标累计总量约为249.9万件,经统计,其中第5类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以中药成药、补药为例)上的有62531件,占全部商标的2.5%。截至2006年8月,全国共认定驰名商标945件,其中属于第5类的有84件,占驰名商标总数的8.89%。
1.2中医药产业品牌化发展水平品牌就是知识产权,代表着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医药品牌是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秘方验方数量繁多,但成为国际名牌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中医药商标、中医药道地药材、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与中医药老字号的保护,努力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新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中医药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表现出多元化价值。同时,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医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2013年8月20日,主席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体现出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国家品牌的期待。把中医药打造成国家品牌寓意丰富。首先,要把中医药打造成健康促进品牌。中医和西医作为世界最具实力和潜力的2种医学,在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了我国医改的进程,促进了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其次,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华文化品牌。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外,还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为民族产业品牌。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变化,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14个部门力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或将成为对外贸易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中医药大国,我国应将原创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变中医药大国为中医药强国。
1.3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行环境专利制度:现行专利制度通过保护中药领域的技术成果来进行中药的利用和技术创新,在保护和鼓励中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由于专利制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是一种探索过程,因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现行的专利制度对中药复方专利的审查标准比较宽泛,不能完全体现中药复方自身的技术含量,对最具中医特色和最有疗效的中药复方组合物或用途不能进行有效保护。其次,中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与现代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中医药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临床应用而不是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不仅是中医药知识创造的源泉,也是推动其发展、创新的动力,同时还是衡量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依据。现行专利制度对中医药自身的技术创新行为难以起到鼓励作用。此外,现行专利制度主要保护可商业化或产业化的智力成果,在商业化利用中医药知识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它不能阻止国外经济势力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不能平衡知识持有人与利用人之间的利益。商标制度:我国商标制度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还不够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意识相对缺乏,对商标的市场价值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与中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商标注册总量少、注册范围小、商标设计差及商标的盲目注册是目前商标制度在中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医药老字号的驰名作用并未在商标上得到体现。现行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老字号,因为中医药老字号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比较驰名,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驰名是依靠产品长期质量稳定、服务周到且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而形成的,并不是依靠广告投入、商品促销、媒体宣传等方式而获得的。此外,一些中医药特有标志符号也被不当注册为商标。商标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中医类产品的使用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中医药企业的信誉、商品的质量也与中医药商标的信誉紧密相连。因此,为维护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安全,中医药企业应当注重对商品商标的注册工作,以商标制度来创制自身的品牌。著作权制度: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其医疗和科研活动中创作的作品,如专著、文章、口述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说明书、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都可以自动取得著作权。著作权制度可以对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精神权力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对中医经典作品的演绎作品实行保护。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著作权制度对保护的客体有一定的期限要求,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传承,大多数已超过著作权法所设定的保护期,因而作为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主要载体的古籍大都成为人人均可无偿使用的公有作品。同时,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因此,著作权制度并不能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实质内容,对于他人对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行为也不能有效阻止,不能真正起到鼓励中医药自身创新的作用。
商业秘密制度:中医药技术秘密是那些不为外界所知的中医药知识、技术和信息,包括中医秘方、中医特有诊疗方法、中药种植技术和炮制加工技术等。根据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性质,可以将对其保护方式分为作为商业秘密和作为国家秘密来保护2种。无论哪种都是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特殊性,目前运用技术秘密保护的方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医药界的一些技术秘密拥有者,其自身并非是经营者,其掌握的有些技术秘密目前看来也很难说有实用性,这使得中医药技术秘密在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次,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的繁荣使人才流动加速,而一个企业的技术秘密往往存在于本公司人才的头脑中,人才的频繁流动势必会对技术秘密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国外一些利益集团通过科技合作或高薪聘用中医药专业人才等手法获取中医药技术秘密,导致我国一些中医药技术秘密的外泄。我国目前尚缺少关于中医药技术秘密的法律规定。地理标志制度:由于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可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源,这种资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甚至会形成绝对优势。运用地理标志可以提高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商品的质量,维护本地市场的秩序,提高特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信誉,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中医药知识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中药材纳入“地理标志”制度中进行保护,对加强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中药材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地理标志制度在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主体资格难以确定。主体不能确定,使得道地药材的保护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道地药材品种出现了“南移北栽”现象,许多非“道地”药材产区也盲目种起了“道地药材”,这引起了中药材供求的不稳定及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申请地理标志的道地药材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目前,虽然中药道地药材申报了地理标志,但缺乏严格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使得一些药农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而改变原来的做法,大大削弱了道地药材的质量优势。
2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
2.1对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知识产权是保护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中医药产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同时又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充分调动中医药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对中医药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中医药新产品的研制,有利于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从而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而维护中医药产业的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我国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拥有浩瀚的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籍、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库以及不断传承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这些都是国家宝贵的知识财产。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财产进行知识产权研究、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安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突破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壁垒:中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医药产品势必会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积极运用专利、商标等手段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知识产权壁垒的突破,从而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同时,我国应主动与世界接轨,注重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在标准范畴里引入知识产权,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加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实现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发挥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价值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不仅是医疗产品和技术的国际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传播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药精髓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之一即通过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来间接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
2.2对促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是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持续的科技进步是中医药产业提高产业安全度的重要保障。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集中在产品、技术设备、生产技术及工艺、中药材和中药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技术成果恰恰是最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产业,对中医药系统性、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中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为新技术成功运用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已建成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中药工程研究中心”,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室。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有52项中医药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发明专利授权2.3万件,中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学者因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二期认证,成为我国首个进入美国FDA三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展示了中医药产业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之二是通过促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进而实现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保护。
1研究假设
1.1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
“需求拉动论”认为是需求引致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源自市场需求,需求导向、需求规模的变化是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最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从研究分析当前以及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其最终产品能否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市场对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适销产品。同时,技术创新的平均成本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而不断减少,较大的市场需求能有效分摊研发投入成本,同时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收益,促使企业有更大的动机来增加R&D投入。据此提出研究假设:假设1: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假设2: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
1.2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技术创新进行补贴是通行的做法。尽管有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挤出效应或无效应,但是,更多的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激励效应,政府补贴能有效弥补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以及融资短缺问题,并兼有信号传递效应;不仅能促使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对专利产出也有显著的激励效应。我国政府补贴每增加1%,专利创新量就相应增加0.72%。基于以上分析以及政府补贴的政策期望效应我们提出以下假设:假设3: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假设4:政府补贴与技术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
1.3政府补贴与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市场需求,如制定强制性标准、实施政府采购、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创造和扩大对相关产品的需求。通过对产品制定强制性标准,迫使消费者使用标准性产品,会扩大特定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迫使企业不断的采用新技术。政府采购一方面占据新产品市场的一定份额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社会其他主体的采购行为,扩大了市场需求。新产品或技术被消费者认识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政府补贴表明了一种政府政策倾向,具有社会导向作用,指引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引导公众接受和支持新产品,创造并刺激产品市场需求,使市场需求规模得以扩容。因此提出下面的假设:假设5:政府补贴与市场需求显著正相关。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会制定一系列政策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6:市场需求在政府补贴和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具有中介效应。假设7:市场需求在政府补贴和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2研究设计
随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矛盾的日益突出,“绿色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加强环境规制,实现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尤其是如何加强对污染密集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促使其实现绿色化和清洁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污染密集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的产业。本文认为,污染密集产业是指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污染物产生的更多、排放物更为密集的产业。目前,学术界对污染密集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污染密集产业转移,以此检验“污染避难所效应”是否成立,如DamandSchohen[1]、HitamandBorha[2]、何龙斌[3];二是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贸易的影响,如陆旸[4]、傅京燕等[5]。鲜有文献涉及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李长青等[6]利用微观企业数据,通过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率指标和基于DEA的Maluquist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对污染密集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面板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使用2004~2011年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面板数据,来考察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长期和短期差异。以期为促进污染密集产业升级,转变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1模型设计与检验
1.1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由于我国污染密集产业对环境规制的敏感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技术创新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各行业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为了便于从强度效度和时期效应的双重视角客观反映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其中,ERit表示i行业t时期的环境规制水平,RDit为i行业t时期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变量,Patit为i行业t时期的技术转换水平变量,Proit为i行业t时期的技术转化水平变量。εit为满足E(εit)=0和var(εit)=σ2的随机扰动项。模型回归参数τ、ν和ι的正负与大小分别反映了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与技术转化水平影响的程度及方向。如果上述模型的变量服从面板单位根过程,且残差εit~I(0),则模型(1)、(2)和(3)均为协整模型。主要变量设定如下:(1)技术创新:目前学术界通用的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主要是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考虑。从投入角度来看,一般用R&D经费支出来做变量。从产出角度来看,学者们采取了不同的指标,主要包括: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量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显而易见,专利是反映研发资源转换为技术成果的重要变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衡量研发创新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可靠指标,二者可分别有效反映研发创新活动的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为更加全面地反映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技术创新活动划分为“研发投入—技术转换—技术转化”三阶段来研究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别选取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依次作为三阶段技术创新活动的替代变量,并对指标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该比值越大说明技术创新水平越高。(2)环境规制,对环境规制的度量方法较多,可以使用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等表示,但这些指标均是从一个治理的角度对环境规制进行度量,没有从规制效果的综合视角来度量。SoniaBenKheder(2008)用GDP/Energy度量环境规制强度,他认为使用这个变量的好处在于可以度量政府针对环境的一系列规则和条款的真正影响效果[7]。一般来说,在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费越少,污染排放量也会相应降低,该值越大,说明节能减排效果越明显,即单位GDP的绿色能力越强,也预示着环境规制强度越大。鉴于该指标的优越性,我们选用GDP/Energy来衡量污染密集产业的环境规制。
1.2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在分析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前,须对污染密集产业的范围进行界定,由于数据可得性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学者们根据排污强度大小对污染密集产业的范围界定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参照沈能[8]基于排污强度大小对污染密集产业的划分标准,本文界定的污染密集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共17个细分行业。本文研究的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3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在进行经验分析之前,需要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对于面板数据考虑下面的AR(1)过程。本文采用Levin,Lin&Chut(LLC)、Fisher-ADF和Fisher-PP三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进行平稳性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明,所有变量均在LLC检验、ADF-Fisher检验、PP-Fisher检验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见表1),表明面板数据是平稳的。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前,需要分别检验ER与RD、ER与Pat、ER与Pro的协整关系。这里采用得Pedroni[9]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Pe-droni构造了七个检验面板协整的统计量,其中四个是用联合组内尺度进行描述的,即Panelv-stat、PanelPP-stat、Panelρ-stat、PanelADF-stat,另外三个是用组间尺度来描述的,即Groupρ-stat、GroupADF–stat、GroupPP–stat。面板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Pedroni[10]认为,当样本期相对较长时(如T>100),七个统计量的偏误都较小而且效能也很高;当样本期较短时(如T≤20),PanelADF-stat和GroupADF-stat效果最好,Panelv-stat和Groupρ-stat效果最差,Panelρ-stat、PanelPP-stat、GroupPP-stat效果居中。由于本文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4~2011年(T=8),故这里主要依据PanelADF-Stat统计量和GroupADF-Stat统计量检验结果,其余统计量仅作为参考。综上所述,ER与RD、ER与Pat、ER与Pro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基于三阶段技术创新活动的多角度协整检验表明,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模型(1)~(3)的设定均是正确的。
2实证分析
2.1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长期效应根据污染密集产业17个细分行业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本文认为变量ER与RD、ER与Pat、ER与Pro之间应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这里采用EGLS估计方法分别对这三个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的结果见表3所示。对上述三个面板模型的具体估计方程分别如模型(12)~(14)所示。由R2-和F值可知,模型(12)~(14)均具有较高的拟合忧度,且总体线性关系显著。DW值均在2左右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绝大多数行业的ER系数均显著通过t检验,表明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影响显著。模型中截距项是效率参数,其值越大,表明其它因素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大,它实际上代表的是技术创新活动中不能被环境规制所解释的部分,其中10.346、3.798、12.206分别反映了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技术转化水平促进的整体效果,截距的固定影响α、κ、δ均反映了各行业之间的差异。ER的系数χ、φ、θ均表现为各行业的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开发水平的长期影响效果。由表3可知,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的长期促进效应明显,但具有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如下:(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三阶段技术创新活动的截距项均较大,说明上述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受环境规制之外的综合因素影响较大。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受环境规制之外的综合因素影响较小;(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弹性系数和技术转化影响系数,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技术转换水平系数较高,但就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言,环境规制对技术转换水平的促进效应最大,研发投入次之,技术转化最小;(3)环境规制对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技术转换和技术转化的促进效应均较小,但其对技术转化水平的促进效应更大,技术转换次之,研发投入最小。环境规制对塑料制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亦较小,但其对技术转换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技术转化次之,研发投入最小。环境规制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研发投入水平驱动效应更大,技术转换次之,技术转化最小且不显著;(4)环境规制对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以及技术转化水平的影响均处于中等水平,但不同行业亦存在一定的差异;(5)环境规制对研发投入水平影响的弹性系数平均水平为1.05,对技术转换水平影响的弹性系数平均水平为1.42,而对技术转化水平的平均影响系数为1.20,可见,环境规制确实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促进效应整体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即技术转换>技术转化>研发投入。进一步从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长期促进效应的影响特征来看,不难得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五个行业呈现“高高高”特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八个行业呈现“低低低”特征;造纸及纸制品业表现出“低高低”特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则表现为“高低低”特征;环境规制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研发投入和技术转化阶段,而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则仅体现在研发投入和技术转换阶段。综上可知,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阶段和行业异质性现象。
2.2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短期效应在模型(12)~(14)的长期均衡关系成立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产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技术转化水平之间的短期波动影响进行分析。为此,本文通过引入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产生的残差序列ECMit,分别建立式(15)~(17)的一阶差分误差修正模型(PVECM)。其中,D为一阶差分,i=12n;t=12T,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为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污染密集产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的变动均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短期环境规制的波动影响;二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ρ和ω均为误差修正系数,其值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若、ρ和ω为零的原假设不成立,则误差修正机制产生,检验说明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产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可靠的,反之是不可靠的。若拒绝π、和υ为零的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短期波动影响,反之则不存在短期波动影响。根据模型(15)~(17)检验环境规制的短期波动对污染密集产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长短期波动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绝大多数行业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均显著为负,误差修正机制发生,基于“研发投入—技术转换—技术转化”的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环境规制是污染密集产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原因,即其检验结论是可靠的,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一定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具有反向修正作用,在t-1期内,若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低于长期均衡值,则误差修正为负,使得DRDit、DPatit、DProit增加,以缩小各阶段技术创新水平的偏移,使得技术创新水平向长期均衡移动。反之,若上一年度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高于长期均衡值,则误差修正项会促使DRDit、DPatit、DProit减小,技术创新水平会向与环境规制水平协调的方向调整。可见,在短期内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关系可能偏离长期均衡水平,但他们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较快。但是各行业研发投入水平、技术转换水平和技术转化水平的提升速度均存在较大差异,ECMit-1的调整力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