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校园德育文化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校园德育文化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校园德育文化

校园微电影促进小学德育文化建设

校园微电影作为校园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位新成员,彰显的是“真的追求”、“善的精神”和“美的形态”。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为例,谈谈校园微电影促进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挖掘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一、校园微电影的兴起与特点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网络媒体和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以“微”为标志的新媒体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思想文化。作为“微时代”的一大产物,微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的追捧,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之所以称为“微”,其含义在于它是微投资、微制作、微时长。校园微电影是以校园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展现其真实的本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校园微电影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思维、性格等方面可能与中学生和大学生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在教材设定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其特色。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爱好相关。因此,微电影以其短小精简的特点更适合小学进行观看,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内欣赏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片段,也更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其次,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微电影以其直观的镜头片段和故事情节,更乐于被小学生接受,从而进一步明白其中的含义和一些做人做事的准则。

三、发挥校园微电影在小学德育文化建设的优势

校园微电影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更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创作。每当看完一部关于身边人身边事的“电影”,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共鸣,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翰林小学在校电视台的引领下,通过师生合作拍摄的微电影多次获得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比一等奖,并在苏州教育电视台播放,收视率高,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下面以我校为例,谈谈校园微电影促进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的具体优势。

(一)为学校德育文化传播铺设新途径

继续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的渗透

道德教育一直是一个教学重点,从小到大,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接受了德育的洗礼,这样的教育只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可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做事、学习、做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的渗透需要直截了当的形式,也需要潜移默化;需要趣味多样,也需要发人深省。

一、校园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联系

1.本质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身心在校园中都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健康思想之上。因此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最本质的部分,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进行道德教育,能够让形式丰富,影响更加深刻。

2.对象相同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对象是相同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学生,德育的对象也主要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校园的主体,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论他们是主动也好,还是被动也好,都在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德育虽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榜样的带动,但是同样主要受到影响的人还是学生。

3.形式相似校园文化和德育对学生的影响都是从心理方面反映到行为之上的,所以它们的形式是相似的。校园文化是高中校园的灵魂和精神,是学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不论在校园的哪个角落,不论在谁的身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德育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是通过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不可视的精神力量。

二、道德教育如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渗透

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相似之处,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好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带动道德教育。两者的共荣和相互辅助,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健康的氛围中和心理下,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德育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在校园文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就要重视以德育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比如设立相关的口号,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和阅览室以及教室、宿舍、墙壁等各个角落。因为文化建设就是有这样无声无息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可以让文化分散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做到“每个角落能悟人,每个角落能育人”,让校园成为一个无声无息的道德教育的传播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可以让德育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细节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措施可以表现在校园活动上面,如开展各种融合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活动,以积极健康的思想状况为主题,使全校师生可以积极参与,精神境界得到提高,思想感情得到熏陶,境界得到升华。

继续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探讨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和道德修养,教师要从校风校训、学校德育管理系统、物质环境建设以及学生丰富的活动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德育;人生观;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的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来影响学生,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通过校园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建设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一、明确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弘扬正气

校风、校训、教风、学风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使学生积极向上地成长,成为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当学生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教师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并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感受文化的深厚和力量,用它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端正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要在实践中践行,同时要书写到学生很容易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学生用这些要求来规范自己,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品质。

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形成制度保证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关注学校的德育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这种无形的校园文化来约束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而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学校的德育管理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校园文化。德育管理系统会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和修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善于利用德育管理系统的帮助来规范学生,增强德育意识,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系统的约束和限制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质。管理系统中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都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探究各种德育制度,了解各种德育要求,在制度的要求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

三、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发挥育人作用

继续阅读

校园文化下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旗渠的修建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最好例子。修建红旗渠是为了解决制约林县生存、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问题,是为了让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红旗渠最终修建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谋利,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的各种成果,这是修建红旗渠及做好各项事业的保证。

(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这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修建红旗渠不是像夸父逐日一样一味地蛮干,而是在认真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经过无数次勘测、考证,最终定下了施工技术和设计标准,因此,修建红旗渠是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体现。同时,红旗渠精神又是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的。林县人民在完成修建红旗渠这一“战太行”的伟业后,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迈着“出太行、富太行”的脚步大踏步前进,不断丰富发展着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红旗渠精神,阔步前进,不断进取。

二、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进一步加强的需要:大学生中没有信仰、理想信念弱化、信念缺失的情况很突出,需要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高校存在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的情况,而且,当代的大学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当前一些不好的摆阔、拼爹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重要任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道德观教育。红旗渠精神所倡导的道德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价值导向,突出对人民、国家、社会负责,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的道德观。它倡导勇于拼搏、大公无私、平等有爱、团结互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大学生中间弘扬红旗渠精神,是弘扬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有力举措,有利于高校建立起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有利于持续更新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有利于不断契合社会发展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西方庸俗、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阶段,在目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今天,极易受到影响甚至是误导,因此,需要我们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大力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弘扬红旗区精神所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错误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养成自检、自省的习惯,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群众观的重塑。现代大学生中身为独生子女的较多,平时所受呵护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行为做事时较为主观,多凭自由心性,甚至我行我素,不结合实际,冲动盲目。而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是群众观,具体说来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是科学的实践论、人民主体论。对正处于各种观念重塑期的大学生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利于大学生在致力于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继续阅读

校园建筑文化的德育作用研讨

炎黄建筑整体色调为砖红色,体现了“专”、“红”的文化追求。学校大门口高达十五米的警卫楼由三层四方形建筑组成,四面分别刻有校徽、校训。“朴素、典雅”的校门充分体现了平民大学的风格。进入校园后,印入眼帘的首先是大片喷泉广场和美丽的花圃。大片绿化将视野拓宽到高十二层的中山大楼,这是2005年落成的办公大楼。中山大楼右侧的教学主楼通过长廊将英语、建筑、经贸、旅游四个系部分开。四个系部之间的3个江南园林风格的天井,既满足了四面教室良好的通风、采光、视野需求,又创造了小片绿化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女生公寓采用单面设计,即所有房间都是坐北朝南,让所有宿舍都能充分享受日照,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既相距不远,又泾渭分明,确保师生生活学习既不相互干扰,又舒适方便。校园四面围墙,围墙内每隔4米种植一株蜀桧,共332棵,每株3~5米高,腰围1~3米不等,雄雄挺立,像似守卫的哨兵,不分寒暑,日夜看守校园,维护校园安全;校内道路两旁栽种白玉兰、广玉兰、琵琶、香樟、女真等树,亭亭玉立,四季常青。这些树木和学校一起成长,见证了炎黄职业技术学院走过的十多年风雨历程。校园建筑远不是“匠作之事”,建筑群一旦形成,就如有了灵气,有了生命,能与居于其中的人交流思想。一座朴素、典雅、充满灵气的建筑群,就像晨钟暮鼓,它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守护着它的居民,教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教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人,忠于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这是建筑的精神功能。”

1建筑寓意

校园内的建筑物都是由创办人蒋志平亲自命名的。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群贤楼、精英楼、忠孝楼、仁爱楼、信义楼、和平楼、四维楼,即“四维八德”之意。“四维”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孙中山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称为八德,与四维合称“四维八德”。女生宿舍楼以“联”字开头,分别命名为:联盟楼、联谊楼、联文楼、联武楼。男生宿舍及公寓均以“同”字开头,分别为:同德楼、同心楼、同光楼、同荣楼、同乐楼。教工宿舍分别命名为鹤燕楼、凰虎楼。体育馆命名为龙凤馆。具有德育教化功能的校园建筑命名初显创办人蒋志平对莘莘学子和教职工的期待。仅以“凰虎”楼为例,“凰”乃鸟类之王,是被原始人视为图腾的鸟类,雌性,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据《闻见录》记载:“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

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中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事;凤凰的这种君子风范在姜子牙、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们在没有遇到“梧桐树”前宁愿做一个平凡的钓者耕者,隐喻炎黄教职工择“炎黄”而教。“虎”乃百兽之王,被看作是勇猛的象征。早在5000年前的印度河古文化中(今巴基斯坦一带)就发现有雕刻在图章上的虎的形象。印度教中有一个骑虎的女神杜伽,这个女神的形象在印度随处可见,多出现在火车两侧。韩国的野生虎虽已经灭绝,但韩国人仍称自己的国度为“青龙白虎之邦”,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虎都被定为吉祥物。在中国,虎的形象随处可见,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字,现在汉字中的虎就很像一只虎。据说汉字中的“王”就来自老虎前额上的斑纹。在中国人心目中老虎是兽中之王,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它威猛、坚强、勇敢,是英雄的象征。自古以来,虎被中国人视为与龙齐名的猛兽,具备威严、凶猛的特征。中国古代的大将军出征时,用来调兵的兵符又被称为“虎符”,就是这个原因。蒋志平用“凰虎”为教师宿舍命名,其意不言自明。

2结论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命名文化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神韵,使师生感受到一种直扣人心的情感共鸣,具有道德教化的精神功能。对师生思想教育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熏陶性,其感染力对师生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可谓“润物细无声”,也是当之无愧的隐形德育课程。

作者:钱玉兰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阅读

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建议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并由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隐性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养成,逐渐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大学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内涵及与德育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内涵分析英国的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曾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1]换句话说,文化即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则指在大学校园这种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由学校全体师生及员工在学术科研、校园管理、日常教学、课外生活等领域的相互影响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稳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包含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制定的学校日常运转的规章制度及教职工的行为规范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指校园的硬件设施,如校园道路,建筑、绿化、教学设备等物质形态。精神文化则是大学特有的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育人方针、办学理念以及整个学校展现的一种态度和校园氛围,体现着一所大学独特的魅力,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价值方式和道德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而文化是德育最基本的实现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具有的培育教化功能和塑造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文化中的一种,作为学校德育有效载体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德育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教育方式呈多样化趋势,优良的校园文化日益成为影响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又能有效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见,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二者的统一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作用提升大学德育效果,把德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在无形中快乐的得到教育,相对应的,在大学生接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也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形成、稳定、传承的过程。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继续阅读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的共融发展

摘要:大学文化和高校德育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然而,在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是网络文化复杂性对高校德育的冲击,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存在很多的盲区,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在大学文化视阈下,发挥大学文化对德育工作的作用,需要在注重校园文化设施与景观建设、构建完善的高校德育机制、加大大学文化建设力度的同时,创新大学德育工作方式,使两者互动发展,以改善德育工作的效果,共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文化;创新;高校德育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对我国高校德育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推动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的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大学文化和高校德育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学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的思想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校德育也扮演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全面发展人才的角色。如何实现两者共融发展是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文化复杂性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在这个以网络的普及为基础的新时代,大量的信息铺天盖地地涌入到大学生的视野,方便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和挑选。但是网络的及时性、隐蔽性以及虚拟性触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比如网络背景下出现的知识产权的问题、由信息和网络安全触发的道德问题等。网络的快速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也对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彻底打破了信息的门槛,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高校德育工作陷入了自由文化的冲击和恶俗文化的浸染之中,这对大学生的道德形成是非常危险的。网络环境对任何人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面上传信息,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信息选择和过滤过程中的困难,降低了信息的品质。德育信息隐藏其中,以繁杂无序的状态存在。相关专家曾经进行过调查,垃圾信息在网络信息中的比例达到了50%,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暴力和色情信息,数量更是惊人。这些信息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还不稳定、抵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来说,这些信息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冲击。网络个体的活动是隐秘的,因而教师想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存在巨大的困难。在目前这个环境中,信息刷新速度大大提升,各种思想纷繁复杂,这为学生接触各种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让学生获得信息的道路越来越宽阔,也让他们获取信息的行为越来越隐蔽,道德对他们的约束力正在不断减弱。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信息传输的匿名性和符号化等特征,使交际过程中出现在其中的主体身份模糊,这让传统德育工作的监督效果受损,德育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

(二)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开发不全面

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一个好的校园环境,才能让高校的德育教育发挥最大的价值与作用。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在以校园为背景的德育教育中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等院校的校园德育教育环境开发不全面。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受教育者身处高等院校这样的大环境中,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习惯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能让德育教育具体化,并不是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马上就形成合格的德育素质,合格的德育素质是在接受教育后,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所以,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对于这种素质的形成起着制约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才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怀。虽然,从理论上得出校园环境对于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德育教育形式化,没有后期的长期跟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情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在这个长时间的过程当中,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只是实现在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德育进行外部条件即校园环境上进行跟进,最终导致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想让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应该重视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而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校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发挥校园环境的辅助作用,才能让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高校校园德育环境能促进德育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的盲区,这主要体现在构成高校校园德育环境主体的内容还有一定缺陷。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德育工作开展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而完成德育工作的主体人员也只是辅导员、班主任等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德育工作者,他们具有德育工作的知识,可以集中开展德育工作。但是,生活德育的开放性,让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让德育环境蔓延到被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要求让德育环境主体出现严重不足,学校目前很难提供如此数量的德育工作者,以及与其有关的管理者。德育环境主体内容的缺陷肯定会引起环境营造的不力。此外,高校校园德育环境的营造还需要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目前,我们最缺少的就是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教育内容只是德育教科书,在别的学科知识中包含的德育知识缺少深层挖掘。同时,德育工作也没有和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总之,当前德育环境的营造缺少必要的人力和财力的支持。

继续阅读

基于德育创新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长期发展的变革中校园文化逐渐诞生,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可分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份,它是指校园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制度文化一般指在长期办学活动中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内容主要为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等规章制度方面的文化;精神文化则是由历届师生传承,是对师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真实写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第一层次,是表象层次;精神文化是第二层次,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旨,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

二、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美好品质的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传播途径,是进行高校德育教学的有效课外资源,更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关于高校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术界一致认为,高校德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指向标。具体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校园文化进行选择导向的有力手段,是创造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在更高层次上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可靠保证。总之,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其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大学环境、大学风气、大学秩序等方面的建设。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大都是积极正面的,如大学生自主观念和法制观念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增多,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等。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还是有比较消极的风气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如生活格调的低俗化,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等。总的来说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是:第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发展满足了一系列的物质要求,对发展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第二,市场经济是个双刃剑,在带来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附带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过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过分看中发展建设中的成绩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的核心主旨和自我发展创新特色。如何尽快完成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关系,是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所遵守的核心主旨。由此我们可以指定以下策略:第一,巩固和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打造出舒适的校园环境。第二,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奉献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校训,强化校风、学风等人文环境。第三,完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倡导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第四,坚持弘扬以时代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内涵。第五,强化核心层次,培育学校精神,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着眼于发掘人文精神;着力于完善考核与评估机制等。

四、以校园文化构建推进大学生德育创新

关于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推进高校德育创新的研究,可以从德育的内容、手段、原则、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