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艺术启蒙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福建农机杂志》2014年第二期
1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分析
科学教育的资源很广泛,上至宇宙星空、风雨雷电,下至花鸟虫鱼,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的理智和应变等,可以是所见所闻,还可以是吃、穿、住、用、行等,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践行性等几大原则,在实际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容来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根据一般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1.1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于科学启蒙教育来说我们所称学校教育资源,特指学前幼儿(幼稚)园、中小学办学必不可少的人财物等资源。人力资源是指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组织;财力资源是指各项经费;物力资源指财力的物质化,包括周边环境和可运用的物化条件,如学校的小山、池塘、科技场馆等。学校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相对有限性等特点。
1.2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是泛指可为孩子家庭生活、邻里游戏、自助教习的物质类、精神性各种资源。现代家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舒适的可供儿童实践的环境,对儿童科学启蒙来说都是宝贵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2个方面: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文化、家长学识及早教意识、家教经验与教训、家长的职业特长、业余爱好等等;客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经济、信息条件、生活设施,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物品、器具以及的职业场所等等。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丰富性、随机性、整合性等特点。
1.3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广义上泛指一切影响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有机构成;狭义上则指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及相应的人、财、物、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等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体育馆、运动场等场馆,戏院、电影院、陈列室、书店、音乐厅等设施,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专家等科教文卫体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宫、文化宫、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各类设施等工(会)青(年团)妇(联)社(区)系统社会教育资源;科技协会、“关工委”等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灵活性、公益性等特点。
2优化资源配置践行科学启蒙教育
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科学启蒙教育异彩纷呈,资源利用需要一定的机制保证。学校要形成完整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高效开发利用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其一,在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按照“就近选择,注重体验”原则,有机地融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特色;其二,研究家庭、社会资源各自特点,积极主动引导带动家长、社区有效开展科学启蒙;其三,发邀请函倡议书、颁导师证辅导员制、教育基地挂牌等,激励倡导家庭、社会科学教育活动长期有效运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也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机制”、科学管理“互动机制”,实施活动“安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形成三方互动、沟通机制,创建科学启蒙教育工程,三方拧成一股绳,使科学启蒙教育资源更丰富、达到最优化。
摘要:结合钢琴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本文对目前钢琴启蒙教育中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问题展开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幼儿音乐感知、审美感受和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对策,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音乐审美能力
在钢琴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琴童”年龄日渐低幼儿,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育。但实际上在幼儿阶段,钢琴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媒介,并非注重技艺传授,而是要加强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还要对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有效开展幼儿的启蒙音乐教育。
一、钢琴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幼儿阶段,人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时期,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情操陶冶,并在艺术修养上得到培养。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包含不同风格、织体、音色和节奏,需要幼儿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体会音乐这种非语义性语言的魅力。因此,需要加强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确保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开展钢琴启蒙教育,幼儿需要学会如何用眼读谱、用手弹琴、用耳辨音、用脚踏板和用脑思考,这一切不仅能够促使幼儿智力得到开发,也能使幼儿充分运用视知觉开展综合性形象思维活动,因此能够加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实践证明,4到6岁为人的最佳听觉期,开展钢琴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节奏感,引导幼儿完成正确声音观念的建立,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能够使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培养[1]。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
现阶段,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幼儿综合教育水平依然较低。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一些教师难以将钢琴学习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一味进行钢琴演奏技巧的教授,导致幼儿产生了畏惧心理,无法体会音乐之美。在幼儿园钢琴课程上,部分出身于专业师范学校的教师本身并不精通钢琴,缺乏对钢琴音乐美中自然美的感受,所以无法达到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要求[2]。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幼儿强行记住各种音色,使得幼儿只能被动跟随教师节奏完成钢琴训练,无法对音乐美进行有效的感知训练。此外,部分教师在钢琴启蒙教育中尽管认识到需要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仅仅通过播放优美钢琴曲对幼儿进行教育,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各方面加深幼儿体会。对于幼儿来讲,由于经历有限,单凭听觉是很难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因此,难以达到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现阶段,俄罗斯钢琴学派在钢琴创作以及钢琴演奏艺术方面均展示出极为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自19世纪末俄罗斯钢琴学派开始孕育发展以来,已经成为能够对当今世界钢琴艺术造成巨大影响的学派之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建立是以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基础,结合西方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旋律,经过短短的半个世纪,已经在世界钢琴学派中独树一帜。在建国初期,中国钢琴学派在启蒙时被诸多苏联音乐家引导,因此深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他们将先进的钢琴教学理念带入中国,也积极带动中国钢琴学派的发展。俄罗斯钢琴学派具有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本文重点对俄罗斯钢琴的启蒙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俄罗斯钢琴学派;钢琴教育;启蒙教育
俄罗斯钢琴学派具有娴熟的技巧以及极高的艺术性,俄罗斯钢琴学派也凭借这两点而被世界钢琴艺术界所称颂[1]。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技巧、教学方式以及演奏风格流传至今,被诸多音乐家推崇和模仿。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征和形成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征俄罗斯钢琴学派能够很好的尊重原作曲家的构想,通过优秀的艺术风貌以及极致演奏风格有效而独特的将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有效而独特的真实还原作品情感表达出来,在弹奏过程中注重音乐的准确的表达,将演奏忠于作品本身。学派中的绝大多数钢琴家均有着崇高的演奏修养以及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并且一代一代对钢琴学习者进行启蒙,让他们也具有这种良好品质,对这种品质进行传承。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形成东欧、北欧等离俄罗斯较近的欧洲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为基础创作出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能够良好的反映出民族精神以及民族风貌,这一类的音乐被称为民族音乐,而这些热爱本民族的作曲家也被称为民族音乐作曲家,他们的存在对俄罗斯音乐的萌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单一民族国家,民族极为团结,具有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在该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始终与民族共同发展,再艰难也没有停止音乐的发展。从俄罗斯民族出现到苏维埃政权期间,俄罗斯民族自身积累了非常多的优秀音乐。西欧的音乐形式传到俄罗斯后,俄罗斯诸多艺术家们并没有盲目的跟随潮流,也没有闭门造车不求发展,他们没有被西欧音乐的洪流惊退,也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参考学习先进的西欧音乐理念,结合自己民族优秀的音乐传统,创作出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民族音乐。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的特点
在音乐界中,俄罗斯音乐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也受到全世界音乐家们的热爱及模仿。与欧洲音乐的发展和传播相比,俄罗斯钢琴艺术的诞生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音乐家,这里在外界看来就是诞生钢琴家的摇篮。
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仍须经过社会化过程,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走向“成熟”状态,成为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人。但是,学前儿童不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和科学验证能力,只能接受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学前儿童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须是自觉的主体,具有主体意识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前提。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人先天不同于动物,在基因中就获得主体性遗传,具备主体潜能。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人的完全意义,还具有自发的吸收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儿童的认知是儿童作为实践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体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宽了其视野,尤其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伙伴、教师、集体、环境等社会实体后,以学习的方式经验、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初步理解自然与社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尽管不是自觉意义上的。他们以自己接受与否,选择对人对事的态度,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学前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存在、力量和价值。其实,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学前儿童拥有主体意识,但是,在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中却鲜明主张双主体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呼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
道德意识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的自然禀赋,人的生物性中包含着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与人联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说,道德意识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自然机体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识占道德意识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种潜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学前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应该及时让生物学意义的道德种子萌发、生芽,生成社会意义的道德之树。
2.学前儿童主体性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学前儿童参与道德启蒙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对象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丧失了实践根据和实践价值。
第二,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本质。道德启蒙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自我确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识是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在道德世界的统一,它的确立与完善只能由主体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条件准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当代钢琴教育能够真正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享受。在我国,钢琴已经进入的寻常百姓家,并且钢琴已有百余年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钢琴教育,可以说,是钢琴教育铸就了如今我国的钢琴文化。本文主要围绕文化视阈下中国当代钢琴教育的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中国当代钢琴教育的概念及相关内涵特征,然后分析文化视阈下我国当代钢琴教育的发展和转变,最后对我国当代钢琴教育进行有效的反思,以期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文化视域;概念内涵;纵横比较;深入反思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中国当代钢琴教育呈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征,而且也是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当中不断完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要对我国当代钢琴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反思,才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我国当代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当代钢琴教育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我国之所开展钢琴教育一方面是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钢琴本身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通过进行钢琴曲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一方面为了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真正的去激发学生们的心智和审美能力,这样也能够实现我国的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通过进行当代钢琴教育也能够为一些专业化的钢琴人士提供就业的岗位和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难问题也日益攀升,只有不断的开展一些专业课程,才能够满足一些专业型多样化人才的就业需求。
二、中国当代钢琴教育呈现出了以下两个发展方面的特征
首先,广泛性。近年来,我国人们对于钢琴这门优雅艺术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而且我国很多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已经走上了国际市场,比如说李云迪、朗朗等,这样就提升了我国钢琴在世界中的认可度。另外钢琴演奏对于锻炼演奏者的手脑身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当代钢琴教育也正在向广泛化的方向发展,钢琴的学习人数不断增多,而且各个学校开设的音乐院系也在不断完善。其次,技术性。由于中国的钢琴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全民的音乐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人员片面的认为音乐钢琴教育就是要锻炼技术,这种想法就忽略钢琴、音乐的统一性,也很难表达出音乐中所包含的内涵和深刻意义,对于中国钢琴教育而言,不仅要去追求技术性,而应该去深入的挖掘钢琴音乐的内涵。
三、我国当代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音乐教育对儿童启蒙作用
音乐教育在启蒙教育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稍稍懂事之后我们就愿意听妈妈给我们催眠歌,音乐是我们的第一堂课。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各种儿歌,通过学习抗战时期出现的红歌像《红星歌》,《英雄赞歌》,《参加八路军》,《歌唱二小放牛郎》,《毕业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等等这些气势恢宏的歌曲,学习它们或许比听一些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更能够鼓舞人心,如身临其境般,音乐虽短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却是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跟着音乐的脚步我们开始慢慢成长。启蒙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所以音乐教育关系到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全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担,肩负着继承传播人类文化遗产音乐艺术这一宝贵财富的重大使命。音乐往往比言语更能够把一种精神,一种生活状态表述的更加淋漓尽致。就像对于没当过兵的人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出军旅生活到底会是怎样一种光景,一首短短的短短的军歌便可以了解到。
一首《军中绿花》道出了多少军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思念,一首《小蛋壳》道出了让我们领悟到军人那不怕苦不怕累的刚毅品质。一首短短的歌曲把战士的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不仅仅是启蒙的工具是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儿童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最早使用而且使用最多的也不过就是耳朵了,儿童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鸟语,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独把一首曲子拿出来念词相对于记忆谱上曲子的儿歌很明显后者比较容易记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科学眼睛表明:语言和音乐是由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的。如果只是把词念出来,我们只有一边脑袋接收信息,相当于仅仅用了一半,而如果是唱出来既有词又有曲两边大脑同时动了起来,这样显然就是后者更容易记得牢。由此可见音乐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此外,音乐对于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想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欣赏音乐能够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锻炼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我们都很熟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据说爱因斯坦生前是个快音乐的人,他在钢琴,小提琴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研究者还说:爱因斯坦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应从而有了后来科学上的一系列不菲的成就。所以我们不可以小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三、结论
音乐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以及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音乐文化的存在形式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音乐文化本身,从而使音乐教育自身呈现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使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有着深刻民族气息的文化形式。通过音乐教育来传承文化,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来培养祖国的花朵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保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摘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聆听音乐便是其中的形式之一。在众多乐器当中,钢琴是优雅的艺术,是精神的盛宴。钢琴教育民族化是中国钢琴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论尚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新时期高校钢琴教育的民族化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
钢琴教育民族化;必经之路;战略研究
引言
钢琴是一百多年前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因其宽阔全面的音域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在我国,任何一所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钢琴课程已经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琴教育在我国也在不断的完善。钢琴教育民族化是指我国的钢琴教育应该中西合璧,除了借鉴西方钢琴教育的方法,还要重视结合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让钢琴教育也走“中国特色主义的道路”,形成中国人特有的音乐风格和钢琴教育体系,同时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把中国音乐的神韵传播到世界。[1]
一、当前钢琴教育民族化存在的问题
一、亨利希•马克思的人民主权观催生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注重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具有法国激进的民主思想。因此,他最终放弃犹太教,改信基督教。1824年,亨利希率全家人接受基督教洗礼,并改名为亨利希•马克思。亨利希学识渊博,爱好古典文学和哲学,特别推崇法国启蒙运动学者莱辛、伏尔泰和卢梭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民主进步思想。在政治领域中,他的民主进步世界观,与自由主义世界观并行不悖。他认为普鲁士,应该有一部自由主义宪法和一种民主代议制度。这种希望只能寄托在普鲁士国王身上,将来有可能会得到实现。由于在政治上亨利希已经完全具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思想。在1834年1月,他被普鲁士专制政府视为“可疑危险分子”。当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时,亨利希在特利尔市“文学俱乐部”的一次宴会上,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居然挥手向法国国旗致敬,还高唱起法国的《马赛曲》。他“放弃犹太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解放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解放的自由行动”。在“普鲁士国家教会中,盛行着一种相当宽容的理性主义,即所谓理性宗教”。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德国农业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犹太人加紧收购庄园和土地买卖行为,在德国莱茵省居民中引起了强烈的仇犹情绪,这也许是亨利希改信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说明了这位犹太自由思想者,在文化方面兴起了一股特别民主的新观念和哲学世界观的新思潮。亨利希•马克思改信基督教,他挥手向法国国旗致敬,高唱法国《马赛曲》被视为“可疑分子”,这说明他深受法国启蒙主义思想运动的影响,并且逐步形成了人民主权观。实际上,莱辛、卢梭和伏尔泰三位启蒙大师,不仅对亨利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少年马克思同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亨利希对少年马克思启蒙教育的重要影响,为他后来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亨利希背叛传统宗教,改信基督教。从追求启蒙主义文学艺术的真实性,转向对德国市民现实生活的关注。他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极力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就像市民戏剧代替贵族戏剧一样,提倡人类自由和平等,他甚至于同卢梭一样高呼“人民是主权者,国家是代表人民的最高共同意志即全体人民意志。如果政府违反了全体人民的意志,篡夺了人民主权,那么全体人民就会站起来推翻它”,他的言行充分表明了他树立了“人民主权观”和现代人文主义复兴的伟大思想。实际这一伟大思想,使他彻底地摆脱了犹太教的一切偏见。于是,他把儿子马克思送进了特利尔市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这所富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学校,来树立马克思的人民主权观和人道主义启蒙思想。这正值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吹响了推翻一切封建专制制度的号角,人类正在呼唤消灭一切剥削阶级,这些积极进步的思想,在少年马克思的心灵里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亨利希非常及时地把英国洛克的经验主义和卢梭的自由平等的“人民主权”思想注入到少年马克思沸腾的热血之中,这有利于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革命家和共产主义实践者。当我们追溯到马克思家庭教育时,阅读亨利希写给马克思的许多信件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他每封信的字里行间,不仅仅洋溢着慈父般的殷爱,而更多的是流露出对儿子精神兴趣上的关注;他对儿子想做一个平庸的诗人,他坚决地而且完全有理由的加以反对。那么,作为卡尔的父亲,这种忧虑蕴藏在他心灵深处是不无道理的。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并没有使他盲目地追求贵族奢华的生活享受,而是使他更卓有远见地、毫不吝惜地赠送给儿子的资产阶级自由教育的礼物,并不是要他去享受那种丰富宽裕而又庸俗的资产阶级奢华生活,而更多的是如何帮助他去解放那个危险的“魔窿”即指“上帝”,这个“魔窿”不知道是“天上的”,还是“浮士德式的”。1841年4月,马克思用他心血凝结成的《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作为博士毕业论文,并且非常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当然,后来他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以他杰出的才华和超人的胆识,震撼了整个欧洲学界,乃至全世界。在哲学上,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积极的“能动性”,公开地反对神学和宗教,并从哲学的高度赞扬了普罗米修斯,这位“普罗米修斯就是人类哲学史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为此,就连他的朋友布鲁诺•鲍威尔也大吃一惊。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公开赞扬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是他第一个敲响了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和人类一切反动宗教统治者的丧钟。他吹响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角,他的博士论文为他后来撰写《共产党宣言》打下了坚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如果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新世界观是对其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先生借以表达子弟崇敬之意”,那么《共产党宣言》就是对他父亲亨利希•马克思人民主权观最丰厚的回报,他的伟大思想不仅仅造福于人类解放事业,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威斯特华伦的人道主义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影响
马克思的岳父威斯特华伦善于用人道主义思想唤醒少年卡尔马克思,以此作为启蒙主义思想教育。这对求知若渴的少年马克思来说,从这位谆谆教诲的慈父般那里,获得了某种深刻的启示,这是学校和自己家里都得不到的启蒙思想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这位父亲不仅仅是在文学领域里向少年卡尔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而且从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那里促使他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他为卡尔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大厦。燕妮的父亲威斯特华伦本人与其他同僚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质。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对德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及其文学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特别是他富有自由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吸引了少年马克思。卡尔在中学时代,他不仅仅是燕妮和埃德加尔的好朋友,而且对他们的父亲,更是尊敬有加,同时非常愿意接近他和了解他。威斯特华伦特别喜欢这个天资聪颖的少年,卡尔对他也是敬如慈父一般。马克思曾经听威斯特华伦讲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神话故事。听他用英语和德语朗诵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之作,并且非常热爱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首先应该是深受亨利希和威斯特华伦的启蒙思想教育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荷马史诗对少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影响。19世纪初,西方启蒙运动对荷马和荷马史诗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甚至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批评意见。显然“荷马问题”是19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发现的,也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声和历史主义创造的结果。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不管人们对荷马史诗如何怀疑,但是威斯特华伦对荷马史诗的兴趣依然不减当年,他仍然对这位伟大的历史英雄推崇不已。在威斯特华伦看来,只有伟大心灵的人,才能使这部伟大的著作相辅相成;只有伟大心灵的人,才能写得出这部伟大的著作;只有伟大心灵的人,才能读懂这伟大的思想,也才能感受到另一颗伟大心灵与时代脉搏的跳动。这是因为伟大的著作,不是一时一地创作而成,而是通过他永恒的生命,构建起博大的思想宇宙,他会使许多无知的人迷惑不解。尽管人们不恰当地把《伊利亚特》比作旧约“圣经”,或者把《奥德赛》比作新的“圣约全书”,但是《伊利亚特》这种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无情的杀戮过程以及刚毅果敢的战士精神,最终铸就了《伊利亚特》的“荷马式”。因此,威斯特华伦通过讲述荷马英雄神话故事,给少年卡尔•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后来卡尔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莎士比亚对少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影响。早在1859年4月19日,马克思针对拉萨尔《弗兰兹•冯•济金根》历史剧中的概念缺陷,“你就会觉得他更加莎士比亚化”。在马克思看来,应该是说比“哈姆雷特”还“哈姆雷特”,或者是比“浮士德”还“浮士德”;前者是指黑暗的丹麦王国是一个灵魂的地狱,那么后者浮士德就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人生搏斗,或者说是他人生的历练过程。我们从先王的幽灵身上,就能得到如是之启示:他主张艺术不是对自然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诗人“浑身充满了想象力”,他说把美与真统一起来,是艺术生命的永恒,真、善、美和假、恶、丑要在斗争中发展,善可能会因恶,变得更善,莎士比亚的美学思想,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对马克思后来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你父亲的灵魂,判断在某个时候去夜游人世间;白天只能空着肚子遭受烈火的燃烧,一直到我生前所犯的一切罪孽,完全烧尽才罢。我说:“如果你曾经爱过你亲爱的父亲,你就替他去报惨遭谋杀的冤仇”。与其说这是哈姆雷特父亲的自白,还不如说是威斯特华伦和亨利希两位父亲的自白。
如果我们没有猜错的话,这也许就是亨利希和威斯特华伦两位父亲对莎士比亚伟大杰作最深刻的理解,也是这两位父亲生前没有实现的理想或者说他们用自己的灵魂在启蒙这位雄心勃勃的英俊少年,在此幽灵要做的就是对卡尔的启蒙思想教育。作为人的真正生存方式,也就是他不断努力的象征。如果我们从哈姆雷特这种完美的人格中,能够得到充分肯定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梅菲斯特和天主打赌的过程即他要把浮士德的灵魂弄到手,要让浮士德下地狱。同时梅菲斯特又跟浮士德打了一个睹,如果你对生活感到满足了,就会有停止奋斗的惰性。那么,浮士德的生命马上就会要结束。在这里,梅菲斯特是作为对生命否定形式出现的,他同天主、同浮士德的较量是生与死、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此浮士德用生命作为赌注时,他把这人间地狱作为赌场,将整个生命历练出太阳般的光辉。他说:“我才感悟到,是什么从最内部,把世界结合在一起,才能观察到所有的效力和根基,而不再去搜索故纸堆”。这就是他对浮士德生命的第一次否定。接着是浮士德对生命第二次否定。浮士德本人知道是谁把他打倒在地上,然而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又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光芒万丈的太阳和烈火般的光辉,正在向他感召着一种最神圣的理性观念,也许正是这种太阳理性的光芒过于耀眼,使浮士德只好背对着这理性的光芒,他仿佛陷入了一种自欺欺人的冥想之中,继续攀登人生最高的理想。他发现引领他向前的不是别人,而是梅菲斯特本人,他们已经领略到世俗的风暴和人性的残酷以及理性的扼杀,这就是浮士德向人间地狱最低一层发动最后的冲锋。梅菲斯特看到浮士德是一个亡命之徒,他具有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韧搏斗的精神,敢于用生命的头颅去撞开这人间地狱之门。用浮士德自己的话来说:“我浑身都在颤抖,噤若寒蝉,简直是喘不过气来,肯怕这是一场噩梦……。瑏瑡梅菲斯特正在等待这个即将毁灭的结局,这种结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梅菲斯特又一次用生命之否定方式向人类展示了生命的热烈与悲壮。浮士德的灵魂经历如此的充实,不久他将再次获得新生,经历着这种地狱般的锤炼,浮士德在这龌龊的世俗风暴中,屡战屡败,被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但失败更加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他誓死要用生命和鲜血构建自己独立的精神王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要使自己成为至高无上的上帝,要让自己的理性来操控整个宇宙自然法则,以自己的意志来表述人类最高的生命理念。我想马克思是不是从浮士德生命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对他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有什么样的启迪作用?我想这个答案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我们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解读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卡尔•马克思家庭教育影响来看,父亲亨利希和岳父威斯特华伦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亨利希阻止马克思去做一个平庸的诗人那样,这就意味着像他一样要放弃犹太教,改宗基督教一样,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自由的解放行为,更重要的这是一种解放全人类社会的自由行动。
三、威斯特华伦的人文启蒙教育孕育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
“几十年以后,马克思回忆说,我正是在威斯特华伦家里,第一次听到了法国思想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瑏瑢在卡尔童年时代,他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个挤满贫苦农民的中心广场。在这样很长的一段路上,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城市贫民区的惨状,而且是这位慈父般的朋友,经常指控特利尔市贫民备受折磨的悲惨状况。少年马克思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愤怒的控诉,特别是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后来撰写《共产党宣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九世纪初,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思想家欧文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说总的来说是空想的,是无法变为现实的。但这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天才的预测。列宁曾经称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真正的文化英雄”。少年马克思怀着极大的敬意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建设性的批判,同时教育了现代工业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即广大的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对这些文化英雄特别关注,并对他们始终怀着崇高的敬意。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后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新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一直到今天,我们并不十分清楚:马克思的父亲和他的岳父是怎样培养这位伟大的天才———马克思的,或者说卡尔在中学时代,谁对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的成长过程和经历是不是与他的良师益友有关。他们两家曾经给予过什么,尤其是卡尔自己也很少提到他的成长和经历。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和肯定:那就是他的父亲亨利希和岳父威斯特华伦以及他的老师胡登巴赫对少年卡尔的影响是有史料可查的。但是人们对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父亲、岳父和老师对他的启蒙教育。实际上,作为卡尔的父亲丝毫没有那种狭隘的德国小市民意识,而是他首先为马克思树立了现代“人民主权观”和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伟大思想。他对儿子想要做一个平庸的诗人加以反对。在那个时代,亨利希毫不吝啬地把资产阶级教育理念,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赠给他的儿子,这在当时是一份非常贵重的礼物。这对后来马克思解放那个危险的地狱,他不知道究竟是天主,还是“浮士德式”的英雄。我们似乎从歌德的《浮士德》中,隐隐约约地看到了梅菲斯特就是他的父亲亨利希的形象或者说就是威斯特伦的形象。很显然,亨利希对卡尔的成长及其影响是任何人无可替代的,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亨利希在文学俱乐部,向法国国旗挥手致敬,并高唱法国《马赛曲》的动人场面,同样表现了一个有志热血男儿的壮怀激烈,这也许正是父亲没有实现的伟大理想,完全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父亲却成了梅菲斯特式的人物。当我们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时,却完全忽略了他父亲亨利希和岳父威斯特华伦对他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