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实验课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实验教学设备与医院临床设备差距大
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快,且生化仪器价格昂贵。大型医院检验科的生化仪器更新周期约在5~8年,且早已拥有了血浆蛋白仪、自动电泳仪、毛细管电泳分析仪、微量元素分析仪等多种现代化仪器设备,而学校在教学设备的投入上受一定的限制,学生大部分生化实验都是在重复使用分光光度计。学校的教学设备很难跟上医院检验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现代化实验室的技术和装备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去医院面对新仪器无从下手,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维护等缺乏应有的基础,往往需各用人单位重新全面培训。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以教为主”,这种“灌输式”、“手把手”、“抱着走”的实验教学方法多是由实验课老师预先配制好试剂、准备好实验用品、调试好仪器,学生到实验室后先由老师讲解实验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计算、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遇到实验结果不符时,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而是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实验结果。学生即使完成整个实验,对实验中所用试剂的特性、配制方法、保存等仍不了解,对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仍不能系统分析,到实际工作岗位仍不能完成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处理工作和操作后的整理工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进的措施
2.1优化实验教材,改进实验内容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知识载体,一本优秀的实验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实验教材的编写应紧密结合临床和检验前沿,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前提下,删掉实验教材中陈旧、落后的实验,合并压缩同类方法学原理的实验,尤其是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值再计算待测物浓度的终点法、定时法及速率法等实验只要挑选3~4个有代表性的试验进行实际操作即可。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真正实力,选择新颖、适用的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单一临床检验项目测定与传统测定技术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强、具有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按照少单一、多综合,少验证、多设计,少演示、多操作的原则,精选实验项目,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2.2密切联系临床,增加临床见习机会
现代生物化学检验操作与医学检验仪器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医院检验科的全自动分析仪价格昂贵,且更新速度很快,作为单纯的教学单位不可能跟上医院检验科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一方面加强手工操作和半自动仪器操作,确保学生将来在基层医院用得上,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学生去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以弥补实验室条件和仪器的不足造成的知识欠缺。这样既达到了所需的实验教学效果,又减少购置大型全自动分析仪器设备造成的资源浪费。
摘要:目的:探讨微课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川北医学院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6班、27班分别设为对照班和实验班。每班人数30人。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班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结论:微课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机能实验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微课;医学机能学实验学;应用
医学机能实验学是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形成的一门学科。微课(Microcourse)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微课已经成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新热点。为提高医学机能学教学质量,本课题组在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6班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该年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7班作为实验班,采取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两班均为30人。对照班女生12人,男生18人;实验班女生14人,男生16人。两班学生所有理论课在同一合班上课,且主要医学基础理论课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材和授课教师
对照班和实验班均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郑倩主编的《医学机能学实验》双语版第2版。两班机能实验学课程由同一教师担任,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均相同。
1设计与准备
设计(预习)与准备是基础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环节,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应准备2件事。其一,向学生布置实验课题,提出指导意见,介绍有关资料。其二,备齐实验所需仪器用品。教师的实验命题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所需和学生水平,经过深思熟虑精选经典的、创新的(或改进的)、综合的实验内容为课题。学生则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课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所用仪器和用品、注意事项和问题等。实验方案于实验前交教师审阅。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加深对所做实验内容的理解,调动实验积极性和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坚持2个“结合”和2个“必须”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原则。2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即实验操作要有理有据,二是实验与观察的结合(即做实验时要会察会记)。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实验,没有观察的实验是无果的实验。2个“必须”:一是必须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二是必须遵守则、按规程、一丝不苟地规范操作。
实验中还要强调实验与观察环节的目的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目的性要求学生所做实验要有目的、结果,并对实验要采取的措施心中有数。规范性要求学生对所用仪器、药品、器材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了解透彻,并掌握要领,可准确操作。科学性要求学生要科学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设定实验条件、采用观察方法,冷静分析问题,做到判断有据。客观性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出现的结果如实记录、分析,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发挥辅导、督导作用,把学生的实验准备、规范操作、实验态度、安全教育、实验结果纳入督导范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规范操作结果准确者给予表扬鼓励,对操作不认真或结果有误者给予教育或辅导。
实验与观察是在规定实验课时内由师生积极参与的双边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实验课探究科学实验的规律和奥秘,不仅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还能训练自身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
3报告与点评
摘要:医学生物学课时的限制,以及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的传授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合理地融合起来,按照课程内容分类和微课不同形式的要求,探索微课制作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合理、高效地使用,达到快速、有效传授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微课;医学生物学;课程融合
微课应用的瓶颈是微课制作者与使用者的脱离,造成难有实用、高水平的微课作品产生。广大一线教师不具备微课制作的专业知识和艺术角度,而专业制作人员又缺乏教学课程的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鼓励和促进一线教学人员通过学习专业制作技巧之后来制作实用性的微课,有助于微课的有效应用。通过一线教师的努力和实践,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微课应用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医学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其必不可少的基础作用。医学生物学从医学科学角度讲述生命现象的一般原理和发展趋势,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阐述与医学相关的发展趋势,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1]。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迫使医学生对医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产生大量的需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医学专业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同时,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也冲击着医学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量快速增长的知识和有限学时的矛盾,以及新技术和新实验方法与现有实验条件的矛盾,这些都要求我们提炼部分知识出来引导学生自学,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合理地融合起来,选择微课等形式开展教学和提供给学生作为自学的素材[2]。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特点,而且可以把医学生物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实验过程形象化,使新知识、新进展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1进行课程融合,提炼重点知识
作为微课素材医学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内容的融合是生物科学快速发展的要求。人类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3]。特别是生物学知识,随着新的实验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核酸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从而催生了生物信息学的崛起。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测定,核酸三维结构的测定,构建了丰富的立体结构数据库,使得结构生物学快速发展。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人类理解和改变生物现象,造福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保障。这也使得医学生物学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物学知识的快速增长,以及与医学的迅速融合,加上医学实践的广泛开展也促进生物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医学生物学的知识体量和知识体系迅速扩增,不增反减的教学课时完全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医学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要求。许多医学生不得不盲目自学生物学知识以便能比较好地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这种现状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下和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把大量的医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术有机融合,有序、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医学生物学课程融合就是打通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的分割,从教学效果角度来考虑和分配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内容。合并相互关联的知识和实验内容,系统全面地阐述问题和提供实验解决方案。基本必需的动手操作实验保留下来在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思维训练和知识传输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提炼出来,采用各种形式,合理分配在理论讲述和学生自主学习之中。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发现,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知识快速增长的医学生物学的教学要求[4]。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完成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引进微课教学,可以满足医学生物学的教学需求。微课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构成一节微课,10min左右,非常适合微时代碎片化学习的要求[5]。微课可以是一段录像、一节动画演示、或录音或文字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利于学生预习、自习和复习。通过微课,把医学生物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实验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由于微课制作周期短、制作容易,相比较传统的录像课、精品课、慕课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使新知识新进展快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6]。同时,微课还是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有效资源,为医学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融合提供更多的教学形式上的选择。
2课程内容分类和微课形式分配关系
微课的应用要适应课程内容的要求。医学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融合提炼后,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类:叙事类、运动演进类、实验描述类、推理推导类、归纳总结类。叙事类: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运动演进类: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内膜系统细胞器的变化,细胞分裂,配子发生,受精,染色体的形成。实验描述类:实验流程图,动物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分子诊断。推理推导类: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生命的起源,细胞周期,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突变修复,分离律,自由组合律,染色体结构畸变,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疾病的机制。归纳总结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断裂基因的结构,遗传疾病的特点。当然,课程内容有时不能只用一种类型加以描述,可能要用多种类型混合来进行描述;但是,医学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对运动变化的现象描述比较多,需要推理推导的结论比较多。当然,需要描述的结构也非常多,包括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和分子层面的各种结构。生物学就是在这些结构的基础上,观察和描述它们之间的变化,从而建立对生物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功能的推理、归纳和总结的知识体系。在选择微课形式的时候,就要适应医学生物学的特点,多选用动画、图片等来描述生物学的结构和变化过程。有人把医学生物学微课分为讲授类、提问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巩固类、课外拓展类等[7]。根据笔者的经验,微课可以只集中表现一个问题或知识点,也可以是一段微缩的课程。因此,可以在讲授、演示、拓展类中添加提问、讨论以及练习巩固的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微小课程单元,供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把医学生物学中的叙事类、推理推导类、实验描述类内容用讲授类的微课形式来表现,把运动演进类、实验描述类的内容用演示类的微课形式呈现出来(表1)。在演示类的微课中,大量使用图片、动画、蒙太奇过渡等描述手段;在讲授类的微课中,偏重于使用文字和语音,辅助以表格、图片等手段。使活泼、运动的画面中有静止的画面和停顿;平淡直述的讲授中穿插有图片、表格以及少量的动画。制作动静结合、快慢有序、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引导、吸引、留住学生来学习。
3微课使用中的策略微课应用的成效
1.结果
1.1问卷回收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教师组68份,临床护理工作毕业生组105份。回收教师组67份,其中组Ⅰ29份、组Ⅱ38份,组Ⅲ104份,回收率98.8%,对回收问卷检查,每人均按要求答卷,则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对护理医学基础课实验了解程度组Ⅰ100%、组Ⅱ83%和组Ⅲ88%选择了解。
1.3医学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关系方面2.3.1总体看法将各题目三组看法比较集中的(选择率>50%)项目入选,三组人员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的看法见表1表1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总体看法(选择百分率%)从总体选择率看100%的教师和毕业生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基础课设置比较合理。护理专业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选择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82%。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被调查者62%认为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73%的被调查者认为我院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有体现专业特点。
1.3.2对于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和实验课类型及设置的看法见表2。其中99%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认为实验课类型选择率为验证型71%,演示型69%,创新型20%,在开设实验课的看法上各组看法也比较一致认为有必要开设实验课的医学基础课及选择率:人体解剖学96%、微生物与免疫学84%、生物化学85%、药理学88%、生理学83%、病理学85%、组织学46%。
1.3.3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看法见表3。各组被调查者对实验课内容设置及实验条件、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看法比较一致。在“教学条件中影响学生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效果学习的因素”这一条目中,选择率比较集中,超过50%的分别是实验指导教师相关知识水平、授课方法与技巧、配套教材、课时数多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讨论
2.1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医学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石。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并且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尤其是提高灵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起到的作用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这些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但组Ⅲ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作用选择率更高可能与当今护理工作者希望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护理技能的不断提高改进的发展形势有关。实验课内容设置的原则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一方面应与护理专业课相衔接,另一方面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但三组的选择率有差异,组Ⅰ选择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基础课教师偏重于基础课内容的完整性,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较高可能因为他们直接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触,更加重视医学基础课为临床工作应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所以更强调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摘要: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考核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以往实验课考核方法的经验,结合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自身特点,将考核成绩化整为零,以每一实验项目为一个模块,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细化操作和理论知识给分点,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实验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1]。医学是一门重视实践性的科学,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创新、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指导思想,我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开设了针对临床中医学专业一年级新生的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将基础实验技术作为专门的实验内容独立设课[2]。该课程以医学实验中涉及的基础技能和常用仪器为主要教学内容,着重于对学生医学基础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为今后临床或科研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中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医学实验技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然而,在高等教育的评价研究中,对实验课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4]。传统实验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大多参考理论课程考核方法,以笔试考核为主,不符合实验课程自身特点。因此,我们以高等教育改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学习评价理论为指导,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为平台,尝试构建多元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验课学习评价考核体系。
1评估实验课程考核模式现状
1.1实验课考核模式现状及分析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共40课时,全部为实验课,主要讲授机能、形态、生化三个方面的医学基础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基础医学实验基本技能课程与各学科实验课程联系十分紧密,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中药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等专业基础实验课通用的实验技术。考核方法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为理论考试。在考核过程中,发现现存考核方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平时成绩中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形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有的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改写实验结果,从而不能从实验报告中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无法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作出相对真实的评价。有些学生在上课时敷衍了事,对动手实验缺乏积极性,不重视对实验结果特别是失败结果的分析,难以激发学生在平时实验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从操作考核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出发,拓宽考核内容,对考核指标作量化处理,有利于全面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笔试考核时间不统一,影响考试的公平性。目前,笔试考核在课程结束前最后一节课进行,采取闭卷方式,时间为30min,卷面成绩为4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然而,各个班级考试时间无法统一,容易出现试题泄露等问题,影响考试公平。最后,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不能完全依靠笔试理论知识评价教学效果。实验课程的特点是对实践能力要求高,而理论内容相对较少,教学重点多是掌握某些实验技能而非理论概念。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然而不能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依然无法达到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实验课程应该根据实验课自身特点进行量化考核,强化实际操作考核,适当增加操作考核所占比重,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练习。
摘要:
以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探讨微课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药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和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中发挥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药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药理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教学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微课”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特点,进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药理学传统课堂教学及传统实验教学中,讨论微课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本文旨在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微课;药理学;自主学习;传统教学;多元化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多元化教学模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药理学是一门跨越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包括药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由于药理学内容繁多、机理抽象、课时冗长、教学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如何在教授药理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微课是基于信息化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对于我国医学教学模式多元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1-2]。
一、微课在药理学传统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传统药理理论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传统药理学理论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特点如下:(1)点多面广:药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对于各类药物都会介绍其药物结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几部分内容。由于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又强,导致学生不易理解。(2)授课时间长:本科药学和临床专业均采用大课授课形式,一般2个学时,80分钟,上课时间长,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3)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出现“满堂灌”现象,课堂教学互动少,获取知识的途径扁平化。(4)时效性差:教材是药理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材料,它遵循教学大纲编写,有利于教学的标准化,但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不能紧跟医学前沿,知识老化,时效性差。
摘要:评价传统教学模式和PBL模式下法医实验课的教学效果。选择本校法医专业连续三届学生,分别按传统模式和PBL模式授课,以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方法,评估两种模式的教学效果。统计发现传统模式存在枯燥、不利培养应用能力、被动学习、考核不真实等问题;PBL模式利于学生自主权和主动性发挥、情景真实、拓展知识面,但存在时间和教学资源安排不合理等问题。PBL模式有效解除了传统实验课存在的弊端,提高了专业实验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PBL;法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法医学人才教育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近年来PBL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得到认可[1-4],但该模式在实验课中应用报道不多。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按实验手册进行,完成操作即可,对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动手能力培养有限。笔者曾初探将PBL模式引入法医毒物分析实验课[5],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基于PBL教学法在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本专业2012—2014级学生为对象,2012级按传统教学模式完成实验教学,2013级按PBL教学模式教学,2013和2014级对法医人类学按PBL模式教学,2013级接受过PBL课程,2014级未接触过。任课教师不变,实验条件一致。
(二)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别对2012级、2013级学生完成测评成绩和问卷调查。在2013级和2014级同时开展法医人类学实验课PBL模式教学,结束后测评成绩并问卷调查。
二、PBL实验课设计、实施和评价
(一)案例选择和编写按照PBL课程模式编写选定的案例,其中核心问题的设置与实验内容直接有关,学生可利用给定的实验条件完成,同时兼顾案件处理的完整性和实践要求,训练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