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英文商务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偏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提出构建基于成果为本的毕业设计模式,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并期望能为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成果为本教育;毕业设计;商务英语
一、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是培养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而毕业设计作为该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及检验,以此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为其步入职场做更充足的准备。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从形式到内容都缺乏严密性,主观随意性强,往往造成毕业设计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完全一致,与即将要进入的职场实际脱节,不符合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而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成果为本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以下简称OBE)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却可以显现不同的面貌。不同于传统的从预设的内容出发,OBE强调教学实施以预先设计的学生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出发点和教学指南,教学活动必须以能促进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的要求而设计,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检验成果的达成情况。因而,基于OBE模式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设计改革能有效地改进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形式和选题方面存在不合理性毕业设计任务形式单一和选题范围过大是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问题。在部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甚至变成了本科论文的缩减版,且给予学生的选题往往范围太大,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因而只能是东拼西凑、大段抄袭。此外,部分院校教师由于苦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弱,用英文撰写错误较多,修改工作量大,而默许了中文撰写。由此可见,这样的毕业设计是与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不相符的。
(二)目标不明确,评价太随意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毕业设计多是格式、字数和内容上的要求,对于质量并无具体要求,目标不明确,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而另一方面,学生的毕业设计通常都由指导教师一人负责,有些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就听之任之,不予及时的批阅和反馈,教师最终的评价和给分多是印象上的大概分,很随意,毕业设计和过程指导流于形式。
三、基于OBE构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路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对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笔者长期承担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发现不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强,语言运用也不很得体。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过于强调语言的学习,缺乏商务实践的机会。虽然国内很多高校早把实训课程的教学上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本应效果明显,但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依托项目语言教学法(Project-BasedLanguageLearningandInstruction,以下简称PBLI)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的活动从而进行语言技能的整合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实施PBLI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英语实践能力。依托项目学习是20世纪西方体验式学习、“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部分。其教学理念由JohnDewey首先提出,一个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教学。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对项目语言教学有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如Hains(1989),Hedge(1993),Moss(1998),Fried-Booth(2002),Beckett&Slater(2005),Allen&Stoller(2005),Beckett和Miller(2006)等。国内学者也对项目语言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张文忠(2007和2008),刘长江(2008),李智晔(2004),张宁(2006),刘莉(2012)等。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项目语言教学理论和思辨性的研究,探讨依托项目语言实训教学模式及其构建的论文相对匮乏。
二、研究设计
1.课程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商务英语的敏感性,提高商务应用的语言能力,广东海洋大学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在每学期末开设了两周的商务英语实训课程。本课题组成员选取商务英语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以PBLI模式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教学和跟踪调查,教学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实施项目同时达到习得商务知识和运用英语语言的目的,这一思路具有基于任务的(task-based)语言教学模式和基于内容的(content-based)语言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看成是二者的结合和延伸。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及比较研究法等。全面阅读国内外关于PBLI教学模式的著作、论文、报告等,为研究的开展打好基础;采用问卷形式,利用科学的方法(如SSPS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相关测试、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验的成效;同时收集毕业生的实习情况,以获取实验效果的最终依据;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学习者的商务英语能力测试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对比,获得共性和个性的特征。
三、实施方法
本研究选取两个各方面条件大致相当的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训教学;实验班则运用依托项目教学法进行,按Fried-Booth(2002)制定的标准,实验班的小组项目大致分为计划、实施和产出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和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1.项目计划在项目计划阶段,教师除了给各小组分配项目以外,还要布置以下任务:收集专业领域的关键词(Professionalkeywords),构造语言的基本要素;学习权威材料(Referencebooks),系统了解相关商务语境的语汇;通过泛读和精读(Extensive&intensivereading)摄取丰富信息,可以培养语感;让信息在交换中丰富(Informationexchange);了解相关行业资讯(Relatedcurrentnews),把握商务领域动态前沿。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Internet网络的普及,网络营销已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的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网络营销同时又是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3年是中国网络营销迅速发展的一年,较之前几年出现了明显的新特点,如搜索引擎营销得到广泛应用、网络会员制营销快速发展、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等。但是网络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预测中那么理想,而网络营销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是一大堆。如网络营销中的欺诈行为更为突出,垃圾邮件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也更加严重。本文简单概述了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并针对企业网络营销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给予了自己的几点建义。
关键词:网络营销,市场,网络,营销效果,邮件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1.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又称“网络行销”。“网路行销”来源于意译的英文词组“InternetMarketing”以及“InternetPromotion”,网络营销的概念比较多.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市场推广活动。其突出特点是就是互联网,是“电子商务”(e-Commerce)以及“电子商业”(e-Business)等包容了计算机、互联网、电子交换等数字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商业模式之一。网络营销不单纯是网络技术,而是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不单纯是网上销售,是企业现有营销体系的有利补充;网络营销是4C(整合营销)营销理论的必然产物。
付费论文:13000多字有中英文摘要、目录、注释、参考文献300元新晨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可称之为“大师”的人物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在文学创作之余,还擅长文学翻译。诸如巴金、鲁迅、郭沫若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大师,在他们的文选集子里总有几卷是以译文的形式出现。在他们当中,茅盾以文学家和文学翻译家的双重身份跻身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事实上,茅盾在开始创作文学作品以前,就阅读和翻译了不少英美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其数量超过两百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还挤出宝贵时间撰写了大量翻译理论和批评文章,将他的文学翻译思想全面展现于中国译坛。
一、畅游文学翻译海洋,置身典藏如鱼得水
1896年茅盾生于浙江嘉兴,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十一岁时,茅盾顺利考入浙江境内的植材高等小学堂。这所新式学堂除了教授传统经史子集外,还教授英文、算学、化学、物理、音乐、绘画、体操等课程。在这所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方式新颖的学堂,茅盾受益良多。他所学的英文教材是直接从英国订购的,编者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纳斯菲尔特;他的化学老师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济川。科学的世界和西方语言文化的种子在年轻的茅盾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中学时期,茅盾学习更为刻苦,尤其是在英文学习方面,他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为他日后畅游于文学翻译的海洋打下了良好基础。茅盾在十七岁时即考入了当时全国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的预科班。在北大就读期间,他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更为浓厚。在众多课程中,他最喜欢外籍教师所上的英文课,不仅培养了扎实的语言能力,也系统学习了一些英美经典文学名著。诸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科特的《艾凡赫》、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著,茅盾就是在外籍教师的英文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的。与一般的外国文学课不同,外籍教师在讲授这些英美文学名著时,还会教授学生如何用英文进行叙述、描写等创作,让茅盾可以深刻体验英美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境界。三年后,茅盾从预科班毕业,他原本有机会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但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繁重,无法继续承担茅盾在北京读书的开销,茅盾只能放弃在北京大学的继续求学之路,开始自谋职业,维持生计。1916年8月,茅盾来到上海,被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录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开启民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机构之一,编译所还拥有不少西方文化典藏。在此环境下工作,茅盾如鱼得水,他阅读了大量英美文学著作,逐渐形成了深厚的西方文化底蕴,极大提升了他的英文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1919年,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深刻影响下,茅盾对外来新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他开始关注各种学说、主义和思想,接触并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抓住时机一鼓作气,文学干将功不可没
茅盾系统的文学翻译肇始于商务印书馆工作时期,这一阶段历时九年,是茅盾翻译、出版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人生阶段。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收藏的大量原版英美文学资料成为茅盾开阔文学视野、磨练文学翻译笔锋的极佳素材,并因此开创了茅盾20年代文学翻译事业的首个高峰。此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轰轰烈烈兴起之时,茅盾抓住时机,接连翻译了一系列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如《住》、《食》、《衣》等,将它们发表在《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东方杂志》等进步刊物上,一方面助推英美文学翻译,另一方面以示对白话文运动的大力支持。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茅盾在这一时期还翻译了尼采、罗素等人的哲学著作,英美儿童教育作品以及多篇政治、经济评论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茅盾在中国近代译坛开创性地给予了英美女性文学作品高度关注,翻译了《家庭生活与男女社交自由》、《英国女子在工业社会的地位》等关于家庭伦理和妇女地位的文章。至20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国内局势需要,茅盾将文学翻译的重点从英美文学转向苏联文学和被压迫民族文学,他翻译的《医生》、《世界的火灾》、《工人绥惠略夫》、《战争中的威尔克》等作品极大鼓舞了正在抗争中的中华民族斗志,不仅令他获得了更多的文学翻译声誉,也反过来提升了他的英美文学翻译造诣。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干将,茅盾在从事英美文学翻译事业过程中绝不像很多一般的翻译者那样刚愎自用、任意妄为。他在进行翻译之前,一定会经过慎重选择,希望将具有人文精神、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而不是给他们译介应景的甚至充满萎靡颓废色彩的粗制滥作。为了使读者增加对英美文学作品的了解和兴趣,茅盾等人主张系统地、有步骤地将英美文学译介给国人,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对文学作品中涉及的西方社会背景和人物经历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来,有利于国人系统地认识和理解英美文学的整体面貌,了解西方的先进思想,拓宽国人的眼界。茅盾凭借其文学翻译工作对此功不可没,他的大量文学翻译作品也证明了他的价值。
三、背井离乡继续译事,强强联合揭露黑暗
1928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文化界进步人士采取残酷的迫害政策,茅盾由于牵连较广,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眼中的“重点人物”。考虑到个人安危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茅盾不得已选择逃离祖国,到日本暂避风头。他在日本生活了近两年,背井离乡、生活清苦,但他依旧笔耕不辍,在英美文学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近两年时间里,他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了《北欧神话》、《西洋文学通论》、《希腊神话》等著作,译文总字数超过二十万。1930年,茅盾从日本回国,经人介绍结识了美国的史沫莱特。她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女文学家,当时正在上海从事《中国呼声》与《中国论坛》的英文期刊出版工作。在史沫莱特的帮助和介绍下,茅盾得到了为这两份英文期刊撰写稿件的工作,并因此安顿了生活。与茅盾一起为这两份期刊写稿的还有鲁迅。后来茅盾、鲁迅与史沫莱特经常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联手合作,创作、翻译、出版了不少优秀作品。例如他们合作编印了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艺术版画,为美国、欧洲的多家杂志社撰写关于中国时局的文章,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各领域进步人士的摧残与压迫。1946年,茅盾的文学翻译重点向苏联文学倾斜,他通过英文转译了苏联小说《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团的儿子》、《人民是不朽的》等,获得了中苏两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茅盾也因此在该年年末受邀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对苏联进行访问。他将在苏联的见闻编辑成册,出版了《杂谈苏联》、《苏联见闻录》、《游苏日记》等书籍,向中国社会详细介绍了苏联战后重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期间,也通过直引、转引等方式译介了欧美关于苏联情况的文章和著作。新中国成立前夕,茅盾兴奋地几乎夜夜难眠,他将激动的心情转化为文学翻译的动力,一口气翻译了大量欧美文学作品。他在《文学》的翻译专刊上发表了经他之笔翻译的荷兰小说家提巴克所作的《改变》,还在被压迫民族文学专刊上发表了经他之笔翻译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土耳其等国文学家的大量作品,并据此撰写了一篇名为《英文的弱小民族文学史之类》的论文。茅盾以自己辛勤的文学翻译实践和作品极大鼓舞了广大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勇气与信心。
四、翻译标准殊途同归,注重神韵注入新风
一、翻译教学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
英汉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不同而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不同文化导致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事物的认识提供了不同的框架和视角,展现了中西文化发展的独特性。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的不同。翻译是一种细致的思维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此,翻译要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利用另一种语言予以再现,同时涉及到语言及文化背景的研究。翻译中许多微妙的语义变化源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倾向性,只有充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内涵,才能深入了解语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克服不同的文化障碍,从而做到英汉翻译对等。基于此,教师要把英美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介绍英美历史、英美地理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增加中外语言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做到翻译顺畅,表达准确无误。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不断传输和熏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状况,减少学生理解翻译材料的障碍,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在正式的商务场合,面对来自不同民族的合作伙伴,针对不同情况如何表达、哪些话题需要回避等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若对英语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容不了解,容易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若忽视文化差异会导致译文孤立而不被理解。为此,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要关注文化背景差异,把语言翻译与社会发展背景联系起来,这直接关系到今后与外商交往的结果。在经济、营销、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堂上除了讲授词汇的文化内涵外,还要导入相关的商务文化,包括英美民族在商业活动中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方法、商业心理、商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教师可利用英语视频和电影进行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交际情景,从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蕴。另外,还可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交流,积极参加英美国家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使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翻译水平。
二、翻译材料与方法要适应各专业需求
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专业特色和职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翻译材料要和各专业课程相联系,以实用性为主,这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真正期待,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表意清楚,让所有读者读懂翻译内容。翻译文章前,先通篇阅读掌握英语文章大意,正式翻译时要仔细读懂每段的大意。同时,翻译文章还要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另外,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含义,准确表达原文内容,精通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掌握各专业语言表达特点及规律,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当然,不同专业翻译的标准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充实翻译材料,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搜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用材料,并讲授一些专门用途英语词汇、常用句式和翻译技能,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下面着重谈几个专业的翻译选材与方法。目前,不少企业事业单位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其精通会计英语翻译,运用英语处理会计业务,用英文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算账、报账、账务处理等。会计专业的英语翻译材料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特殊句式,如翻译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账表单据。且会计英语文献中复杂长句较多,为了表意清晰,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倒译、分译、增译、省译等方法。旅游英语翻译是指向外国游客介绍中国旅游景点、特色民俗等相关内容,便于外国游客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为其选择关于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历史著名人物、各民族人文风俗、文化常识、各地区地理风貌、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现状、教育制度、各民族家庭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材料。旅游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表达准确明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和领悟。由于旅游资料的独有特点,为了使景点和风俗在翻译中不失去原来蕴含的内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在忠于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增译和意译,以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法律英语翻译主要涉及法律知识、英汉语言和翻译技能三个方面。译者除了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外,还要擅长法律英语这一专门用途英语。法律翻译材料通常包括法律文书翻译、合同翻译、诉讼类文书翻译、判决翻译、法庭口译、法学论文翻译、涉外公证文书翻译、判例翻译等。法律英语具有规定性、约束性、用词严谨、行文庄重的特性,所以,法律英语翻译要求客观、精确,不能添加感情色彩,确保翻译内容与原文等同,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维护法律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在新闻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的《金融时报》等财经新闻报刊作为教学补充资料。由于思维习惯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报刊的新闻标题不一定选择直译,必要时可依据整篇文章的主体内容进行重新命题。
三、翻译实训要适应各专业需求
实训是一种综合化、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模式,是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训可以增加实践经验,降低就业风险,增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缩短工作适应期。翻译教学本身枯燥乏味,但翻译实训是情景教学,可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翻译实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翻译实训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在英语语言表达、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非英语专业的翻译实训强调英语语言结合专业技能,突出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不同专业的英语翻译实训内容、模式不尽相同,教师应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外英语翻译实训活动。
(一)校内翻译实训校内翻译实训主要是指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定期组织各类英语翻译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发展水平提供实训资料,创设任务情境,组织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任务分配、责任落实以及如何进行信息资料的查找和分析等指导工作。对于经济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可围绕经济专题展开。经济翻译专业性强、难度大、要求高,翻译实训要注重训练专业用词造句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通过翻译专题文章,模拟经济业务交易,可拓展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和经济专业的英语表达能力。另外,可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求职面试训练,演练面试的全过程,以锻炼学生制作英文简历、语言表达和应对考官的能力。也可采用模拟训练法,指导学生分组成立模拟公司,进行商务、贸易活动,包括从建立业务关系到签订合同、安排装运、交货等各个环节的演练。国际商务专业英语强调商务沟通能力,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与同事、老板以及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商务英语还涉及很多西方的先进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商务英语翻译主要应用于正式的商务交流场合,用语和格式正式,行文格式标准、规范,尤其是商务英文邮件的翻译、商务合同的拟定、商务谈判、接待外商等更是如此。学生在实训中利用课堂所学的英语知识和基本的商务谈判技巧完成交易过程。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内容主要有:(1)列举日常用品的商标,从翻译标准的角度对商标的翻译进行评价。(2)翻译公司简介,包括公司名称、公司性质、经营范围、商业宣传、公司地址及联系方式,并学习公司简介中常用词汇和表达法的翻译。(3)翻译商务信函,介绍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商务信函翻译的原则和标准。(4)收集产品说明书及英文对照翻译材料,学习说明书的结构和语言特点。(5)翻译商务合同,了解合同构成、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发现自身的价值、找到学习动力、获得成就感。
(二)校外实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需要到学院联系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实习,观摩参与实习单位的贸易活动,亲身体验英语翻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联系外国客户、介绍产品、讨价还价、外贸谈判、签合同、备货、制单、商检、报关、发货、催款、导游、文秘、管理工作等。大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初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商务活动、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及各种销售手段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校外实习,增加了学生社会阅历,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竞争意识,了解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全球一体化的同时带来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宽阔的国际视野、较高的组织、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熟悉中外文化和对外交往礼仪,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之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中国文化方面的综合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外语文化教学中来,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中国文化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2.1熟悉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载体,充当着两种文化的使者。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中西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然而,“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在英语教学中也十分普遍。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圣诞节”或“情人节”时滔滔不绝,当谈及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的话题时如“元宵节”(LanternFestival)、“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等,却因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而面露难色。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都只是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强调英语与商务的结合,而忽略了对中国文化涵养的关注(谭莉,2015)。这种文化缺失,势必会阻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甚至在商务活动中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从而削弱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2.2熟悉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文化能够为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活生生的语境,而外语学习则是表达中国文化的有效手段(王佳棋,2009)。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诸如商务、旅游、外贸等商贸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仅仅把英语知识和商务技能相结合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把语言教学、商务活动和学生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在表达他们所熟悉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素材中,会感到愿意张嘴并有话可说,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自身的英语水平决定了商务沟通的成败与否。所以,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符合当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2.3熟悉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成功的英语学习是实现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进而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英语学习者要成功地表达中国文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积累;二是具有足够的英语词汇量和娴熟的翻译能力。随着“孔子学院”等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上的日益盛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商务活动中,也应该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使世界通过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璀璨文化,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需要。
3.将中国文化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
3.1强化教师和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平等交流的双向意识外语教师是英语知识的直接传播者,他们的教学理念、中国文化底蕴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输入。目前,广大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令人堪忧,在教学中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轻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外语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对双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以及用外语准确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其次,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虚拟的文化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讲授,同时辅助中国文化的准确英语表达或描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必将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促进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只有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外语教师应让学习者真正明白,强调单方面地追捧西方文化,忽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种误解。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理解目的语文化与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的能力,包括察觉和处理两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是丢弃自己已有的社会文化身份,假扮是英语母语者(Kramsch,2006:81)。”外语学习者应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精髓所在。
3.2增加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上的比重英语教材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合理的教材内容和构思对学生的文化学习成效至关重要。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反映中国文化内容的课文比例较小。大部分的教材引进的都是国外原版的语言和文化材料,选录的都是西方的评论、故事及其他体裁的篇章(周艳艳,2014)。这些教材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需求,却未能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全部需求。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应该重新考虑教材的文化定位,合理配置教材中各种文化含量的比例,适当增加中国文学和反映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英文材料是必需也是必要的。在题材选择上,可以选入经典中国文学译文和中国作家写中国文化的素材,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译本中的篇章、语言大师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等等。这些作品在选入教材时,可以采用全英文式的,也可以采用汉英对照式。在文章的视角选取上,可以选择外国人看中国的题材或者中国人在国外的文化碰撞案列。由于教学大纲指挥棒的作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偏重语言训练,对文化知识的课程注意不够,致使学生知识面偏窄。在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介绍中国文化传统课程的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课程可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通史、古代诗词及名著赏析、对外汉语教学等课程,应体现哲学、历史、宗教、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等中国文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人文涵养。这种良好的中国文化学习氛围,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中引入中国文化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加强跨文化比较,通过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分析,在加深对本族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宽容和理解,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加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宽容、理解和尊重,弥补中国学生主体文化知识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抵御英美文化的冲击,保持中国文化身份,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李娅琳,2009)。
中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著的关注、介绍乃至,是所有人文学者不能回避,且应积极参与之事,如此可预学术之流。近些年伴随着《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专刊,海外中国学论著等丛书的相继出版,一批位于学术前沿的,用新理论、新法重新整理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外研究成果开始得到相应地重视和有系统地引进,借此“”之桥,中外学者关于“国学”诸种问题的讨论有了质的飞跃。但伴随着这种交流,“汉学论著”作为一种不同以往的的新内容,面临考验,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一些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我看来问题出于两面:一,汉学论著著作既非文艺作品,也不是科技论文,但它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对它的要求者的专业功力和外语水平同样不凡。而目前我们的一些者往往偏重一面,或者满腹经纶但文晦涩,全失原作的风格;或者行文流畅但疏漏百出,使原意走样,不免贻笑大。二,由于这项工作兴未艾,既缺乏经验的累积,又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因而出现作品的水平良莠不齐,、校等编辑、出版流程较为混乱等问题。以下就我所见汉学论著作品中的一些情状,尤其是审读美国学者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的中稿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对原则和规范的理解。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著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文难于处理。所以文化上的,包括汉文人名、中文史料、历史背景的还原就成了首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汉文人名的还原。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马克斯·韦伯所著《儒教与道教》一书在描述汉代儒士反对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时,把反对者“PenPiao”为“彭彪”(第页,注),但实际上此人当为“班彪”。
又《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艾尔曼著,赵刚,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倒数第行:“储同舒(音,Ch’uTung-Tsu)《清代中国地政府》,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此处把“Ch’uTung-Tsu”误为“储同舒”,实际应为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历史学专家,著有《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年)一书的“瞿同祖”先生。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年)一书中第页有语:“可敦尽管还保留着这些野蛮的生活风俗,但她很信任中国大臣汉延惠,后者使契丹人开始走向文明。”文中“可敦”即指辽国萧后,那么中国大臣当为“韩延徽”,不知成“汉延惠”的史料来源是什么?
又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注,Villageandtownlifein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者仅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LiKung和Liang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LiKung回国任教,而Liang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Li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Li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查找LiangYu-kao更加困难,因为其始终旅居国外,本国很可能没有介绍他的专文。只好仍以陶氏为线索,终于在多卷本的辞书《北大人》中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另一作者LiangYu-kao的中文名为“梁宇皋”。
类似情况还有何兆武、何冰两位先生所狄百瑞《东亚的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文下注②:“见于君芳《Chung-fenMing-pen与禅》,载陈学霖与狄百瑞编《元代思想: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年)”。此处未的“Chung-fenMing-pen”应为元代禅师“明本(字中峰)”,英文遂写成“中峰明本”。有关资料可参考《元故天目山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和尚行录》和《天目中峰广录》。(见《碛砂藏》-册;或参见《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续藏经》--,商务印书馆,民国初年。)
1科学引文索引的本质
科学引文索引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以S.C.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和E.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3]。SCI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6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而且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最初SCI数据库是通过引文检索功能查找相关研究课题早期、当时和最近的学术文献,获取论文摘要并记录所引用参考文献、被引用情况及相关文献[4]。1992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被汤姆森科技收购,之后成立了ThomsonISI。2008年ISI又被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公司接手经营,并成为该公司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的主要部分。汤森路透公司2015年宣布将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IP&Science)出售,接盘手是2个非学术机构,中国科研界高度关注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业务和科学信息业务的易主,其主要原因是该公司计划出售的拳头产品科学引文索引和影响因子贯穿着每一个中国科技工作者从毕业到晋升职称等的职业发展道路。最初的SCI拥有者也并非汤森路透,此次只是商业上的二次易主而已,本质上是基于利润与市场的商业行为,这就让国内科学界明白了SCI的本质。
1.1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局限性
SCI数据库对英、美、荷兰等以英语为母语或常用语国家的期刊和论文反映得较全面,而对非英语国家的刊物和论文的反映极为不全面。在被SCI收录期刊的国家分布上,由于语言种类、收录历史等原因,存在严重失衡。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英美等国家期刊被大量收录,占被收录期刊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有些国家被收录的期刊只有几种或几十种,如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仅仅被收录了148种[5]。由于SCI检索系统语言的局限性,不仅中国还有德国、法国、西班牙等语种国家的期刊出版中大量用非英语撰写的论文无法被SCI收录。SCI收录期刊的97%是英文期刊,同时被引频次是SCI选刊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由于许多科研人员主要阅读英文文献,导致使用非英语撰写的论文即使学术质量再高也很少被阅读,因此这些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自然不会太好而导致其不能被SCI收录。
1.2影响因子的初衷及误用
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6]。影响因子概念是1975年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参考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的学术水平并无直接联系[7],仅仅说明了该期刊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其本身并不能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期刊影响因子与其所属学科或研究领域有关,不同学科之间期刊的影响因子没有可比性;同一期刊不同论文的被引率差别很大,论文的被引频次决定了期刊的影响因子,但论文并不会因为其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而一定能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只是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最好论文的能力[8]。许多研究人员都努力将其文章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虽然SCI期刊学术论文是国内外衡量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个别科学家因其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而获得了不成比例的奖励回报,于是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受到了一定的扭曲,导致了不正当或不诚实行为的产生,例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系“有意造假”。实际上,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论文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论文的影响力是不全面的[9]。不论文章还是学术期刊,影响力也不等于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关注其他并非重要的事项。葛墨林院士指出,近年来唯论文至上的评价模式被无限推广到所有科技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并已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1.3《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在中国科研界高度重视和关注
SCI及IF的同时,国际学术界却对如何评价SCI及IF有清醒的认识。2013年5月在线的《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由包括《科学》总编辑BruceAlberts、美国科学促进会等全球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和75个科学团体联合签署,旨在改进评估科研产出质量的方式,这包括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单一指标(尤其是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家个体的贡献,提出评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2017年4月,《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SirPhil-ipCampbell代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该宣言明确反对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研究人员个人工作绩效[10]。《自然》及其子刊长期以来发表了多篇社论,强调传统期刊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呼吁改用更加全面的科研评估模式[11],并宣布改造期刊影响因子,重塑期刊评价体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谢克曼决定他所在的实验室将不在世界顶级期刊《细胞》《自然》《科学》上,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他认为科学界扭曲了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本质上不是衡量知识价值的初衷,只是数十年前图书管理员决定其所在机构订阅期刊的参考标准[12]。生命科学领域中全球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学术组织———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SocietyforMicrobiology,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宣称放弃影响因子,以后将不再公布期刊影响因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还原了SCI及IF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