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需求分析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深入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进行仔细调研,按照毕业论文开展的阶段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然后划分了系统用户的角色并基于这些角色完成了系统的用例分析,分析了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最后得出系统功能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
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1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1基于数字化医疗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1需求分析
1.1.1管理人员需求分析:管理人员要求能够管理本院的员工基本信息、著作、论文、科研项目及成果、科研奖励等日常工作,同时,管理课题的申报、审批、合同、检查、结题等管理,同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1.1.2科研人员的需求分析:普通科研人员只能浏览本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所有系统使用者还关心系统的界面是否有好,容易操作;是否能减轻日常科研活动的工作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整个业务流程;是否方便查询历史数据等。
1.1.3维护人员的需求分析:一个可维护性好,适应性强的系统能够大大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系统维护人员的需求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更新等不可或缺的维护功能。
1.2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系统功能分析:综合现行国内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用户需求,提出基于数字化医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1.2.1信息:主要用于政策性文件(如新闻、通知等)以及材料性文件(如项目申报表、项目开题报告表、结题报告表、专利申请表等文档的下载)。
1.2.2科研人员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科研项目、在线申报、通知系统、意见反馈。个人科研项目可以管理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线申报项目用于在线申报课题。接收通知和文件接受管理部门及系统的通知。意见反馈用于提交相关反馈意见至管理部门或系统维护部门。
专门用途英语,或称特殊用途英语,即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教学研究尤其受到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关注。这是由于ESP将英语教学和学生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十分适应。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使今后的研究者对当前国内高职英语的ESP教学实践研究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并进行后续的研究,本文从笔者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出发,对近五年国内在此主题所做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此主题的内容、特点、研究启示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国内近五年对高职
英语ESP教学的实践研究
首先,这里的“实践研究”不是指学术论文分类中的“实证研究”,而是指对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研究。
根据T.Hutchinson和A.Waters的论述,ESP教学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实践性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材选取和编写、教学技巧、学习效果评估和师资培养。对于这些方面,国内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课程设置的研究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是ESP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它从实践上将ESP与EGP彻底区别开来。T.Hutchinson和A.Waters指出:“真正把ESP与EGP区分开来的是对需求的意识,而不是需求本身。”很多学者都意识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强调运用ESP关于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性教学,改变高职教育中没有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现状。需求分析包括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Needs)和学习分析(LearningNeeds)两方面,而目标情景分析又包括三个因素:社会需求(Necessities)、自身不足(Lacks)及自身意愿(Wants)。获取需求分析的信息就要进行实际调查。龚兵(2005)从社会需求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他采取了收集和研究招聘广告以及访谈的调查方法,得出关于课程设置的结论:“外语教学更应适应变化,以适合学生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设置来取代传统的设置。”并进一步提出关于课程设置的具体的构思,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顾月秋等(2003)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目标情景分析,重点调查了学生的自身意愿。通过调查,顾月秋等发现学生的愿望与我们实际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差距,并指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学生的认可,而“以语言实践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已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对于高职ESP教学的现状,几位学者都指出,其课程设置存在沿袭普通本科院校模式、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因而,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这是教学目标和定位不准的问题,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葛诗利(2006)总结了高职ESP现行课程设置的三个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设置专科学生后两年的英语课程给出了四条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汤小叶(2007)倡导将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认为专门用途英语(ESP)将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进的有效途径。他强调需求分析,重视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并对用技能法和过程法来设计ESP课程表示赞同,同时建议在课程设计中设置真实的语言环境,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还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张伟、付大安(2007)根据需求分析理论,肯定了许多专家(许小贞等)倡导的3S中心教学模式,提倡创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社会需求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需求分析中,目标情景分析考虑的是结果需求,学习分析考虑的是过程需求。学者大都考虑目标情景分析,而较少研究学习分析。
关于教学大纲设计的研究教学大纲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简要说明和介绍性文件,在开展ESP教学前要事先设计好教学大纲,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汤小叶(2007)指出,制定教学大纲首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仔细的分析,主要分析项目包括年龄、一般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英语基础、学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学习要求、学习习惯等;然后进行“需要”分析,因为ESP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章文君(2007)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分学期对教学任务内容作了划定。关于教学大纲的使用,笔者所收集的研究论文中还没有涉及。
《图书馆研究杂志》2015年第二期
1Scopus引文分析
1.1引文年代分析本文对注明出版年代的4020篇引文文献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1995年以前引文文献共计820篇,占总量的20.4%,这表明核学科研究对早年文献还有很大需求,有必要购买期刊回溯库、出版年较早的图书、会议论文集。
1.2引文类型分析本文仅对标有ISSN号的437种期刊的2632篇引文文献进行了准确的文献类型区分,分类依据是将引文文献的ISSN号与Scopus来源出版物列表中的ISSN号对比匹配,共匹配上420种2603篇引文文献。具体情况见表3。笔者对未注明ISSN号的引文文献做了粗略整理,约有80%为中外文期刊;用“Proceeding”一词检索,可检索出38种47篇会议论文集;用“handbook”一词检索,可检索出17种图书,被引次数为31。可见,未注明ISSN号的引文文献统计数据并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期刊是核学科所需主要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期刊。其次为会议论文集。外文图书尽管所占比例较小,但对其也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工具类图书。
1.3高频被引文献保障情况在4054篇被引文献中,被引次数高于30次文献均为期刊,具体引用情况及馆藏保障情况见表4。高频被引文献统计结果表明,电子文献保障率为87.5%,纸质文献保障率为25%,SDOL、CNKI数据库为核学科主要使用数据库,其中一些期刊为OA资源,涉及核能、物理、化学三个学科,高频被引文献馆藏保障情况稍有欠缺。“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ournalsDigitalArchive”“Taylor&FrancisJournalsComplete”这两个数据库未被保障,馆藏虽拥有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ournalsDigitalArchive回溯库、JournalofNuclear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纸质版,但由于数据库收录年限与文献载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频被引文献的使用,笔者认为应考虑购买这两种期刊的电子版。
1.4小结综上所述,核学科文献需求以外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为辅,会议论文集、图书为补充;高频被引用文献均为专业性较强的同行评议期刊,集中在SDOL、CNKI数据库中,其中两种期刊保障情况欠佳。被引文献年代跨越度较大,1995~2010年出版的文献是文献需求的主体。
2专家访谈记录分析
笔者对我校核学院3个研究方向的9位专家进行了访谈。3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核化工、核仿真、核安全与防护,专家团队由2位教授、6位副教授、1位讲师组成,访谈内容围绕文献资源需求展开。专家们表示:图书馆现有资源可以满足部分需求,还有一些文献资源需要补充,具体文献需求内容及解决方式见表5。从表5可看出,我校核学院专家对各类型文献资源均有需求,对应解决方式多种。在专家提出的24项具体需求中,通过增加经费支出,采购电子期刊、数据库及会议论文集可以解决10项需求问题,占总数的41.7%;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有效联系,获取相应文献资源的有8项,占总数的33.3%;通过提升采访人员服务质量、增加采购文献种类等方式可以满足需求的有6项,占总数的25%。可见,经费保障是重点。
摘要:现如今提倡“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也跟上互联网的步伐,逐渐信息化,智能化。在作者就读的高校中,毕业生的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管理以及资料报存工作,全都是由人工操作来完成的。为了节省时间,以及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学校需要搭建基于JSP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易用的平台。
关键词:JSP;设计;毕业论文
1概述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大学生毕业必修课题,为更好的培养分析和解析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展现自己大学期间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大多数大学的教务系统并没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因此大学每次在这一领域投入了无数资源。为了解决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不合理,方便学生与指导老师完成毕业设计,非常需要针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量身设计一个信息管理系统。
2需求分析
根据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功能需求,以及已参考的资料,本系统按功能分成管理员,教师,学生3参与者。管理员拥有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最大权限,主要负责对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及毕业设计初期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的管理。教师主要负责设计课题题目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督促学生完成相应进度的任务,评审论文。学生待管理员和教师的前期工作完成后,公布毕业课题后,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分三个志愿梯度选择课题,然后等待指导老师确认选人结果,即可开始着手毕业设计并按进度提交相应的成果。
3系统设计
3.1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科研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势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如何对学校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高效、安全的保存、处理、统计、加工等管理操作,将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高校必由之路。系统功能的分析与数据的结构关联及使用都首先反映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数据库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方法、步骤、技术等如下:
1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个系及教师的分工协作。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处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门)科研管理、个人科研信息查询、校级科研项目整体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定、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应细分为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信息。
2用户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是直接面向网上办公的,必须适应所服务环境的各类操作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科研处、各院系(或部门)、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2.1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只能按姓名来浏览个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论文、著作、项目成果等)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
2.2各院系(或部门)
1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也存在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着重视理论和技术、轻视实践、忽视运作(指推广应用和运营)等问题。其特点是:①在办学机制上,基本是以学校为中心,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②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③在师资建设方面,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④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⑤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缺乏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出现了片面强调实践环节、不重视理论基础、忽视“运作”的问题,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比重摇摆不定、没有一个既定的方针、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因此,探索一条新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就必须从解决上述“脱节”着手。
2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SE-CDIO方法
鉴于传统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存在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行的脱节,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全过程指导教学过程,这与软件工程硕士培养需求非常吻合。为此,我们结合国情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软件工程相结合,提出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SE-CDIO方法(SE是软件工程的英文缩写),实施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改革与创新。SE-CDIO方法的内涵是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进一步说,它是与软件生命周期紧密结合而提出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软件生命周期为载体,集构思(理论)、设计(技术)、实现(落实)和运作(推广应用和运营)于一体,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各阶段有机联系地学习,经历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运营的全过程,让理论、技术、实践、运营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各阶段的要求如下:(1)构思阶段(C):运用软件工程原理,构思学生毕业论文所需研发的项目。该项目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背景相关,在分析、思考、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并按照国家标准《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2)设计阶段(D):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和接口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再认识,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设计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3)实现阶段(I):在计算机上完全实现软件系统并完成所有测试。本阶段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并按照国标完成软件测试报告软件产品规格说明等相关文档的编制,完成全部源代码的编写。(4)运作阶段(O):实现软件系统的运营,包括建立应用、营销和服务渠道,让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后完成软件产品运作总结(国标没有规定,由教师确定写作大纲)及其他相关文档。
3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SE-CDIO为指导的软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过程由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活动组成。需要说明的是,Petri网是1962年由德国科学家C.A.Petri在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创立的一种网状结构,被称为“Petri网”[7]。Petri网是一个四元组Σ=(P,T,F,M),其中:①P∪T≠f,习惯称P为库所集,T为变迁集;②P∩T=f;③F(P×T)∪(T×P),称F为流关系;④映射M:P→{0,1,2,3}称为Petri网的一个标识。通常用M0表示Petri网的初始标识。通常,为了图形化的直观表示接口Petri网,用圆圈表示P中的元素,用矩形框表示T中的元素,用有向边表示F中的元素,若(x,y)∈F,则从x到y画一条有向边。
3.1构思活动的细化过程
构思活动输入“研发项目的想法”,输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其细化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选择需求分析方法是指学生可以选择采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或结构化分析方法,对研发项目进行需求分析。若采用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活动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用例图和用例说明,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概念类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方法,则业务需求描述需采用流程图,给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功能需求分析需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给出具体的功能需求描述;数据需求分析需采用IPO(inputprocessoutput)图,给出具体的数据需求描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需采用文本方式,给出具体的非功能需求描述。
[论文关键词]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较多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培训人员从事培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培训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培训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培训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个人而言,培训是员工本文从员工培训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员工培训需求,探讨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方法设计,优化设计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流程,得出了企业员工培训改进策略,总结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设计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案,有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一、员工培训的概念
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有助于提高员工学习与工作相关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在或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总要受到实际工作的挑战,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难以有效地扮演好各自的职业角色。为保证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就必须对本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分析是设计培训项目、建立评估模型的基础。培训研究表明,企业组织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
从组织角度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通常可以了解实现企业目标需要的技能、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情况、竞争对手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