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心理教育课堂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心理教育课堂

茶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倡导和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其心理教育成效显著提升。然而目前心理教育在倡导与发展中,依然存在文化理念缺失、价值元素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均影响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效果。所以,在整个心理教育活动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理念、教育元素融入其中,推动茶文化理念的传承和最佳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教育中茶文化倡导的价值与问题,最后提出茶文化与心理教育结合发展方式,以此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茶文化;心理教育;应用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很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不少高校在心理教育中依然存在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从而容易使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与心理教育相融合,运用茶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

1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阶段性的发展历程,在先前时期主要形成了神农煮茶的传说,此时茶叶主要被药用,由于茶叶具有清热解毒和调理肠胃的功能,因此被广泛运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被作为蔬菜进行食用。直至隋唐时期,茶叶才从药用和食用逐步形成一种文化。中国茶文化经历悠久历史,发展深受古代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的影响,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解读茶文化的内涵,能够发现其中渗透出的儒家和思想,道家无为思想以及禅宗的禅茶一味思想。中国饮茶历史十分久远,在唐朝时期,则形成三沸饮茶文化,到宋朝时期形成斗茶的传统,伴随社会发展与不断进步,饮茶文化逐渐更加将就,形成专门的茶道。茶叶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同时由于茶具有清香、味苦的特点,饮茶者在闻香与品味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远离尘世的纷扰,脱离世俗的喧嚣,逐渐摆脱心中各种烦闷和困扰,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淡然,降低自身的心理压力。另外,传统茶文化在人际交流与情感维系方面,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叙旧时往往喜爱泡一杯热茶,慢慢品尝与聊天,与三两好友谈天说地,茶衬托着别样的韵味。

2茶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倡导价值

中国茶文化在发展中,主要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中,茶文化也是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因为茶文化形成过程比较漫长,所以在发展期间蕴含很多清净典雅等自然特性,更是在唐代时期将茶文化与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观念之间融合。从而形成大量优秀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推动其独特价值传承与发展。在心理教育中倡导与应用茶文化,可以发挥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引导作用。天人合一简而言之就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等原则,进而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人文精神来自于本土的道家思想,通过其中的人文精神更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茶文化中包含人文精神特点,塑造了茶悠远、淡雅、脱俗等自然特性,其人文精神和茶所特有的品质更是与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相同之处。茶文化在吸取道家人文内涵之后,更是通过茶文化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体现出来。在外在方面,饮茶者需要将饮茶和大自然结合一起,选择一些自然植物制造的茶具、茶桌,以及没有污染的泉水等,突出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在内在方面,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更是与饮茶者的性情融为一体,通过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时刻影响饮茶者的言行举止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当前,在心理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良好价值观,感受茶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在心理教育中倡导和应用茶文化,能够将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作用发挥出来,通过中庸思想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学习和生活。中庸思想来源于儒家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基本价值观念。中庸思想并非退缩、明哲保身、消极等错误观点,而是强调在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时都要秉持恰当适度和客观冷静的态度,从而通过不偏激、不消沉的意识,锤炼出深沉而理性的内心。中庸思想和心理教育的结合,可以有效锤炼受教育者平和淡然、文明高尚的民族性格。而且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也可以推动受教育者在心理教育中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感受品茶、饮茶过程中的一种淡然、冷静的内心。除此之外,茶文化中包含许多自然特性,还充满着十分深奥的辩证理念,通过这些教育内容和思想可以培养学生以及受教育者宠辱不惊、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3现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促进心智与个性发展及提高综合素质。当前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的实效性。如何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院校;心理健康;实效性

1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概况

1.1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首先是缺乏动力,易受干扰。职业院校学生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学习被动;同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诸如校园恋爱、网络游戏以及娱乐场所等的外界诱惑。其次是缺乏自信,较为逆反。成绩低于预期升学失败、单亲或经济基础不好的家庭背景往往是造成职业院校学生普遍信心缺失的原因;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行为叛逆,抽烟、酗酒、违纪等行为随之而来。第三是观念未定型,敏感冲动。由于年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渴望受到关注和认同,多数通过夸张的发型和服饰和另类的言行等彰显个性,同时对他人不易形成认同,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矛盾。

1.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以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认知和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以及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径等,在教学形式上多以大课方式开展,教学场地以教室为主,教学课时安排上则是每星期1至2学时,考核方式多为开卷、随堂考或提交小论文等形式。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改良颇多,但在实效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现存问题

继续阅读

职业素养制度的建构

作者:张雷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

能力提升计划

(一)人文素质提升

1.思想品德教育。以和职业道德、企业精神、社会公德、法律规范等为主要学习、研讨、交流内容,组织开展专题论坛、生产见习、素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活动。

2.职业大讲堂。依托合作企业,融通企业文化和校园育人文化精髓,开设人文讲堂、企业家讲堂、名师讲堂、成功论坛等各种专题讲座,构建人文精神、企业文化、创新意识等为基本内涵的讲堂体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满足职业岗位心理需求的准备。建立新生入学心理状况普查制度、建立重点对象心理档案;结合学生岗位特点开展自信心辅导、学生与员工身份转换期间的心理辅导等心理干预活动;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站建设,实现自助式心理教育。

(二)职业素质拓展

1.沟通技能教育。通过开设职业沟通技能课,提高学生沟通技巧;通过社团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沟通能力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听说写能力、与人合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继续阅读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困境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立高水平的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势必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心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但纵观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心理教育专业师资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育教师,往往由德育处的行政人员或其他科任教师担任,极少中职学校拥有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而且数量有限,甚至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仅仅充当“应急人员”或“花瓶”,更谈不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然而中职学校解决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匮乏的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基于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心理教育的可利用因素,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探究出一套合适的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可利用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缺乏,业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一个瓶颈,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整个学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恶性循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但从中职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仍然可以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可利用因素。为数较少的专任心理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既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达成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潜能开发的目标,也要通过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达成调适性目标,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以及对精神问题的及时转介。这种“双重角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较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发挥持续性影响作用,课堂中的“心理成长”难以适时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此外,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性认识,认为心理咨询是针对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心理咨询往往是以“一对一”的模式开展,惠及面较窄,仅能进行“补救式”的辅导,因而大多数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辅导。

正由于专任心理教师的匮乏,导致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影响有限,因而应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主体数量上,学科教师人数多,如果他们都能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极大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其次,从学科教学内容与过程上来说,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有些学科教学内容甚至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例如政治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音乐艺术课程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有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间接的联系,例如,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意志力的培养。此外,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与管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等都能够构成隐性的心理教育资源,甚至产生超过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作用。所以若能较好地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主题将会极大拓展。再次,从影响上来看,学科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较为持续,有利于课堂中“心理的成长”稳定与迁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作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科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课堂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积极作用,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剥离开来,难以真正做到“融入、渗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成为“一纸空文”。更为甚者,学科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主观意识强烈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得法,也未能做到适时、适度、灵活、有效地进行学科渗透工作。

此外,作为负责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从个人影响角度来说,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和机会较多,其处事的行为习惯、对事态度、情绪表现及人格特征都成为学生模仿对象,都易给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造成影响;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各项日常工作,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与学生交流、谈话本身就具有心理教育的成分,班主任可以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甚至有学者将班主任称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本身也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从班级组织者角度看,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对科任教师进行组织协调与沟通,与科任教师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学生、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晰的把握,学生有生活、学习上的烦恼也最愿意跟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最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但是某些班主任由于缺乏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往往强调自我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采用简单的言语疏导与沟通,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真正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往往关注整个班集体,难以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专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因此,有必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将专职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经过的一定的组织和架构建立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团队效率的最大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一个高效的教师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良好的组织形式及相应的评估与反思机制。

继续阅读

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困境及出路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发挥着调整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完善个性发展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部改革文件规定各个高校都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国内的高校纷纷响应号召,重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虽然从目前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国高校实施的现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现实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解决方法,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寻找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困境;出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普及,信息化时代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对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虽然在生理发展方面已经渐趋成熟,但心理发展仍需亟待加强[1]。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作为家国前进的顶梁柱,大学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他们肩负着现代化建设事业普及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所以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面临困难学会摆正自我心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完善人生规划。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步晚,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所以现有的经验并不是很成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先后出台文件要求教育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但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实行方案,所以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诸多问题[2]。

(一)课程重视度不够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职能部门对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意义,虽然教育部要求以必修课程出现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但这项要求并没有落实到位。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误解,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在课程教学中,根本不关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只注重教师怎样在学期中考核,所以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从而也没有发挥出其作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由于国内对心理健康研究的时间短,所以在课程讲授时倾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着眼于矫治性与预防性,所以设置的学生发展目标重点偏低。教育部并没有对课程的属性做出规定,所以有些学校直接将其设置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要求学生背诵心理学相关知识,没有做到完善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得到提升,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地位。还有些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交织在一块,模糊了两者的概念。

(三)组织形式单一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习中的主体,但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仍然采用单一传统的讲授制。从课程性质来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研究不足,所以无法安排有效的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情感体验,从而忽视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和情感价值的塑造,无法有效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继续阅读

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构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继续阅读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育滞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步入正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有的学校授课老师非专业人员,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无法启发大的独立思维,大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老师固守“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扮演大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的角色,忽视大的心理成长规律;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定位出现两个误区,要么把心理健康课定位在心理学课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学校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1.课堂教学内容要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每次的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合理规划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将了解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建立合理认知、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认识职业特点和就业形势,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规划,旨在解决好大学生的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心理调适水平问题、择业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毕业生。心理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要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心理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继续阅读

心理教育语文学科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