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为科学理论范文

行为科学理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行为科学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运用行为

行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行为会计是会计学和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融合的边缘产物。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对会计信息乃至会计系统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对人类行为和行为决策的影响。它超越了传统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职能范围,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对会计信息乃至会计系统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对人类行为和行为决策的影响。

行为会计源于美国,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颇为重视,广泛开展研究和运用,使行为会计的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拓展和深化,成为当今世界会计中最有希望的会计发展新领域。笔者拟通过对行为会计的概述、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的描述性概括,促进对行为会计更加全面认识的形成,并就行为会计的发展前景作简要评述。

一、行为会计概述

1.行为会计的起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导致科技含量极高的新兴工业不断涌现,使生产过程日趋复杂,企业的传统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而引起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已经不仅限于依靠对“物”的管理和控制手段,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潜能挖掘和发挥。面对这种形势,就要求人们广泛地运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来研究生产过程中“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梅奥教授将这一实践上升到理论。形成了当今风靡全球的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雏型。这一理论的出现,使传统管理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会计理论学术界将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会计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时,导致行为会计学这一会计学科新分支的产生。行为会计学超出了传统会计的收集、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信息的职能范围,通过考虑人的行为同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某一组织社会性的一个侧面,成为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2.行为会计的定义AhmedBelkaoui在其著作《行为会计》中把行为会计描述为“行为科学在会计中的应用”,认为“行为会计将自身与这样的人类行为——即与会计信息和会计问题相关的人类行为联系起来”。T?Hofstedt和J?Kinard在发表的《行为会计研究的战略》一文中认为,行为会计研究是“关于会计人员、或受到会计机能(AccountingFunctions)和会计报告影响的非会计人员行为的研究”。GarySiegel在所著的《行为会计》中对行为会计作了如下描述:“行为会计阐述会计系统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行为与有效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和使用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人类行为与有效会计系统之间关系的考虑,行为会计反映一个组织的社会维度。因而,是为会计人员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必要补充”。由此可见,虽然对行为会计的表述稍有差异,但是都强调了行为会计是“关于会计与人类行为的科学”,认为行为会计超出了传统会计关于收集、确认、计量和报告财务信息的常规做法,它研究和处理的是会计与相关行为的关系,并与设计、构建和应用会计系统密切相关。

3.行为会计的基本内涵行为会计研究和处理的是会计与相关行为之间的关系,强调会计行为主体如何开展会计行为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还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对会计行为的反映作用,这与设计、构建和应用有效的会计系统密切相关。因此,行为会计是关于会计与人类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人为本的行为科学在会计领域应用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管理活动。新晨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与会计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与行为会计有关的各种当事人主要有:(1)企业或集团内部各种人员;(2)处于企业或集团外围的相关利益团体,包括股东、债权人、投资者以及税务机关、业务客户等;(3)管理当局、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或协会、政府组织;(4)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

继续阅读

书法艺术者的自我修养

一、书法艺术者的哲学境界

学习与创作书法,我们既要考虑形而下的东西,也要考虑形而上的东西,这是提高书法艺术内涵格调的重要方略。为此,书者应加强自己的哲学修养。

(一)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直到今天还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影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许多书者,并使他们具有儒家的人格特征。他们用这种人世的思想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因此,许多书者同时也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没有超然世外,而是紧密与社会相连,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仁”的思想也是许多书者的哲学思想,他们的书法也是在“仁”的格局中创作而成的。而“仁”要求人们在两个以上的人际关系中摆布事物。所以,中国书法的布局谋篇都体现出一个前后照应、左右关联、整体布局的特点。在书写内容上,许多书者把克己利人作为自己书作的主要内容。中国的书法作品常常悬挂于厅堂之上、公共场所,这除了有美的方面的考虑之外,主要还在于起教化的作用。书者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自觉提高儒学修养,吸收其中合理的思想成分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指南。第一,书者应系统学习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通读孔子的著作。第二,书者应走出自我的小圈子,逐步形成“仁”的品质。这可以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在社会交往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用这样的心态学习与创作书法能提高书法的境界。第三,书者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大智慧。儒家思想中的智是一种大智慧,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这种智慧却被忽视了。书者若能培养起自己的大智慧,则其书法会跃升到一种新的高度。

(二)道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出世”,强调“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之道。庄子认为,带上了社会性因素的一切准则、标准,都带有功利性质,都不应提倡。例如他认为,从社会标准看美.这种美即使再美都不是一种“大美”,“大美”应是宇宙天地自然的一种固有属性。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应当是以“虚静”为主要特征的人生。人要达到“虚静”的状态,必须去除各种功利思想,放弃各种欲望。反观我国许多学者、艺术家、书者,在大的社会氛围中.为了与社会保持协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在许多类似的书法展评活动中,书者们为了获奖,不得不迎合评委的意图,从而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对于这一现象,人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书法之美应是崇尚“虚静”之美,崇尚与自然契合之美,而不是以世俗、大众化为标准。所以说,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书者应该崇尚自然之道。在自然世界中陶冶性情,使自己具备恬淡宁静的品质,同时应取法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得人生的真谛与艺术的灵性。当前艺术界的功利色彩十分浓厚,书法界也不例外。功利性的想法与做法严重影响了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效果。因此,书者只有吸取道家关于去除功利的思想,书法艺术才会更纯粹、更富有品味。

(三)禅宗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就是禅。佛教认为,人的此生是苦海,感l生生命的存在没有实际的价值。佛具有集理智、情感与能力于一体的人格特点。但佛非万能,它只能教导人,不能赐人以解脱。这种思想对书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对书者做人观念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对他们幸福观的影响。幸福是对人生的体验,是对智慧的拥有,是精神层次的体验。中国从古至今的书者大多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一文化层面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禅宗思想对他们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次,对书者人生目标的影响。许多人放弃对高官厚禄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在这方面佛、道是一致的。中国古代一些书者走出了官场的藩篱。努力追求书法艺术。佛教认为,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对中国学者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于他们追求书法的创新。最后。对书者人生过程的影响。佛教所提倡的人格的完善,对中国历代书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启发。他们通过书法追求人生的智慧,领悟传统的文化.培养与发挥情感,提高凭借书法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禅宗的根本特征是在生命中求超越,在有限中求无限正因为如此,禅才能被中国人认可,并最终融会于宋明儒学的心性之学中。”禅宗讲究“本心即佛”,即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就可无视任何外在的束缚,可以不拘礼法,极尽洒脱。这是一种追求精神自我解脱的观念。正是这种直观的越时空、超功利的感受或体验方式,给艺术家,尤其是古代艺术家以深刻的启示,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注重心灵情感和想像在艺术创新中的作用,纵情地摆脱对外界景物的简单模仿与再现,从而执着追求“离形得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更高境界。书者应当从禅宗思想中学习以下几点:

继续阅读

职工培训方案设计建议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

继续阅读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完善

1崇政轻技等政治观念的束缚

自封建社会以来形成的政治权威的“官本位”意识,使“入仕”成为知识分子价值实现的独木桥,知识被当成了做官的敲门砖。在政府机构中做官,被看成是最有发展前途、最受人尊敬的人生道路选择。各种与军国事务无直接关系的学问统统被封建国家,也被一般文化人视为“无用之辩,不急之察”,被“弃而不治”。知识分子舍入仕途即无进身的阶梯,科学技术非直接服务于朝廷即无应有的地位。科学事业和科技人员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推崇政治,鄙薄技艺,成为整个国家时尚。读书人“必存高官,志在巨富”,对仕途的关心大大超过了对科学的爱好。为了做官,知识分子只能沿着统治者早已设计好的台阶攀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直至今天,这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形态仍在一定程度上羁绊着知识分子潜心科学研究,继续阻碍着科技的发展,政治仍在引导并支配着科学。有部分知识分子在官学合一制度下,不得不忙于政务,没有机会、没有条件从事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难以发挥他们在科学上的特长,也埋没了科学人才。尽管科学与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包括并不排除科学为政治服务的这层关系;但科学,如果沦为政治的婢女,那就丧失了自己独立探索真理的活力。严谨的科学研究应当是冷静的、无私的和远离政治的。科学为政治服务没有什么坏处,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从科学自身的发展目的来看,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未知事物的奥秘的,服务政治只能是科学效用的一个方面,不能做为科学功能的全部内涵,更不能当做科学本身的目的。(本文来自于《大众科技》杂志。《大众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2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科学的本质特征是探究,科学史展现的就是人类迈向未知的足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疑要依靠科学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科学精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强国就必须先强教育,这是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应当认识到,与物质资源相比,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头脑资源)是一个国家更宝贵的财富,千万不要让中国的精英学子得不到充分认可和发展,从而丧失了国家的竞争力。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有效的教育是首要途径。教育的核心是智力开发,开启受教育者的智慧大门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包括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大胆猜测、勇于想象的能力。

2.2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促进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行为科学技术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只有政治民主自由的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为人们探索未知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没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和多元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真正的思想解放;没有真正的思想解放,没有科学研究者的自由探索,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技术,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科学理论。大力促进科研活动由政府部门主导向民间的自由研究转移,使科学研究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学术自由活动,恢复科学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活动的自由和开放性质,让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不同观点公平竞争,营造一种能够让新思想、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的学术氛围。

2.3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政府资助基础研究以系统地、理性地认识自然规律为目的,它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它是诞生新技术的土壤,是涌现新发明的源泉。要想在科学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资助绝大部分都与应用有关,对基础研究普遍不太重视,但殊不知基础研究比应用研究重要得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改变科研课题的资助方式,改变课题资助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把有限的科研基金向基础研究倾斜。国家应当尽可能淡化科学研究的官方色彩,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舆论导向等各方面积极鼓励和促进基础研究。并且要适当放宽研究年限,减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缓解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之专心钻研,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

2.4推行多元化教育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推行多元化教育。加强多元化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熏陶,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坚持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坚持招生方式、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把科学置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目的也就是鼓励科学研究工作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找到通往真理的大门,这样的门或许不止一扇。多元文化蕴涵着多样化的思想;而多样化的思想是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内部实际上也蕴藏着不少有利于并能够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我们要发掘中华文明中这些因素。不管还有多长的路要走,中国一定会通过种种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经济大国扎实地迈向科技强国。

继续阅读

探求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合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差异性

(一)研究重点的差异性

经济学与管理学都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们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视角存在很大的区别。经济学是从经济视角出发,研究通过社会资源的利用与配置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利益,注重均衡,强调发展研究趋势,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强调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稀缺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对世界的解释,解释“是什么”的问题。管理学是以对人的管理为研究重点,应用性比较强,是从组织激励角度分析对组织资源的利用,注重不均衡,强调管理过程,研究重点是对世界的改造,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等理论都是根据组织提供的社会需要、经济刺激、价值体现等方面来配置组织资源的。

(二)研究方法的差异性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的内容,把社会经济分为诸多个体,对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这种研究具有抽象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整体性,它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再用系统论来分析构成组织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具体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理论或者逻辑上的预期模式到对预期模式的观察和检验,是演绎的;管理学是归纳性的,是对管理经验的总结与运用,从个别出发研究共性,管理学理论是为解释管理活动存在的。经济学采用定量分析法,管理学不仅使用定量分析法,还加之定性分析;经济学多关注人为假设,管理学多关注现实事件。在对数据的利用上,经济学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时从研究工作者或研究部门那里收集的不需要经济学家自己去收集;而管理学正好相反,管理学的研究数据都是管理学家们自己去寻找的。经济学对除经济资源外的其他资源采用定性化分析法,对经济资源的研究往往采用定量分析法;由于管理的行为比较复杂,数据信息也具有独特性,不好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因此管理学往往使用的是案例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差异性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根本的差异性,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场,市场是进行产品交换的主要场所,而现场是进行产品创造的主要场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对一般社会资源的利用,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对特定的组织资源的使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资源的使用方法,强调对使用方法的科学性选择,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如何激励和组织资源实现企业的使命;经济学研究侧重的是普遍现象与一般规律,方向比较宏观与共性,管理学研究侧重的是实际的方法与特殊性,方向比较微观与个性;经济学通过对人与企业的共性研究找出共性问题的解决办法,管理学认为人与企业在具有共性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个性,因此管理手段的选择也要依据他们的个性来选择。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结合性

继续阅读

略行为财务理论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继续阅读

当代建筑设计

摘要:经济发展和城市大量建设,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的设计机会。改革开放以来,虽不能说中国建筑界形成了设计流派,但近20年的建筑实践,建筑设计思想的倾向性还是明显的,出现了这样几种倾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倾向

1、民族形式的设计不是新生事物,它是历史上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由于建造的不经济性和施工的不合理性,以及新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体量的巨增等因素,“民族形式”的设计显现出不适应性。

2、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现代主义”设计像开闸的洪水,迅猛发展,遍地生根,许多建筑几乎都按“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设计,这一实用经济的设计思想仍将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建筑设计的基础。

3、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一种“前卫设计”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

4、新西洋建筑开始出现,运用西洋古典建筑片段形式作为建筑的造型手段,这些局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或是一种商业标志,若去掉这些附着物,完全是一副现代建筑的面目,出现这一设计倾向的社会根源或许在于人们的崇洋心理。

5、“乡土设计”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空间,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文化的根,但在追寻地方性的同时逐渐失去地方性。

6、智能化设计己有萌芽。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将完全进入全信息社会,高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流。

继续阅读

意义导向的产品设计论文

1用户对意义的需求性与模糊性

从事行为科学研究的奴廷对需要进行了解释。需要首先是指人类所固有的生长和发展中的基本动力,它是人通过自己行为与各种环境所构成的基本互动关系以及其发挥的特定作用等,由此可以看出一种新产品出现以前,人的需要就存在了。这种需要推动了行为和“事”的发生。人往往不知道或不能清楚表述自己需要什么,实际上反映出人对于接下来的事情并不知道具体如何开展,对解决问题具体方法的未知与模糊,比如当问消费者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厨房,有时候消费者并不清楚,当呈现给他一种或几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厨房时,用户或多或少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因此用户对产品意义是需要的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2设计的本质分析

"Design"来源于拉丁语"de+signare",其有4个层面的含义:(1)做一些东西出来;(2)通过设计的内容使其与别的物相区别;(3)使所做的东西具有意义;(4)设计的东西和它的拥有者、使用者或其他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美国克里彭朵夫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就是赋予物品意义,他认为设计包含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首先他认为设计的目标就是做一些新的以前从来没有的东西,而设计的另一个目的要让人对设计的东西可理解及认知,强调新设计物品在识别和理解与已有的存在有一定的联系性和相关性。这也就是他后来提出的产品语意学,从认知角度强调造型在使用情境中象征性意义和产品造型的自我说明意义。在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更多关注于产品的理解与认知问题,而赋予产品一个新的意义才是产品开发的根本。意大利索特萨斯曾说过:“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探讨社会的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设计是在论“事”,通过论事给予物品意义,也就是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做事的方法。基于此米兰理工大学罗伯特•维甘狄认为,设计驱动创新的核心也在于此,因此设计的魅力在于借用物给出做事方法,通过事情的完成,满足了人的需求。比如任天堂Wii电子游戏机,让一种遭父母反对、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玩的指尖游戏,变成了全家参与的、全身运动的游戏;Haier小小神童洗衣机使得随时洗、及时洗得以实现,尤其在夏季,再也不是把衣服攒到足够多等周末一起洗,该洗衣机呈现了一种新的洗衣习惯。产品意义见图1。产品意义受用户需求推动,但用户对具体需求内容存在模糊性,设计通过论“事”,借用物呈现了做事的方法,由设计生产制造商提出,因此当人们问及乔布斯是如何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大众需求时,乔布斯回答说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苹果会告诉他们。

3设计流程与方法模型构建

产品使用性和产品功能密切相关,因为产品最终表现是否完美取决于产品技术的高低。这时候企业最容易忽略产品最终意义而忙于技术改进与研发,而产品意义的忽略会阻碍企业产品创新。当然,技术革新也会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做事方法,最后带来了产品意义的变化。以意义改变为导向的技术革新和意义不变只改变技术的做法是不同的。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早期大多数产品都是舶来品,再加上国内企业特殊的发展历程,容易忽略对产品意义的思考。基于上文对产品意义的解析,构建意义导向下的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在此,设计流程分为穿入、穿出和穿出后3个阶段。设计过程见图2。

3.1穿入过程穿入过程其实为客观事实分析过程,也就是说设计一定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因为人生活在现实环境中,通过自己行为与环境构成互动关系。当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人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调整与环境构成的互动关系。凯根和沃格指出,分析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和先进技术等因素变化,是识别产品机会缺口的有效方法,因此设计不是拍脑袋或通过头脑风暴凭借一时灵感所能完成的。柯若斯在他的《设计研究》中指出,对于客观事实分析与问题归纳,不同的受试者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因此新的产品意义建立在对客观事实分析的基础上,但不会直接来源于此。

3.2穿出过程穿出过程为主观设计过程,人们有时把主观性看作一种贬义词,认为主观就是脱离实际,对客观的否定和背离,其实主观性不只具有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一面,还有深入实际、改造客观的一面,人正是由于主观性这一属性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体,因此产品意义寻找不是经过逻辑推理后所能获得的,也不是对客观存在意义的简单寻找,而是设计师或企业凭借自己的文化,基于客观事实分析后的主观活动,即给出对于事物看法以及事情如何开展的方法,这也是欧美企业更加注重设计师经验、直觉、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在设计中作用的原因。看似严谨细致的调研方法,不能代替设计师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在此阶段,企业习惯性地去寻找类似做法以效仿,往往丢失了赋予产品意义的机会。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