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音乐创作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音乐创作教学

高中电脑教学创新素质

【内容摘要】“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幼、小、中、大)、确立学期、学年、寒暑假、班级制、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等等教育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兴趣教学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及全世界教育,起到了硕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的兴趣所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音乐作曲软件的开发利用则成为“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得以开展的保证,同时为学生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电脑音乐创作课的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巩固和发展了学生基本的音乐素养。因此,电脑音乐创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们的中学乃至所有阶段的音乐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笔者在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电脑音乐创作系统进行创作教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电脑音乐创作教学创新素质

这是高中学生的一节音乐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逐步完成一首小乐曲的“创作”:输入主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教师设定的若干伴奏音型和“鼓底”(节奏型)中选择相应的,调整各轨的音色、音量并不断回放、修改。教师则利用电子课堂系统进行监控,随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可以利用音乐软件将自己的音乐主张转变为乐曲,体会创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同学们学习得愉快而主动,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使这些高中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并被推广吗?它是否预示了今后音乐课发展的一个方向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进行“音乐创作教学"的可行性

继续阅读

音乐美学背景看待音乐教育地位

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在教育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的理念也已被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质的音乐学习领域,使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发展价值”是基础教育音乐课程重要价值之一,“鼓励音乐创造”已经成为一条崭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程具体的内容标准中,“创造”已被列为与“感受与鉴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并重的一个教学领域。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呢?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是能产生独特、现实、有社会价值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是高质量的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它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元认知等心理因素。其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成分,创造性想象是必要成分。

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作为主要介质,而音乐艺术是一个需要创造的艺术。从作曲家作曲(又称“一度创作”)到表演者的演唱、演奏(又称“二度创作”),再到听众的欣赏活动(又称“三度创作”),“创造性”活动无处不在。可以说离开了创造性活动,音乐艺术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灵魂”。因此,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潜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强有力的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个人有高度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创造意图(也就是说时常想到创造),才容易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才能够产生高水平的创造性”,而音乐艺术及教育具备激发创造意识的诱因。

继续阅读

戏曲音乐文化未来走向

[摘要]戏曲音乐作为中国最具特色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分析了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涵,其次探讨了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和意义,然后立足于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来谈戏曲音乐的创新手段。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继续阅读

钢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作品的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使得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传统音乐文化,这些钢琴作品不仅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传承,同时作曲家们也不断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手法来创作中国钢琴作品。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传承;传播

一、我国钢琴音乐文化萌芽

从明朝末期开始,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从而使得西方先进文化逐渐走进中国,因此积极促使钢琴成为我国钢琴文化稳定发展的先声[2]。在1851年,西方的船坚炮利敲开了我国的大门,大量外国的商人进入中国,同时宗教,鸦片,钢琴等也陆续进入中国,因此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出现了小提琴,钢琴销售等行业。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一些青年人士先后赴日留学,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钢琴文化,比如李侨,曾泽霖等人[3],并且他们回国之后还为钢琴文化的有效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鸦片战争开始,在中国的基督教会活动也是钢琴文化进行传播的基础,随着音乐文化传承力度的不断深入,钢琴已经成为教会学校中主要的教学工具,同时某些学校还积极增设了钢琴课程,将文化传授积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景海女校的管理人员积极设置了钢琴学科,并将这门学科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从1920年开始,我国一些教会先后在天津,山东,上海,广州等地区创办了钢琴专业学校[4],在这个学校进行学习的人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在钢琴学科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传教士担任授课教师的方式。在早期,并没有专门钢琴教学的理论书籍,只有丰子恺等人编写的关于音乐课和音乐理论知识的小册子,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开来,随着外国音乐家在华活动和中国音乐家的成长,专业的乐谱、书籍和理论文献也进入我国,为大众所知,通过各类音乐活动,钢琴艺术得到了发展,并产生了首批艺术人才,例如李叔同,他是近代艺术领域奇才,他具有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既是美术家,也是音乐家。为了救国,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主动在天津,上海这两个地区创建了钢琴音乐课,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他可以为了人民利益将培养艺术人才作为自己的义务,积极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和音乐人才,因此可以说,他为国家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同时,刘质平,吴梦非等人对中国钢琴文化地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曾积极献身于艺术领域中,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互相渗透,并通过积极改进,从而及时构建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雏形。

二、钢琴音乐文化的早期形态

从1919年开始,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得到了顺利的进行,国民政府积极创设了大学音乐交流会,成立了音乐交流机构。随后多地又相继成立了综合大学音乐学科,比如金陵大学,北京女师大等,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在国外的基督教人员也陆续成立基督教会音乐系,燕京大学钢琴学习系等。在1923年,国民政府为了鼓励更多人员主动参与到钢琴学科的建设中,要求北京音乐大学管理人员将本校的教学宗旨更改为:发展艺术,创新教学。并先后设置了小提琴、钢琴、古琴等音乐课程,并指定杨仲子为导师,实现科学教学,统一管理。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为了使钢琴行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政府部门将提倡钢琴课音乐教学作为管理主要任务,以振兴中国的音乐事业为发展目标。如蔡元培,萧友梅等人提议,将北京大学的音乐交流活动改为音乐弘扬补习所,如此一来,中国第一个专业的钢琴音乐教育部门就这样诞生了。在1925年6月,丰子恺、吴梦非等人以一颗教育救国的思想来到了上海,并自费创办了艺术研讨师范学校,在1926年将这所学校改名为上海音乐艺术学校,同时还在资源匮乏,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聘请刘质平和丰子恺等人为任教老师,在艺术家的积极影响下,吸引了大量教员来进行钢琴音乐教学,通过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了人们对艺术的正确认识,还为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音乐家在华的有关活动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在1908年,意大利和德国人联合起来共同创办了专业钢琴音乐交流大会和首届专业钢琴音乐演奏会,这个活动在推动中外友好交流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人梅百器的许多教学理念对中国早期钢琴演奏技术的训练方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亲自培养了一大批钢琴家,包括沈雅琴、俞便民、朱工一、周广仁、傅聪等人。由于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一些爱国人士重视文化艺术创新,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培养专业钢琴演奏人才的历史。萧友梅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办了这所学校并聘请了查哈罗夫主持学校的钢琴教学工作,将钢琴教育在短期内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不仅如此,萧友梅先生自己也不断进行创作,由此产生了《霓裳羽衣舞》等钢琴作品,这是萧友梅先生的经典创作。萧友梅先生始终都坚持的是兼收并蓄原则,坚持将中国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相融合的原则,进行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此大大提升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性。尽管如此,这个时期仍旧处于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初步阶段,并无稳定,所以钢琴演奏家们积极借鉴欧洲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引进了先进技术,使其对中国的钢琴音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音乐艺术的更好发展扩展了广阔的空间[6]。同时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作用下,音乐工作者们开始自主的探索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同时使其及时融合在钢琴音乐创作以及演奏过程中,以此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例如萧友梅的钢琴作品将特色的民族音调得以最好的发挥,以此实现了传统音乐元素和特色性艺术元素的有效融合,从而在熟练运用先进创作技术的前提下,及时形成了一种钢琴音乐创作新作风,将自己的音乐作品打中国风格,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作中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赵元任、青主的钢琴创作也是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个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仍旧具有西方音乐痕迹,欧洲音乐的创作技法一直制约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三、钢琴音乐文化的不断成熟

继续阅读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形成对音乐美的认识,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体验。本文试图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着重研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对策和方法,以实际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首先都会从本民族以及本国家的历史文化开始进行学习,因此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首先是来自于本民族文化的内部的。但是整个世界的构成是在一个十分多元的状态下的,在当前这样一个开放式的世界发展的状态中,如果不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很容易就会故步自封,最终会因为对于世界的认识不够全面而被世界淘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音乐教育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更加全面和多样的,从而也就能让学生对于他国的文化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尊重和保护的意识。

(二)更好了解本民族音乐在一个更加开放式的了解他国音乐文化的背景之下,教师能够通过讲解和传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上的不同来和本国的音乐进行对比,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产生的异同之下,更好的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殊性,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培养出更加了解本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

(三)提高音乐创作能力每一个不同国家的音乐的教育中,都会对于其他国家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背景、意义以及特定的历史时期等诸多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国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候的特殊逻辑。在长期的音乐创作的不同逻辑的教育下,能够有利于学生摆脱仅限于本国家音乐创作的桎梏,能够切实的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情况概述

(一)教学资源匮乏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因为教学资源的缺乏,让学生难以直接和音乐有关的事情、教具等进行接触,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脑海中音乐的概念。同时,因为教学资源的匮乏,很多农村地区的教育都会将有限的资源放在应试教育的重点上,因此也就剥夺了很多音乐教育的时间,减少了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机会。

继续阅读

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继续阅读

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以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大众音乐文化特征,接着分析了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之下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大众音乐背景之下构建初中音乐课堂学习方法,以便可以更好的推动初中音乐教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大众音乐;初中音乐教学;学生

随着我国音乐媒体不断发展,大众音乐已经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音乐一般都经过了长时间沉淀,所留下的音乐都是精华,对于初中生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更好的引领初中生去学习音乐知识和内容,使他们可以更好的感受音乐。初中音乐教育发展与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优秀大众音乐常常可以引导初中生具备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他们走弯路,更好的使学生学习良好的音乐文化,促使他们具备优秀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特征

第一,音乐创作具有开放性。当前,大众音乐文化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由于大众音乐常常可以融合不同群体的审美情操,而且可以更好的引领当前的审美取向。与此同时,大众音乐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常常以更加开放姿态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之中。第二,大众音乐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现代社会本身就是多元化社会,社会包含有多种多样文化,音乐本身的追求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大众音乐本身就具有多样化形式,主要体现在内容和传播渠道多样化。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很多大众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多种不同手段对音乐进行创作。其中小提琴、钢琴是最为主流的创作媒介,他们也使得音乐学习和创作变得更加便捷。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将自己技巧和对音乐领悟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创作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大众化。这种多元化和大众化在互联网媒体时代又可以被迅速的扩大,使得人们可以更好的接触到不同的资源,这就使得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音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二、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实践。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初中音乐教学由于属于艺术类学科,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并不会花大量时间进行排课,每周大约只有一节音乐课,只有在专门艺术类院校才会有大量的音乐课时存在。对于许多初中生而言,他们大部分都处于普通学校,很少有学生会处于艺术院校之中。众所周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之下,许多学生音乐基础非常的薄弱,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这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音乐根本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教学手段是传统的灌输手段,教师教和学生唱进行融合,基本上不存在学生对于音乐的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音乐课其实就是唱歌课,根本没有任何教学实践存在。第二,对于音乐的认知并不准确。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认为音乐是副课,音乐不会进行考试,音乐也没有任何课后作业,因此和其他的科目相比并不那么重要。与此同时,许多学校都忙于应对应试教育的分数要求,因此他们的经历常常集中在学生的成绩方面,几乎不会对音乐进行审视。在现有的师资力量方面,我们发现初中的音乐教师常常需要辅导多个不同的班级,而且很多老师也认为音乐课程可有可无,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认知。第三,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初中多个学科教学内容都在改善,但是音乐教材依旧使用是老旧教材,很多教材中的歌曲学生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根本无法做到共鸣,甚至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进行排斥。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依旧是以唱歌为主,根本没有任何有关音乐知识学习,跟不上时展要求。

三、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构建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方法

继续阅读

马思聪音乐创作风格

摘要:马思聪本着要将小提琴民族化的美好愿望,创作的每一首小提琴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他的创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它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运用,使作品富于独特的民族韵律。而且他的创作经常是从选取一个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据它的音乐内涵而引伸出整首器乐曲来,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他以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的精美乐曲《摇篮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摇篮曲》;曲式结构;创作风格 

一、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当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的小提琴艺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国家的小提琴艺术还刚刚处在萌芽的状态。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小提琴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我们迎来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巅峰。中国的小提琴学派也成为一支让世界乐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末清初“百年海禁”的取消与通商的恢复,使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把西方古老的小提琴艺术带到了遥远的中国,大批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这些先后来华的传教士,成为小提琴艺术流传中国的重要使者。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诸国在中国的扩张,无意中更加导致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起步。 中西文化交流渐趋高涨的总体趋势,则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进一步提供了条件。小提琴艺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出现、传播与发展,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就有了第一批小提琴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回国后,他们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小提琴人才。并尝试着把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与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方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小提琴学派。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又选派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专业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并参加各类高水平的国际比赛,这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和学派及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 而中国小提琴艺术及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形成与发展则有着这样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历届中国小提琴留学生回国后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作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贡献;第二、是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是专业音乐学院的蓬勃发展对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直接作用;第四、是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和小提琴学派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1]  二、马思聪及其作品概述  随着小提琴艺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我国先后涌现出马思聪(1921-1987)、韩里、李自立等一大批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而中国音乐史上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空白,却是被20世纪初期杰出的科学家、“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李四光(1889-1971)所填补。 从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开始陆续的问世。冼星海于1934年12月创作于留学巴黎期间的、首演于1935年1月23日巴黎音乐学院的《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小提琴创作中比较成熟、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之一。作为冼星海求学时代的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已经显示出作曲家相当成熟的作曲功力。[2]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一批留学法国的音乐家们的杰出代表,马思聪集演奏与创作于一身,以他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了一些精致优美的作品,这是中外音乐交流、交融的结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既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正式开始,也孕育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马思聪以他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的精美乐曲《摇篮曲》,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 马思聪于1912年5月7日出生于海丰县。1923年随大哥马思齐到法国学习小提琴。由于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名师指点下演奏技巧迅速提高。1925年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除了主修小提琴外,还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钢琴、单簧管等课程。并在第一年考试中,以帕格尼尼的一首协奏曲,获得二等奖。1927年秋天,马思聪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利夫(Bouchehf)教授领导的提琴班,成为第一个考入该院的中国人。1929年,马思聪回国,开办了数场音乐会,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轰动。1930年马思聪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orn)教授学习作曲,1931年学成回国,创办广东音乐学院,继而在香港创办华南音乐学院,兼任院长。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创办中华交响乐团,亲任指挥。同时受聘于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大学任教授。1952年至“”前,马思聪一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11月经香港赴美国定居。 马思聪是中国饮誉乐坛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小提琴学派的清丽高洁、含蓄深刻、线条幽雅,声音富有歌唱性,又带有中国民族特色,尤其是他自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演奏方法,并且创作了许多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对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929年,被法国的报纸誉为“中国音乐神童”的马思聪回国省亲开办的数场音乐会,引起了轰动。南京的《中央日报》对马思聪的演奏给予高度的评价:“神技一奏,全场屏息凝听。其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逸。” 马思聪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创作甚丰的作曲家。马思聪的创作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加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音乐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他创作的《摇篮曲》在演奏技巧的“小提琴化”与“民族化”方面就很有特点,它借鉴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滑指的运用,使作品富于独特的民族韵律。而且他的创作经常是从选取一个短小的民歌旋律入手,依据它的音乐内涵而引伸出整首器乐曲来,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中国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1937年,他运用内蒙民歌的旋律创作《思乡曲》,其主题取材于流行内蒙和山西一带的民歌《城墙上跑马》; 《跳龙灯》的主题采用了陕北民歌《刘志丹》; 《跳元宵》的主题取材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李玉莲调》; 《牧歌》的主题是由内蒙民歌《耍女婿》的片断发展而成的。另外,他还采用“北方大鼓”的节奏和旋律为素材,结合台湾民歌、西藏民歌、新疆民歌、广东民间音乐等,创作了《摇篮曲》、《西藏音诗》、《武装保卫华南》、《工人组曲》、《淮河大合唱》、《新疆狂想曲》等一批音乐作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马思聪无论是在音乐创作,还是在演奏、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音乐教育事业、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成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曲式结构分析  从1931年回国到1937年之前,马思聪陆续创作了《降B大调钢琴四重奏》、《G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f小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作品,而其中的《摇篮曲》则以完美的艺术性,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开端时期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作品。《摇篮曲》为结合奏鸣原则的复三部曲式。1~41小节为呈示部。呈示部为二段式,其中1~18小节为第一个乐段。在钢琴声部清淡的五声性和声、摇曳的节奏音型伴随下,小提琴奏出优美、舒缓的旋律。这段旋律引用了马思聪家乡的民歌《白字调》的音调,在布局上为类似“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骨干调性为五声性的e小调。钢琴声部的和声配置也相当精致,有印象主义的遗风。其中第3小节开始出现的小二度“碰撞”尤其意味深长,从音乐表现上讲,它反衬了作品静谧的意境,犹如夜深人静之时的雨滴声;从音乐发展线索来讲,它为作品后续发展中半音化程度的引申埋下了伏笔。事实上,《摇篮曲》的旋律发展、和声设计、结构布局都体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渐变”理念,这也正是《摇篮曲》最大的艺术特色和成功之处。第一个乐段是开放的,它以阻碍终止结束的同时,也自然地引出第二个乐段(19~41小节)。第二个乐段的旋律紧紧抓住前面从第9小节出现的主导节奏型进行发展,先后涉及降E大调和降A大调,钢琴声部的和声背景,以属七和弦第三转位的持续为特色。中间部(42~62小节)的旋律仍然以主导节奏型为基础,略有变化,先后涉及降D大调与A大调。这个部分主要通过钢琴声部半音化程度的提高与音型的更为流动,与呈示部形成一定的对比。再现部的处理是富有特色的,第一个乐段完整再现,只是小提琴声部移低八度并加入了双音,显得深沉低回。第二个乐段规模缩减,呈示部中降A大调所处的部位,被巧妙地移调至e小调,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奏鸣性,并将作品自然地引向结束。作品的最后,先前出现的小二度“碰撞”移高一个八度,以更轻的力度演奏,更加衬托出夜深入静的气氛。 除了音乐语言的精致、凝练外,《摇篮曲》在演奏技巧的“小提琴化”与“民族化”方面也是很有特点的。比如主题第一次陈述时主要在A弦上,音色明亮,情绪较为激动。当主题再现时,则是在G弦上,情绪更深沉,感情更为浓烈。为了与中国民间音调相结合,马思聪在他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中曾广泛借用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手法,其中滑音的运用最为显著。滑音在欧洲传统音乐中较少运用,而在中国的二胡等乐器上运用广泛。马思聪小提琴音乐的抒情段落经常是在一根弦上演奏,这样就得运用同指换把,并自然地产生滑音。《摇篮曲》主题的第一次陈述就有很多同指换把技术的运用,并产生了独特的民族韵律。 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本世纪上半叶,一批中国音乐家留学法国,路子是不错的,成绩是显著的。就小提琴艺术而言,法国学派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致力于挖掘、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代表着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就音乐创作而言,法兰西民族与中华民族在音乐文化传统方面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相对于德奥传统的功能和声,中国五声性音调与法国的“印象主义”和声,有着更强的“亲和力”。作为这批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马思聪集演奏与创作于一身,以他高超的才华和技艺谱写的精致优美的《摇篮曲》,就是中外音乐交流、交融的结晶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既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正式开始,也孕育着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四、结束语  马思聪的作品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传、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来源于民族,具有民族的语言、具有民族的感情更具有民族的气质。他的作品的音响效果采用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典型、最优秀的民间音乐为素材,而朴素、真挚又是我们民间音乐的特点。因此,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作品的主要特点就是朴素、真挚且具有感染力。马思聪正是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化创作的思想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小提琴作品。 马思聪作品体现当代小提琴音乐民族化,充满着民族音韵风情的“音诗画卷”。赵宋光教授曾说到:“中华民族要最终化小提琴为本民族的乐器。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深沉的历史过程,靠的是群体的文化行为。”[2]正如赵老所言,要将小提琴化为本民族的乐器,不能只靠一两个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选手就行了,我们必须要有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才能立足于世界的音乐舞台。马思聪教授正是数十年如一日,出自对小提琴教育事业和小提琴中国教材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孜孜不倦的辛勤耕耘、努力探索着在小提琴音乐创作上的民族化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跨越!  【参考文献】 [1]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李自立.李自立小提琴曲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