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校园法治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法律信仰弱、法律的知行分离等问题依然存在。优化高校法治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加强师生法治实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让法治精神植根头脑。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精神;校园文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有才有德的复合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具有法治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法治精神的本质是依法治国的信念与精神,是社会和谐、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等价值追求的综合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法治精神教育,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对于法治校园建设乃至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蕴含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内容既包括校园景观、建筑设计、美化绿化等物质层面的形态,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以及师生在活动中建立起的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在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整体上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法治校园建设成效日趋突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
在依法治国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但因为国内外环境、高校扩招、学生阅历及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较差,在和平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00后,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缺少政治责任、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受社会风气影响,在不少大学生中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等意识仍不同程度地残存,在此不良风气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并将其当作行为的指导思想,造成崇尚自我、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缺少法治思维能力,降低或丧失了判断是非能力,在法治意识淡漠和不当逐利心态的驱使下,做人做事急功近利,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法治文化
为贯彻落实《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切实做好我市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乐山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狠抓教育系统“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将我市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健全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南昌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第0期
摘要: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达到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目的,离不开教育的作用,而高职院校也肩负着这样的重任。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其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就高职院校法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教学;现状探索;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部门不可置疑的也肩负着这样的使命。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他们的创业就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高职院校的法治教学不容忽视。
一、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对人的内在要求,形成自律,而法律素质是对人的外在要求,形成他律,两者都是通过人的言行体现着人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尾巴,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力和自制力都不强,法治教育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恰好可以填补他们还未完全形成自律之前的空白,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当今社会一大顽症就是“信访不信法”,原因就是法治的权威没有深入人心,法律至上的信念没有树立。高职学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的接受学校的知识教育,如果法制教育环节欠缺,就会造成法制观念淡薄,还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今高校大学生犯罪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二)从高职院校自身来看高职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也是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使命。依法治校对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氛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精神的支撑。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和推进法治教学,以形成依法治校的校园氛围,在这样的校园氛围熏陶下更有利于青年学子养成自律的生活习惯。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探讨
摘要:
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事的关注度,建立慕课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并加以适时引导,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近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特点
1.教学方式多元化。第一,主题式教学。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的“问题链教学法”为模板,开展主题式教学。以“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程为例:教师应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要问题链,渐进式导入课程内容。哲学内容本身较为枯燥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哲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将二者加以类比。结合具体事例,讲解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引入其地位,矛盾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也指出了为什么要学习矛盾的观点,最后介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可以说,“问题链教学法”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垂直化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学习下来,可将知识系统化、脉络化,运用知识得心应手,增强学生的心理满足感,进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专题式教学。该项教育方法侧重学生以学为主,转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以“争做四有新人”为例,教师提出课堂教学专题,学生围绕该专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明确知识点,并结合自身实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四有新人”的各项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以知识点为载体,向学生渗入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并科学地应用于实践,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案例式教学。思想政治课应达到寓言式的教学效果,即通过深入全面的剖析个案,达到对学生灵魂启迪的效果。案例式教学的最终指向是以点带面。通过学习毛丰美同志的事例,感受红色精神和实干精神,理解实干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此外,案例式教学应注重师生间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并加以正确引导。
2.思想政治课堂“互联网+”教学。“互联网+”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与此同时,慕课、学堂在线、微课等网上在线课堂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很多高水平大学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致力于打造慕课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垂直化互联网IT技能免费学习网站,实现教育的开放性,扩大教育的人群覆盖层次。网上在线教育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性,其开放性也取消了对受教育者学历、身份的限制,从而实现教育的普及性及大众化。此外,慕课尤为重视课堂的互动性,强调课堂参与以及课后反馈评价。慕课模式为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摘要:文章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提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三个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信仰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要把握规律性、体现科学性、富于创造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从“知法”、“信法”、“用法”三个层面积极开展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其普及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知法、懂法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前提。因此如何利用课程建设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因此,必须加大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程实现从法律知识教育向法律信仰教育的转变。教学方法上要从“新”字上下功夫,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设置要新在“讨论主题”和“讨论方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讨论主题必须涵盖新的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这些新问题。讨论方式上教师要用“互联网+”思维设定讨论方式。例如,讨论的方式可以“课下网络讨论总结+课上讨论结果展示、点评”的方式进行。课下网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在网络课平台上进行也可以在教师建立的课堂微信群中进行,组长负责总结讨论结果。课上讨论结果展示环节为各组组长利用PPT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案设计要重在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构建“认知•体验•践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针对这种现象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方案的必须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知行统一”为指导思想,构建“认知•体验•践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门必修课外,还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法治教育通识选修课程,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合理设置,把法律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知法还要在读书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开展“专题参与式读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法律相关书籍,每学期选一个读书主题,为同学推荐书目,学生撰写体会,并在班级微信群、QQ群分享,从而提升广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提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领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面对日趋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这就需要辅导员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各高校要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法律、法规,引导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纠纷、学生违纪的问题上要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处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同时还要积极引导辅导员把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学生各种奖励评选中公共、公开、透明,体现规章制度的公正性,通过潜移默化来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各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内外学术交流,准确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还要有效激励教师深入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司法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不断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法治认知,将法治精神内化与学生的心灵,逐步培养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为持续加大依法治县宣传工作力度,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16年春节前后依法治县集中宣传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策略及省、市、县依法治理相关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省依法治省纲要》和《市依法治市实施意见》《县依法治县实施意见》精神,利用2016年春节特定假期,对广大师生及学校周边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工作任务
(一)法律进机关活动
1、春节前后,教育局机关利用党委(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行政办公会等务实开展会前学法或组织开展专题法治学习活动。
2、组织新任领导干部、新招录公务员和教育局机关事业用人集中开展法治教育和警示教育。
3、按照“谁知法、谁普法”的原则,在教育门户网站“教育在线”的普法专栏、教育微博、教育微信平台开展法律法规集中宣传。
[摘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实现法制社会建设对于我国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而法制教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催化,由此可见将法制教育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在必行。立足于法制教育视域,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法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环境变得日渐多元化与复杂化,从而推动各种不良意识思潮的出现。在此背景下,生活阅历较少、立场不够坚定的大学生群体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严重时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现代社会发展的诉求,不断强化法制教育,以此来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完善,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法制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长期推行素质教育,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如意,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上都还有所欠缺,更不用说法律素养以及法律知识了。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水平也不高。具体而言,首先,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并未为其配置强大的师资力量;其次,并未设置完善的法律课程,导致了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1];再次,除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其他非法学的学生所受的法制教育都还存在较大的欠缺,例如法学课程少,法学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却不精等。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主要地点是课堂,多而杂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很难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可能造成学生学而不精的局面,难以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对此,需要高校重新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法制教育的推行力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法制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激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参与热情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思想意识思潮的日渐多元化,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添巨大难度。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是评价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更是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的关键一环,与我国未来的兴旺发展息息相关。对此,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以及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并对大学生的法制修养水平充分关注与重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重要手段,借此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建设。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法制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育学生的基本法制观念以及道德素养,以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为依托,不断增强大学生主体的自育功能。其二,要强化开展人文关怀以及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帮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法制教育中,教师是不可否认的关键因素,其决定了学生良好法制理念的最终形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角色带入感,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法制意识的养成[2]。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明确到师生之间应有互相包容、平等互动的良好关系,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再者,对于高校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依托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落实思想政治教师的岗位负责制,并合理分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集中宣传法治理念,不断丰富法制教育体系。人的德行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优化,脱离实践的道德终究只是一种臆想。故此,高校应当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鼓励学生投身到各项有益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道德素养,认真组织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科研发明以及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各项活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增长才干,培育奉献吃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优秀价值观。
(二)坚持依法治教的基本理念无论是高校的教育管理活动还是教学行为都属于法律行为的范畴,都应当坚持依法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只有在法律的轨道上,才能获取学生的广泛认同与支持,确保其开展成效。坚持正确思想观念,树立良好道德规范,将二者落实到法律制度中,保障思想道德评价的合理公正性,依照严格的制度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实效。对于高校,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行为准则,必须落实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开展主体,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与责任落实到位,从思想与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不遵守课堂纪律或传播不健康价值理念的教师,学校应引起高度注意,严肃处理[3]。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益,确保学生的权益不受侵犯,必要时应当促进学生实现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等。社会环境值得社会各界注意,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周边传播污秽思想的歌舞厅、酒吧以及网吧等娱乐场所加强整改管理工作,加强对校园内外环境中违法犯罪事件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对严重损害学生基本权益、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不良行为,更应重拳出击、及时处理。积极开展有益校园活动,打造文明健康校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优秀社会舆论氛围。
[摘要]宪法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严格遵宪、自觉守宪、遇事找宪、主动护宪的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高校作为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知识的主要阵地,要明确宪法教育的培育方向,优化宪法意识的培育资源,通过营造高校法治校园、完善教师师资队伍、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等方式,强化高校宪法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宪法意识;宪法教育;大学生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本次修宪把我国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转化成了宪法的基本制度,深刻地体现了新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意志,是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产生极为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曾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宪法的伟力出自人民的真诚信仰。”[1]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期,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宪法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养成法治行为习惯,提升严格遵宪、自觉守宪、遇事找宪、主动护宪的自觉性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但是,实践中宪法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教学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与大学生实际契合不够密切。本文拟从宪法意识培育方向、教育资源和主导地位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实效性。
一、明确高校宪法教育的培育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宪法教育的培育方向也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要明确以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为核心,以增加大学生宪法知识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宪法应用能力为重点的培育方向。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宪法意识的确立为培育核心
观念意识是实践行为的导向,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对宪法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感,是人民发自内心对宪法的认可和拥护。具体涵盖了宪法权威意识、权利义务保障意识和权力监督意识等内容。宪法意识是社会法治建设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有宪法意识,是高校宪法教育培育目标的核心。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开展宪法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前提和内在要求。高校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好党的方针政策,确保育人政治方向和基本立场正确,立足于基本国情,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主线,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魅力讲出来,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味道体现出来,培养对宪法的认同、信仰,帮助大学生端正政治立场,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提升思想辨别力,做宪法的坚定拥护者和捍卫者。
(二)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知识宣传,以宪法知识的传授为培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