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

乡村体育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乡村体育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乡村体育教育

山区乡村初中体育德育教育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学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教师通过对课堂常规教学的贯彻落实。例如:严格考勤、考核及请假申请制度,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好习惯,所以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发掘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拔河、篮球比赛的项目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中长跑练习中“极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操和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和游戏可以对学生的多方面进行思想教育,而在山区农村初中,教师往往是“一专多能”,再加上场地、器材的限制,体育教学的内容少之又少,形式单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少,教师更应该根据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能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后,养成健身的好习惯。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离校的远近给学生布置不能同的练习内容,离校较远的同学可以安排耐久跑,离校较近的同学可以安排负重练习,手拿石块或砖块,脚上拴沙袋等,并且督促学生长期坚持,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育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每节课准备部分的队列、队形练习,以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双人绑腿行径,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小组竞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场地、器材保护,培养学生爱护财产的优良品质,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结合偶发事件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时有偶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该事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例如:在篮球比赛或长跑竞赛中,有同学摔倒后爬起来继续比赛的事件,教师应及时地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既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又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感,当然对于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例如:在练习掷铅球中,有的同学忽然从投掷区跑过,教师必须严厉批评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继续阅读

乡村师范体育思想分析

黄质夫(1896-1963),从1924年始,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20年,先后创办界首乡师、湘湖乡师、栖霞乡师、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闻名苏北,声震西南,被誉为“乡村教育的先驱”,“贵州民族师范教育的先驱”。黄质夫坚信“乡村教育是救国的良策”,坚持“乡村师范,宜在乡村。边疆师范,宜在边疆。”坚守着“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的教育理念。他积极探索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乡村师范生身体教育体系,通过严格的身体管理体系试图培养师范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劳动的尊重;通过依赖自然环境的身体运动唤起师范生对乡村自然的热爱,实现对乡民的认同;通过学校身体教育与社会身体教育的结合,试图培养整个乡村的健康娱乐习惯。他期望通过实现教育的乡村化,乡村的教育化,最终建成“农有、农治、农享”的理想新乡村。

一、黄质夫的乡村师范体育思想体系

(一)“堪做乡民表率”的教育理想与身体意象黄质夫认为学校“存在之价值在促进社会之进步”,乡村师范学校不应只是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更应经由教育培养的优良师资“去做灌输农民知识,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为达到此教育最终目的,他理想中的乡村师范生应“堪做乡民的表率”,并且是全方位的表率。应具备“农夫的身手,强健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勤俭的习惯,热心服务的精神”。而培养途径则是经由“由做而学,由学而教之原则,施以最适当之科学教育,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并注重生活作业,农事操作,社会服务,教育实习”。黄质夫乡村师范生“理想人”的形象刻画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为推进乡村建设,打开乡村教育被动的局面,他与一批教育工作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乡村教育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践行“教育乡村化,乡村教育化”的教育理念,黄质夫创办了友农社,使乡民习得健身方法,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国家的关系。为“适应乡村社会,改良乡村环境”,同时使乡村师范生“养成服务乡村社会之能力”设立推广部,分为教育,如民众补习学校、民众读书处、科学常识实验等;村政,如风俗改良会、劝戒烟赌、民众娱乐会等;农业,如改良农事,农忙托儿所等,解决乡民需要,教育民众,改良乡村。筹办“栖霞新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实验,“以乡师为龙头,向四面八方辐射,带动、影响、指导周围的乡村,对其加以改良,使之成为新农村。”在“乡村表率”教育理想统领下,身体的多重角色要求身体必须学会遵守特定的身体规则,以呈现教育理想所规定的合适的角色表现。健全的体格,优美正确的姿势,合适的衣着、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热爱劳动,拥有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等是黄质夫的身体意象,并且可以也应该藉由身体教育养成乡村师范生服从、耐劳、自治、勇敢、团结、互助、守纪律的美德。

(二)严格的身体管理体系在黄质夫的教育实践中,身体被置于严格的监督和规范之中,“凡校中所有教职员,无不训育化,凡校中一切设施,无不以训育为中心,俾学生能于直接间接方面,俱收潜移默化之功”,体育管理机构为“校长→主任→导师→学生干部”四级管理体系。身体强壮是其乡村师范报考资格之一,远足是乡村师范的必设项目,距离在五十里至一百里;每学期始末,均要举行一次身体检查,内容包括体力、体格、疾病三个部分,每个月要检查一次体重,并且身体检查结果作为竞赛成绩“公表之”“,使学生明了本人身体之强弱,知所惕励”,不及格者还要接受停学或退学处分。同时为了根除乡村“居民缺乏卫生常识,致使身体常罹患疾病”的社会现状,对个人卫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制定了“卫生十禁”,禁止随意涕唾,禁止寝具不洁,禁止排便失时等,通过编订标语,编印浅说,调查习惯,考核成绩等方式试图使健康的卫生行为习惯化,庆典或集会之时,设置“风纪生”,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严密的教育措施及体育管理体系所构成的“有组织的集体生活”让身体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既定规范之中,内化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并最终能够成为乡民的表率,引导他们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

(三)全面的身体照看措施为生活做准备是黄质夫的体育主张,因此学校体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生活指导部”,以此为出发点其体育内容范畴极广,与身体有关的“积极之培养、锻炼,消极之防护、治疗、乃至作息之调节,知识之研求等”均囊括在体育之中。在黄质夫的教育主张中,体育的实施规定直接指向日常生活行为,饮食、卫生、大小便、零食等都有规定,主要内容有:第一,营养。包括新鲜空气,三餐的荤素搭配,豆浆的供应。第二,锻炼。包括劳作,锯木、摇绳、筛谷等矫正劳作,远足,早操,主要是柔软操,以早晨起床之后练习,时间十五分钟,全年不间断;第三,卫生。制定了“卫生十禁”,对衣、食、住、清洁、沐浴均进行了规定,在国立贵州师范期间,考虑到“边地贫瘠,易生疾病,卫生教育极应注意,所以在各班级都增授卫生课一小时”,目的在于革除乡村卫生陋习,解决乡村面临的疟疾等健康问题。第四,医药。设立校医院和调养室,实行健康保险制度,由校医、工役、学生共同看护。第五,休息。规定每日睡眠八小时,休息约二小时,每日自由活动二小时。同时,休闲生活,如游山、玩乐器、下棋、踢毽子等积极的娱乐方式均属于休息之列。学校内设有娱乐室以供室内娱乐。第六,体育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卫生、健康教育、医药常识、小学体育教学法。乡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管理职责,乡村师范教育应造就合适的学校体育教师。

(四)体育选材上民族特性、身体经验与乡村实际的融合针对民国年间教育界对中国旧式教育的完全舍弃和对欧美教育不加选择的引入,他痛斥“以为除欧美所倡行者外,即觉无教育可言.....以社会求合于教育之标准,倒果为因,舍本求末,是将弃其数千年之历史,忘其数万万人之习俗,毁其社会原有之组织”。因此,身体教育的民族特性是黄质夫一直致力于践行的教育理念,他提倡国技、竞走、游泳、竞舟、登山、象棋、钓鱼,一方面考虑民族固有之文化,希望“竭力提倡,借以保存,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考虑乡村身体已获得的身体经验、设施器材的天然便利性、项目的趣味性和生活有用性。国立贵州师范期间,考虑到“边地环境特殊,内地都市所编的教科书,不尽适用”,体育、军训、劳作全部采用自编教材。

二、黄质夫乡村师范体育思想评析

(一)契合乡村实际的体育师范培养体系乡村师范生作为未来乡村教师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管理职责,而中国农村史堪称一部身体的“在场缺席”史,乡村社会不曾关注过对于身体的照顾,健康知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席使身体处于被动受害的地位。黄质夫教育主张中对身体全面的照看、管理和监控旨在实现健康的体魄,并使学生习得自我照看的方法和照看他人的方法,造就小学校合适体育教师”和乡村生活的表率。在黄质夫的体育思想中,体育因其定位为生活,所以属于生活指导,把体育做为健康娱乐生活的一部分,这缘于黄质夫亲眼目睹的“乡村风俗的颓废”,他认为农村公共娱乐精神和方式的匮乏使人们“沾染了许多恶习”。这与当下中国部分农村的娱乐生活现状有相似之处,因此,建立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从而替代不健康的娱乐生活的思想不失为一种可实践的对策。

继续阅读

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继续阅读

浅析乡村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乡村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工作条件、经济收入压力、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生存困境,针对困境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为落实教育工作的“精准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昌;乡村体育;教师;生存状态

1.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满足学生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等不同的体育需求,并且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有着体育特有综合教育功能。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者,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的成长直接关系着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等核心要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发展对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势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得如何直接制约着基础教育水平,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南昌市是江西的省会城市,其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全省乡村教育的状况。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南昌市乡村小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分析其影响因素,针对现状、困境以及小学的环境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为落实教育工作的“精准帮扶”政策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就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量和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等职业生存与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以参加南昌市中小学体育紧缺学科教师培训、中西部送教下乡等“国培计划”系列项目的72名乡村体育教师为调研对象,对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成长困境进行系统的调研与分析,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调查、访谈、记录和收集资料。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乡村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继续阅读

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西藏体育教育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影响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了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对西藏体育教育的投入,充实体育基础设施;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把好体育师资的出口关;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区体育教育;新时代新气象,要构建新型的西藏学校体育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代;西藏;体育教育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是基础工程,体育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在《体育之研究》中撰写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还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之于教育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体育教师队伍获得新突破,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成绩固然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育课开课率不达标,体质监测不规范严谨,不能反映学生真实体质状况,体育教师改行严重等问题。党的召开为西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研究新时代西藏体育教育发展,对于正确认识体育教育在健康西藏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体育强国建设中体育教育的角色承担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古代西藏体育教育产生是与劳动密不可分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西藏史前期,人们为适应劳动需要,制造了多种适合生存和生活的工具,这可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石刀、石球、石矛)等得到印证。而且,为使在劳动和使用工具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得以传承,人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带动身边的人开展学习,教育随之产生。这其中就孕育有体育的因素在内。西藏吐蕃王朝时期,体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藏王松赞为巩固王朝执政基础,开始兴办学校,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与打仗有关的知识技能。这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以军事技能为主,诸如骑射、技击等。近代以来,西藏体育教育受清朝“洋务运动”影响,体操课程进入正式学校教育内容,在驻藏大臣联豫所撰的《西藏初级小学堂记》中有“辟东偏余地为体操场,以教藏中之子弟”的记载。光绪34年(1908年)建立的拉萨陆军小学堂,特地修建器械体操场,以备训练,还为第一期学生40多人“购置了各种(体操)器械”和“操衣”。宣统二年(1910年)初,联豫在拉萨建立“速成(巡)警学(堂)”。当时,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把体操列为了必修课。[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遵照“十七条协议”原则,西藏逐步建立起现代教育。1952年创办拉萨小学,1956年创办拉萨中学,标志着西藏现代教育起步。但由于受当时西藏地方旧政府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缓慢。西藏现代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是以1959年民主改革为转折点,民主改革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使广大农奴翻身成为主人,广大平民子弟得以享有平等教育,西藏教育迅速发展,现代民族教育体系逐步建成,体育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体育教育迎来大发展时期。

二、西藏体育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体育教育供给不充分

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西藏现代经济社会在一段时间以来,处于经济运行的二元结构和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为转化这种双二元结构,加速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采取总体供给方式,增强了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作用发挥明显,表现为物资供给与分配,市场活动薄弱,商品经济作用发挥不显著。社会经济仍以维持生计为主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20年的跨越式发展,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西藏总财政自给率提升为6.45%,中央财政的供给力度依然占很大比重。而且,这些中央财政补贴在资源配置中,主要调配到交通、农林牧水、能源、社会发展等方面,教育事业发展经费有限,限制了体育教育的发展。加之,西藏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资源配置中难免顾此失彼。虽然近些年西藏政府在教育事业投入上增长明显,但教育事业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出现了一些学校体育器材长期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的矛盾,甚至出现有些偏远地区学校学生对篮球、足球都不能清楚知晓的现象。

继续阅读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和谐社会论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以“农村大学生”、“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和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搜索或查询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情况,及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动态反映,同时,查阅当地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体育主管部门等关于农村大学生或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的顺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2问卷调查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对象,编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并请关专家和学者对这两套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判定,反馈结果为具有很这几年来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在问卷的发放上选取郑州师范学院的体育科学系、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6个学院的农村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率回收率100%。

1.3访谈法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拟定访谈大纲,对农村大学生、基层领导干部及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村民等进行访谈,为本研究的顺利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1.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和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和SPSS17.0软件进行问题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从图1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乡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中有21.32%的大学生非常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36.7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28.95%的大学生对参与此实践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2.96%的大学生表示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这足以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大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的。通过对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大学生的访谈,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多数认为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多为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均要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刚好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但这也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对于那些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多为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之人。所以,各高校要多引导学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从图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有63.77%的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比赛或节庆民俗活动,有24.35%的大学生参与了挂职锻炼。由图3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职责及作用的分析得知,有31.21%的大学生担任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有17.41%的大学生负责了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10.20%的大学生担任的节庆体育活动的主要领导,10.75%的大学生负责着活动的其他工作及任务,还有30.43%的学生处于旁观的地位。结合图2、图3的分析可以获知,农村现代大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中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大部分学生愿意在乡村节庆实践活动中,承担职责,发挥大学生的专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体育活动的发展。

继续阅读

乡村少年宫建设管治意见

一、“乡村少年宫”建设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农村未成年人实际,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注重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改革创新,努力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二、“乡村少年宫”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

建设“乡村少年宫”是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举行青少年文体科技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将之打造成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乡村少年宫”在硬件建设上,配备满足德育教学、课外艺体活动和特色项目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和功能用房;建立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和音乐室(琴房)、舞蹈室、绘画室、书法室、节目表演室;具有满足三项以上特色项目开展的场地、器材。

“乡村少年宫”必须具备下列功能: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魄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体活动开展的基地。要过“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向农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技术、劳动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勤动手、善思考、敢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城乡交流的平台。“乡村少年宫”不仅是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城区学校的农村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可以作为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城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能力培养的实习地。“乡村少年宫”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主要是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很强的活动来实现的,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未成年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心。“乡村少年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播中心和知识信息中心,要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联谊活动、亲子活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以点带面,促进乡风文明。

三、“乡村少年宫”建设基本原则

公益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以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免费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公益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农村孩子公益性活动的主阵地。

基础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坚持面向全县农村未成年人,保证农村孩子能自觉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基本任务是过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艺术、体育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为农村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继续阅读

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从资源的生态开发视角出发,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在内部与外部作用下形成了渗透式、延伸式、拓展式三种开发模式。提出应遵循乡村生态化开发、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保障制度、注重政府调控功能、发挥媒体宣传优势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民健身、休闲娱乐、追求健康成为新时代全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成为社会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研究的问题。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健体魄从高度与远度作出了要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健康智慧[1]。2017年10月,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7个重点战略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战略任务[2]。至此,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休闲体育、旅游等领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融合了诸多要素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也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因此,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从体育与旅游元素的特性出发,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策略,为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1模式的样态

由于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具有体育与旅游的双重特性,同时资源开始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存在多类多元模式特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的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突显出国家对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视、人们自身对休闲、健身、健康的关心,而国内外诸多学者以此为契机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展开了研究[3],并提出了农业观光+体育、体验旅游+体育、体育+旅游等多种开发模式。本研究从资源生态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认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渗透式模式、延伸式模式和拓展式模式三种类型。

1.1.1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渗透式模式

渗透式模式是指将乡村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以产业元素渗透的方式实现各元素与内容互渗与互补,将原本属于本产业内的价值链渗透到边际产业,形成产业共生状态。渗透式模式的特点是横向上的单一渗透或全方位的渗透,优点在于:一是边际产业元素的嵌入未改变原来产业的内核;二是通过产业元素的嵌入反而提升了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渗透方向与融合目标,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渗透分为休闲体育元素向乡村旅游元素渗透和乡村旅游元素向乡村休闲体育元素渗透[4]。乡村的休闲体育元素渗透旅游业是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中根据产业特性、市场需求、技术进步,通过嵌入休闲体育元素开发参与性强的集休闲、健身、娱乐一体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以此提升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运作主体、功能及面向市场分别是旅游企业、旅游功能和旅游市场。旅游元素向休闲体育产业渗透是指在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中利用旅游市场和资源优势,将旅游元素渗透到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中,以此来提升乡村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其运作主体是休闲体育企业,表现形式往往是借助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户外登山、滑雪、羽翼滑翔等休闲体育活动和体验性强的乡村垂钓、果蔬采摘等乡村农事劳作活动等。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