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影像医学技术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影像医学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1数字化虚拟肝应用于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手术

应用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肝静脉、门静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以及相互关系,有利于减少术中切肝时的出血量。此外,运用数字化虚拟肝系统可进行反复术前模拟仿真,显示各种预切除方案的肝断面及残肝体积、需切除或保留的肝内管道,从而选择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足够残肝体积的最优手术切除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准确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数字化虚拟肝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

在肝脏移植尚不能普及的今天,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但是术后残肝体积(fu-tureliverremnant,FLR)过少则是造成术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限制了肝癌手术的进行。对于预切除肝体积和预留肝体积等,国外有免费软件和可供教学的网站,数字化虚拟肝有助于在三维空间上对门静脉进行直观、准确地划分,准确测定肝体积有助于门静脉栓塞术后肝切除时机的选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体现了数字化虚拟肝技术对门静脉栓塞术的指导价值。虚拟手术具有可交互操作、可预测、可重复等优点,且在手术之前可预先模拟其手术过程,预测在真实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及险要情况。该系统有助于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重要结构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该系统通过测定拟切除肝脏的体积、残余肝脏的体积、功能性肝脏的体积,完整地保留残肝、血管及其重要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性,从而提高肝脏手术的成功率。

精准肝脏虚拟手术主要依靠三维影像技术及虚拟手术系统。三维图像可视化重建技术又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面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不需对二维图像进行综合想象,对肝脏、管道系统的分支走形及病灶的空间位置信息的显示更加直观、准确。可辅助外科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个体化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二维断层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三维可视化重建基础上的虚拟手术技术是肝脏外科手术有效的辅助工具之一,这对制定合理的手术预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04年起我们进行中国女性一号数字化虚拟肝脏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研究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今后数字化虚拟肝脏及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研究做了积极探索。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CT进行三维重建,先进的螺旋CT带有三维软件和重建功能,对收集的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三维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三维图像可供外科医生对肝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有利于肝脏正确分段、肝内病变术前定位和肝内血管变异情况的观察,降低手术的风险。文献报道应用三维肿瘤治疗系统同样是提高放疗的精确定位和安全性的方法,说明三维影像技术具有精确定位和精确引导的作用。三维超声具有更加准确、直观的特点,尤其是三维断层超声模式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调整最小层间距,更加有利于分层及准确定位,对于肝脏的病变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三维超声能提供许多二维超声不能提供的信息。可根据肝脏肿瘤内部血管的走形及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定位,从不同角度观察手术区域,同时能从二维超声不易得到的冠状切面进行观察,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治疗疗效的可靠方法,可评估虚拟各种肝脏手术的效果。医生可借助术前进行超声影像技术的检查,制定最佳手术路径、切除肝段的大小、阻断肝内管道的预案,达到减小手术损伤、预测治疗效果的目的。由于CT价格昂贵且对人体产生辐射,虽然现在的防辐射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仍不适宜为外科医生常用的手术方法。相比较之下,三维超声具有无辐射的特点,可以反复操作,且其对血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加有利于定位时趋避血管。在肝脏虚拟手术应用中,是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方法。

3开展医学影像技术在肝脏虚拟手术的展望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此次调研的各大城市三甲医院的调查问卷各项综合评分的平均分统计见表1。根据三届毕业生所在的27家三甲医院及部分其他医院的调查问卷评分以及意见反馈结果,经统计,93.12%工作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基本专业素质良好,专业基础较扎实,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能力较好,这其中53.51%工作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本职工作十分出色,工作态度严谨,工作成绩突出;在调研中,有61.33%三甲医院表示,近年来医院影像设备更新换代迅速,技术理念与教材差别较大,即便学生实习一年有过接触,但毕竟时间有限,很难透彻、全面、无任何断层的掌握;在此次调研中,关于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面,超过半数的三甲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认为我校毕业生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未来几年大型医院影像科迫切需要素质高,业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理工医结合的复兴型、实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

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报告的研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由于近年来教材与影像设备的更新速度不同步,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有一年实习时间,但平时见习及实验课时比重偏少,因此对于最新技术以及很多实践技能不能够系统的掌握。

(2)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当代医院医、教、研并重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授课案例式教学(caseteaching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及相关的见习课和实验课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或老师做、学生看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式教法,改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课堂所取案例完全取自临床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法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影像设备操作以及图像和数据处理要点和思路的最佳方式。为检测改革效果,我院对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试点,并通过督导组随堂听课等多种评价测试,动态观察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2)增加专业主干课程见习课及实验课比重目前,影像设备更新十分迅速,由于教材更新稍显滞后,制约了学生的对影像新技术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多数专业课以理论课为主导,见习课及实验课授课时间不能及时对应相关的理论课,并且课时较少,学生很难对现今医院的最新设备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认知学习。经过研讨,修订了教学大纲,总体上扩大专业课中见习课和实验课的比重,协调医学类课程和理工类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分配,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从而优化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课时主要调整部分见表2。

(3)定期举办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活动课堂教学之余,多举办科研实践活动。该类活动主旨为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尝试制定出合理的研究技术路线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利用软硬件设备等多种手段独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论文或研究报告。这类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锻炼初步的学术科研能力,在院系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分工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就业后的科研工作做积极的准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应及时优化影像技术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性的建立适合社会需求的、理工医结合的影像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影像技术人才。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特色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使培养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学生必须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培养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让学生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取向。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越来越明显。面对这些差异,任何“整齐划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为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培养,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管”的方法,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努力向上,坚持面向人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相脱节,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是从学科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来决定专业建设,而不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式的专业建设模式。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坚持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方针,特别要培养能够在不同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临床不同影像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像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一方面,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广度,实现个性化培养。同时,要建立“校外评价”机制,尤其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校及学生的评价,及时反映专业与市场所需人才的契合度,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特色教材

由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临床一线工作环境,制定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目前,本专业要重点建设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学、CT摄影与诊断技术、超声诊断技术四门优质核心课程,形成课程建设标准;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1~2部专业特色教材,完善2部专业特色实验实训讲义;校院合作共同建立教学资料库,完善和健全人体各系统正常结构影像与临床典型病例影像电子图片和传统胶片等教学资料库。

4.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着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我院进行校企合作,共建真实职业环境的“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临床实习前要求每位学生技能训练都能过关,不合格的学生再进行辅导强化训练,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以实现本专业与临床实际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在逐步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实训教学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我院覆盖长三角的16所教学实习医院的基础上,再扩充建设2~3所教学实习医院,形成教学、实训等功能齐全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本专业学生分组完成X线、CT、MRI、超声诊断技术等专项顶岗实训及综合项目顶岗实习,确保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逐步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设备课程说课设计

摘要:课程说课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内容,是教师阐述自己对课程把握和教学设计的一项教研活动,能起到增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目标,考虑行业对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需求,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专业核心课程MRI技术及设备进行说课设计,分别从课程开设背景、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以及课程教学反思方面进行介绍,为MRI技术及设备课程教学和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MRI技术及设备;说课设计

1课程开设背景

磁共振检查是临床疾病检查中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检出与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在2020年前,中国磁共振市场有11000~12000台的磁共振设备需求,年需求量及更新换代需求量超过1000台将是一种常态[1]。按每台设备需要配备2名技师、1名工程技术人员,除去高级研发人员(研究生),每年磁共振行业对本专科人才的需求约3000名,就业前景良好。开设MRI技术及设备课程的学校有工科也有医科,院校不同,优势侧重点不同。对于我校来说,需要发扬优势,补足弱势,充分借鉴其他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经验,更好地适应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此外,磁共振课程的建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一定困难:(1)学时问题。磁共振内容抽象难懂,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不现实。(2)教学设备问题。医用磁共振设备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无法通过购置临床设备在校园内构建工作场景化的教学实训平台。(3)教学内容问题。磁共振原理涉及数学、物理、数字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知识点往往晦涩难懂,不太容易理解,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差。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原理知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开设总体围绕以下几个思路:(1)以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教学目标、制订课程标准;(2)将工作任务设计成项目,融入相关理论知识、设备操作、维修经验等,注重比较实验设备、实训软件和临床设备的异同点;(3)探索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学会”向“会学”过渡。

2课程整体设计

2.1课程介绍

MRI技术及设备课程和X线、CT、超声课程一起,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理论实践均围绕MRI成像原理、设备构造、成像技术三方面展开。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概念,充分理解设备的硬件结构及功能,并能熟练操作设备,了解设备的使用安全规范,使学生具有操作、维护、保养、安装、调试及维修磁共振设备的职业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医院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行业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维修师等打下扎实基础。

2.2课程定位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在肾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摘要】慢性肾脏病(CKD)近年来发病率、住院率均有明显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CKD早期肾功能损伤若未及时发现和有效诊治,病情会持续加重并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超声造影(CEUS)、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CTP)和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等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定量分析肾脏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和肾脏滤过功能,在评估CKD早期肾功能损伤方面的诊断价值日益彰显,已发展成为肾脏功能评估的影像学研究热点。本文就医学影像技术定量评估CKD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提高其临床应用效益。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超声造影;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肾功能

引言

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展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其发病率、住院率均有明显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1-2]。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饮食风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等与CKD发病率密切相关[3-4]。CK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若未及时有效诊治,病情最终将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早发现、早干预可显著延缓CKD的进展,甚至避免ESRD的发生。CKD的发生、发展与肾脏血流灌注量减低密切相关,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稀疏(renalcapillaryrarefaction,RCR)是导致CKD血流灌注减低的中心机制[5]。其基本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血管硬化。此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的激活也促进了CKD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常用的血生化指标在病变早期常无明显变化,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用来评估肾脏早期病变[6]。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定量评估CKD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增多,但其临床应用效益却有待提高。

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肾动态显像与CKD早期肾功能评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肾动态显像,即核素肾动态显像(radionucliderenaldynamicimaging),是经静脉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在体外用SPECT连续记录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活度曲线,即肾图。根据肾图曲线,可以获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肾血浆流量(renalplasmaflow,RPF)、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半排时间(C1/2)等参数。锝-二乙三胺五乙酸(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acid,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不仅可以相对直观地观察双肾形态、大小、位置,也可实时、动态地评估双肾血流灌注量,测得的GFR值能直接反映总肾和分肾的肾小球滤过功能,与标准的双血浆法测得的GFR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目前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的GFR值用来评估GFR已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7]。李繁等[8]对70例痛风患者行SPECT肾动态显像,结果显示早期肾损伤组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尚未发生明显改变时,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得的GFR水平已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且GFR水平与尿酸(uricacid,SUA)、BUN、SCr呈负相关。UA、BUN、SCr不能真正反映早期肾功能损伤,尤其是分肾功能,而肾动态显像则在早期评估总肾及分肾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Miftari等[9]研究发现,BUN和SCr诊断慢性肾衰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33%、63%、69%,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分别为100%、47.5%、61.8%,提示核素肾动态显像与生化指标结合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的敏感方法。SPECT肾动态显像操作方便,安全无害,能准确、动态地评估双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早期损伤程度,较血生化指标更为灵敏,有利于肾脏病变的及时诊治。然而SPECT肾动态显像也存在缺陷[10],如:运动伪影可影响肾图的准确性;检查结果可受有效血容量、饮水量、本底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勾画、肾脏深度及计算程序的误差影响;图像分辨率较低,肾脏皮髓质解剖细节分辨较差等。

2超声造影与CKD早期肾功能评估

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是一种能定量评价组织灌注与微循环的功能成像技术,当一定剂量的微泡对比剂注入体内后,可实时观察到肾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肾皮质、肾髓质依次明显强化,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得到TTP、灌注峰值强度(peak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等参数,从而定量反映肾脏的血流灌注情况[11]。微泡对比剂经静脉注射后仅局限于血池[12],经肺而不是肾脏排泄,且不受肾小球过滤作用和管状运输的影响[11]。CEUS可以实时、动态、准确地评估肾脏微血管的灌注情况。目前,CEUS主要用于CKD,特别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肾脏移植以及各种缺血性疾病等情况的肾脏循环灌注评估[11,13-14]。Wang等[15]用CEUS定量评估DKD血流灌注情况,发现早期DKD组较正常对照组上升段AUC降低(P<0.05),BUN、SUA、SCr则处于正常范围;结果还发现肾脏微血管过度灌注可能导致蛋白尿增加,下降段AUC可能是DKD肾损伤和肾微血管高灌注的早期评估指标。此外,Wang等[16]研究还发现,DKD患者的高尿酸血症与肾微血管高灌注显著相关,上升段AUC有望作为肾微血管高灌注的评估指标,而下降段AUC可能是尿酸排泄减少的DKD患者GFR下降的有用评估指标。Cao等[17]研究发现CEUS测量的皮质灌注降低的严重程度可以预测AKI-CKD的进展情况,且肾脏灌注异常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肾脏恢复功能的可能性显著相关。CEUS能精确、敏感、微创、直观地监测左、右肾微循环灌注情况,具有可重复性强、对比剂无肾毒性等优势[11,18]。其局限性主要在于评估肾脏微血管灌注没有国际标准,需要效能良好的临床试验来确定临床评估的最佳参数和不同亚组的正常范围[19];对比剂不会排入集合系统,集合系统显像较差[19];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能接受CEUS且药物成本较高[11];另外,CEUS选取的是肾脏的一个切面,不能全面反映肾脏的血流灌注情况,且切面的选择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等。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学中SPOC的应用实践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地把SPOC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教师对比了学院2015级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46名学生以及2016级采用在线课程学习方法的68名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经过在线课程学习的2016级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都较2015级未参与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分数高,从而得出结论:SPOC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作用,优化了教学过程。

关键词:SPOC;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模式

一、SPOC相关概述及其优势

影像医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由于机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及发展,影像学新知识不断涌现。我结合教学经验,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影像医学教学如何才能不脱离实际,将古老与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影像医学本科生走出校门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领域,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SPOC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的方式,能够适应一流大学的排他性并追求高成就的价值观,而且这种方法对教师的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为传统教学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线学习方式。这里的Small指的是学生数量的多少,一般维持在几十到几百人之间;而Private(限制性),是指对申请者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那些符合要求的申请者才会被纳入到SPOC课程体系当中,从而保障SPOC课程的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SPOC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SPOC这种线上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便捷,而且不再对课堂教学那么依赖,所以不仅给教师降低了教学负担,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课程,比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如果只让教师在课堂上很宽泛地把一些知识讲授给学生听,那么这些语言就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因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影像设备的常规检查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针对实际病情提出检查方案。如果能够让他们采取SPOC学习模式进行线上学习,那么就可以把一些有关上述内容的小视频、图片等以更直观的方式给学生观看,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其次,SPOC模式的成本较低,符合当前教学领域的发展规律。与大规模开放性线上课程相比,SPOC这种小规模限制性线上课程的成本要低很多,所以对于节约不必要教学资源的浪费很有用。对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而言,是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一般是几十到几百人之间,所以并不需要为他们安排那种大规模、开放性线上课程,仅需要为他们提供SPOC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就足够了,所以更符合学生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再次,SPOC重新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定位,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SPOC使得教师回归校园,回归到小型在线课堂。在教授课程之前,教师属于课程资源的学习者与整合者。事实上,学生才更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在SPOC教学模式当中,就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教师的作用得到了弱化。教师并不一定是线上课程视频资源中的主角,所以也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刻意地去制作这些视频讲座,他们大部分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各种线上以及实体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保障线上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引领者,他们在为学生分组研讨时,能够很方便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努力把学生遇到的难题一一解决,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SPOC开创了新一代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一个更活跃、更温馨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的医学生。很多年来,有一些医学研究者致力于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希望能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程,从而让学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方面的技能,为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我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把SPOC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当中,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改善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从事医学职业等方面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我院2015级学生46人,2016级学生68人,其中2015级的这46名学生并未采用SPOC教学模式,也就是并没有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而2016级的68名学生则采用了SPOC教学模式,为他们安排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在线学习课程。通过对比研究,分析SPOC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根据最终学生得到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以及综合成绩来判断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其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DR、CT、MRI等影像检查设备技术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检查技术手段以及检查所用到的设备。影像专业学生不单单要学习影像方面的理论内容,而且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师所列举的常见病症以及多发病症的检查技术。过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课堂内消化知识,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科的实践能力较差。所以导致很多学生都反映教学内容太多,而且还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SPOC教学模式采取线上课堂的方式,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方便而人性化的在线提问功能、师生之间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还能够利用更完备的教学体系、高清的图文解说、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实现文本资料与图片、动画、小视频等媒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改善了教学环节。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为广大师生群体带来全新的体验,开创出新一代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方面的发展需求。而且,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高效利用多媒体的表现特点,能够更加方便快捷、清晰无误地给学生讲授复杂的解剖结构、病变的影像特征等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激情、更有信心。SPOC教学模式还能有效改善学生对于这些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这些内容,最大限度上地表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对于教学过程而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学生愿意学、渴望学时,他们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而教师的教学热情才能更高。而SPOC对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的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帮助,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些教学效果。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开设断层解剖学教学实践

【摘要】断层解剖作为解剖学的内容之一,主要涉及人体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学科,医学专科院校在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时,需提升断层解剖学相关知识普及程度,另外所传授内容需符合医学影像临床工作需求。本次研究就专科院校断层解剖学课程教材选择、师资队伍组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专科院校开展断层解剖学提供一定建议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实践;探讨

人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项后起新兴学科,主要是利用断层方式对人体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的解剖形态加以研究,这门学科是传统局部解剖学及系统解剖学外的独立解剖系统。目前已随着CT、B超及彩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登上临床诊断舞台[1]。本次研究立足于专科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提升人才培养力度的大背景下,将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互融合,满足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人才能力,提升专科院校人才综合竞争力,为专科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1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

1.1课程教材

断层解剖学的专业学习教材选择需以专科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课程教材,另外因学生存在一定购书压力,也可依照学生学习情况,自行制定教材内容,以正常教学现状为背景,系统、局部及断层结构学为理论依据,以局部解剖学及断层解剖学为教学切入点,在课程数量不变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临床要求开展相应学习,另外在课程教材安排过程中,教师需纵观整个学期所有学科教材,以临床最终要求为最终目的,适当删减临床应用意义较小的学习内容,精简教学内容后,将断层解剖学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容适当加入[2]。

1.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需符合专科院校学生实际学习及实践现状,本次研究制定以下几项内容:颅脑部、胸腹部、四肢等常规结构的CT、MRI、平片学习。

继续阅读

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应用;思考;生动性;有趣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因此,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片。在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带教者的教学方法有限,只能基于口语教学。由于图片简单,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脱节,教学质量不高[1]。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产,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能力是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技能。在教学中,具备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如图像诊断系统、DR、CT模拟培训室等,使视觉和听觉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诊断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3月90例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学生,并以数字表法分组。多媒体教学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8~23岁,平均(21.02±2.15)岁。常规教育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9~24岁,平均(21.11±2.16)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教育组采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组采用多媒体教学法。(1)带教者备课。带教者集体备课,均在现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辅导下,将医学影像技术的课程制作为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2)现今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应用多媒体方式进行现今医学影像技术的教学,充分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合理,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3)融入医学经验。现今医学影像技术多媒体教学中,带教者多融入自身医学经验,促使学生形成对现今医学影像技术的初步认识,深入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2-3]。

1.3观察指标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