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

学校智慧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学校智慧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学校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环境建设与实践策略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依托中关村“信息技术高地”的优势,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最早的践行者之一。2014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向智慧教育发展,海淀区成立了“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海淀区将通过区级“三通两平台”建设,构建区域型智慧教育公共服务环境,实现国家平台、市级平台、区级平台以及学校间的有机联动,有效推动海淀区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

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四级联通互动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础,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设基本完成,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0%的学校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虽然海淀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网络建设的统筹和引领需要加强;区校基础网络信息系统在系统选型、数据交互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一同步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此外,学校带宽普遍偏低、网络设备更新滞后、无线网络未能全面覆盖、网络认证未做区级统一管理,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海淀区教委对全区312家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勘测,提出建设架构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缆专网,光缆专网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的容量设计得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光缆专网建设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为主干网络及81个单位接入,铺缆258公里;二期建设网络安全和190个单位接入,铺缆282公里;三期建设主要为辅助环网和41所他办、民办学校接入,铺缆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缆专网将形成分校本校、集团学区、区校通体的智慧教育互联互通体系构成,为教育管理、办学组成和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区域无线网络,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在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对全区248个校区174所中小学进行项目调研及设计筹备,对全区648栋楼房、4270间平房、14448间教育教学总房量及11421间普通教室做了覆盖结构和覆盖比率分析,对全区43204台台式机、21616台笔记本电脑、10634个教学平板电脑、约17500余部移动电话等抽样数据进行了组网模式和应用测评分析。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了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涉及57所学校3122间室,二期建设涉及75所学校5138间室,三期涉及57所学校5205间室,三期投资估算总计1.7亿元。项目建设方案经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区经信办专家评审一致通过,专家完全同意项目设定的三期建设目标,同意无线网络控制、认证和管理方式,对项目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暂不进行全区100%无缝覆盖的建设决策表示肯定。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将突破教室、办公室和场馆的空间限制,为我区推行移动学习、师生上网行为管控、教育信息免费推送、教育传媒移动覆盖,城域网内免费电话、人员定位、移动监控等应用打好基础。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视讯服务平台是海淀区面对不断扩大的跨校区网络化、可视化交流沟通需求采取的一大举措,是利用网络视频、移动通讯等新型技术,将海淀区教委所属学校的会议室、场馆、教师桌面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连接,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视频业务支撑环境。继而,基于该支撑环境建立网络视频互动、移动个人终端业务交流、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等可视化教学综合应用,开展教研教学视频活动。为跨区观摩、全区协同、校间交流、校内沟通、对口援助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提高海淀区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视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电话、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学校教学业务的多样性:(1)全校日常工作开展。当召开全校大会时,各分校参会人员无需到本校集会,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就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会议内容汇报和工作安排。(2)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视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将本校或协作校的名师教学课堂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与目标(学校)教室实现互动教学。(3)录课教室转播。通过录课教室转播后将图像视频源信号由管理员接入到视讯服务平台中,实现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区范围内的师生观摩学习。二是协助完善教学业务。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支撑更多的应用场景:(1)快速灵活多样的快速响应方式。平台建设完成后,校领导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通过主控中心的视讯设备快速接入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实现远程指挥与远程互动的功能;领导之间还可以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导;教委各部门(科室)可以通过主控中心及桌面视讯终端系统召开中小学校领导的会议。(2)召开应急视频会议。平台支持以海淀教委总部为主控中心的调度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支持中小学局点作为临时主控中心,支持召开教委总部、其他中小学局点参与高清会议;支持通过教委总部的授权可以任意一个中小学校作为主控中心,召开部分系统高清会议,整体系统能够稳步提高海淀教委总部与下属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沟通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的速度。(3)远程应急指挥。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可以对前端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远程遥控指挥,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从2015年5月开始,对全区在会议、培训、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对312家单位、区教委所属17568名教师、204227位学生和我区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线进行了行政距离、业务距离和机动距离等多方面测算,设计设定了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视讯平台建设框架。其中,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由14个学区集会会场、10所中学和6所幼儿园组成,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就其经济性而言,由于三网一体的自建特性,全区每年教育系统内电话通讯将实现免费互通,教师个人和教育办公经费共节约资金至少600万元,其他相关的会务费、燃油费、餐饮费、课时费等累积节省至少1200万元。2014年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申报的软件开发项目资金总计为5.5亿元。就开发内容和结构而言,成本高、产出低、重复性和技术面窄等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在指导学校使用生均经费以满足当前应用的同时,着手创建两大智慧平台,以之为枢纽激发我区教育智慧迸发。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继续阅读

浅析无锡地区智慧教育建设应用与实践

[摘要]“互联网+”行动计划于2015年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基于这一背景实施智慧教育建设。从学校、教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及市民的角度分别确立建设预设目标,强化平台构建并给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期待能够让智慧教育平台助力教育教学。

[关键词]无锡地区、智慧教育建设、应用与实践

一、建设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是通过新形态的互联网连接引发创新和融合,从而催化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在“互联网+”下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惠民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模式创新,探索教育发展在“两聚一高”新实践中重要作用,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2016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印发《无锡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无锡市教育局印发《无锡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将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列为重点工程。按照规划要求,依托无锡市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形成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全力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建设目标

学生:满足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便利地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提供教研教学的辅助支撑,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并建设教学类工具和软件系统。学校: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效能,促进校际的交流和合作为各级学校提供智慧校园服务以及配套的管理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平台的建设,促进区域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局:规范信息标准,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管理公共云服务,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效率。市民:完善教育信息公开,为市民公众提供实时、可靠的教育资讯服务,提供多样的社会化教育服务,建立开放的市民教育体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共网络环境2015年启动建设全国首创的无锡无线教育城域网,在教育城域网中心端部署无线控制平台、实名认证平台、资源分发平台和运维管理平台。学校仅需安装无线热点即可组建与校园网、城域网融合的无线校园网,为学校无线网络建设减低了技术难度和经费投入,实现了无线校园网的统一安全管控和校际间无线漫游应用,为全市智慧校园建设、智慧课堂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继续阅读

智慧校园期刊论文发展研究

在各类学校纷纷建设数字化校园之际,为规范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2018年4月我国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1],明确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原则、模式、内容、流程,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功能做了详细的说明。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的基础,对智慧校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只有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化建设,才有可能建成为智慧校园[2],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3]。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工具,对筛选出的有代表性的智慧校园相关文献从年度发文数量、研究机构、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智慧校园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同时总结一些结论,为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了充分了解智慧校园发展情况,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2009-2019年近十年的期刊论文作为样本,期刊论文类别为SCI、EI来源、CSSCI、核心期刊,去掉了CSCD论文,以“智慧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191篇,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工具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智慧校园建设情况,同时预测智慧校园发展趋势。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可以探测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探测、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的变化趋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相互关系[4]。

2利用CiteSpace定量分析

2.1文献年度分布

继续阅读

哲学智慧对学生教育工作的影响

1统筹兼顾,全面照顾学生的能力

不同个体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体,就是一个小的系统。一个个班级就会组成大的学校系统。学校的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培育起来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密码和发展路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学会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知识,要进行历史的梳理和横向的切断面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的逻辑的思考能力。在学生的荣誉、干部的选拨、发展机会等方面尽可能的寻求平衡。

2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温暖的话,都会给学生很多的暗示和鼓励。教师不能用老眼光看学生,不能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把学生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会发展变化,我们教师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发展,启迪学生的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思路,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尽可能找到和学生能接受的相近教育的切入点。

3机动灵活,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往往良莠不齐,不论是学习、思想、工作、卫生、纪律、规范等方面有时候会向两极化发展。在这样矛盾状态下,如何实现矛盾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智慧。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有特长,可能有其他同学没有的优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应该努力实现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现在流行的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就是基于学生差异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和满足。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让那些学习上困难的学生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只要条件变化了,矛盾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积极促成矛盾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是教育工作的愿望达成的积极追求。

4超前认识,提升把握方向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应该有远见,因为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环境、家庭、社会、学校、时代共同成就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学校一进校门,就应该得到一份成长计划,让学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各种职业的性格要求、能力要求、特长要求、兴趣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职业规划理论告诉我们,做过规划的人生和没有规划的人生,其发展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不要做拐杖,应该成为领航者,哪里是泥泞,哪里是沼泽,不必要人人试错来得到这样的认识。

继续阅读

教育教学管理中智慧校园建设作用分析

【关键词】智慧校园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作用

搭载信息化技术,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智慧校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1智慧校园建设

1.1智慧校园建设情况

(1)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化程度不足,难以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最终呈现出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2)当前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没有得到统一,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导致信息互通方面存在障碍,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的提升。

1.2建设智慧校园的作用

校园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现代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智慧校园中的智能设备可以让在教学评价阶段更加客观公正。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各种数据信息,从而提升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还能充分利用智能设备降低工作量,从而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智慧校园的建设在本质上而言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改善管理质量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作用的措施

继续阅读

基于云技术开展智慧型体育课的策略探讨

《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年第9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我国体育课中采用云技术智慧教学的原理、功能特征、发展前景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探究。我国智慧型体育课在短暂的时间内逐步兴起,经过初步萌芽发展之后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爆发式地进入学校教学中。目前,利用云技术开展智慧型体育课已经初具实用价值,其前景是可以预见的。开展智慧型体育课,需要充分发挥其特点及优势,合理地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运用,开展智慧型体育课的具体策略研究。在贯彻实施智慧课程的过程中,需逐步实现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分类实施,育人为本、专业引领,根据问题、精准发力。

关键词:云技术;智慧型体育课;策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一点点涉入到体育健康领域。我们身边的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除了智能手表,运动手环以外,还有鞋子、衣服、眼镜等等。最近美国的研究者提出,可穿戴设备在教育事业中有着无限的前景。英国研究者拉尔夫默瑟总结在教育阶段进行可穿戴设备试验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历程进行自我追踪,促进学习变量的统计测量。在我国,近几年智慧器械正逐步进入体育教育领域。如:青岛市实验小学创新学生健康监测管理方式;宁波的中小学生逐步推广戴着运动手环上体育课;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北校区等几所学校,一种新兴的“智能体育课”正悄然兴起,孩子们佩戴智能腕带,在体育老师指导下进行锻炼,老师通过手机APP对学生的锻炼负荷进行监测。

一、明确核心概念

(一)云技术

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

(二)智慧型体育课

继续阅读

公共教育学实践智慧的缺失

一、教师实践智慧在教育学课程中的现实遭遇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教育学》教材有200多种,所有的教材有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德育智体美劳、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传统理论内容均占据了大量课程内容,高师教育学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教材的编写大都采用演绎法,先有许多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推演,强调学科内容的逻辑系统性,适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但忽视教育实践现状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习惯于用科学概念来描述教育,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忘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存在。尽管许多有使命感的大学教师力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疏远公共教育学的现状。”师范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情境。调研、把握教育现象与问题,是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前提。教育学课程往往忽视实践探索,不能以调查研究所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和真实案例把脉当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某些教材呈现的一些案例往往也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课程内容缺乏真实而坚实的实践支撑。

(二)课程实施重预设,轻生成和体验,缺乏开放性教育学课程实施常常停留于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显性的结论性知识的层面,而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智慧发展能够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隐性知识、实践知识的构建,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不需实践也不需体验通过听听背背学到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只能、也只为解决考试之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有所撼动,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意义甚微。有些教师实施课程时,运用案例教学法,但通常是:教师呈现一个个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相关教育学原理进行思考回答。如此的设计,只是就“问题”而论“教育实践”,而不是就“案例”体验“教育实践”,学生读着案例,思考着答案,收获的是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而不能获得教育实践体验,案例教学未能体现教育实践的真谛和蕴意。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基本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以课本、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开放性。总之,目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还是基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工具层次的“知识中心”模式,课程实施中缺乏活动体验。学生的认知停留于书本知识,没有或者不能进行亲身实践的活动,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传授,但学生失去的是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和对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的感悟。

(三)课程评价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全面性、预见性多数院校教育学课程评价实施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中填空题、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赋分比例较高,即使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往往测试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思辨,学生往往只需记忆教材知识点就可得高分,然而这种高分对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时的态度、情感、行为缺乏预见性。这种看似公正、科学的评价忽视了教育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实践性、复杂性,把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知识化、书本化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狭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以上现状造成学生饱学教育学而不能解决来源于教育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情境中的一系列实际复杂问题,很多初任教师反应当他们开始正式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没有做好充分应对准备的问题情境,面对着极其复杂的教学场景,常常会发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片“沼泽似的低谷”中,以至于会受到强烈的“现实震撼”。“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所需要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教育理论、走出教育理论、基于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教学、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融入真实教育情境的课程设计。其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智慧,初步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的构建

(一)强调生成性、表现性三维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从理论上说,课程目标设计应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育学课程目标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性、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将目标的设计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时,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表述。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的实质就是改变“主知主义”的课程传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注重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行的共生共长。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源泉,但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不能忽视教育理论的作用。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从教育主体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前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发展共享理解。据此,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掌握教育方法与技能,养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其次要树立在教育情景中反思的意识;再次要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据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教育现实,培养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的能力与习惯。教师拥有教育理论知识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形成实践智慧,“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实践智慧强调教师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据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形成卓越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育实践观。教育学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程目标应强调课程三维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课程、发展课程、评价课程。“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二)课程内容体系应加强案例研究,突出情境体验,密切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实践的操练是培养师范生实践智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无法直接用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无法预测教育情境。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和思考。因此,课程设计应突出情境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狄尔泰(W.Dilthey)认为,自然的各种关联可依据可实证的事实加以说明,人的内心生活的各种关联只能在其对整体的理解中演示[10]2。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育学教材应精选出案例材料。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1]7案例是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选出的真实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这些真实的情境与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世界具有真实的联系,富有实践意义,其中存在着问题及其解决,都来自于实践的、服务实践。学生通过感知这些事例,如同进人特定的情景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案例中的“现实”对接起来,学生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对实践有了明晰的体验。案例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案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多种课程资源启用起来。学生通过案例去探索其背后的教育理论,能主动构建一个与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实践智慧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课程实施要强调与中小学的合作,注重活动体验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大学不能完全提供这个特殊的环境,基础教育则为师范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在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论述中,舒尔曼和佐藤学等学者在强调实践智慧的个体性之外,也指出合作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据此,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力争建立大中小学合作制度。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创设了教育学教学的实践场域,可以让学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学生的感官,发挥学生的潜能,获得教育体验,升华教育教学情感,提升实践行为,养成学生的实践智慧。

继续阅读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应用现状探析

摘要:“互联网+”教育经历了数字校园、智能校园及智慧校园三个发展阶段,而顺应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智慧校园,更加强调智能、便捷、以人为本的应用服务。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智慧校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建设应用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为同类高职院校提供参考,促进高校各项业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校园;应用现状

智慧校园是各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主要的建设方向,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与科研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其蓝图被描绘为: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这当然需要各高校从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信息化到顶层设计等各方面做出努力,而最终惠及于民,即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才具备真正的价值。

一、“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重要性

关于智慧校园的定义,很多学者专家都认为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即为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环境。

1.智慧校园建设是“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新阶段。

游娟(2016)提出“互联网+”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各高校应抓住机会提升建设效率。[1]“互联网+”教育经历了数字校园、智能校园及智慧校园三个发展阶段,智慧校园更强调数据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对学习、科研、工作、生活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和服务。

2.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