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实习单位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
实施新的毕业实习模式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主要由学院老师和实习单位老师共同完成,为了解实习单位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实习单位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实习提供了多面的帮助,如提供论文数据(70%)、指导论文选题(62%)、论文写作(36%)和数据分析(23%)等。
二、学院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
为了解学院老师在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和撰写三方面对本科生的指导情况,我们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显示78%的学生对学院老师的指导工作满意,只有2%的学生对学院老师的指导工作不满意(见图2),追问其原因是少数学生认为学院老师对论文实习的前期指导工作较少。
三、毕业论文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
通过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依次为:资料处理和分析能力(72%)、阅读文献的能力(66%)、论文设计能力(64%)、文献撰写能力(64%)、其他(9%)。可见毕业论文实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毕业论文实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欠缺的能力依次为: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能力(66%)、阅读外文文献能力(55%)、实验设计能力(36%)、文章写作能力(21%)、搜索查阅文献能力(11%)、实验动手能力(11%)。
四、毕业论文类型的转变
以往的实习模式,即毕业论文实习主要在学院教研室进行,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新的实习模式,即毕业论文实习主要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实习单位老师和学院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在新的实习模式下,毕业论文类型构成比发生了大的转变,调查设计和应用型课题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在以往的实习模式下,毕业课题主要以实验设计(81%)和理论型课题(69%)为主,在新的实习模式下,毕业课题主要以调查设计(77%)和应用型课题(53%)为主(见附表)。大部分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后主要是去基层单位从事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研究报告的书写对其实际工作显得更重要。因此新的实习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2]。
摘要:通过对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撰写是本科教育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也可反映本科教学质量与水平[1]。对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某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2011—2014级本科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质量调查,发放11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率96.36%。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保证问卷质量,先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并收回。
摘要:[目的]将原护理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优化,使其能适应目前护理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定的继续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及德尔菲法,筛选及确定留用护理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并调整权重比例。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测定优化后质量评价表的性能。[结果]在继续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中,指导教师用的评价表克朗巴哈(Cronbach′s)α系数为0.935,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2个条目;评审教师用的评价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6,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1个条目;答辩教师用的评价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44,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3个条目。3个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分别为0.891、0.932和0.897。[结论]优化的3个评价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客观评价继续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可在高校成人护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继续教育;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
毕业论文是护理学专业高等继续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能反映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科研设计和统计方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成人护理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一般为科研论文,但也可以是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2]。为了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5年前我们针对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制定了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即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试用版)[34]。评价表分为3个部分,包括指导老师用、评审老师用和答辩老师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某些不足,如评价表一级、二级指标偏多或太细,有些老师认为操作起来不是太方便,建议把某些指标合并。因此,综合3个评价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原有的指标进行筛选和合并,将其调整为继续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通过函询专家后对3个评价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测试。
1方法
1.1继续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条目的筛选与拟定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和前期的研究为基础[45],并参考了近年不同专业本科生和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69],筛选原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试用版)3个量表的一级和二级指标,通过合并某些条目,拟定继续教育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表,评价表包括3个部分,分别是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用评价表。采用德尔菲法函询15名专家,经过函询后确定了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权重。
1.2函询专家的确定
2017年12月—2018年2月在国内9所护理院校选择15位函询专家。专家的入选条件:具有本科以上教育背景;参加过护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评审或答辩方面的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各自研究领域从事20年以上的专业人员,职称为教授或主任护师;具有严谨的科学的求实态度。
1.主要问题
1.1学生方面
1.1.1找工作、实习使精力、时间不足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这一学期,学生们往往会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实习、找工作等等事情,从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或者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论文资料的收集和写作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论文提交给指导教师,往往在网上进行下载复制粘贴,在短时间内造论文,论文的质量就无从保证。1.1.2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笔者在论文指导环节中发现毕业学生对所选题目、论文设计、格式要求没有准确的理解和应用。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就体现出了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不知道文献综述、摘要部分怎么写。在格式上,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不知道论文格式的排版、间距等的调整。
1.2教师方面
1.2.1指导教师水平、经验有限由于我校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新增专业,实行本科毕业论文仅有2年时间,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没有论文指导经验,大多凭借自己上大学做毕业论文的经验去指导,因此,存在着研究手段和方法落后、指导出的毕业论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1.2.2重课堂教学轻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往往重课堂教学而轻论文指导。一方面,认为课堂授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接收信息的效果和考试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从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反响以及科研、学术水平而进行的,因此,指导教师没有将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另一方面,忽视了毕业论文对毕业生的重要性,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次简单的完成作业和批改作业。1.2.3远程指导,面对面沟通减少由于学生们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刚好是他们在校外实习或是最后一学期找工作时间,因此,学生大都在校外甚至有的同学回到本省、本地实习或找工作。这就造成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大多采用网络qq、邮箱、电话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较少,不能及时规范学生的论文写作,有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3制度、管理方面
1.3.1制度实施中存在缺陷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院(系、部)教学科往往将这一工作规程发给学生辅导员,而学生辅导员从qq平台上将学校毕业论文工作规程发送至共享上要求学生自助下载查看。学生有些由于没有上网或种种原因未能及时下载查看,或不认真对待和查看,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学生不了解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评想象自己拼凑和粘贴。不按照学校、院(系、部)要求写作,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中的重复修改、要求,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1.3.2时间安排紧张院系制定的毕业论文事件安排表,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学后的4、5月份进行开题,而最终正式答辩和提交论文时间在6、7月份。这样,学生们真正撰写论文的时间就很有限。加上,有些学生因为开题论文题目过大或是种种原因要求从新更换题目,从新梳理思路,这样,从新定题目开始写文章又显得时间很紧张,这样的情况,学生和指导教师两者都深有体会。
2.解决策略
1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培养科研思维的实践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阶段是科研实践培养的关键时期[4],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需要努力做到细节落地、举措到位。
1.1专业课程的学习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内容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英语的水平,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一个宽阔的知识背景。
1.2科学问题的提出在学生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知识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一个科研问题。学生围绕这一科研问题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可以采用的实验方法、预期的实验结果等,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和导师定期反馈和交流。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学生思维活跃,需要导师适当地进行引导,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方法是否可行等,都需要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
1.3实验技术的锻炼在思考科研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研究生的日常科研工作,担当研究生小助手,掌握并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为后续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告诫学生不能“眼高手低”,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术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锻炼实验技术的过程中对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实验,以验证实验想法。当发现实际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最初的科学问题。
1.4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实验后,根据初步的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开题报告。学习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科研思想。根据其他老师和学生对于整体实验设计的看法,再进一步修订自己的实验方案。
1.5实验方案的完成学生完成最终的实验设计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锻炼。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告诫学生一定要秉承科研诚信的原则,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得出的实验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督促学生根据实际结果调整实验方案。在出现实验结果后,学习如何判断和分析实验结果,要有思辨精神,并学习指导自己下一步研究方向,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的科学性。对于不理想的结果不气馁,学会分析原因,并努力解决。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后,要及时与导师和实验室实验人员进行沟通,学会互助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学会坚持,学会对待实验中的点点滴滴,了解细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6医学文献的汇报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室医学文献的学习和交流,能独立进行医学文献的汇报,培养医学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同时督促他们了解自己科研方向的新进展,培养关注和阅读文献的习惯。
一、预防医学学生近4年的就业单位分布
近4年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级和地级市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除2011年外基本低于20%(见表2)。由表2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卫办科教发〔2011〕131号),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基层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学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而我院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应聘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一)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由表1、表2的数据反馈,近年来去相对较基层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手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现场工作,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操作规范,具备独立承担起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参与到最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作了延长学时的调整,增加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投入时间,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见表3)。针对实践环节的改革,我们深入到实习基地,就改革后的实践方案是否可行,改革后的实践时间长短,实践时间跨度等细节问题与接收实习的单位作具体的沟通、商讨。大部分的毕业论文是由我院的专业教师承担,对于毕业论文时间的调整,我们召开系主任会议、教师座谈会,对调整后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收集意见及建议。经过反复商讨,加上多家实习单位相关信息的反馈,培养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2周。实践,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特色实践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公共卫生的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5-6]。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新增了一个内容“公共卫生创新实践”,这个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拓展,由学生在第三至第十学期的课外时间进行,完成形式多样。我们增设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本专业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融为一体。
(三)设置6组特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评价,以社会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我们在后期对学生进行特色课程培养,设置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包括6组特色课程,每组特色课程9.5学分,计171学时。每组课程都具有鲜明的实际应用特点,特别契合当前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实需求,体现了预防医学专业的现实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能较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也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工作。我们会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质量为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陈敏 陈妙 杨苑芬 余日安 杨翌 单位: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董磊刘娟马红雨全首祯朱美财单位:空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中心输血科北京
毕业课题研究的实施
1文献调研
毕业课题研究方向确定后,应当督促学生积极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文献调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可获得大量信息,同时专业英语文献的查阅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献调研,可以训练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进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开题报告
文献调研结束后,学生准备开题报告,由科室组织进行论文开题报告会,学生以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时间控制在5~10min。科室内所有感兴趣的老师及学生均可参加开题报告会,大家可针对开题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原则上由学生进行答辩,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补充。对于一些可行性不强及实验实施条件难以解决的课题,学生和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意见做认真修改,直至符合要求。
3毕业课题研究的进行
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是毕业论文核心部分,是毕业论文的根基所在。学生在已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步骤,切忌盲目地进行实验,浪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试剂的购买、实验仪器的操作及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等。学生应尽可能独立地进行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包括实验的时间、使用的仪器、实验人员、实验条件、方法、步骤及实验数据等,确保实验结果的溯源性。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首都医科大学探索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制度。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基于这种新培养模式的转变,作者提出了包括招生遴选、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多样化、研究生学习方式转变等7方面的教与学的建议,期望对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医学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硕士研究生较本科生培养更加注重独立临床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医学专业人才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终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其从事的职业神圣,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毋庸置疑的是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至今日我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医疗实践中,医疗模式也随着临床及科研的不断进步而发生转变,我们经历了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到现在的循证医学模式,未来的医疗模式将转向精准医学模式。诊疗模式的更新以及人力对疾病认识的进步迫使医学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医学生们尤其是研究生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及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其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很显然,医学人才的成长是在无时不刻地更新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逐步成熟的。医疗人才之路真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内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着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培养形式包括3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考研)、7年制(本硕连读)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要具有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毕业后获得毕业证及学位证。为了适应医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速医学研究生成长过程,尽早担负起临床一线工作,正在试行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培养并轨模式[2],通俗讲就是在3年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要按住院医师培养大纲及研究生培养大纲要求,除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外,尚需完成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并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最后获得研究生毕业证、研究生学位证、医师资格证书、3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即所谓“四证”),这种培养模式的初衷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素质、临床与科研并举的复合型人才,有效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与巨大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
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将使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将承载更大的压力与挑战[3]。对于教学管理部门,也需要出台全新的培养方案,譬如研究生课程设计、临床轮转表的制定、毕业论文的要求、考核及奖惩制度的建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效监督及科学评价。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张,既要顾及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临床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应充分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处理临床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应对各种考试等等。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与研究生一起讨论科研的时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将必须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对研究生临床工作的指导必须见缝插针。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探索比较适宜的教与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圆满完成培养工作是颇有裨益的。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期望为这种新模式的顺利实施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