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有一种吸引力,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易相互亲近和理解,在接触后易产生类似的思维和外在行为;而在文化心理学中此现象又被称为:认同。在认同中又分为浅、中、深层次的认同,如:将某种习惯或行为归为浅层次;将某些思想观念归为中层次;将信仰、信念归为深层次。当然,文化不同其认同层次也会发生变化,而认同层次的界定范围是文化中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这就要实现深层次的认同。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决定因素是价值观。由此来看,高校校园文化若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就要在价值观上着手,树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发挥其作用,使之实现之前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功能,通过各种文化的影响因素和社会行为方式,实现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其实质是一种软约束力,使人们在精神和文化上达成某种程度的认同,协调人际间的关系,减少干扰、内耗及摩擦,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质的发展。校园文化为何具有规范功能,其原因在于它有一定的纪律和规范性。在校园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具有约束作用师生要认可并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同时,校园文化能起到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在思想认识问题方面的解决,其解决的最终成效表现在人们的行为变化上。因此,各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功能。
(三)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在生活中,人们会制定相应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行为准则,以此来实现对事业心和成功欲的满足。同样的,在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导向功能主要影响的是学校个体、整体在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两方面,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其达到学校的期望。因此,对于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自身系统价值,从而师生的价值取向也相应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规范标准,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起导向作用。
(四)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在群体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它能激发群体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让学生形成使命感,养成不断挑战自我与他人的热情,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它是挫折时坚持下去的信念,同时它能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不断朝着自己的远大目标前进。激励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校园人的工作、学习动机,让他们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为使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充分运用文化理论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参与方式民主化,以情感的注入增强群体意识,以人为本侧重自我的实现,从而得到价值观念的提高。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突出彰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个性。具体来说,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各种建筑物的风格、各类校园景观的形态展示、校园的个性色彩和学校的发展历史、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学校标识、师生关系、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制定实施的育人制度和各种教育教学标准等。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1.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灵魂统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校园各类建筑物的建设、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校园文化广场的风格、校园雕塑的制作、校志校史的撰写和校史馆的建设、校园传播设施、各种厅堂的陈设布置、板报窗栏、知识橱窗、文明礼仪标语、道路标识、智慧校园的各种设备设施等。这些广泛而复杂的元素,必须要由办学思想这一灵魂来统领。目前,不少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只当作校园环境的提质改造,没有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缺乏设计主旨的统领,极大地削弱了“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
2.精神文化建设品位有待提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校园精神文化,并在校园生活各个角落得以展现。但是不少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没有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校园标语空洞、不厚实,甚至于“雷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些极端的标语直接影响师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就一定要有品位、有内涵。3.制度文化落地机制尚未形成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由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所承载和体现。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其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教学标准、教学流程、岗位职责中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不少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不能落实落地,原因有二:一是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人治”思想严重,无视学校法规制度,背离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有制度无执行。好的制度,或因时间推移,或因领导更换,或因形势变化,既不修改也不执行,成为写在纸上的文字、贴在墙上的文稿和锁在抽屉里的文件,起不到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理论研究不深入。中小学校对校园文化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缺乏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来指导有品位、有个性、有魅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第二,认识不够深刻。校长或学校班子成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统筹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阶段性建设项目来实施,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只是从完成任务角度考虑,不能长期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取得真正实效。第三,创新意识缺乏。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达成的目的。有的学校每年都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班级活动,只是改写一下活动方案年份,年复一年地重复同类型的活动,缺乏特色和时代气息,呆板僵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校园文化建设要设立坚定目标在校园创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氛围,必须有坚定的建设目标。一所优秀学校的有个性的校园文化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和岁月的检验,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更换或终结,而且经历的时间越长,越显伟大,越发辉煌。因此,体现学校的文化精神、办学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能重物轻神,急功近利。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焦点。让高职校园内充满浓厚文化气息,创建出良好育人环境。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而言,需寻找新的突破点,以茶文化入手进行研究,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文章先介绍茶文化相关内容,再分析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策略,从而促进院校更好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 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一种物质元素,茶文化之所以实现了快速发展,这和物质基础有着很大关系。在最开始时,茶被作为药用,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饮品。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是促进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受到生产条件限制,茶叶最初产量非常少,只有贵族可以享用,但随着生产条件的完善,茶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发展为大众生活元素。作为茶文化发展的基础,茶的物质属性有效推动了茶文化机制的稳定发展,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加快了茶传播速度,慢慢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机制,让大众在生活中有了饮茶的习惯,真正构建出茶文化机制。茶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特征,是整个茶文化价值呈现的基础,便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茶文化。茶的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茶的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重视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职业院校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例如汽修、会计及机电等,在这种情况下,院校会集中力量发展专业,购置所需的设备。相比较之下,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除了应用文化元素外,还要增强学生认同感,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但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习主要目的是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顺利就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比较低。
2.2 形式单一
摘要: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生命线,能够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传承和创新。从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及功能入手,分析了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品质、精神风貌等,不仅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而且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在高校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此,探讨党建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保证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及功能
党的建设是指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环节,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政治保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实践的始终,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确保高校党建工作作用发挥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一是政治引领功能。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在办学方向上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学校师生员工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地落实[2]。二是思想保证功能,高校党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高校师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防范错误思潮侵袭。三是服务功能。坚持党组织建设向基层延伸,把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做为出发点,在服务教育事业、服务广大师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根本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事业的发展优势。
二、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等活动中共同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是一所高校的价值凝练和精神成果[3]。高校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传承和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增强党建在各项实践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
(一)高校党建保证校园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高校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没有在现实中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上还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上也稍显狭隘、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不足,缺乏指导、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以及缺乏有效的应用转化载体等问题,需要我们在认识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意义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寻找发展路径,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转化与应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转化应用;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形象和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促进人们的思想进步和素质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研究,以期能够在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同时,有效发挥大学的育人功能。现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现实中大部分的成果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领域,并没有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无法有效的促进文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的意义、现状以及问题,从现状和问题着手,找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新路径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意义
总体来讲,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即高校文化的建设,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丰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具体看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校园生活的主体,势必是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和路径,在促进校园文化转化应用的过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不仅能够为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一定的路径,还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我、展示才华,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启发,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2.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提升高校办学魅力。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还有不可或缺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中,要进行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与时俱进,注重校园精神文明、体制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的改造与完善,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无疑会对学生和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和教师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振奋自己的精神状态,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情操,从而有益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彰显其教学魅力与底蕴。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当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也要坚持这一思想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要创造形式多样的载体,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同时,高校也是先进思想的集散地,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都将在师生群体中得以实践,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开来。
一、法治文化
第一,法治价值文化: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层,也是最高层,是全体成员对社会的共同看法或观念,也反映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公正、责任和诚信是其价值追求。
第二,法律制度规范:是法治文化的中间层,是以宪法、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习俗、习惯、传统等非正式规则交错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社会成员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
第三,法治行为方式:属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层,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习惯定势、行为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层,行为具有鲜明的组织、地域或民族特色,常常以具体的集体或个人行为、民风民俗、日常活动等形式出现,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识别与交往体现。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指法治溶注在高职人(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的意识、原则、精神、行为及其价值追求,是一所高职院校通过规章制度、法律课堂、教学设施等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体现治校理念和规范高职人言行的精神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结构由于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一种法治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形态,因此它应具有自己的结构特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研究,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应包含三个层面,且这三个层面呈金字塔型分布:第一层:法治环境。这一层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最基础的层面。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它的制度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因此这也是法治文化体系的基础。第二层:法律素质。高职院校中广大教职工与学生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只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才能促进法治文化建设。因此教职工与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的中间层,又是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素质通常涵盖很多因素,其中法治意识、法律认知、法律运用等要素都是影响高职人法律素质的重要方面。第三层: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的最高层。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体系的核心,因为法治理念能够稳定、持续地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是一种长久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信念和观念。所以,法治理念是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没有良好的法治理念,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更不可能进行良好的法治文化实践。因此,法治理念在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1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柄“双刃剑”,这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回避不了。如何利用校园网来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认识不足。学校中不少师生员工缺乏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必要学习,往往凭直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化,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业余时间多搞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得多少,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发展大局。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则认为只要校园网能正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传递就万事大吉。这种认识,很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便可有可无的境地。(2)目标不明。由于认识上把校园文化看成是虚构的产物,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足轻重,因此往往是建设目标不明,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纲要,更谈不上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都是漫无方向地进行,或干脆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学校所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关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网的规划时,只考虑如何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方便和快捷,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让校园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服务。(3)方法简单。在校园网建设上,对于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或是给个很简单的回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好的建议都会石沉大海。而对于在校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上流传的思潮,学校方面则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是指责的言论,很可能会被学校方面加以删除或者禁言。于是在校园网上,除了一些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校园新闻以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可以进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页面。结果是校园网往往成为学校方面的管理工具,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其他功能和作用,至少是没有把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校园网的建设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共同促进。而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服务、增强透明度、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目标。校园网的规划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学校应对环境迅速变化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变革,塑造符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提高科技信息含量,充分利用校园网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又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2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引进和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要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需要校园中所有的师生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分析研究,才能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理论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讨论、学习、交流的园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在信息传递、理论学习、知识共享中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校园风气,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技术平台的功能日益强大。所以,把信息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催化剂。
2.3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信息技术,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学校也能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2.3.1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如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校园并不是真空地带,必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还有不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上、校园内的某些现象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地辩论,相信“邪不压正”,同时要通过校园网技术平台,不断宣传校园内外发生的先进事例,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守信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熏陶和锻炼,为将来在工作中挑大梁做好准备。
一、校园法律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法律文化即法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可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相联系的特殊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它包含法律意识、法律规范、法律技术、法律实施、法制观念、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是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习惯、模式、规范,并在精神上支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活有序化和社会正义性的本质表达。人类社会生活与法律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当旧的经济基础已经衰落时,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法律思想将应运而生,这是必然趋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缺少法律文化就无法解决各类高校建设和教育存在的问题。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一部分,体现着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精神理念。其主要指建立统一、完备的规章制度、主体行为方式、组织机构、相关设施等。其核心仍然是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主要包括:信仰法律、遵纪守法、运用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然而高校法律文化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特别是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引导和培养,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备要件。依法治国需要法律文化的支撑,只有建立在先进的法律文化基础之上,方能筑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厦,才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地运行。因此,培植校园法律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指引作用,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某种行为模式,引导他们的行为。二是教育作用,学校将法律文化的理念、意识、思维灌输给当代大学生,从而使他们有了法治观念、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最终达到让他们走上社会能自觉地守法、护法,正确运用法律,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民办高职院校法律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迅猛而又过多,它们要在公办中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夹层之中求生存、求发展,然而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本身师资力量薄弱,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特别是法律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等,这严重制约了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及健康发展。笔者在此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法律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轻视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
由于应届毕业生和家长长期存在的世俗偏见,致使民办高职院校之间为了生存抢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这无形中造成了民办高职院校着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招生和校园的扩建上,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校园。民办高职院校表面看似“富丽堂皇”,却只见物不见精神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对于如何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改善教学硬件设备、如何提高师资教育水平缺乏长远思考,乃至忽略包含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理想信念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由此,这些都深层次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法治观念及行为。这样只会严重制约民办高职院校持久健康发展。
2.校园法律文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
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以资金匮乏为由将校园法律文化配套设施和宣传教育当作可有可无之事,甚至将其与教学对立起来,法律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健全,普法者对此难以落实。经费保障是校园法律文化配套设施和宣传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未抽出必要的资金投入购置有关法律文化的书籍、光碟、音像资料以及配套的图书阅览室和影像室等,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板报、宣传栏和宣传资料。法律文化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律文化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多为突击性和临时性开展。有的为了应付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采取集会式形象做法。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法制宣传日等,学校开展一些临时性的、象征性的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活动结束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没有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导致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滞后,这不仅谈不上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文化教育,反而制约了校园法律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