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基础课程范文

音乐基础课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音乐基础课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音乐基础课程

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思想、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宏观系统地审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方向,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继续阅读

职教师资教育专业研究

一、音乐类职教师资教育专业概述

在全国100多所本科师范院校中,有这样一类特殊师范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院校,他们被称为“本科职技高师”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全国共有8所,与培养普通中学师资的普通师范院校不同,本科职技高师主要培养中专、职校院校的师资。这类院校由于在之前的校名上带有“职业技术”几个字,而被边缘化,至今没有一所高水平大学,这8所院校都在社会异样的眼光中艰难前行,艰辛摸索,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独特的贡献。虽然8所院校办学水平均不算太高,但特色非常明显,就是培养职教师资。

二、高校职教师资教育专业器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比较少当前,大部分高校音乐学院职教师资专业器乐课课程每周的课时都比较少,通常为6节左右。学习器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培养,才能够有所成就,器乐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成,因此课程体系安排也应该是较为系统的,长期的培养方案。这与实际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也就充分反映了高等职业音乐学习多音乐课程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足。

(二)器乐类课程类型缺乏系统性器乐类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不仅需要重视理论基础、器乐音乐鉴赏教学,器乐表演以及器乐创造等理论教学,还应该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多高校音乐学院的器乐类课程体系并没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从教学内容较多分析,仅仅是对专业音乐器乐类教育的节选,零散不堪,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高等职业音乐职教师资器乐类教育的课程体系局限于基础类课程,而鉴赏类课程设置少。课时过少,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专业器乐演奏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实质上分析,这也就器乐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特色的问题。高等职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以《声乐表演》和《钢琴演奏》作为教学重点,却忽视了“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职教师资器乐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从事社会音乐素质教育和音乐艺术辅导的专业音乐人才。

(四)缺少适用性较强的课程高等职业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还是对于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压缩和节选,专业性的课程居多,而缺少适用性的课程。只有少数的如《器乐合奏》《排练》这样的课程较为实用,能够直接应用到音乐表演和教学活动中。实际上,高等职业音乐教育培养的学校不仅需要具备器乐的独奏表演能力,还应该提高音乐鉴赏、音乐创作、音乐团体合作以及音乐教学的能力。

三、高校职教师资教育专业器乐课程体系构建

继续阅读

音乐理论下的视唱练耳课程分析

作者:容艺洋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兰州

视唱练耳课程在音乐院校的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音乐综合性相当强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涉及到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内容。视唱练耳的训练包括了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等内容。与此同时,视唱练耳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声乐、器乐、理论作曲诸多专业的学习。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借鉴西方音乐体系,在艺术高校建立了视唱练耳学科,并将其作为一门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必修课,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为音乐的传播提供着更方便、统一的条件以建立起更通俗易懂的音乐煤介。①正如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所说,“视唱练耳的确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受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长久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给出的定位是:“视唱练耳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初步理解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掌握音乐表现的常规,积累音乐语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等”。但是实际情况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课还没有能够像我们所期待那样发挥着它的基础作用。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沿袭着前苏联的一套教学方法,强调以音乐知识与技能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注重音乐理论的传授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得视唱练耳的教学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但同时造成了教学时内容偏单一。自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我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和教学,发现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没有与其它相关的理论课程很好的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联系起来,使得视唱练耳课程成了简单的识谱与听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作用,导致学了这门课却不知道该怎样应用,不能与自己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本应该感到愉悦的学习过程变得无趣。很多学生甚至厌学,觉得视唱练耳难学,学不好,影响了教学效果。近两年自己通过外出进修学习,与其他高师院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很多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仍然是单一学科的教学,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现状,不能给学生提供发展成“通才型”人才的平台,也不能适应“学科交叉”的教育新形式的要求。然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只有音乐基础知识面得到拓宽,才能适应音乐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视唱练耳教学进行改革是适应学科交叉的教育新形式的新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视唱练耳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视唱练耳的教学必定不能进行单一的教学,它必须要与其他音乐理论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很多视唱练耳教师都很注重将其它音乐学科的知识渗透于视唱练耳的教学中,但如何建造系统而又科学的学科交叉体系是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即视唱练耳教学要具有综合性、突出个性的特点,要与其它音乐理论学科进行全方位的结合,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立体化的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以和声学为基础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

一、视唱练耳与和声融合教学的交叉点、结合点

二、视唱练耳与和声融合教学的教学法及练习法

三、结合和声的立体化教学与传统的单一视唱练耳教学之比较。

以复调为基础的多声部视唱练教学研究:

一、视唱练耳与复调融合教学的交叉点、结合点

继续阅读

应用型人才视域下的市场需求论文

一、人才市场对钢琴人才的需求及要求

1.人才市场需要综合型的钢琴教师人才。

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因而音乐教师也就成为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的首选职业。但由于受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招和事业单位用人普遍满员等因素影响,大量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下一代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积极关注,许多大大小小的音乐培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这些培训机构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一部分民众的素质修养,还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如今部分毕业生已逐渐转变思想观念,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很多学生在培训机构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中小学招生的学员年龄阶段在6~16岁,而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招生的学员是不受年龄和职业限制的。在这些学员中,他们的学习目的、知识层面、接受程度等都有所不同,同时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需求渴望越来越宽泛。这些因素都促使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不仅仅要对自己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充分的掌握,而且还要拥有更加全面而丰富的知识体系,更为宽广的社会视野,独特的个人见解以及较强的观察、实践、思维、整合和交流能力,这无疑是人才市场对钢琴教师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2.人才市场需要创新型的钢琴演奏人才。

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师范性、综合性、基础性,毕业后可以到学校或培训机构担任教学任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毕业后可以到高档的餐厅、酒店、咖啡厅做情调钢琴师或自发组织乐队承担演出任务。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与高师院校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专业的艺术乐团进行表演,学生要具备高水平的演奏能力,高师院校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会选择到娱乐性或休闲性的场合进行欣赏性的表演,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突破能力。创新思维和突破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提供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突破能力是确保社会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师范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连续不断地进行充电式的再学习,并敢于应用和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提高,不断超越,唯有如此,方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我国王晓京先生早在1997年就开始尝试对我国民族音乐进行改良,从而扩大其欣赏群体,经过多年的研究学习与不断的艺术实践,创立了一种民族与流行相结合的跨界音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这种全新的视觉音乐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新民乐”。这一全新的视觉音乐组合一经出现就在音乐文化市场中获得空前的成功,如今已享誉海内外,得到高度的赞扬。王晓京先生的巨大成功正是归功于自己卓越的学习与创新能力。钢琴演奏同样如此,只有不断创新钢琴演奏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引领钢琴演奏的新潮流,赢得更多占领市场的机会。

3.人才市场需要复合型的钢琴经营管理人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充分解放,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持续地被提倡与推广,美育教育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对美育极其重视,家长们寄予孩子更多的希望,期盼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或者希望孩子能够通过美育陶冶身心,于是逐渐重视对孩子艺术方面的教育。在这种新形势下,钢琴学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钢琴教育普及化的良好态势对于钢琴产业规模化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钢琴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更多的可以在各类钢琴赛事、钢琴表演等活动承担组织管理、钢琴演出策划、钢琴销售、钢琴赞助及钢琴产业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能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从而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专门人才。从事钢琴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如下三种能力:一是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形势和各种政策的能力,能够清楚地判断当前国内国外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趋势,了解各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开展钢琴业务的能力,也就是在钢琴演出、钢琴教学、钢琴比赛、钢琴制造业、钢琴营销业等相关钢琴业务上的能力;三是钢琴业务中的管理经营能力,要具备管理、营销、策划、经济、财务等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我国目前从事钢琴产业的人员中,既懂专业的钢琴知识,又在钢琴经营管理方面有所造诣的人才非常匮乏,严重阻碍了我国钢琴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拥有复合能力是当前人才市场对钢琴专业学生提出的又一要求。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钢琴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继续阅读

高校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融合

【摘要】在长期的教学中,高校音乐专业对于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具体的视唱练耳训练往往是割裂开的,两者的教学难以取得高质量的统一,这不仅使得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脱离,也使得高校音乐教学缺乏适合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因此,可以尝试将电子教材和网络微课模式纳入高校音乐教学之中,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开发相关的教学教材,从而支持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开展,促进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融合教学,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得以有效成长。

【关键词】高校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融合研究

一、高校音乐课堂重视理论教学与视唱练耳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相互融合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往往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如何将两者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高质量的融合是音乐学科探索的重要方向,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强化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学习和掌握好音乐理论对增强学习者的音乐综合素质,提高演唱、演奏水平都是非常重要并行之有效的,对学习者的音乐启蒙及音乐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帮助。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简称“音基”,包括视唱、练耳、听记、模唱、节奏仿打、乐理知识等,“音基”课程是音乐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每位音乐学习者的一门必修课。乐理知识能不能学好,将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学习。乐理知识如果学不好,将会直接耽误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以及拉低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练习,而不进行理论知识或者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理论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践行,从而将理论知识内化到个人的音乐综合素养中。因此高校音乐理论教学要重视与视唱练耳教学进行完美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自主地探索有效的音乐学习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效果。当前制约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在高校中表现为两者脱节,从而使得学生的音乐理论学习与演奏技能和耳部听觉能力产生隔阂,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理论指引,正视音乐学习中理论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到正确且合适的方式,使得两者融会贯通,以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提升学习质量

长期以来“音基”一直受到专业音乐教育人士的高度重视,学生学习“音基”对其智力、记忆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学生的注意力、分辨力及毅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帮助。并且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要求中规定:声乐和器乐考级必须通过相应的“音基”考级;艺术特长生也要通过音乐理论的考级。这些要求和规定便需要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中培养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我国高校学习的音乐理论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而形成的,课堂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实际演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帮助学生提升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与感知力。因此,在日常的音乐课程学习中,尽管也需要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但同时也需要结合音乐技能训练,从而凸显教学的意义,促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音乐学习,并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综合理解能力。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课程涉及基本乐理、初级和声、曲式等音乐基础理论,乐理、视唱、练耳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高校进行音乐理论教学与视唱练耳教学融合的策略

继续阅读

音乐素质与修养对音乐艺术实践

观看2008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整体感觉很好,很多歌手对于音乐作品的表现都不错,唱出了自己的水平。大多数歌手在文化素质和视唱练耳的测试中表现也都很好。然而还有一些歌手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音乐素养中的视唱部分,出现了读谱速度太慢,音与节奏不够准确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有的歌手的基本音乐素质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然而,快速的视唱能力、听辨模唱能力是专业歌手必备的基本音乐素质,没有这一扎实的基本功,如何大量地浏览和演唱音乐作品并完美再现音乐?虽然音乐院校为他们提供了完整的音乐素质歌曲课程训练,但还不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与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中游刃有余。笔者只是就此问题谈谈音乐歌曲中音乐素质与修养的培养对于音乐人才的音乐艺术实践的影响。

一、学校音乐教育为音乐素质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培养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是专业音乐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我国现有的专业音乐教育与教学大纲来看,音乐素质教育体现在音乐理论与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结合及对音乐的理解和完美再现等方面。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音乐高等教育还设置了相关的音乐基础课,如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音乐史等,为音乐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严格、规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笔者认为,我国几十年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各专业音乐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是相对合理完善的,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而协调发展的,并能够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音乐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强调在学习中,学、用结合,练习与演出结合,音乐理论与实践结合。只有这样,培养出的音乐人才才能活跃在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的舞台上。然而,学校的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限的知识。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学生必须要具备自学的能力与不断进取的求知欲,不断地充实知识结构,开拓视野,才能适应迅速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未来专业上所需的每一种知识和技能,要想提高能力,就一定要有终身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音乐表演专业更是如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浏览大量的音乐作品需要能力和时间,同时,因为音乐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极高,每个音乐人必须要不间断、长久地进行音乐素质与技能的练习才能保持最佳的表演状态。只有优秀的艺术家才能以炉火纯青的技巧透彻地诠释和再现音乐。这主要体现在对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及对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把握上。

二、重视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专业音乐人才自身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与修养,只有不断长期地钻研和进取才能保证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标准。重视自身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体现在艺术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具体到每一个音符,一旦忽视了就会出问题。专业歌手大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些选手在音乐素养视唱与模唱的测试中出现错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能力和修养的问题。由于他们平时忽视了基本功的练习,对自身素质培养的必要性重视不够,平时练习功夫不到,对音乐技能的训练要求不严格、不扎实,才导致音准与节奏不正确。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功与音乐表现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认识到培养提高音乐文化修养的长期性必要性,所以,平时只注重把自己的几首歌曲唱得完整,而对于视唱新作品或歌曲缺乏必要的快速与准确识别音准的视唱能力。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歌手从学校毕业后,由于放松了对音乐能力的培养和音乐修养的提高,所以导致他们在比赛时,在读谱视唱听辨测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况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还是已毕业的学生,只要在从事音乐的表演,就要重视对视唱练耳课程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的继续学习,要认识到音乐基本素质提高是长期的任务。高超的音乐技能是需要长期、严格、认真、科学的训练。只有重视音乐素质这一基本功训练,才能保证正确快速地读谱,以自己敏锐的内心听觉及时纠错。这样,在练习和艺术实践中才会少出或不出现问题,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

三、对专业歌手应有较高的音乐素质要求

为了体现高雅音乐艺术的魅力,对专业歌唱比赛提出高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参赛歌手只有具备较高超专业技巧、较深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才能较完美地表现音乐作品,才能把声乐歌唱艺术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真正的专业比赛应该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竞争。

继续阅读

高师音乐课程模块研究

提要:我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宜采纳这五个模块的划分方式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这五个模块的课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应该是相辅相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注重各个模块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各个模块乃至各门课程之间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模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音乐学作为一级学科文学下属的一个级学科,近些年来,其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研、艺术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系)中音乐学硕士研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五个模块: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从音乐学学科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作为音乐学后备学者其理想的状态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音乐修养、人文底蕴和语言功力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这五个板块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顺利地完成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拟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模块。使得开课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分类。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对于上述这五个课程模块,或者没有有明确的体现,或者分类上还有一些混乱(分类标准不统一,逻辑上有一些混乱)。

比如,在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走在前列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这五个板块的课程分类。在华中师范大学的音乐学硕士培养方案当中,课程设置部分分为六类:①学位公共课②学位专业课③指定选修课④任意选修课⑤实践环节⑥补修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9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25—27学分。

实践环节并不属于课程设置。因而实际上,该校的音乐学硕士培养课程是五类。同时,其中的课程分类的标准并不统一,在分类上有一些混乱。其中的指定选修课,分类的标准是学生主动选修还是学校指定的选修(学校指定的必学课程,实际上是必修课),当中包括音乐类的专业课,也可包括非音乐专业的其他类课程。因而,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音乐院系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应该有明确的分类,此外每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以及学分等情况应该明晰地体现出来。

继续阅读

医学院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化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有全面专业的技能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准与审美价值观。音乐作为一种形态、行为与观念的三维道德存在,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对人的感知能力与艺术文化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教育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对医学院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提升道德素养和塑造积极健康心态具有积极作用。

一、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一)音乐欣赏课程体现了音乐形态与结构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功能音乐欣赏通过优美的旋律净化人们的灵魂,通过特殊的方式使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可以让那些富含深刻哲理性和思想性的作品被学生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启发学生健康的思维模式,使之能正确表达细腻的情感。

(二)音乐欣赏能洗涤心灵、净化灵魂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人类的情感产生、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进行调节,悦耳的音乐旋律不仅能协调人们的情感,更能放松人们的思想,在动人旋律和跳跃音符之间平衡和平复人们的精神世界,伴随着丰满的和声与绚丽多彩的音色,洋溢着对生活赞美的同时,歌颂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这种忘我的境地中,内心世界得以宣泄和释放,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得以纾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该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和超脱世俗的洁净灵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医疗事业奋斗终生。

(三)音乐欣赏能塑造人格、培养情操、提升修养、传递正能量黑格尔认为“音乐是来自心灵的表现”,是以内心生活为内容的,是心情的艺术。教师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塑造学生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也可以通过对音乐作品、作曲家、作词家的生活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的历史情怀、爱国情怀、风土人情、浪漫爱情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好的音乐作品带来的精神鼓舞,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传播和传递音乐艺术精神的正能量,同时也是对优秀艺术文化的传承。

二、医学院校音乐欣赏课程现状

(一)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零散尽管音乐欣赏课程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有积极的作用,但医学类院校普遍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课程设置零散,课时安排不足,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压力较重的医学类院校,只是把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选修课,安排课时较少,使之沦为教学改革中的点缀、摆设,对其本质的教育价值的追求早已淡化。

(二)学生音乐素质偏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导致普通高校音乐继续教育困难重重。学生方面,大部分医学生本身音乐知识匮乏。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学生会识五线谱的占0.126%,会识简谱的占2.76%。在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医学院校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缺乏兴趣。医学院校音乐教师结构不合理,专职音乐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大多音乐欣赏课程授课教师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兼职担任,且学历普遍偏低,高级音乐专业教师匮乏。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