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学校心理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学校心理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学校心理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与师生关系构建

摘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要求社会多方面的共同介入,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主导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融洽的师生关系不单是教学任务的继续推进,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协作配合,只有驾驭了师生各自的心理活动特征,才可以外化为在行动上采纳准确的教育活动,激励融洽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关键词:心理教育;师生关系;构建

一.学校心理教育与师生关系

(一)认识的意义融洽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教育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首先是古老教育思想的禁锢。古老教育思想认为,老师是权威的代表,学生就应当听从老师的所有分排与指导,这就很大程度妨碍了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也要思考别人的自由发展,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相互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和学习互动也应当尊重如此的关系。当前的社会是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入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西方文化思想教育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既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互相交换,但也产生了许多解不开的问题。联系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现实,探求教育教学师生关系互动成为迫切的研究课题。

(二)认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是“我―你”的关系,而不应是“我―他”的关系。人是互相联系的高级动物,具有极大的能动性,能够创造很多有形的东西,也能够改进很多无形的东西,比如师生关系。交流对话在师生关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交流就不会发现对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交流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老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站在独自立场的两个世界的对话。

二.新时期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当师生间出现种种失调的关系时,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还影响学生个性发展。恶劣的师生关系还将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表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那么在新时期又如何形成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呢?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条件:1.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平等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任何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都是不稳固的,不利于教育的。平等不但是指师生权力上的平等,更是师生人性上平等、人格上平等。民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民主的具体体现,没有民主谈不上平等,没有平等,民主如海市蜃楼。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2.融洽愉悦的感情体现: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必定会带来神奇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学生,爱学生必须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3.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时代的发展赋予教学相长这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教育思想以新的内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在这一环境下生长的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多。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现实,重审师生关系,培养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

继续阅读

心理教育语文学科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继续阅读

茶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倡导和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其心理教育成效显著提升。然而目前心理教育在倡导与发展中,依然存在文化理念缺失、价值元素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均影响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效果。所以,在整个心理教育活动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理念、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推动茶文化理念的传承和最佳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教育中茶文化倡导的价值与问题,最后提出茶文化与心理教育结合发展方式,以此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茶文化;心理教育;应用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很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不少高校在心理教育中依然存在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从而容易使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与心理教育相融合,运用茶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

1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历程,在先前时期主要形成了神农煮茶的传说,此时茶叶主要被药用,由于茶叶具有清热解毒和调理肠胃的功能,因此被广泛运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被作为蔬菜进行食用。直至隋唐时期,茶叶才从药用和食用逐步形成一种文化。中国茶文化经历悠久历史,发展深受古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影响,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解读茶文化的内涵,能够发现其中渗透出的儒家和思想,道家无为思想以及禅宗的禅茶一味思想。中国饮茶历史十分久远,在唐朝时期,则形成三沸饮茶文化,到宋朝时期形成斗茶的传统,伴随社会发展与不断进步,饮茶文化逐渐更加将就,形成专门的茶道。茶叶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同时由于茶具有清香、味苦的特点,饮茶者在闻香与品味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远离尘世的纷扰,脱离世俗的喧嚣,逐渐摆脱心中各种烦闷和困扰,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淡然,降低自身的心理压力。另外,传统茶文化在人际交流与情感维系方面,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叙旧时往往喜爱泡一杯热茶,慢慢品尝与聊天,与三两好友谈天说地,茶衬托着别样的韵味。

2茶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倡导价值

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主要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中,茶文化也是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因为茶文化形成过程比较漫长,所以在发展期间蕴含很多清净典雅等自然特性,更是在唐代时期将茶文化与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观念之间融合。从而形成大量优秀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推动其独特价值传承与发展。在心理教育中倡导与应用茶文化,可以发挥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引导作用。天人合一简而言之就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等原则,进而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人文精神来自于本土的道家思想,通过其中的人文精神更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茶文化中包含人文精神特点,塑造了茶悠远、淡雅、脱俗等自然特性,其人文精神和茶所特有的品质更是与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相同之处。茶文化在吸取道家人文内涵之后,更是通过茶文化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体现出来。在外在方面,饮茶者需要将饮茶和大自然结合一起,选择一些自然植物制造的茶具、茶桌,以及没有污染的泉水等,突出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在内在方面,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更是与饮茶者的性情融为一体,通过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时刻影响饮茶者的言行举止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当前,在心理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良好价值观,感受茶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在心理教育中倡导和应用茶文化,能够将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作用发挥出来,通过中庸思想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和生活。中庸思想来源于儒家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基本价值观念。中庸思想并非退缩、明哲保身、消极等错误观点,而是强调在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时都要秉持恰当适度和客观冷静的态度,从而通过不偏激、不消沉的意识,锤炼出深沉而理性的内心。中庸思想和心理教育的结合,可以有效锤炼受教育者平和淡然、文明高尚的民族性格。而且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也可以推动受教育者在心理教育中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感受品茶、饮茶过程中的一种淡然、冷静的内心。除此之外,茶文化中包含许多自然特性,还充满着十分深奥的辩证理念,通过这些教育内容和思想可以培养学生以及受教育者宠辱不惊、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3现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困境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立高水平的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势必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心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但纵观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心理教育专业师资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育教师,往往由德育处的行政人员或其他科任教师担任,极少中职学校拥有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而且数量有限,甚至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仅仅充当“应急人员”或“花瓶”,更谈不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然而中职学校解决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匮乏的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基于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心理教育的可利用因素,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探究出一套合适的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可利用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缺乏,业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一个瓶颈,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整个学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恶性循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但从中职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仍然可以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可利用因素。为数较少的专任心理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既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达成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潜能开发的目标,也要通过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达成调适性目标,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以及对精神问题的及时转介。这种“双重角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较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发挥持续性影响作用,课堂中的“心理成长”难以适时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此外,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性认识,认为心理咨询是针对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心理咨询往往是以“一对一”的模式开展,惠及面较窄,仅能进行“补救式”的辅导,因而大多数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辅导。

正由于专任心理教师的匮乏,导致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影响有限,因而应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主体数量上,学科教师人数多,如果他们都能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极大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其次,从学科教学内容与过程上来说,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有些学科教学内容甚至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例如政治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音乐艺术课程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有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间接的联系,例如,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意志力的培养。此外,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与管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等都能够构成隐性的心理教育资源,甚至产生超过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作用。所以若能较好地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主题将会极大拓展。再次,从影响上来看,学科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较为持续,有利于课堂中“心理的成长”稳定与迁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作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科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课堂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积极作用,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剥离开来,难以真正做到“融入、渗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成为“一纸空文”。更为甚者,学科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主观意识强烈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得法,也未能做到适时、适度、灵活、有效地进行学科渗透工作。

此外,作为负责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从个人影响角度来说,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和机会较多,其处事的行为习惯、对事态度、情绪表现及人格特征都成为学生模仿对象,都易给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造成影响;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各项日常工作,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与学生交流、谈话本身就具有心理教育的成分,班主任可以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甚至有学者将班主任称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本身也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从班级组织者角度看,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对科任教师进行组织协调与沟通,与科任教师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学生、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晰的把握,学生有生活、学习上的烦恼也最愿意跟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最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但是某些班主任由于缺乏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往往强调自我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采用简单的言语疏导与沟通,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真正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往往关注整个班集体,难以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专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因此,有必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将专职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经过的一定的组织和架构建立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团队效率的最大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一个高效的教师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良好的组织形式及相应的评估与反思机制。

继续阅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关系中,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人的心理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起着维持、调节、控制、统合等作用。心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就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活动中去。心理是思想的基础,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因此,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内容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其它各育相辅相成。只有准确地把握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关系,并落实到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目前,学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被社会各界及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着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忽视主体的差异性。一些心理教师习惯于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自居,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对学生不进行认真调查及心理测评,不进行综合素质摸底,对他们的基本情况、智力状况、个性特征与气质类型、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以及职业能力倾向等不仔细了解。在心理教育中,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要求学生,使用单一的雷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不能有的放矢,使教育带有很大盲目性,缺少针对性,脱离了学生的教育实际。

第二,课程和教育割裂,方法单一。心理教育在有的学校变成了一个脱离德育、智育、体育的单独领域,使之从完整的教育中被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配备专业的老师,或设立单独的机构来实施,这使得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个或某一些教师的任务,造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的脱节。同时教育方法局限于课堂讲授、心理辅导与咨询几种。并且有的学校的心理教育采用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心理教育就是给学生诊治心理疾病的,把心理教育的老师看成是心理医生,学生怕被当成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不敢找老师沟通,心理教育被人为的设置了障碍。

第三,心理教育的师资水平、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有些心理教育教师自身存在心理素质问题。学生的素质是由教师本身的素质来培养和塑造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有健康的心态。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学校没有素质较高的心理教师和建立起心理教师的考核机制。因此,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和健全心理教师考核机制,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强化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1.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作前提,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心理教育新理念

继续阅读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新经济杂志》2014年第Z1期

1、自我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

自我认知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必需的心理硬件。但往往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赏识。在心理问题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应该让患者做到以下几点:

1.1客观认识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敢于尝试,勇于验证,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1.2正确对待自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忽视或故意掩藏自身的缺点,当然也要敢于肯定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

1.3有效管理自我。我们要对自己进行检查、督促。做到自知,自尊,自爱,自勉,自警。在可自控的范围内管理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认知,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能够运用健康、合理的实践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能在顺境中做到不懈怠,以进取作为向前动力,在逆境中不气馁,把失败作为进步的阶梯。有效的管理自身的心智与情感,有的放矢的调节心理环境。

2、心理辅导也需要有实践的融入

在对一位高校的心理辅导室老师进行采访时,老师提到,我们现在的心理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平面上,我们同学需要的是实践性心理教育,如今的教育往往是不够的。我们也因此第一次萌生了实践教育这个想法。当被问及如今的心理教育还存在着什么样的缺陷时,老师向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学生自己主动来心理辅导室的频率很小;大学生心理辅导不深入人心,缺乏实践;学校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也屡见不鲜;呼吁心理辅导与实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实际中背道而驰等高校及社会现存问题都亟待解决。其实,经过我们的分析这样的情况还大有存在,所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身实践,就是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来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大学生的压力重组,例如:编排心理情景剧,但这往往对于心理教育的效果不那么明显。就拿心理情景剧大赛来说,多数人看重的是其比赛结果或是情景剧的趣味性,心理教育却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人心。

继续阅读

互联网络在校园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阐述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从宣传心理知识、完善系统的心理教育机制,做好心理教育维护、建立“特别关注”学生网络台账档案、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优化网络心理课程设计、完善健康教育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教育,网络心理。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不断升级,大数据将我们包裹,网络已无孔不入,它成为每个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疑,大学生群体作为使用网络最活跃群体之一,网络对大学生群体影响是不可替代、潜移默化的。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革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是大势所趋。这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运用网络,更高效地开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

1基于互联网的心理教育特点

网络平台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在很多高校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上对心理教育内容是缺失的。在很多教育管理者的认知中,仍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对网络宣传心理教育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状态这方面基本没有作为。没有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开设网络平台的专门模块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数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知识的时候还是照本宣科主要停留在一些基本概念、特征、发展进程和高深理论分析等方面。这些往往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用性不强,长此以往,整个教学过程和实施内容不能适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往往造成学生会对心理健康知识不感兴趣,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不能识别和判断的情况。队伍专业程度。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大部分高校、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构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主力,承担所带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只有很少一部分辅导员是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还有一部分辅导员本身不是学习心理专业的,但是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而剩余的辅导员专业能力亟待提高,很难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大学生棘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网络监管力度。信息化管理处对学生网络监管力度不足。一些认识偏差、不明真相学生将学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的不实报道、过激言论转发到学校的网站、贴吧。评论墙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疯狂的转发。在学校里网络上,没有被及时清除,造成一些不当言论散播。网络并没有及时进行辟谣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一定不良后果。

2基于互联网络的健康教学实践

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宣传心理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线下心理教育和线上心理教育相互结合。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心理知识的宣教渗透日常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大学生经常点击的系部网站、微博、抖音、公众号中推出系列专题心理知识,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普及心理知识,例如通过分享微视频、优秀动画、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推文、线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以相对轻松的方式了解到应该掌握的心理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完善系统的心理教育机制,做好心理教育维护。安全无小事,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由弱到强”,而教育工作者在干预的时候要做到“由强到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做好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维护,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从源头入手建立;杜绝心理安全隐患;形成心理安全的氛围。要注重心理预警维护,建立三色多层级预警机制。黄色预警代表存在潜藏隐患,橙色预警代表构成威胁,红色预警代表构成严重威胁。当心理安全危机出现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危机。事后,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和心理引导。建立“特别关注”学生网络台账档案。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排查,在特殊群体学生筛查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建立网络台账档案。特殊群体学生大致按照类别划分:特困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学生)、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孤儿、残疾烈士子女、曾患有精神疾病或者家庭有精神疾病的学生、心灵脆弱的学生、离异家庭学生突遭家庭变故、受到人际交往严重困扰的学生。对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判,结合多方意见进行心理问题风险评估。将风险等级较高的学生筛选出来,列入“特别关注”系列,建立学生网络台账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帮扶。并将帮扶时段、措施、成效及时计入网络台账档案。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根据本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对学生上网时间大数据的统计,大部分的学生上网时间每天高达8h左右,很大一部分学生会用一部分时间浏览学校的热点,宣传墙、还有一些学生会对学校内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站上对一些事件的叙述存在夸张和歪曲,一些同学的观点偏激、认知错误。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对一些言论不当、错误导向,负能量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过滤和清理,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娱乐时间,共建积极健康校园网络环境。优化网络心理课程设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根据心理健康课程和网络素养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短的现状,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优化心理健康课程网课的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计主要思路要注重时代的主旋律,以知识为核心,情感为纽带,真正用心用情进行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要以课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取向要注意心理化取向、生活化取向、问题化取向、螺旋化取向。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要注重耻感与耻感教育,敬畏感与敬畏教育(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对信仰)、责任感与责任教育(个人、家庭、集体)、攀比心与攀比教育、公益心与公益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一方面各高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水平,邀请更多专业的、自身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学专家对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学生辅导员进行定期网络专题线上培训,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知识、识别和判断、干预与解决的技巧进行培训,对棘手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交流。还可以对扩大培训面积,对学生中的班长、心理委员进行线上培训,事后组织沙龙座谈,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对自己和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识别和判断。

继续阅读

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

部分同学进取意识淡漠,人生观、价值观不确定、不牢固,荣誉感、廉耻感降低,认为在学校只要能把所学技能掌握个差不多,将来有个岗位、有碗饭吃,对父母有个交待就行了,至于别的什么只要不出事儿都无所谓了等等,很容易放松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四是自我约束意识相对不强。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可塑期、逆反心理较重的生理期,对于家庭、社会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判别、抵御能力,很容易产生良莠不分、正恶颠倒、盲目效仿甚至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给个人前程及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综合中职生上述思想行为特点,及时有效开展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和首位的管理教育,导正中职生人生航向,引导他们摒弃各种不良思想、心理和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才兼备有用人才。

一是端正招生中的宣传导向。有的学校为抢生源,完成招生任务,不惜开展虚假宣传,骗取学生和家长信任。而入学后的情况却与招生宣传严重不符,很容易在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上当受骗感觉,给学校管理教育埋下祸根隐患。所以,招生中要切实树立为学生、为学生家庭、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不误人子弟,不弄虚作假。

二是净化学校人文环境。要着力加强学校风气建设,校领导、每一位老师都要真正模范带头,为人师表,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坚决做到;要求学生不去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去做。要让学生在日常点滴的言传身教中,自觉接受正风的熏陶,催生学生思想行为上做好人、走正道、争先进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入学教育。中职生和其他同龄在校学生一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良好扎实的入学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中职教育的起点上,就牢固树立和端正远大理想,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正人生航向,更有益于激发广大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源动力,帮助他们自觉端正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纠正与其年龄、职业不相适应的不良意识和行为。

四是要开展好经常性的德育教育活动。要加大对德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带动德育教育;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思想上打烙印、受启迪;要大力选树、培养、宣传、重奖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模范人物,让中职学生在思想上把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拉近、化小、变实,做到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形成氛围、形成风气;要建立德育考评、监督和表彰机制,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争先。

五是要注重把法纪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范畴。要把以校规、《刑法》等为主的法纪教育活动,纳入管理教育、德育教育内容,通过表奖守纪和处理违纪正反两方面典型、请司法专业人员进校园宣讲、走出去组织参观监狱倾听罪犯忏悔、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法律竞赛、案例分析、法庭进校园等等手段渠道,强化广大中职学生铸牢思想道德防线和法规意识,争做遵纪守法好学生,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注重心理教育疏导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可以使部分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得到有效心理安抚、治疗和控制,并且为他们创造平等时间空间环境,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和演变为思想意识及涉法问题,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有意识地培养心理咨询师,建立校园心理咨询站,购置心理咨询触摸屏,打造为有心理问题同学保密的良好环境。

作者:丁晓丹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