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培训教育范文

音乐培训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音乐培训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音乐培训教育

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研讨

一、河北省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现状

(一)男性和女性教师人数比例相差悬殊从现有的特殊音乐教师资源来看,女性音乐教师占有主体地位。通常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女学生数量要远远多于男生数量,因而这也是构成特殊音乐师资女教师较多的原因之一。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无论是特殊教育专业,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男生数量也是明显少于女生,男女比例略显失衡。这就意味着日后的特殊音乐教学中,男性教师严重缺乏。女性天性温柔,容易和孩子相处,而且女性教师往往比男性教师更有耐心,尤其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女性教师或许更适合陪伴他们成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针对特殊儿童这样的群体,他们更需要男性教师的阳光之气,需要男性教师给予他们积极能量的引导。因此,均衡特殊音乐教师比例,也是构建完善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体现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高校对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不够重视虽然现在的特殊音乐教学开展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还不够重视。尤其是大多数师范类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特殊教育专业,这也严重影响了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数量。特殊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特殊形式,对于师资要求更为严格。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对特殊教师人才的培养关注较晚,致使高校对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重视度不够。另外,由于高校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颇深,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音乐教育基本流于形式,对特殊音乐教育专业设置更是不够关注,甚至个别特殊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名存实亡。特殊音乐教育专业在高校的尴尬位置,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报考此专业,对特殊音乐人才培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河北省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培训措施

(一)培养专业的特殊教育音乐教师对于特殊学校来说,音乐教师不再是普通意义上音乐艺术的传授者,而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赋予了特殊音乐教师新的使命感。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德育与美育的渗透,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特殊学校的孩子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心理。专业的特殊教育音乐教师,要全面的了解特殊儿童的需求,熟知他们的心理,针对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去开展音乐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特殊儿童所喜欢和接受。基于此,特殊学校需要更多的优秀音乐教师参与教学,不断的促进特殊音乐教师团队的科学构建。只有这样,特殊学校才能培养出来一批会教育、懂管理、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的音乐教师。也只有专业的“特教”教师才能针对特殊儿童学生的特点,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来帮助特殊儿童走近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二)广泛吸纳热爱特殊音乐教育的人才针对特殊院校音乐教师男性教师匮乏的问题,特殊教学单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吸纳热爱特殊音乐教育的人才来弥补。虽然特殊教育教师的地位现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不能满足男性对较高的社会地位的需求,加上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学校一般都是女教师居多、男教师较少的尴尬境地也困扰着大多男性对特殊音乐教师行业的选择。要想改变男女教师比例失调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全社会提高对特殊教师的社会地位,让这部分教师获得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特殊学校也要放开门槛,让更多喜欢特殊音乐教育的男性教师加入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团队中来。

(三)提高教学单位对“特教”音乐教师培养认识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河北省的特教师资培养主要以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特教师范院校为主,另外还有普通师范院校特教专业。可以看出,这些教学单位将直接影响特殊音乐师资的建设。要想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特教音乐教师人才,必须引起相关教学单位的足够重视。只有对特殊音乐师资培养在思想认识到位,才能逐渐提高特殊音乐师资的人才含金量,才能逐渐的给特殊学校进行人才的补给。总的来说,师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优秀的音乐教师资源更是特殊音乐教育发展的“金钥匙”。音乐教师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献计献策,更需要各高等院校加大力度为特殊学校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音乐人才。

作者:段志敏齐江岩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衡水学院音乐系

继续阅读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学习月刊杂志》2014年第十三期

一、主要原因:素质理念和音乐观念明显落后时展

自从国家在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崇,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未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农村教育管理部门在办学实践中,重文化知识轻素质能力,让分数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以考试的名次来论学校的等级,以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工作,把考试的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挂钩,迫使教师们苦战文化课。相比而言,音乐课没有书面作业,也不参加统考,自然而然就成了一门“副课”,音乐教师也很容易被认为是没有教学业绩的老师。因此,音乐课随时可开随时可停,一到统考在即,就会被“主课”老师抢占。有很多学校音乐课时得不到落实,不少偏远的农村学校根本不开音乐课。还有不少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课表上虽然安排有音乐课,但实际情况是有名无实。

学校和家长对音乐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音乐新课标实施以来,即使是专业的音乐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对新的音乐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推行,对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只选择唱歌教学,其余内容基本不教,学生也无法从中领略音乐之美。很多学校把音乐课安排给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基本的乐谱不会识,课本上的歌不会唱,有的下载一些歌曲直接在教室播放,让音乐课变为听歌学唱课,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唱歌活动都不能组织。在学生家访中,发现有不少家长认为文化课考得好不好很重要,音乐课学得好不好没关系,一旦让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家长普遍认为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有的干脆不让孩子参加。由此看来,由于学校和家长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观念落后,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起来压力很大。

二、基本对策:确定目标和落实考核理应成为当务之急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根本上树立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多重视多支持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农村实际制定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考核办法,在教学安排中落实好音乐课,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发展目标和具体考核中,要重点突出加大对音乐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小学音乐硬件建设;要加大对农村音乐教师的招考力度;要多渠道组织音乐教师专业培训,比如国家曾经组织的农村音乐教师置换培训、暑期免费培训、教育局系统组织的音乐教师培训、“大家唱、大家跳”培训、广播体操培训、武术操培训等,通过学习培训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多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为师生提供素质展示的舞台,比如音乐优质课竞赛、美育节活动、教育系统青歌赛、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节文艺汇演、“广播体操比赛、“大家唱大家跳”比赛、乡级中小学联欢等等,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农村音乐教师能参与活动,加强交流学习,激发音乐教师的活力。

作者:李琴琴单位:大悟县东新乡中心小学

继续阅读

音乐教师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师教育的核心要旨

研究表明,教师教育的核心是“教师逐渐形成有效的、符合现实的专业身份认同感”。建立适宜的专业认同感意味着教师有强烈的意愿来内化教育与专业经验,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直接有益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有效的专业身份认同应当与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的自我概念相一致。一般认为,音乐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与其“自我效能感、教学法和音乐技能、反思能力和反思策略、实际工作经验、知识的形成”有关。其中,教学法和教学实践的作用备受关注,有研究表明,“与音乐专业教学相关的核心概念或工具性概念直接影响了音乐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感的形成”。也就是说,音乐教师对于“什么是或不是教学”、“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应当如何教学”等问题的客观认识,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组织和反思音乐教学活动时的自信心,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自己音乐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感。那么,什么是适宜的音乐教师专业身份呢?是“希望获得专业发展的音乐教师更倾向于追求音乐素养的提升?还是更重视深入理解教学法的原则和人类普遍的音乐能力发展规律?”

换句话说,在“教师成为音乐家”与“音乐家成为教师”之间是否可以取得平衡?事实上,这个问题揭示了目前音乐教师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倾向,正如有研究者将被试划分为“表演型音乐教师”和“教育型音乐教师”来进行观察比较一样,人们倾向于先将音乐教师的专业身份划分为泾渭分明的“音乐型”与“教育型”两类,之后再探讨二者融合的可能性。显然,只有既建构了复杂多元的音乐专业概念,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模式的音乐教育者,才更有可能形成兼具“音乐家”和“教育者”特点的专业身份认同感。基于此,也有研究者提出,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形成创造性的身份认同[10],这就意味着应当将教师的任务与产生独特音乐创意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扮演好引导者、表演者、倾听者、指挥者、作曲者和即兴创作者的综合身份。我们在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整合化的趋势。

二、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职前的教师教育与入职后的在职培训是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在对音乐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下,这两种传统的教师教育途径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1.职前教育:重视教育实践与教学技能职前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讨论要点在于:如何帮助音乐师范生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对此,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组普遍的原则:“师范生首先应当具备成功地演奏音乐的能力;其次,具备教学能力;第三,具备在学校教育背景下继续学习的能力”,其中,教学能力又涉及音乐教学法、表演与教学实践指导的综合运用、厘清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十分重视师范生的实习活动,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剖析和借鉴能力。例如,巴西的研究者在本土开展的“PIBID”项目支持下,设计了“观察—参与—干预”的课程循环,为师范生提供接触实际教学场景的机会,研究发现,“师范生在计划、反思、系统组织实践之后,变得更独立、更敏感,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在关注实习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更深入地探究了师范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管理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对有效教学的识别能力(讨论辨识教学技巧的教学是否有效,课程目标,师生行为,学习气氛,文化因素等),依据现状,为教师教育提供发展的方向。而为了解释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问题,研究者对当前音乐教师教育中“教学法”课程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在教法课中采用的方式可能培养或破坏师范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信心”[15],这取决于课程是否能够有效贴近师范生的期待和偏好。研究者在调查、对比美国三所大学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后发现,师范生希望在教学法类课程中侧重“搜集音乐资源;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将音乐与其他内容领域整合起来;音乐律动;音乐创造”等方面的支持,此外,他们也认为,课程设计—教学—反思的循环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相反,音乐基础、音乐历史、钢琴演奏等方面的内容则被认为并不是最关键的。

2.在职培训:侧重普通教师的音乐素养通常,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形式能够灵活地根据政策变化、现实需求为教师提供补充性的专业发展支持。目前,在职的音乐教师培训大多体现出“侧重于提升教师音乐素养”的特点。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点:首先,在世界各地,音乐教育和艺术学科作为核心科目的地位正在逐渐得到确定与巩固,但是专职师资的短缺却令我们无法保证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其次,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配置大多为“随班教师”与“专科教师”的组合,其中随班教师需要承担低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包括音乐学科,但这类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音乐技能培训以及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自信心。因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融合过去对普通教师和专职教师的二元划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支持普通教师走上音乐化的道路。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辨识普通教师在设计、区分和评价音乐活动时遭遇的困境,为他们提供音乐技能发展的支持。例如,有研究者尝试在学校内部建立“学习社群”开展校内培训,并选择以歌唱为切入点设置培训课程,综合地为教师提供“班级内的指导、合作教学、教学研讨以及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等支持。一项行动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为教师提供支持、资源、教育和培训,那么,他们就能够不再犹豫地开口歌唱,并且组织有效的音乐教学实践。其中丰富的行动反馈是非常有价值的”。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开展工作坊、教学观摩等活动,对在职的普通教师进行非正式的音乐素养培训。例如,有研究者将“发展音乐观念、提供有助于能力提升的活动(如身体协调能力、注意力),在声音和律动中感受音乐模式”设置为培训的主要目标,并依据“以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培训活动,包括音乐韵律练习等,令教师全身心沉浸到音乐的知识和美妙的音响之中;巩固、深化此前掌握的音乐知识,更好地掌握音乐教学和音乐理解技巧”,同时,进行发声技巧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培训,提升普通教师的音乐素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工具。此外,常见的工作坊还包括音乐体验、身体律动和互动实践等活动。

显然,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关注点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整合的趋势,正如有研究者精辟地指出,单靠课程结构的改革不可能带来有效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调学科内容、教学知识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同时,每一个普通教师作为个人应当在艺术方面获得有价值的成长,才能提供更好、更全面、更有效的学校艺术教育。这一点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与专职教师、校外机构的合作能够为整合艺术课程提供强大的动力、长期的支持、必要的资源和重要的指导。

继续阅读

乡村音乐教育的难题及策略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师匮乏、专业素质欠缺

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然而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学环境相对较差,条件艰苦,所以,真正来自专业院校经过专业培训的音乐教师相对较少。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或者是兼代老师、音乐爱好者,再加上缺少正规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培训的机会,所以就很难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所以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古板单一教学方法的音乐专业,是造成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加强和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首先要从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着手,同时这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

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里,音乐教学环境和教育设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和最常见的音乐教学设施钢琴,至于其他音乐教学辅助工具一般也没有。由于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所以文化课教室也就成为临时的教室。而且设施的落后使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台录音机。这就导致很多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与学习不能很好的完成,阻碍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在得不到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的环境下,当然接受不到更好的音乐教育。

二、对于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所思考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并不只是制度改革它也是理念的改革,所以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长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做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成为实践教育的推行者。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应身体力行,敢于担当,做教育改革的领导者。既要成为素质教育的参与者,更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体验者。作为农村基层领导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音乐教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继续阅读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甘肃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师待遇水平低下。介于音乐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自然比不上主课教师。由于不涉及升学考试,音乐教师的晋升机制无从规划,职业发展前景不良。长此以往,导致音乐教师积极性难以被激发,难以培养自身责任感,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再加上农村物质资源匮乏、生活条件差的现实无法对优秀音乐教育人才产生吸引力,这也是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音乐教育相关配套设施匮乏。交通环境差、经济不发达等先天因素导致农村物质资源匮乏,再加上不受重视,使得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相关配套设施无法得到保障。配套设施的缺乏已成常态。在汉岔中学,音乐教室形同虚设,室内仅有若干件简单小型乐器,一架老旧的电子琴。音乐教师大部分课程不在音乐教室中进行。学校内每个年级共享不足一个班使用的一套音乐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几乎被闲置。辅助教学工具的缺乏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对甘肃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一)改变观念。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因此,核心观念的改变是重中之重。

(二)加强音乐教师的培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音乐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对于学校现有的师资而言,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各类提升专业技能的培训。如2012年9月~11月,甘肃省农村一线教师在西北师范大学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培计划,全省数百名农村一线教师接受了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知识的培训,这一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

(三)从基础教育抓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音乐教育从小学就要开始认真对待,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主流、高雅的审美观。

(四)提高音乐教师待遇。首先,要吸引人才,国家要出台政策鼓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一线任教。其次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学校要有一个愿景,能够让教师看到学校的希望和前途;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清晰明确的晋升机制,让教师能看到自己的前途;再次,薪酬和绩效考核须设计合理;最后,良好办公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是必须的。良好的待遇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继续阅读

农村教师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认识缺乏

农村音乐教师很少接受高层次培训、研修,对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缺乏认识,很难突破旧的思想束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音乐教师待遇较低

由于受多年形成的老观念影响,音乐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在评优选先、工资晋级、提拔干部时农村音乐教师位处弱势,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师个体发展。

三、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的建议

如何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现状?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

1.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进行不同层次音乐教师培训。如音乐教师上岗培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音乐优秀教师培训、音乐名师培训。正如全国开展的“国培行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远程培训长远作用。

2.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加强对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的管理,制定和采取有利于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和举措,促进农村音乐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继续阅读

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研究

《决策探索杂志》2015年第一期

一、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继续阅读

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

继续教育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有的学校,音乐教师工作负荷较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在继续教育的机会、时间和精力方面非常有限。因此,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从内容、形式和保障三方面着手,搞好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1丰富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注重针对性

音乐教师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工作者或者音乐理论工作者,他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与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因此,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首先,提高思想修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日常工作中,有的音乐教师往往把业务能力看得比较重,而忽视师德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提高文化修养。有的音乐教师认为,只要有了音乐专业知识就能够做好一个好老师,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仅仅有单一的、狭隘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音乐教师应该在“大艺术观”的指导下培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除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美学、文学、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科学方法论以及历史、地理、外语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等与音乐艺术有密切关系的姐妹艺术,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第二,全面综合的音乐学科专业修养。首先,夯实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音乐教师应当掌握全面、综合的音乐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在掌握音乐学科的主体性知识和技能,比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器乐演奏技巧、声乐演唱技巧、舞蹈、律动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其次,兼顾“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在音乐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中,“一专多能”要在单一的基础上求全,而“多能一专”则是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体现了新世纪对音乐教师的高标准的要求。在音乐技能方面应该提倡某种特长,但是这个特长是音乐教育专业范围内的特长,也就是说这个特长要更加有利于音乐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具备某一较高水平的专业特长,对音乐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首先,掌握音乐教育理论。当前,部分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修养不高,对于学习研究这门理论也不够重视。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育教学等基本音乐教学理论,并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培养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和多种形式辅导能力。音乐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和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表现为教师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备课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言传身教能力等,再次,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既有教学的能力,又有进行科研的能力。音乐教师要不断增强科研的意识,把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和音乐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音乐教育改革、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展教学试验,以科研带动教学工作。

2创新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增强实效性

第一,建立多元、开放、互动的培训体系。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面授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采取脱产学习、攻读学位、科研教改、编写教材、学术交流、示范教学、网络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自主学习等形式灵活、途径多样的形式,切实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第二,完善课程设置。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应当体现鲜明的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从我国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目标和未来发展对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帮助音乐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备教育改革的使命感和开拓创新意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音乐教育动态和前言信息,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策略、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讲,可以开设8门课程:中外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音乐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心理学基础、国外音乐教学法研究、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现代科技与音乐教学、音乐鉴赏与音乐文化、音乐专题系列讲座。这8门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涉及到以下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意义、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大框架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评价、音乐审美心理与生理基础、音乐学习心理基本理论;国外著名音乐教学体系及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评价;教育及心理统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技巧;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音乐软件与音乐教学及音乐作品分析;合唱指挥;乐队排练;学校文艺演出的创意与设计等。第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学校要转变以前只重学历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培训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在建立名师工作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加强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音乐教师的视野和素养,增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吻合度,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促进校企合作,开展人、财、物的合作与对接,生产与教学要素的有效互动,实现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的九个融合,即学校与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与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与学徒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

3完善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保障,突出全面性

第一,转变观念,科学规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摈弃短视意识,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培养、情操养成的重要性,认识到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转变“音乐教师接不接受继续教育无所谓”的思想观念,把音乐教师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制定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详细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列入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定期进行专题调研。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接受解决师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教育部制订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逐年增加教师数量,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4:1降至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1:1降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量的比例达到25%。学校领导要有长远的眼光,出台激励政策,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既要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指标,又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教师培养规划,满足包括音乐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给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一定的培训时间并且减轻其教学任务,切实保障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第三,加强监控,规范管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除了通过培训、研讨、会议或者外部顾问帮助等手段外,学校工作环境也是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一个潜在的丰富资源。有的学校并不缺乏教师培养管理的政策,但遗憾的是在落实过程中大量存在只有表面文件传达而没有跟踪管理的现象。学校要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责任制、督查制、证书制和档案袋制,对教师研修的目的、安排、过程、效果进行监控,避免随意性,推进规范化和制度化,规范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完善继续教育档案,作为聘用、晋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政府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师继续教育投入,改变过去继续教育费用由政府和学校包揽的做法,实行政府、学校、个人共同负担的方式,推动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隽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