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常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以高中所学习的生物学科知识为基础,对其中蕴含的医学常识进行探析。首先概述了生物学科的内容,其次探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医学常识,包括保健品知识、疾病知识以及营养知识,通过分析,以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医学常识有效结合,学以致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医学常识;保健品知识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高中生应该结合课堂所学的内容,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生物学科中的医学常识,通过个人思维的拓展,培养对生物医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高中生物学科概述
在高中阶段,生物学是一门能够与日常生活建立起诸多关系的重要自然科学,在整个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科中,大部分内容均是围绕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质及基本特征开展的生物界基础知识教学,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医学常识,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具体而言,在高中生物中,存在较多与人体疾病、饮食营养以及健康保健等相关的医学常识,在老师的悉心讲解下,我们高中生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将生物与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生物知识活学活用。另外,想要真正学好高中生物这门课程,还应该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观察,充分应用互联网辅助自身对于各个生物知识点的了解能够更进一步,最终提升个人的知识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医学常识
1.高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的保健品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有关保健品的宣传内容,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均存在较大的虚假、言过其实的现象。以核酸保健品的宣传为例,在高中生物书中,明确指出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仅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在生物细胞分裂时能够携带一定的遗传信息,并且能够划分为两种,分别是核糖核酸以及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更具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发现,核酸对人类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主要凸显能够携带遗传基因方面。一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讲,遗传信息都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核酸所复制和传递出来的遗传信息中,如果被其他外来核酸所侵入,人类体内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另一方面,核酸作为生物大分子在人类身体内存在时,由于核酸本身的分子量比较大,再加上细胞自我保护机制的存在,身体内其他正常生长运行的细胞根本无法将核酸这一生物大分子吸收。如果身体内正常细胞被核酸入侵,就会如同病毒侵入正常细胞一样,导致细胞各项机能出现混乱现象,影响正常生存,在人体外表呈现的就是生病。通常情况下,人体细胞自身含有的核酸是无法直接从外部环境获取的,而是经由细胞小分子在长时间成长下合成。具体而言,人类在摄入食物时,食物中的核酸会受到体内酶的作用分解为更利于细胞吸收的核苷及核苷酸,细胞吸收之后,还会将该部分吸收物质进行再次分解为碱基,用以合成人体需要的核苷酸。通过对此生物学原理的分析能够发现,核酸类型保健品中的核酸并不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那么广告中宣传的其能够补充人体所需核酸的谣言自然被破。
1护患纠纷发生情况
8500例患儿中,发生护患纠纷75例,发生率为0.88%。其中缺乏沟通技巧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护理技术差、护理服务不到位、患者期望过高及缺乏医学常识。见表1。
2护患纠纷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因素在多种护患纠纷事件中,缺乏沟通技巧、护理技术差及护理服务不到位均属护理人员因素,共占80.00%。部分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高,态度生硬,与患儿家属缺乏沟通,易引起家属不满;另外,由于儿科护理人员较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且心理素质较差,稍有不慎便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
2.2患者因素患者期望过高及缺乏医学常识均属患者因素,共占20.00%。由于患儿家属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若临床疗效未达到其期望值,便存在不满情绪;另外,由于患儿家属缺乏医学常识,将正常诊疗及药物副作用误认为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的后果,易发生护患纠纷。
3讨论
近几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护患纠纷发生率不断上升。为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应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对策,主要包括强化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技能;加强护患沟通,向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并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同时实施心理干预。本研究就发生于我院儿科的护患纠纷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8500例患儿中发生护患纠纷75例,发生率0.88%;其中缺乏沟通技巧比例最高(45.33%),缺乏医学常识(6.67%)比例最低与王小玲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护理技术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应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树立其服务意识,增强护理专业技能,强化护患沟通,以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1调查结果
1.1学生对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同程度
(1)对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从调查问卷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问卷题目“我国的根本法是哪部法律”是最基本的常识问题,回答正确只有率69.1%,在回答“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哪个机关”这一问题是,答出的只有42.3%,“你能说出我国的政党制度吗”这一问题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有26.4%,随着问题的稍稍加深,能够回答出来的学生比例大大降低,而问卷中的问题同属于最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忽略了基础课,特别是法律基础课的学习。(2)对法律权威的认可程度。个体对法律权威的认可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对其实生活的影响程度,一个人只有从内心信仰法律,才能自觉的去学习法律、宣传法律、应用法律。本调查将认可程度分为四个层面:完全认可、基本认可、不予评价、完全不认可,调查情况见表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对我国现有法律体制的运行总体评价是良好的,但确实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法律在保障公平方面还需要加强力度,大学生在遇到麻烦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理性解决问题,不会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而知法犯法。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对自己做守法公民的信心。
1.2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学习法律的兴趣
针对“你认为大学生如何获得法律知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教学在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方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绝对不容忽视。网络媒体作为大学生接触多,又比较喜欢的一种传播媒介在习得法律方面显示的作用没有多少优势,也就是大学生上网并没有特别留意自己法律素质的提高。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在学校里掌握法律知识对你将来的就业生活有帮助吗?有65%以上的同学选择非常有帮助,只有2%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多安排一些法律课程吗”?有52%的同学选择非常希望。当问到“你最想学习哪些法律方面的课程?”有23.6%的同学选择劳动法等跟就业相关的法律,有62.8%的同学选择医事法律,有11%的同学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事刑事法律,只有2.6%同学选择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医学高职生对于学习法律表现出来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专业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就业相关的劳动法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要求。调查数据还显示,男、女生在对法律学习兴趣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大一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
1.3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为了对高职医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的程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设计了6道和医学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作答,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6道题目都是要求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法规,有些甚至关系到作为医生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但除了一道题答对率超过50%,其他的均未超过半数,由此可以得出高职医学生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不深,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对和医事法律相关的社会热点、伦理难点问题的把握
摘要:医药市场营销教学要为学生讲解产品相关医疗器材和医药原理,重视顾客使用医药产品后的身体反应。根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阐述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必要性改革,提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的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药产品;医药市场营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0引言
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是学校医药专业所开设的学生指导类课程,医药市场营销是指相关工作人员为顾客提供医药商品的服务过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医药产品质量,进行必要的产品功能报告和产品健康检测。教师需要根据以上学习需求,为学生讲解医药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重要理论,确保医药市场营销实现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1医药市场营销的必要性教学改革
医药市场营销应了解顾客对医学用品的现实需求,对不同药品所能根治的疾病类型有所了解。医药市场管理教学是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了药学原理、医药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课程教学。医药市场营销涉及很多理论知识,但对学生如何使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应用性需求。教师应重视学生应用药学知识的基本诉求,对学生学习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帮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必要的医学信息,让学生能够了解现代化的医药设备、西药开发,使学生具备检测医药产品的基础知识和药品管理素质[1]。
2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改革现状
2.1传统的师生相传模式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经过学习后,14%的学生对所选的选修课“非常满意”;57.68%的学生“一般满意”;26.22%的学生“基本满意”;2.25%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医学类选修课的整体质量还有提高的空间。在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方面,22.47%的学生“很满意”;73.41%的学生“一般满意”;4.12%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够认真,应付差事”。在教学方法方面,19.48%的学生认为“很满意,方法多样有趣”;71.54%的学生认为“一般满意,有待提高”;9%的学生认为“不满意,过于死板”。在教学内容方面,27%的学生认为“很满意,内容丰富实用”;65.54%的学生认为“一般满意,内容略显不足”;7.5%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内容枯燥无用”。
另外,53.56%的学生认为“选课有意义,开拓视野”;37.45%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大部分可以自学”;9%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浪费时间”。把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学生分开统计,结果显示,87.86%和96.81%的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学生认为课程有意义;12.14%和3.19%的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学生认为“没有意义”,可见非医学类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高于医学类学生。
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问及“您认为目前我校医学类选修课的现状或不足”时,40.82%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医学类通识选修课“课程种类太少”;42.7%的学生认为“课程简介不详细”;27.72%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简介不详细”;21.72%的学生认为“教材建设不够”;32.21%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简单”;50%的学生认为“教授方式枯燥”;15.73%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不善”。可见,学生对医学类通识选修课仍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但对课程内容及质量并不完全满意,学校在对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情况等资料没有跟进,选课制度上仍有待完善。58.43%的学生“基本全勤”;29.21%的学生“偶尔缺勤”;9.36%的学生“很少上课”;3%的学生“上一半课,或者点完名就走”,可见学生的出勤情况不容乐观。
在教材选用方面,11.99%的学生认为“应该指定一本专门教材”;19.48%的学生认为课程需“指定一系列参考书目”;37.83%的学生认为“由教师编写讲义、辅导材料等进行发放”;30.7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教材”。在成绩确定方面,16.1%的学生认为“仅凭作业”就可确定成绩;7.12%的学生赞同“闭卷考试”;19.85%的学生倾向“出勤情况”;7.49%的学生认为“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可做为成绩;11.61%的学生赞同“开卷考试”;59.93%的学生认同“综合各方面确定成绩”。
在班级规模方面,14.98%的学生希望控制在“30人左右”;48.69%的学生选择“60人左右”;31.46%的学生希望“120人左右”;4.87%的学生则希望“180人及以上”。在未来希望开设的方向方面,50.56%的学生选择“中医药养身方面”;53.93%的学生选择“疾病护理”;70.79%的学生选择“急救常识”;53.93%的学生选择“生理常识”。
讨论
【摘要】
本文主要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来对医学生理学的构成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开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了能够使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可以实现新的发展所采取的新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学科融合;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新策略
目前很多卫校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人文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学科融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教学能够更加富有内涵。同时,学科融合还有助于稳定学科基础,架构师资队伍,使卫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整体的提升。而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也坚持上述的要求展开了教学改革,并制定出了新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科融合条件,以更好的推动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1基于学科融合的医学生理学概述
基于学科融合的医学生理学坚持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去思考和提出生理学和医学中具有学科融合的性质的问题等。因此医学生理学更加注重强调整体性,其内容在系统和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同其它课程的知识及某些新进展组合而成。通过对有关知识的精心组织形成具有学科融合性质的专题。
2医学生理学学科融合后教学的开展状况
关键词:医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
社会发展进程中,意外伤害事件以及突发事故频频发生,此类事件有突发、不可预测、现场混乱、伤员病情复杂难以判断等特点[1]。面对这样的事故,正确的院前急救手段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小人员伤亡与事故伤害,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不及时或错误的院前急救会错过伤员最佳抢救时间,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与伤害。有研究显示,伤害死亡者中大约有一半死于事发现场,主要是由于现场救治、搬运不当,后送延迟等因素导致的不必要后果,而其中约1/3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2]。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力军且具有良好的知识承载能力,应当具有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手段,做好作为“第一目击者”的职责[3]。而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人员,有着基本的医学背景,更应该承担起院前急救的职责。但研究表明,医学生急救观念薄弱,缺乏一定的急救能力[4]。深圳某医学高校针对校园常见的突发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1078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不知道应急处理的常识,大体了解应急常识的同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却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如受访学生在人工呼吸过程中有着76.9%的高错误率,60%以上的受访学生不知道中毒症状处置有催吐、导泻等急救措施[5]。现阶段对大学生急救能力的研究较多,但是很大一部分仅是片面的研究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没有对其现状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无法科学地得出提高大学生急救能力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医学生的具体急救能力现状以及研究提高医学生急救能力的措施,本研究着手于研究医学生急救能力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可更加有理有据地提出使医学生急救能力提高的方案,摆正医学生的急救观念,在院前急救现场充分的发挥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医疗人才做出贡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调查现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学院、放射学院、护理学院和药学院的部分专业2015—2017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调查了1250人,成功回收1145份,其中有效问卷1119份,有效率达97.7%。
1.2方法
采用网络自填式问卷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集中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医学急救技能评估和急救能力影响因素项目。依据急救知识技能、急救常识和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医学急救技能评估和急救能力影响因素项目,前者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外伤包扎、伤员搬运、家庭意外急救等方面共16个项目,后者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20个项目。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显示问卷结构的拟合指数良好,2周后的重测信度是0.75,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上来讲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方面主要指医患之间的沟通不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双方不能够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讲,可以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患者对医学科学都不甚了解,更甚者认为“现代医学可以解决患者所有问题”。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很多疾病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人类尚未攻克的医学难题还很多,科学技术条件也限制医学难题的攻克。但患者及家属并不了解,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旦实际的治疗效果与期望不符,势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严重的医患冲突。其次,即使获取到有限的医学信息,因各人文化素质不同,对信息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及家属无法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在具体治疗过程当中,仅凭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主观评论医生的诊治行为,甚至过分干涉诊治行为。
从医生方面讲,技术至上的观念源于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医务人员过分强调生物因素而忽略其他致病因素,造成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困难。医务人员仍坚持生物医学模式的诊疗观并未转变,而患者又要求医务人员按照现代医学模式进行诊治。医患之间的期望差距较大,必然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继而引发医患矛盾。其次,在临床医疗服务中,充分理解、同情和尊重患者是大部分医务人员所欠缺的,只解释病情结果而没有分析过程,造成患者一知半解的状况。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予高度的关注,强调医学决策首要考虑的是以患者为主体而不是疾病本身。缺乏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是诱发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宏观方面,我国现行的卫生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现行的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功能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解决医患的途径主要有:医患双方协商和解、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诉讼这三种,各有利弊。而医务社会工作者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与病人及家属建立的良好关系,在调解医患关系中可以发挥传统调解途径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医务社会工作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及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问题,作为医疗团队的成员,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协助医生帮助患者早日痊愈,达到身心平衡,并使患者因疾病的产生之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对促进社区民众的健康也有很大帮助。具体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当信息提供者,提供咨询服务医务社工要深入社区、医院广泛宣传医疗常识。让社区居民、医院患者多渠道获取医疗信息,普及常见的医疗常识,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等。此外,医务社工也要普及医疗鉴定等信息,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提供投诉途径、医疗鉴定途径等,让患者通过正式的维权途径维护切身的利益,避免患者及家属采取非法途径和手段处理医患纠纷。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有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医患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医务社工要协助医生的治疗工作,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疾病与治疗方案的种种疑问,并通过与患者的谈话了解患者以往的病史,致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反馈与主治医师,最终协助医师制定合理准确,符合患者情况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医务社工还需将医院及医生对患者的要求和期待解释清楚,需向患者解释医生的难处,也请医生尽量体谅患者的感受,尽可能多的与患者交流。这样,医务社工就架起医患双方沟通的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医患冲突。具体形式,社工可以组织医患的交流会,提供医患交流的平台。也可以采取情景剧的形式,如医生当病人,病人当医生的换位互动,运用同理心达到互相理解对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