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信息技术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远程医疗技术(Tele-medicine)
(一)背景及意义
二十一世纪我国将面临人口众多、交通拥挤、医院容量有限,以及由于独生子政策导致的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可望为我们提供一个缓解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最简单的远程医疗形式是通过PSTN(公共电话网络)进行心电(ECGs)的远程解释,但目前的远程医疗技术研究与试验则是伴随当前IT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范围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远的新兴领域。它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电子通讯及多媒体技术实现远距离医学检测,监护,咨询,急救,保健,诊断,治疗,以及远距离教育和管理等等。远程医疗旨在通过提供一种管理良好、高效和跨越时空障碍的全新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最终达到共享医疗保健资源,降低医疗保健费用,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另外,在战场救护,交通等意外事故危重病人的紧急处理等方面,远程医疗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广义地讲,远程医疗是指医护人员利用通讯和电子技术来跨越时空障碍、向人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根据不同的应用,远程医疗又可分类为远程监护,远程治疗,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等等。
(二)发展过程
最早的远程医疗雏形可以追溯到1905年Einthoven等人利用电话线进行的心电图数据传输实验。但真正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远程医疗系统在50年代才开始出现,该系统可以通过电话线和专用线传送简单的医学数据。而在70~80年代远程医疗开始利用电视系统传输医学图像,即以远程放射医学(Tele-radiology)为主。随着现代微电子学、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在90年代人们开始实践与评估该系统在远程医疗咨询、远程教育、远程专家会诊等多方面的应用。近几年来,随着医用数字影象设备如CT、MRI、B超以及DSA等的迅速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数字图像存储通讯系统(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逐步实现医院的无胶片管理,为普及远程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远程医疗系统技术的技术支持有:交互视频影像设备(interactivevideo),高分辨监视器(high-resolutionmonitors),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s),蜂窝电话(cellulartelephones),高速开关系统(high-speedswitchsystems),以及以光纤和卫星通信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等。需要说明的是,在目前的中国,由于网络的普及面仍然十分有限,在一些中小县城市,既缺少高水平的医疗专家又缺少足够带宽的信息网络,患者的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电话线的远程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的需求,显示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值得国内的医疗电子企业重视。
(三)适宜范围和初步的临床效果
远程医疗技术(Tele-medicine)最大的作用在于它对农村和不发达国家的那些得不到良好服务的人群提供健康护理服务。在这些地方,合格医生的缺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他需要远程医疗的地方包括:边远的兵站,需要保密的地方,出院后病人的监护,家庭监护,病人教育,医学教育等。有些医学部门,如放射学(radiology),病理学(pathology)和心脏病学(cardiology),他们需要高保真的电子医务数据和图像为诊断服务,因而特别适合于采用远程医疗。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成熟,它能够提供服务的医学部门和范围也会随之相应地增加。比如,以下这些领域的远程医疗实践正在逐步增多:矫形外科学(orthopedics),皮肤病学(dermat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肿瘤学(oncology),神经病学(neurology),儿科学(pediatrics),产科学(obstetrics),风湿病学(rheumatology),血液学(hematology),耳咽喉科学(otolaryngology),眼科学(ophthalmol-ogy),泌尿科学(urology),外科(surgery)等。总的来说,有关报告显示,远程医疗提供了医生与远端之间的可靠的高质量的数据和音频视频通信。通过将远程医疗和直接的医生诊断相比较发现,二者没有大的差异。这些初步的结果说明,远程医疗提供了与医院相当的服务质量。目前,远程医疗已被成功地用于直接的病人监护,它明显地改进了医生的诊断能力和对病人的处理选择。远程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已被完全证实,它的使用情况已经超过了立法和行政部门的步伐。因此,在未来健康监护工业的发展策略中,远程医疗应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两个“所有”:方便地实现所有的医学服务和面向所有的地方。
(四)远程医疗系统与信息技术
【摘要】数字化技术作为的信息技术一种,由于其自身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现在很多高校在教学活动中也开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在医学教学时,会涉及众多人体结构、细胞知识等,而有的微生物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完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技术;医学教学
前言
在信息技术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教育,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实施医学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在开展医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使其得到实践应用,这样既可以防止理论知识教学相对单调,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增强高职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实现高效教学。
一、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优点
与其他专业相比,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其掌握众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对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达到实践应用这一目的。在此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技术价值以及优势开始显现,具体来说:首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之前的医学教学时,教师仍然注重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实践教学相对匮乏,不仅使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展现,影响其学习热情,还使医学教学效率开始不断降低,导致其创新能力受到制约。但如果把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该种情况可能会发生转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包含众多内容,其形式相对多样,另一方面互动性较强,可以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医学知识[1]。其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学习的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在课堂前半段时注意力较为集中,但到后半段精神开始涣散,专注度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对医学学习保有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数字化技术辅助教学,例如,通过PPT向班级学生展示人体各部位的结构以及细胞知识,这样既可以把抽象的、微观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像,让学生进一步观看,还能使其从中受到启发,拓展其学习思路,提高学习质量。
二、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改善教学形式在医学教学中,传统方式是通过教师进行模拟和操作,学生在一旁观看,学生真正动手练习的机会比较少,但采取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对该种教学形式进行大大改善,例如,教师通过虚拟技术来教学,首先,在计算机中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模拟环境,然后教师根据虚拟环境中的一些信息来确定教学计划[2]。在之前的实验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小白鼠完成实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相对单一,但借助虚拟技术操作实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实验,对每种实验都产生相应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其操作性得到提升,进而克服对手术的紧张心理。虚拟手术主要是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利用众多医学影像数据来完成手术,让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手术过程,并且学生通过虚拟手术刀能够实践操作,不仅能够制造出一定现场感,还能锻炼学生手术技能,为日后手术做出充足准备,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医学护理的各方面,医学信息技术技能逐渐成为护士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本文根据当前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现状,结合新时代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了针对这些现状进行的一些改进措施,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医院信息系统
对于医学类的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实用型的护理技能人才。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广泛使用,要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医院能够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授课与医学信息技术技能的需求极不协调。对于医学高职院校而言,目前日益发展的医学信息技术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既懂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又要求毕业生能熟练借助于计算机这个有力的工具去录入门诊、住院病人相关信息,并与医生一起使用医生工作站,从而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院效率。加之继续教育的需求,后期又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提供的医学知识库去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然而传统的计算机授课内容和方式在这方面收效甚微。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各级机构的广泛应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都将面临这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医学高职院校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1.1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较大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大一新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差,高中所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少,且都流于形式,掌握的理论知识少得可怜。同时由于地区也存在差异,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教学就更为薄弱。总的来说,学生不能有效地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有效的知识,更谈不上服务于自己所学的专业。
1.2教师医学信息素养欠缺
计算机教师大都来源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掌握了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计算机硬件知识,但是对于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弱。加之,目前高校开设交叉专业毕业人才缺少。既懂计算机,又了解医学信息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具体表现在,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对医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的讲解,缺少对医学信息技术及相关内容的讲解。结果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摘要: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从而向着网络信息化不断进步。利用网络信息化对于医学教学进行推动不仅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得以广泛使用,还能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促进,并且更好的对于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方便。该文结合当前网络信息化在医学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结论,为广大读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教学;医学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应用到了医学教育的领域当中,从而实现了教育的改革。在互联网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建立了校园网,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也将互联网应用到了课堂中,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更新。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对于问题进行发现,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将医学教学与网络信息化更好进行结合,从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1医学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形式内容及特点
医学主要以人体为依托,但人体与人体间又存在这较大的差异,因此,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纸质图片展示规范的人体内部构造,利用老师的口头讲解来使学生意识到会产生什么生理疾病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了。这样的教学不仅提不起学生对于医学科目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也会造成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而随着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对于网络以及多媒体设施进行使用,从而给学生们展示一些人体内部构造的图片,并举出一些不常见的例子给学生们进行分析;教师还可在课堂中结合一些医学的视频进行配合讲解,从而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使得知识进一步可观化,降低了讲解的难度。网络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对于课件进行准备和设计,并且对于视频以及图片等资源进行下载以及应用,从而增强资源的共享性,并且课堂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促进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网络上对于课堂作业进行布置,方便作业的提交以及审批。
2医学网络信息化的教学现状
《吉林医学信息》2017年第8期
摘要: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愈发重视,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扩大师资力量的同时,人才储备也是促进临床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中学生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学习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未来不断促进临床医学进步的条件之一。本文对学习策略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高中学生应用学习策略的优化方式,提升自身学习效率,改善自身学习方法进行了探讨,从而为高中生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如何通过改变自身,提升临床医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临床医学;学习策略;优化方式
1学习策略具体内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运用不同方法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印象,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应知识点,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习策略可分为思维策略、计划策略和社交策略三大类。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成绩的优化有着极大帮助。
2临床医学学习策略的优化方式
2.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思维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高中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的过程中应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提升临床医学学习效率。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应善于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阅。在课堂学习中善于总结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同样对自身不理解的问题加以记录,采取各种手段解决问题。高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如基础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进行系统化是分类,分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以大化小,以点代面,由小向大的进行学习。高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临床医学的学习。同时在当今信息交流迅速,资讯更新力强的时代,高中学生应重视通过信息技术对临床医学资讯的相关整理与收集,不断提升自身医学文化素养。同时临床医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习思维方式。临床医学资讯实时更新,临床医学技术实时进步,临床医学生在面临这种情况下,应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既能接受新思想,又能创新医学技术。与此同时,高中学生还应培养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认真练习,夯实基本功,敢于尝试。高中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查找学习资源是提升了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的情况,从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和馆员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高校图书馆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我馆在1991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大部分馆藏书籍和期刊回溯数据的建库工作,后来采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的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和借阅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编书刊可以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编目的格式整齐规范。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南、北、珠海三个校区图书馆数据合并,统一使用深圳图书馆的ILASⅡ系统进行管理,成为CALIS华南中心书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内外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本校读者可以在网上查寻三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三地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服务的理念。图书馆业务手段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日趋全球化。引进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在医学图书馆,期刊在众多种类的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技术、新成果大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据统计,80%的文献信息来自于期刊。期刊是医学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服务等工作都是以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对象的。但是,由于期刊(尤其是外文期刊)的涨价幅度大与图书经费短缺的矛盾,外刊订购的品种每年都在递减,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期刊的作用,我馆很早就引入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美国的MEDLINE光盘数据库,并且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这大大的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并且质量非常高,真正确立了我馆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
在2001年合校后,我馆的馆藏资源得以不断完善,自动化建设和网络服务水平也有了提高和改善。近几年,我馆先后引进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SCI、SPRINGER、OVID等电子数据库,还不断在购买国外的医学数据库,馆藏重心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移。据2003年统计,我馆的医学数据库有28个,合校后引进的医学及其他学科数据库增加到64种,期刊全文型数据库有13个,各种可供检索利用的电子期刊的种类迅速增加,在国内高校医学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读者通过网络可获取的医学全文期刊超过2000种,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各领风骚。这些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收录期刊全,如美国著名的ElsevierScience出版公司就有1200种的全文学术期刊,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通过引进综合性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本校校园网的用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也解决了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短缺停订书刊的实际问题,使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产品成为获取信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非计算机类的在岗教师。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其中教育类专业教师13人,占15%;卫生类专业教师59人,占70%,其他12人,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从2011年10月开始,2012年3月结束,采用随机抽样的匿名问卷方法。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态度、情感、意识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具体内容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目前我校教师现有信息意识的部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我们从信息意识模块的调查结果了解到: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仅10.71%的教师熟悉,超过60%的教师对这个概念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50%以上的教师对“循证医学”这个术语不了解;从未听说过HIS的占20.24%;64%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只有91.67%的教师认同在科学研究中应该详细标注出参考和引用文献。以上数据说明教师的信息意识较薄弱,缺乏了解专业新生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在调查表中体现出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92.86%的教师愿意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85.71%的教师希望教研部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培训,超过60%的教师认为在Excel数据处理、Photoshop图片处理、FrontPage等网页制作、方正奥思、Author-ware课件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技术上亟待提高。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信息化逐步在医学领域得到深入的推广,成为医学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医学信息化作为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也逐步得到医学领域的认可。大数据的来临,不仅为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在明确大数据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化面临的挑战,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医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医学;信息化;云计算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用英文表示为bigdata,也可以称之为海量资料或者巨量资料,指的是很难在一定时间范围之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管理、处理和捕捉的数据集合,通过对数据的合理分析和整理,从而为企业经营、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主要的依据。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数据的集合,同时也是一种信息资产的集合。
(二)大数据的特征第一,大容量。所谓大容量就是数据的存储量非常巨大,大量的人工或者自动的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聚集,形成了“大数据之海”。第二,多样性。多样性指的是数据的内容、格式等变得日益多样,不仅包括图片、音频、文本,同时也包括视频、模拟信号等,同时,数据的来源也越来越多样。第三,速度快。大数据的速度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据产生快、数据处理快。第四,真实性。数据的重要性就在与对决策的支持,数据的质量保证。
二、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一)医学数据共享难度大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研究部门拥有大量的医学临床数据,但是在共享的过程中却难度很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学数据的划分标准不一致,一些医学数据的电子化名词不一致,从而很难实现医疗数据使用过程中的无缝对接,另一个原因是医疗机构之间都会存在利益关系,一般都会对自己掌握的诊疗数据、科研数据进行保密,不愿意进行医疗运行中的共享,造成了共享的难度增大。
(二)医学数据标准化欠缺在我国,大部分医院对数据存储采用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因此形成的信息流也不尽相同,医疗科研机构和医疗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医疗系统软件开发商、医疗设备生产厂家之间采用的标准不一致。比如,不同机构对电子病历的记录方式、格式、方法都不尽相同,无法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交流,造成了各医院之间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