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伦理教育范文

医学伦理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伦理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医学伦理教育

临床医学生对伦理教育的认识

1结果与分析

1.1临床医学生关于医学院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不同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医学院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重视程度看法是没有差异的(P>0.05),不同民族、不同学龄的同学认为医学院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P<0.05),见表1。

1.2对加强医学伦理学必要性的认识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对加强医学伦理学必要性的认识没有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学龄的同学对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P<0.05),见表2。

1.3是否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及相应的理由有29.2%(260/890)的同学愿意选修医学伦理学是因为可以提高自身医德修养,26.5%(236/890)的同学是为了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6.1%(54/890)的同学则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37.8%(336/890)的同学是为的提高自身修养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0.4%(4/890)的同学是因为其他理由选修。34.62%(9/26)的同学不愿选修的理由是以前学过,38.46%(10/26)的同学则认为教学内容不贴近临床实际需要,15.38%(4/26)的同学因为其他选修课程太多没空选修医学伦理学,11.54%(3/26)的同学因为其他理由不愿意选修。

1.4对各相关教育环节医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临床医学生对各相关教育环节医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中认为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51.9%、24.0%,临床伦理专题讲座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46.7%、27.3%,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41.9%、32.0%,导师与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38.5%、43.1%,医疗社会实践成效显著和较好的分别为48.6%、36.8%。临床医学生对不同教育环节的评价结果是有差异的(P<0.05)。见表3。

2讨论

医学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医药卫生预备队和生力军的主要地方。医德是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医院管理中教育医务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必须抓好的极为根本的一环。医学生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品质,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正日益受到世界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视。但中国在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素养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多引用外国的经验,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理论讲授,授课老师从未做过临床医师,教学未重视与临床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相对脱节,难以说服学生,并缺乏连续性,教育效果不理想。

2.1关于学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分析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一问题看法上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民族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看法有差异。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学龄的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不同年级的人安排的课程不一样,接受教育的内容不同,导致临床医学生认为学校对医学伦理学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在教育方面要统筹兼顾,全面和大局地统一规划。

继续阅读

通识教育下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新理念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结合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对医学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塑造以及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先行的医学伦理教育新理念,并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规划设想,即以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为主,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医学伦理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养

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使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命个体都面临着新的医学伦理挑战[1]。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成为解决不断涌现的医学伦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长期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为主,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的教育。此外,医学伦理教育在医学院校中未受重视,地位边缘化,这体现在院校课程设置偏少、教育形式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社会实践活动少[2],从而使医学生的伦理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医学生在面对新伦理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医学行为。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医学伦理学教育目的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先行的医学伦理教育新理念,以期使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1国内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生面临的医学伦理困境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医学生,研究显示,其价值目标趋于功利化、医学技术至上、人文素养欠缺[3],这些使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医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导致医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对复杂的医患关系的处理不仅缺乏人文关怀,还缺乏合理的推理和思考能力。特别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传统生命伦理价值取向的冲击,使现代的医学生在科研中面临着更大的生命伦理困境。

1.2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缺陷

继续阅读

医学人文教育强化意义及方法

1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和对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识。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医学本身就承受着关爱生命、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任务。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治病转变为治人,努力实现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健康。

1.2只有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趋理性和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升到“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医学模式。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对待患者和疾病[1]。

1.3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以从根源上缓解、扼制医患关系的恶化。由于现阶段我国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和医疗服务与国际水平靠拢,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原因导致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走入了低谷。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掌握与患者沟通的策略和技巧,是医生良好个人素质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医患关系的基石。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改善医患关系。

1.4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以往关注的生理因素外,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医学中,一个人可能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种疾病的每个患者身上又会出现个体差异,任何疾病又会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就必然要求医学生(未来的医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分析、判断、综合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全面的、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科技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真正达到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目的[2]。

1.5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除了满足职业的需要外,还应提高个人素质,通过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以进一步改造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深入认识到将要从事的医学事业的崇高和生命的价值,满足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3]。

2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与人生境界。医学专业的教育首先是由掌握这门科学的专业教师完成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能够有意识地挖掘蕴涵在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还要挖掘和提升自身的人文内涵,教师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广泛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校内外的假期短训班、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东方文化强调“医者仁术”,要求医生具备仁、孝、智、勇等美德;西方文化强调医师的社会属性。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师,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患者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文理渗透是现代医学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要求,从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出发,要求临床教师在某个领域获得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相当的了解。只有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后,才可能搞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继续阅读

医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1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和对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识。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医学本身就承受着关爱生命、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任务。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治病转变为治人,努力实现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健康。

1.2只有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趋理性和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升到“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医学模式。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对待患者和疾病[1]。

1.3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以从根源上缓解、扼制医患关系的恶化。由于现阶段我国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和医疗服务与国际水平靠拢,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原因导致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频发,医患关系走入了低谷。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掌握与患者沟通的策略和技巧,是医生良好个人素质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医患关系的基石。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改善医患关系。

1.4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了以往关注的生理因素外,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医学中,一个人可能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种疾病的每个患者身上又会出现个体差异,任何疾病又会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就必然要求医学生(未来的医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分析、判断、综合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全面的、较高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科技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真正达到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目的[2]。

1.5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除了满足职业的需要外,还应提高个人素质,通过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以进一步改造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深入认识到将要从事的医学事业的崇高和生命的价值,满足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3]。

2加强人文、道德和伦理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与人生境界。医学专业的教育首先是由掌握这门科学的专业教师完成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能够有意识地挖掘蕴涵在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还要挖掘和提升自身的人文内涵,教师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广泛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校内外的假期短训班、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东方文化强调“医者仁术”,要求医生具备仁、孝、智、勇等美德;西方文化强调医师的社会属性。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师,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患者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文理渗透是现代医学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要求,从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出发,要求临床教师在某个领域获得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相当的了解。只有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后,才可能搞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继续阅读

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包括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3]这一标准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一系列基础核心能力,从中可以看到,医学伦理学和医德教育在医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继续阅读

医学伦理学教育

【医学伦理学;教育;目前状况;策略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新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新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前状况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熟悉到,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新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新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新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探究和探索,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1。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新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2。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探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熟悉不足。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目前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继续阅读

护理教育革新思路及探讨

1优化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

我国的正规护理教育虽然起步很早,现在办学的规模也很大,但与社会的期望和国际接轨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学里培养护士。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家都已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人员接受教育的层次绝大部分是中专,极少部分是专科,微乎其微的是本科和硕士。据报道,[1]目前我国有500多所中专卫护校,年毕业生达4万多,而大专护理教育只有30多所院校,年毕业生才一千多,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的年毕业生仅400多,护理硕士年毕业生只数十名。目前,全国119万多护士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护士超过95%。在美国,具有本科学历护士超过30%,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护士超过90%。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不高,文化素质较差,护理服务制约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显然,中专护理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职能的需要。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近几年来,临床需要高学历护士紧缺,而中专毕业的护士却面临就业困难,不少卫护校由此而面临生存危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压缩中专护理教育是当务之急,北京、上海等地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庸置疑,21世纪初叶,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将实现从中专为主到大专为主过渡,并逐渐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因此,现有医学专科学校要抓住当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契机,扩大护理专业的招生。有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卫生中专学校通过改制改体,转为医学专科学校或医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将护理专业作为龙头专业来办。这样,有利于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有利于调整护理人才结构。其次是大力发展成人学历教育,通过夜大、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培养在职护士达到大专层次,使我国护理人才层次结构尽快接近国际普遍水平。

2优化课程体系确保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微观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重新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为了构筑符合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我们聘请省、市医院护理专家组成“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护理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研讨,并结合国内外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先进经验,反复论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1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重新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赋予护理职能新的内涵,加上医院先进的医疗监护设备的使用,既对护士的业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又给护士提出越来越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总之,当代护士面临的是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相一致的趋向。这些都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物医学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和关怀人。根据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把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从“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调整为“自然科学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预防保健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五大课程模块。新增开设的课程有: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艺术鉴赏、社区护理、护理管理等。把传统的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加大人文、体现社区”新型课程体系转化。

继续阅读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思路

1国外医学生道德养成途径的经验

1.1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1]。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2]。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