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

乡村数字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乡村数字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乡村数字教育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优化发展策略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旅游电子商务采纳扩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以江苏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运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定量分析苏北、苏中和苏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采纳率;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网站属性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障碍,提出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乡村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慧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优化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特色文化,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经济建设创造较好的基础,使农村电商更高效地运转。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等优势。旅游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活跃领域之一,作为国内旅游休闲主战场和旅游就业主渠道,乡村旅游通过“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陈雪钧(2012)在总结日本、法国、美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旅游支撑体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实施多元旅游营销等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借鉴与启示[1]。Tarafdar,M.&Vaidya,S.(2006)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认为感知利益、技术可用性、村民创新力、信息技术能力及信息技术体验是印度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2]。Akca,H.etal.(2007)探讨在全球化世界中,乡村网站建设与发展是既需要又很有用的,网页设计与接入互联网弥合了乡村与城市区域的数字鸿沟[3]。本文以江苏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评析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纳绩效现状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江苏智慧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网站应用系统是由客户机、服务器与数据库、在线支付软件等多层融合结构组成,具有网络互动性、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电子商务的一般框架自下而上依次为网络层、多媒体信息层、报文和信息传播层与旅游经济贸易服务层。同时,两大支撑保障体系为:一是政府政策、法律保障及隐私保护;二是电子商务相关技术标准与网络安全保障。江苏省现有2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苏南15个,苏中4个,苏北5个,表1详细列出了三个区域各自的网站采纳数、未采纳数及网站采纳比例,网站采纳占比为苏南67%,苏北60%,苏中50%。Kruskal-Wallis检验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Kruskal-Wallis统计量为2.000,概率p值为0.368,p>0.05,结果表明苏北、苏中和苏南乡村网站采纳占比无显著差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属性涵盖的功能模块包括乡村示范点信息、乡村旅游产品信息、非产品信息、客户关系管理(CRM)、预订与支付六大方面。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江苏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网站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统计分析得出:网站属性比例大于80%的功能模块有乡村示范点概况、新闻、景区简介、照片展与具体联系方式,属于乡村旅游基础信息;网站属性比例小于10%的模块有: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邮件列表、回拨服务、友情链接、促销与特殊的供给、预订跟踪、取消预订、修改预订、创建游客账户,以及支付中的信用卡、借记卡、电子现金、货币兑换。研究发现客户关系管理、预订、支付三大模块的电子商务属性功能较薄弱。

2江苏智慧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障碍

2.1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相对薄弱

与城市相比较,农村互联网渗透率较低,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农民的ICT技能较为薄弱,乡村旅游网站技术含量较小,网站图片大多仅是平铺直叙的简单展示,究其原因,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受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部分农民仍为非网民,电子商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素质欠缺,面临信息技术短缺障碍。

继续阅读

数字化安全论文:高校安全数字化教导制作探索

作者:梁海燕梁玉娴黄越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安全教育的实施模式

总体来说,加强儿童少年的应急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救技能,着重从教育的力度和效果即教育的有效性上来考虑未来安全教育的研究方重点。

1.传统教育模式。目前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从现状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应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仅有一次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现在社会生活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形态多以大课堂宣讲为主,单向灌输,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理解和接受,互动交流性差;缺乏实际演练,即使有演练,也是走过场,直接导致学生对各种潜在危险和灾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对讲授的内容不理解;安全教育的定义相对狭隘单一,没有从多层面、多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

要解决这些困境,在传统模式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教育成本大大提高:教育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相关配套设施需要跟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育的可行性和普及度也因此受限。

2.数字化教育模式。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讲解安全知识、推广安全理念,可以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并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安全教育”的渠道和形态在现代数码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均将大为扩展。以安全教育电子出版物为例,其设计制作完成后,可推出光盘与网络两种版本,小学、中学、大学三种版本,并就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不同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版块,推广到国内城乡学校。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更为现实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代媒体均可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

现代媒体的受众面广,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将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全社会学会真正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构筑起全民安全防范教育体系。

继续阅读

文化服务创建工作打算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完成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各级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深入推进“户户通”工程,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力争年乡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以上,并以有线电视用户网为载体,建设覆盖我区乡村的寻址数字广播应急系统、农民网校、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乡村数字影院等,搭建一个以广电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二)充分挖掘温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人文气息的西部新城

深入挖掘、梳理和提炼我区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温江时代精神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兼有时代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浓厚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一是开展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体系研究,力求将文化资源成果转化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文化景观和文化象征,融入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市民生活之中,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体系。二是大力塑造鱼凫王都、光祈故里、花卉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重点做好鱼凫城遗址保护项目策划工作,以第二届“非遗节”、光祈音乐节为依托,举办影响全省、全国的主题文化活动。三是积极打造欢乐温江文化氛围。引入国内、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和演出公司,培育温江商业演出市场,力争年引进1-2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同时引进1到2家大型娱乐场所。目前,我局正在与新加坡演艺公司衔接,拟于月合作举办亚洲音乐节。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

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快手抓项目、重拳抓投入、切实保增长”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整体提升。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我区文化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出台鼓励支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二是以项目为支撑,推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培训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年,重点抓好四川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力争于5月份动工建设;加强与sbi项目合作,在科技园片区规划建设影视动画产业园区,形成动漫原创产业基地和衍生产品开发总部基地,目前,我局正积极与国内龙头动漫企业明日科技衔接,争取该公司落户温江;结合198片区建设,规划建设原创音乐基地;依托新城片区建设和桅杆文物资源,引进民间艺术馆、博物馆和收藏馆等,打造民间博物馆群;加快推进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项目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吸引和聚集各类专业艺术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演艺团体等,推进艺术培训市场发展。

继续阅读

数字经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

摘要:伴随着各种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农村金融消费也将面临新的风险,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将面临新的风险,亟需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农村与城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差异,分析了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困境,并基于平衡数字普惠金融资源供给、促进农民金融权发展、构建多元化的线上金融纠纷解决机制、运用数字技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等层面,阐述了数字经济时代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出路。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金融消费者;法律困境

一、数字经济时代农村与城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差异

与城市金融消费者相比,农村金融消费者在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必须考虑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具体状况,以构建与之相对应的权益保护体系。[1]具体来看,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与城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在构建时,应考虑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金融知识体系差异。农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较为有限,大部分农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全面的金融知识学习,其对于理财、基金、证券等金融知识的认识程度较低,这就决定了在对其推广上述产品时,必须考量农民的接受能力,必须更为全面地介绍金融产品信息,不能刻意地隐瞒。

二是消费者信用条件的差异。农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较大,这就决定了以农产品作为抵押物进行金融贷款存在操作上的难度,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不会面向农户提供专门的农业贷款。不仅如此,农民在存款、资产、收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有所区别,这使得其信用条件也无法与城镇居民一样,在接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其信用条件明显处于劣势。

三是金融消费目的的差异。在城镇居民的金融消费过程中,大部分金融消费都是用于日常的生活或者购买房产。但农民却与之不同,农民参与金融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保障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二、数字经济时代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困境

继续阅读

金融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金融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传统金融视角出发,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农民融资难,二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不均衡。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发展农村金融科技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金融素养和数字素养偏低以及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因此,从“硬件”保障、“软件”保障以及“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科技;金融素养;数字素养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其中金融科技的出现对金融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VR等创新型高科技技术对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进行创新,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从而更高效地服务大众的普惠金融服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金融科技的推广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的信息化技术创造多种创新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将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接收的“长尾”人群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传统金融视角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农民融资难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有效贷款需求的农户占总农户的15.54%,在有效贷款需求农户中,从不同渠道获得了贷款的农户占比76.34%,且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其资金需求量越大,贷款成本也会越高。在贷款方式的选择上,农户首选民间借贷,但这种借贷方式仅能满足部分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资金需求,且借贷不规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次农户会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借贷,正规的金融机构会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和抵押物的资产价值来给定贷款利率,而农村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所以农户的贷款成本会普遍偏高,容易打消农民借贷的积极性。

(二)产业发展不均衡

随着我国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却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传导有滞后性的特点,再加上缺乏专业团队的引导和科学规划,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1],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发展较单一,而第一产业经营成本高、机会成本高、经济收益低,农民增收成效不显著。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链条有待延伸,在一些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只注重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却忽视农产品的后续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品牌推广以及新产品的研发,这将降低农产品的附加值,不利于产业融合发展。[2]

继续阅读

农村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问题的探讨

一、基本情况

(一)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相关法规和政策,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建立健全单位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明确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责任,加强对重要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全过程监控,重要信息系统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定期扫描安全漏洞,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解决问题,提高安全防护能力。按照当前重要信息系统的部署特点,对系统开展渗透测试、网站云监测、互联网敏感信息探测、互联网资产扫描、内网资产测绘、定期漏洞扫描和安全检查服务等日常网络安全检查工作,形成安全检查、评估、整改、加固的安全防护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单位的应急保障能力,通过与网安部门、网络安全厂商、集成单位、安全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系,对单位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应急保障建议和技术能力支撑。

(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原则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根据农业农村厅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提出的业务需求进行的统筹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项目规划设计、应用系统开发与测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等,其中网络安全的建设要遵循三同步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原则: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共享、注重绩效,加强管理、确保安全。

(三)加强培训,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化,数字化发展也离不开网络安全的保驾护航,实现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的美好愿景,更需要铸牢网络安全的“底座”。结合“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产品上行,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益农信息社持续运行能力,推动各类服务资源通过益农信息社向农村下沉,充分利用智能终端新型手段,创新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发挥益农信息社信息采集“传感器”作用,探索信息直报机制模式。为此,云南省农业农村信息与宣传中心多次组织举办全省信息化业务培训班,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在将便民生活、电子商务服务带给农民的同时,将网络安全基本防护技能传递到农民手中,让数字乡村成为安全的乡村。

二、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促进乡村三产融合的关键法宝,在农民增产增收、改善乡村原有面貌、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笔者以三门峡市为研究对象,总结与分析了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发现休闲农业发展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提出了政府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服务、打造差异化销售理念、加大宣传力度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融合;模式;三门峡市

1休闲农业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数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同时兼具休闲旅游和农业形态的功能。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休闲农业概念的认识,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表明休闲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依托当地自然特征、农业特色产业形态,提供给游客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体验度假的一种休闲旅游产业;另一种则认为休闲农业具备特色农业生产特征,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了解、体验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形态,辅以田园景观旅游观光、度假的农业产业形态,主要强调农业生产的特征。李志鹏[1]指出休闲农业是广大乡村地区结合自身独特魅力,深度挖掘乡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资源,运用科学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进行市场需要的包装设计,为周边消费者提供一整套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亲身体验、互动参与等类别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武少腾[2]指出休闲农业更具有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的特点,成为促进农村产业升级的一种新型农业经济模式,也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胡晓燕[3]指出休闲农业利用独特的乡村自然风光、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把田园景观、农村生活、农事活动与旅游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三产融合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旅游活动空间,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供更加便利的娱乐环境和旅游性价比。

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三门峡是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西部,在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三门峡面积10309km2,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平均海拔高度在300m~1500m之间,森林覆盖率位居河南省首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生态优质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三门峡市享有文化圣地、天鹅之城的美誉,是黄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调结构、建基地、育品牌、兴主体、增收入”,不断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渑池柳庄农业示范园区、二仙坡绿色果业示范区、三门峡甘山果香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天沣中药材示范园、坡头乡不召寨花椒专业示范村、融椒联现代农业融合产业园等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景区。

2.1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有特色、有品质、有优势的“大果园”“大花园”“大氧吧”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先后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2个、市级8个、县级10个,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加强三产融合,引领带动乡村振兴加速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智慧农业、5G+农业、互联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河南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笔者从中解读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要落实好农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构建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的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继续阅读

论非遗文化下的周姑戏保护传承策略

摘要:周姑戏唱腔流畅动听、细腻传神而朴拙厚重,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是山东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地方小戏,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状态令人堪忧,亟待加强保护并推动传承。本文试图在探寻从政府扶持、开展数字化保护、地方戏曲进校园等综合施策,推动周姑戏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周姑戏;保护传承;策略

作为山东的地方小戏,周姑戏于2009年被列入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虽然被列入非遗保护,但周姑戏与当前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一样,同样面临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和诸多的无奈,人才难出、好戏难出已成为常态。非遗保护,是国家意志和文化制度体系范畴内对于非物质文化发展传承的可靠依仗,如何充分利用好政策护持,实现非遗主体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滋养文化受众,反哺社会,推动中国文化长盛不衰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在非遗文化视野下,就周姑戏的保护传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元共进推动传承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担负起应负的责任。首先要对区域内周姑戏等非遗项目摸好底,理清现状,找准病根,洞悉发展规律;二是对症施治,合理使用政策,突出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化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在政府扶持的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和有志于文化产业项目的企业家,参与非遗项目重点剧目和活动的组织筹划与包装宣传。对于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企业,地方政府可在政策和制度空间内给予相应的帮扶和奖励;四是非遗保护相关实践应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丰厚滋养,也为非遗找到新的传承发展途径。临朐周姑戏来自乡野,极具民俗民风亮点。可以作为临朐乡村特色旅游经典予以推出,开创非遗和旅游结合的新尝试,推动深度游、文化游的同时,引发和带动旅游者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让旅游升华,让文化的滋养能力更深厚。

二、实施高科技战略,为戏剧非遗保护插上数字化羽翼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感、现场感可以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甚至比亲临现场的感受更全面、更清晰、更震撼。虚拟现实与戏曲的结合可以实现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最佳效果和最完美呈现。尽管目前在资金投入、技术保障和运作计划等方面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但该技术对于展现戏剧之美和教学传承方面的作用无疑具有革命性的贡献,非常值得期待。对于现阶段对周姑戏实现数字化保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周姑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由文化主管部门主导,组织人员对现存周姑戏剧本、剧目、传承人信息、演出资料、文史资料、经典服装道具等基础素材资料进行数字化录入并详细建档,并对原始资料采取措施妥善保存。二是组织对存世老艺人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整理留档。组织力量对存世老艺人所能演出、恢复的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挖掘,能由本人再现的宜由本人演出,不能登台的由本人指导,指派弟子进行再现。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力量留取数字影像资料分别制作演出专辑。并对老艺人无法再现的剧目和说戏及艺术心得留取高质量音频资料。三是创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周姑戏专题网站。由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列支对网站的建设、维护、更新等系列技术性保障予以全程支持。网站对所掌握的周姑戏基本信息全方位无偿向网络受众予以公开。在网站设立网络交流平台和相关连接,并与兄弟剧种非遗项目建立沟通机制,定期更新网站新闻及文化资讯,把网站建成周姑戏的发展振兴的基地和爱好者、传承者的精神家园。

三、实施周姑戏进课堂策略,培植传统文化根基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