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乡村形象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乡村形象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乡村形象设计

地域文化下的乡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摘要】当前各个乡村在拓展自身产业的同时,会将成立乡村品牌作为提升传播广度的有效手段。但建立品牌不同于其他建设性工作,其必须要具有乡村文化特色,能够与乡村的建筑物、文化特征密切关联。并且可以在视觉形象中得到充分的关联验证。而若要实现上述几点要求,在视觉形象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便属于一种较为可行的路径。本文以此为主,对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望文中内容可以为各个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引言

品牌属于一种特色标识,对于商品而言,其拥有品牌效应则意味着该商品成为了该生产企业的特色。对于文化而言,品牌则代表着该地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因此品牌既可以成为一种证明,也能够成为加速当地资源推广的有力手段。当前国内正推崇各个乡村朝着旅游业的方向发展,而若要发展乡村内的旅游资源,便需要当地建立具有代表性内涵的乡村品牌,进而才能令每一位投资者和游客均能够将所见与乡村品牌联系起来,进而令乡村品牌与乡村内部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高度结合,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的传播广度。

1.当前国内乡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1.1品牌建设并未以地域文化为主

当前多数乡村在面临设计品牌设计形象时,会直接认为形象设计应该以“观感优秀”为主,即需做到美观和美丽。实际上乡村品牌并不需要参与“比赛”,其重点应该在于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但事实并非朝该方向发展,多数的农村负责人都执意认为农村若要发展,就必须要朝着美化自身的方向发展。他们并未意识到开发本土文化,以及在本土文化中查找视觉设计素材的可行性。因此在多数农村所提交的乡村品牌视觉形象中我们都无法看出设计成品与该村存在过多的联系。而这种品牌虽然能够吸引一些游客进入乡村游览,但当品牌与实际相差过多时,就会为游客造成一种“货不对板”的印象。即使乡村真的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游客往往也会因为这一负面印象而无法对该地产生正确的对应印象。如此一来,乡村便无法利用视觉品牌来达成正面宣传的预期成果。

1.2品牌建设未深入探究地方特色

继续阅读

CI战略区域旅游形象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目的地形象日益成为吸引旅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只有树立正确有效的目的地形象,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

长期以来,沙坪坝区主要以共产党地下革命活动基地和国民党残害共产党人的监狱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现在,沙区以重庆市文化教育基地,尤其是大学集中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实习基地的形象存在人们心中。作为文化教育基地,沙区的文化产业不尽发达,旅游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产品种类不丰,质量欠高。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沙区应在拓展旅游文化产业,深化旅游文化产品,升华文化名区形象的同时,促进康体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形成旅游组合产品,避免旅游形象的单一化和绝对化。总之,沙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赖于其旅游形象的合理定位和有效设计。

二、沙坪坝区旅游形象定位

对沙坪坝区的旅游形象定位,我们着重从区域形象、旅游资源、市场感应三个因子的分析基础上得出。

1、区域基础形象分析

沙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核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具有铁路、公路、水路等综合性交通方式和“邻空”运输优势;该区面积396.2km2,人口64万,辖十三个街道、十二个镇以及一个联芳经济园区,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整个辖区地形多样,歌乐山、中梁山是该区“脊梁”;该区域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终年宜游。经济强区与文化名区是沙坪坝社会资源与环境的突出背景;在经济区位上本区起着带动大重庆、辐射大西南的重要作用,其大工业比较集中,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科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是重庆市的大学城,又是红岩精神的发祥地,以红岩革命教育基地和全国文化名区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

2、旅游资源分析

继续阅读

兴十四村形象设计及营销措施

黑龙江省兴十四村不同于普通的乡村,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兴十四村虽然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已具备一定基础,但在兴十四村旅游业的巨大无形财富———旅游形象的打造方面较为薄弱。黑龙江省兴十四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优秀代表,其整体旅游形象的系统打造和科学传播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景点特色明显,旅游接待初具规模自2004年以来,兴十四村积极立足厚重的关东拓荒文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先进的乡村工业、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关东文化乡土风情的红色、特色、绿色旅游。现已建成村史教育参观区、单体花园式别墅群观光区、万亩人工松林旅游观光区、影视拍摄基地、拓荒人创业园、龙头石雕、珍禽养殖参观区等二十余处旅游观光景点,同时积极开发影视拍摄基地体验游、关东拓荒文化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成功接待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哈尔滨铁路局等部门以及北京、辽宁等多省市地方学习培训班,成功承接各类中小型会议。

(二)住宿设施逐步完善,硬件建设稳步推进例如,景区内设三星级宾馆一座,是集客房、餐饮、商务会谈、康乐、洗浴于一体的涉外旅游宾馆,宾馆内设有大、中、小型餐厅8个,可同时容纳三百人就餐。村内的高、中、低档客房和高档花园度假别墅可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各种住宿选择。

(三)旅游服务功能欠缺,软件建设急需加强兴十四村的旅游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于旅游景点较为零散,个体规模较小,有些景点可观赏性差,旅游服务功能欠缺,发展水平不高,配套要素滞后,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旅游业发展硬件部分需要完善,软件建设急需加强。(四)旅游形象设计缺乏,市场营销环节薄弱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任何旅游地只有形成统一而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有效吸引并保证稳定的客源。市场营销策略是提高旅游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科学、有效的营销手段是旅游形象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目前,兴十四村在整体形象塑造方面定位不高,整体设计缺乏,在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也相对薄弱。

二、旅游形象设计

旅游形象设计可以使公众对旅游地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品定位和发展目标有更清楚的认识,并有效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旅游地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以统一、鲜明的形象出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使该旅游地更具市场竞争力。兴十四村旅游区的形象设计应以弘扬兴十四村改革开放前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拓荒牛精神和新时期开拓创新、示范带动的龙头精神为主线,利用《龙头岭》《那些年,那些事》电视剧集的拍摄、播放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塑造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品牌,进而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区名牌。

(一)旅游区形象设计的原则

继续阅读

旅游文化品牌元素的构建与发掘

摘要:桂林的古村落、古建筑是这座旅游文化古城民俗元素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浓郁的文化色彩,鲜明的建筑风格,都是山水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游人去观摩去品味。在桂林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过程中,开发和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视觉元素,来提升本地古村落旅游文化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品牌;旅游文化;民俗元素;建筑特色

截止2014年年底,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公布的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中,广西共有“国字号”传统村落89个,其中广西桂林市49个村落入选。这四十九个古村落是桂林民俗文化的瑰宝,是桂林青山绿水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名片,是桂林旅游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桂林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把古村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给予宣扬,形成良好的、特有的古村落旅游文化品牌。

一、打造桂林古村落旅游文化品牌的必要性

桂林是国际旅游文化名城,2016年桂林旅游的游客量达到5380万人次,同比2015年增长20%,而桂林的常驻人口仅仅是500.09万人,游客量超过本地人口的10余倍,从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桂林的旅游生态环境非常吸引人,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这个庞大的数字,是桂林旅游业欣欣向荣的标志,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来桂林旅游的人基本上或者说大多数都是冲着“甲天下”的山水奇观而来,对桂林传承悠远的古村落、古镇文化除兴坪古镇、阳朔西街等少数几个古村落、古镇外却知之甚少,其实这是我们桂林整体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或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外在表现。

1.特色古村落民俗文化是桂林旅游的名片宏村、西递、南屏、屯溪老街、棠樾的牌坊群等古村落是黄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黄山观景之时更要到这些古村感受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游客到这些古村落旅游,并不是因为黄山景区本身的缘故,而是其本身确实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这些古村落是经过近千年的沉淀,无论是其人文景观还是人文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是徽商的起落沉浮印记,其民俗文化的丰富程度,让人咋舌。桂林的兴坪古镇虽也闻名于世,其实并不是其本身的魅力,而是借助了漓江山水的自然风光,直接一点说就是因为那张20元面额人民币上的景观所带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倒不是这座古镇本身的原因,也并不是这座古镇本身没有闪光点,而是被忽略掉了,阳朔西街也是一样。

2.民宿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2017年秋季,一条“广西惊现中国史上最美的高速公路”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从这条消息上可以得出,广西不但有最美的风景,还有发达的高速公路。伴随着高速公路、高铁的普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这种旅游的显著特点有三方面:一是路途较短,以方圆百公里为主要的活动范围;二是时效性强,提前不会有太多的规划布局,随时都可以出发;三是以家庭或小团体人群为主,是一种纯粹的以放松、减压、享受生活为目的的休闲式旅游。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主要形式是以自驾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走走停停,除了欣赏大自然的迷人景观外,还要感受当地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在选择住宿方式上,是以亲近大自然的民俗酒店为主。在夜幕降临之际,一家三口或三五成群,走在古朴的乡间小路上,闻着泥土散发出来的乡土气息,看着孩子们的嘻嘻闹闹,听着老人们讲着以前的故事,是多么的惬意。这种生活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是绝佳的减压方式,也是调整心态的另一种形式,而这种旅游方式,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正逐步的成为一种新形式、新常态。

3.桂林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的战略需要从小学的课文上就可以得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之美闻名于世,这也是桂林常态旅游的一种媒介,但是在新时期,桂林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不但需要以自然景观形式的旅游方式,也需要以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形式的旅游方式。桂林是座千年古城,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在桂林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当中,充分开发和发扬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桂林旅游业在新时期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2015年11月5日,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5日在广西桂林恭城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注重体现农村特色、乡土味道、民族风情,保留田园风貌,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是当前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以古民居、古村落为代表的民俗旅游将成为桂林旅游经济的未来增长点,它不但丰富了桂林旅游的途径,更丰富了桂林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对桂林国际旅游文化胜地的打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继续阅读

促进双辽市旅游形象营销策略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旅游的热忱,旅游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各地的竞争水平也日趋激烈。以双辽市为例,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现状的分析,结合双辽市的旅游资源提出一系列旅游策略,促进双辽市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双辽;形象营销

双辽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有丰富的硅砂、沙草等资源。为了提高双辽市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充分挖掘双辽市的旅游资源,通过开设一系列的娱乐活动与制定相应的宣传口号,构建特色鲜明的双辽全域旅游目的形象,使双辽的硅砂、草原、玻璃等得到充分的宣传,提升双辽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市场渗透率,营造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氛围[2]。

1旅游目的

地形象双辽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要以全民营销为抓手,拓宽客源市场,加强双辽市旅游营销的针对性、创新力与执行力,主要目的在于吸引眼球,提升双辽游客的数量。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策划与开发建设,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将双辽建设成为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旅游形象

双辽目前尚没有清晰完整的旅游形象,纵观双辽市全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主要核心吸引物为沙地、草原、历史文化等。现状客源市场以四平、铁岭、通辽、长春方向游客居多,多为体验生态环境、蒙古风情、特色美食等,依托双辽现有旅游资源与游客嗜好,从全域旅游观念出发,合理地控制目标市场定位,结合开发建设的一马树森林公园、白沙温泉、那木斯蒙古族风情小镇、卧虎大草原、郑家屯历史文化街区等特色项目,让游客体验赛马、舞蹈、美食、沙雕、林海沙浴、沙地摩托、沙画、玻璃艺术等项目,沉浸于科尔沁沙地与草原的完美交融之中[3]。充分发挥双辽的旅游核心吸引力资源优势,深入调研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全面分析影响旅游形象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思策划3个方案,并结合双辽全域旅游发展阶段分步实施,确立双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2.1方案一:“走进沙草天地,拥抱一碧千里,畅游玻璃世界”以轻松欢快的宣传口号,从休闲双辽、生态双辽的城市形象定位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沙地、草原等核心旅游资源,打造一望无际的沙草天地、辽阔无边的青青草原、童话般的玻璃世界,营造激情四射、豁达舒畅、休闲浪漫的旅游氛围,彰显双辽地域特色,让游客真正走进神奇沙地,拥抱绿色草原,畅享玻璃艺术,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继续阅读

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解读当前乡村景观设计问题,提出环境危机与现阶段乡村景观设计问题实质上是观念的缺失,改变当前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文化机制与思维模式,改变人们固有的价值观。环境美学相关理论及思想为转变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环境美学;乡村;景观设计;审美;生态

引言

美好的环境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乡村是人类基本的生活聚居地,乡村景观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综合体。乡村与自然紧密相连,相较于城市更加贴近自然环境,然而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由于思维模式与价值观的缺失造成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张;乡村景观规划政策与体系的不完整;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趋同;乡村景观文化等问题,亟须深生态学、环境美学思想及其相关理论提供理论依据,以构建未来的乡村景观[1]。

一、乡村景观设计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乡村在规划与建设中出现了毁林、毁草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肥力下降。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是极其漫长的(如图1)。在乡村建设与规划中,忽略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千村一面”,景观设计

继续阅读

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分析

摘要:文章以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设计理论为基础,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水平层次出发,分析了品牌视觉形象与情感化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从化特色小镇标志设计案例,深入探讨了情感化设计体验在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为今后的设计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品牌视觉形象;特色小镇

一、引言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某种特色的小镇。中央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表述:2016年7月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1]。不同于行政区划中“镇”的概念,特色小镇具有紧凑而明确的空间范围,是我国城镇化的新型载体,亦是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聚居地。广东省自2017年6月以来,从区县、地市和省三级分批打造符合广东本土特色的小镇,截至2018年12月,已建成省级特色小镇86个(第一批32个,第二批54个),市级特色小镇百余个。其中,位于广州市东北端的从化区,已建成19个市级特色小镇,包括:莲麻生态小镇、南平静修小镇、西塘童话小镇等。这些小镇主题明确、定位精准、特色鲜明(如表1所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上述三个特色小镇的定位都围绕“旅游”展开,在当今小镇风格严重“同质化”的时代,除了要抓内涵、重发展,还要有效利用品牌视觉形象传达小镇特色,从情感层面塑造人和小镇沟通的桥梁,打造具有独特识别度的小镇视觉记忆。本文将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对以上特色小镇的品牌视觉形象进行分析、探究。

二、情感与情感化设计

(一)情感的定义什么是情感?《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和情绪不同,虽然在大多数场景中,都具备表达“喜、怒、哀、乐”的特性,但情感要比情绪更为高级,它是一种建立在智能的基础上,具有反思和回忆特征的深层次心理体验。南非心理学家阿诺德把情感的产生归因于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即刺激因素(环境事件)、生理因素(生理状态)和认知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对当前情景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2]。

(二)品牌视觉形象与情感化设计“情感”要素在品牌视觉形象(以下简称“标志”)的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品牌能否快速让受众(消费者)记住,并在其与品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融入“情感”。美国著名工业设计师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出“情感化设计”的理论观点,他将情感化设计由低至高划分为3种水平:与外观关联的本能水平、与使用关联的行为水平以及与记忆关联的反思水平[3]。1.本能水平生物学认为,本能是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这一固定的行为模式不是通过后天学习或模仿得来的,而是天生具备的。在视觉形象设计中,人对色彩、图形形态的理解是出自本能的。一般而言,标志的设计越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越能够让人接受并喜欢[4]。2.行为水平用户对品牌标志的感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序、连贯的。行为层次上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标志不仅要具备美观,还要简约、概括,有较强的识别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让用户记住,并易于传播。(2)标志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与互动性,用户可以在“交互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3.反思水平反思是人最高级的情感思维活动。它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设计作品)或产品效用的意义[5]。这一层次重点关注用户对品牌产生的联想(或激发的回忆)以及用户之间的自我形象传递与情感满足。

三、特色小镇品牌视觉形象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继续阅读

规划局年度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规划局的业务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建设富强美好、人民满意自治县”奋斗目标,按照“集约化、高精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要求,全力推进产业聚集,产城互动,全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大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安排规划编制,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规划工作管理水平,为实现自治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健全制度机制

1、建立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科学决策机制。配合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规划部门职能,做好承担的各项工作;适时组建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规划顾问,提高规划参谋决策水平。

2、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工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区建立规划分局,在乡镇设立规划管理办公室,细化分工,明确职责,逐步建立县、园区、乡(镇)联动管理机制,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管控,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3、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自治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指导下,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争取县人大、县政府批准印发执行。

(二)提升规划编制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