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乡村旅游资源研究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摘要: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着许多优秀的自然资源,在民生视域下,合理制定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民生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出发,探究并寻找适合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

民生视域;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我国西部地区占我国领土的71%,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拥有辽阔的土地,又与许多国家相邻,拥有者很好地地缘优势,但是自古以来,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差距,需要大力加强和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实施,西部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基础设施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较好的成绩。西部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将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相结合,才能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谐发展。因此,民生视域下,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遵循当地生态条件,并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适合的开发模式,才能打造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品牌。

一、民生视域下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广大的土地,但是其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等较东部地区都要恶劣许多,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近几年西部地区通过开发旅游资源项目,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打开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大门,西部旅游资源得以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5年春节,四川成都旅游收入62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旅游的领头羊,为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2015年6月,第四界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主展区被分4个区域进行旅游项目展示,通过民族舞蹈、机器人舞蹈表演、冲浪游戏等精彩节目吸引了很多投资商的关注,因此促成了31个旅游招商投资项目在现场集中签约就获得了投资707.5亿元。2015年7月,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新疆大剧院推出大型实景民族歌舞节目《千回西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朝气的西域形象,为西部地区旅游增添新元素和新活力,促进了西部旅游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居多,因此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情怀,近几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造访,游客深入乡村,体会不一样的少数民族生活,如体会傣族泼水节的疯狂,体会丽江茶马古道的艰险等等。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都以极大的热情,热烈欢迎游客的来访,以淳朴的特质赢得了游客的喜爱。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二、民生视域下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摘要:

随着城市生活速度的加快城市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享受农村旅游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不错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处于开始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学习,本文将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开发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其纯净安谧的环境,能够使人们浮躁的心感受到稍许的平静,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让长期生活与高楼大厦中的人们充分接触大自然缓解身心的压力,而且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城市中的人们和当地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1乡村旅游资源的来源

1.1自然因素

乡村旅游景观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础性因素,地址、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乡村景观的风貌,优美奇特的自然风貌更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自然因素还影响着当地农作物类型、观赏性高低、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一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开发难度。

继续阅读

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从资源的生态开发视角出发,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在内部与外部作用下形成了渗透式、延伸式、拓展式三种开发模式。提出应遵循乡村生态化开发、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保障制度、注重政府调控功能、发挥媒体宣传优势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休闲体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民健身、休闲娱乐、追求健康成为新时代全民对实现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成为社会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研究的问题。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健体魄从高度与远度作出了要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健康智慧[1]。2017年10月,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7个重点战略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战略任务[2]。至此,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休闲体育、旅游等领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融合了诸多要素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也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因此,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从体育与旅游元素的特性出发,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策略,为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1.1模式的样态

由于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具有体育与旅游的双重特性,同时资源开始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存在多类多元模式特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的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突显出国家对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视、人们自身对休闲、健身、健康的关心,而国内外诸多学者以此为契机对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展开了研究[3],并提出了农业观光+体育、体验旅游+体育、体育+旅游等多种开发模式。本研究从资源生态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认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渗透式模式、延伸式模式和拓展式模式三种类型。

1.1.1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渗透式模式

渗透式模式是指将乡村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以产业元素渗透的方式实现各元素与内容互渗与互补,将原本属于本产业内的价值链渗透到边际产业,形成产业共生状态。渗透式模式的特点是横向上的单一渗透或全方位的渗透,优点在于:一是边际产业元素的嵌入未改变原来产业的内核;二是通过产业元素的嵌入反而提升了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根据渗透方向与融合目标,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渗透分为休闲体育元素向乡村旅游元素渗透和乡村旅游元素向乡村休闲体育元素渗透[4]。乡村的休闲体育元素渗透旅游业是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中根据产业特性、市场需求、技术进步,通过嵌入休闲体育元素开发参与性强的集休闲、健身、娱乐一体的乡村休闲体育旅游活动,以此提升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运作主体、功能及面向市场分别是旅游企业、旅游功能和旅游市场。旅游元素向休闲体育产业渗透是指在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中利用旅游市场和资源优势,将旅游元素渗透到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中,以此来提升乡村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其运作主体是休闲体育企业,表现形式往往是借助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户外登山、滑雪、羽翼滑翔等休闲体育活动和体验性强的乡村垂钓、果蔬采摘等乡村农事劳作活动等。

继续阅读

名村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论文

一、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是制定乡村旅游开发发展战略的前提和旅游区规划的前奏,是旅游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评价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开发潜力大小,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学者对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有资源特色评价、资源价值评价、等级评价、美感质量评价、一般性体验评价等。定量评价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式、指数表示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应用模糊关系对被评价事物多个因素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定量方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统计的有关知识对许多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推理和演算综合成一个总评定值;是在全面考虑和尽量简化评价基本因素的前提下,对有不同权重的各类、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分结果是否达到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给予明确的结论,或者对被评对象做出优劣等级区分的过程。由于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的因素复杂多样,对其发展潜力大小的评价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运用一般的定量方法很难评价,运用定性描述方法则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古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1.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集根据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要素体系,评价因素集F={F1,F2,F3}={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其中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又分别包含下列因素:2.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及评价集E={E1,E2,E3,E4}={好,较好,一般,差},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3.建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W运用专家征询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笔者对10个院校及研究所的旅游专业的专家、博士、博士后发出问卷100份,要求他们对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的评价要素的等级及重要性作出判断,并对自己给出的结论给予解释。通过统计整理问卷数据,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赋予各评价因素不同的权重。一级、二级评价因子W1、W21、W22、W23的权重分别是。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S通过网络及景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00份。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整理,得出问卷结果。根据问卷结果建立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区位条件3个方面的评价矩阵。以S1为例,评价因素的评价向量为(0.6,0.2,0.1,0.1),表示在调查人员中,有60%的人认为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高,有20%的人认为为研究区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较高,有10%的人认为研究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景区知名度为一般,有10%的人认为研究区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为差。其他以此类推。

三、评价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计算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较大的。为了客观反映各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现状,使评价结果较接近实际,需要将其转换成百分制。假设模糊评语量化集为N,评语等级{好,较好,一般,差}所对应的分数为{90,80,70,50},各对象的优先度为P,则研究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综合潜力P(综)=VNT=(0.38,0.253,0.253,0.114)[90,80,70,50]T=77.24。按此计算方法,对鄱阳湖流域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分别进行评价,并将其转换成百分制,从高分至低分排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婺源古村群、景德镇瑶里、安义古村群、陇南关西镇关西村、渼陂古村。

四、讨论

综上可知,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评判,不仅克服了旅游资源评价过程中定性指标难于比较的困难,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单一化、主观化等问题,而且评价结果较接近实际。(1)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大,区内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区位优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婺源、景德镇市瑶里旅游景区知名度大,顾客满意度高,资源特色明显。(2)鄱阳湖流域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除5A、4A级的婺源古村群、景德镇瑶里、龙南关西镇关西村、渼陂古村外,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知名度不大,景区娱乐条件,购物条件满意度不高。(3)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应以婺源、景德镇市瑶里为龙头,依托江西四大名山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放大高铁、航空效应,提升区位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开发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将江西建设成乡村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继续阅读

乡村旅游经营行为探析

[摘要]明晰的产权具有众多优势,但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多个群体共同拥有旅游资源的排他权,就会形成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进入壁垒,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闲置、利用不足等,而引发反公共地悲剧现象。文章以湖南省平江县横冲村和高坪村相邻两村为例,利用古诺均衡模型与捕鱼模型,以探讨乡村旅游经营行为与反公共地悲剧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比乡村旅游资源产权条块分割,乡村旅游资源集体合作化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或避免反公共地悲剧的出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集体合作化实现的利益分配协同协议对反公共地悲剧具有显著影响。所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强化乡村旅游资源的集中化,通过引导建立股权合作社等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的利益协调机制,不断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反公共地悲剧;协同;乡村旅游;经营行为

1问题缘起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农业与乡村文化结合的新业态旅游,已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脱贫及乡村经济崛起的重要手段。然而,乡村旅游经营中也面临着公共地悲剧和反公共地悲剧难题,如云南省傣族园村民曾因利益之争通过堵路与砍树等发泄不满、中俄边境村落室韦村旅游开发过程发生群体性冲突致使旅游“脱贫”后“返贫”以及贵州省回龙村因土地流转僵持导致开发商撤资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最优乡村旅游经营路径应对乡村旅游资源利益相关者冲突困境,实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Hardin的公共地悲剧理论为在更加现实条件下解决资源排他权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资源利益相关者冲突研究的主流框架[1]。比如Healy进一步将Hardin的公共地悲剧理论拓展到旅游资源开发中,发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度利用会导致公共地悲剧[2]。Maximiliano和Babu在公共空间理论分析框架下比较分析了发展旅游与生态危机的选择问题[3]。Kelly研究了旅游开发企业利用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公共地博弈问题等[4]。Hardin的公共地悲剧理论也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我国旅游资源的主流理论。比如赵亮通过公共地博弈模型考察了乡村旅游作为公共资源所引致的生态危机、市场混乱以及利益冲突[5]。张林和王超恩基于产权基本属性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外部效应和利益分配问题[6]。左冰和保继刚以及谢彦君认为,乡村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权利失败的根源在于所有权的受限与虚位,引致社区居民与乡村旅游开发商冲突不断[7-9]。以上文献的一个共同假设是乡村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不清。与以上产权界定不清假设不同,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根由多是因乡村旅游产权排他性所致。清晰的产权界定犹如一柄双刃剑,关注的是不同开发者的博弈,却忽视开发者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而正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存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同一旅游资源的竞争就会出现零合博弈,致使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开发不足甚至推诿扯皮现象屡屡发生。如Heller认为公共地内,存在拥有权力的不同开发者,都有权阻止或设置障碍阻止其他人使用该资源,而导致资源闲置与利用不足出现反公共地悲剧[10];Buchanan和Yong认为,拥有权力的开发者大量存在会使潜在收益损失[11];杨勇指出,利益相关者数目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旅游开发者不完美预期,进而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运营阻力不确定性增加[12];李厚忠以济南市南部山区为例,指出由于产权分割太多、多头干扰而造成乡村旅游资源闲置[13];胡北明和雷蓉认为,反公共地悲剧现象的存在造成旅游地开发不足、资源利用受限,旅游资源展示价值的目标无法实现[14];张伟强和刘少和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指出,公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是旅游业亟须解决的问题[15];李燕琴和刘莉萍通过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对于乡村旅游公共资源开发导致的群体冲突分析,认为反公共地悲剧抑制乡村旅游扶贫[16]。目前,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使乡村旅游地的产权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对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过程形成较大阻力,如村民拦截游客、敲诈游客、集体上访等事件,造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很多优质资源无法开发的反公共地悲剧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选择最优乡村旅游经营路径应对乡村旅游的产权分割、开发不足和利益分配的负面影响,使得乡村旅游开发冲突损失最小,保持中国乡村旅游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亟须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2理论阐释

本文在一个基本的古诺模型基础上引入寇宗来的捕鱼模型,用来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有效使用或阻力太多造成资源闲置问题时,如何解决反公地悲剧问题,激励乡村旅游经营行为发生的选择过程[17]。假设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N(>2)个对称参与人(对资源拥有开发权利的乡村居民、村委会、政府机构等,简称参与人),他们都拥有对乡村旅游资源使用的排他性权利,则有可能导致乡村旅游的开发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当每个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人j的利润πj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N→∞时,limN→∞πj=0。说明当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人无穷多时,利润为零。也就是说,如果乡村旅游开发权利分割程度足够大时,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人收益为零,将不会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反公共地悲剧的发生。正如Heller提出,当公共地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时,资源会过度使用甚至会枯竭,导致公共地悲剧;反公共地正好是公共地的镜像,如果众多的人对某种资源的使用具有排他性,则有可能导致该种资源的使用不足甚至停止使用,进而导致反公共地悲剧[18]。Heller继而列举“闲置的莫斯科商店”案例说明如果某项资源拥有者甚多,每个拥有者都有权利去阻止他人利用资源,则会导致该资源的停止使用,最后导致反公共地悲剧[18]。假若当N→∞时,将会出现反公共地悲剧。现在考虑另一种极端,即假设当N=1时,该区域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者为一个整体,即为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上,垄断生产者的产量供给主要由需求(曲线)决定,垄断供应产量均衡点条件是MR=MC。假设需求函数为拟线性,则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状态下,垄断者的意愿产量将仅为公共地产品的一半。此时,尽管垄断者没有要保护旅游资源公共地悲剧发生的主观愿望,但是由于MR=MC时所带来的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却对资源利用与开发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让其对资源的使用始终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也就是说,垄断将会是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帕累托改进的充分条件。因此,通过比较N→∞与N=1的两种极端行为,可知,N=1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理想状态。N→∞是众多人对乡村旅游开发具有“发言权”与“干扰权”导致的反公共地悲剧现象。因此,若考虑邀请一个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探讨是否有可能解决反公共地悲剧,甚至有可能实现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但若旅游企业进入该区域,将会面临N个对称的参与者曾经为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有贡献的人或者机构,且这N个参与者都曾经管辖该旅游区域,对“谁开发”以及“能否开发”该区域具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权利阻止。也就是说,如果旅游企业要开发该区域,必须征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亟须讨论的问题是旅游企业与N个对称的参与者签订什么样的协同协议(即许可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不同的协同协议可能会造成旅游企业对乡村旅游开发资源量的不同。本文基于寇宗来捕鱼模型中的3种常见协同协议基础上,从反公共地悲剧角度,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哪种协同协议有利于激励旅游企业对乡村旅游的开发。一是收取入门费,这是对旅游企业收取一个变动费用为零的定价;二是利润分享,即N个对称的参与者以一定的比例分享旅游企业利用与开发旅游资源所获得的利润;三是抽成,即旅游企业要获取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资格,就要被N个对称的参与者对每单位旅游产品产量收取固定的费用。

3经验例证

为了寻求破解乡村旅游的反公共地悲剧,本文将反公共地悲剧理论与乡村旅游的组织形式、发展阶段以及运行机制、经营行为等进行系统研究,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择了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和湖南省4省中发展乡村旅游的12个村庄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湖南省平江县的横冲村和高坪村为相邻两村,地域文化相同但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状况却大相径庭。为深究根由,本文选取这两地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平江县的横冲村与高坪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安定镇,距湖南省省会长沙90千米。横冲村行政面积3平方千米,共有15个村民小组438户1728人。水田1400亩,山林1800亩,荒山1000亩,池塘19个,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水域资源,仅属于“山不清、水不秀”的普通村落。而高坪村拥有“坪山书院”与“影视小屋”等多项文化产权资源,却陷入产权非对称拥有困境,即有权决定用途的不一定有占有权,有权利用的未必有权获得利益,有权出租的不一定有权获得租金。因此,对开发高坪村乡村旅游的企业来讲,不但要从占有部门获得批准占有权,从决定用途部门获得使用权,从拥有租赁权的部门获得租赁权,只有同时获得这些权利他们才能真正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而事实上这点很难做到。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高坪村曾经尝试自己开发以及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开发,却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金钱导致成本太大而被搁置,最终导致反公共地悲剧。而处于资源劣势的横冲村于2015年8月注册了“平江县横冲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民宿,并以此带动全村乡村旅游发展,顺利解决了反公地悲剧问题。横冲村与高坪村的乡村旅游开发情况见表1。横冲村合作社一期发动12户村民入社发展乡村民宿,利用美团、携程等网络平台吸引游客入住。合作社运营的第一个月时间,合作社成员纯收入达到2.8万元,单户收入最高达到8000元。截至2016年12月,合作社已发展民宿加盟户22家,可提供标准房间100余个,日接待能力可达200人,户均月增收1600元以上。农家餐厅3家,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月均营业额可达1万元以上。根据调查,横冲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旅游开发的产权机制与组织机制创新是基础和关键。

继续阅读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估

生态旅游是区别于传统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其主要是从新的视角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认识和评价,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旨在既能满足人们对于自然人文文化的求知和探索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享受,又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生态旅游的资源应该侧重其生态性以及原始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应该要将其和传统的旅游资源区别开来,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资源都还没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所以本文中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也只是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和总结。目前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别,第一种是自然型,主张自然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华斌,自然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容是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对于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旨在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旅游的有各类自然动植物园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等。第二种是自然人文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建萍、杨桂花等人,自然人文型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利用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美感来吸引游客。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由于对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也多种多样,大多数学者都是参考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相关政策来进行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将其划分为观赏型、民俗型、探险型等等六类,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具有局限性,因为大多数生态旅游资源都具有多种类型的综合特征。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成机理来分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即是由大自然天然生成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延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非自然生成而是靠人工干预而成的生态资源,比如人造湿地、历史文化遗产等。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标准化原则,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我国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标准来进行评价的;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这个主要是说要从当地的生态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各相关学科比如地理学、民俗学、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秉着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夸也不贬,科学的解释生态旅游地的内容、属性、形成等信息;三是动态发展的原则,因为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生态旅游资源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其的评价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动态发展的方面,才能更好的为生态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提供控制和调节的依据;四是全面系统的原则,因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种类繁多,其展现出来的功能和价值也是形式各样、层次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在评价中应该全面进行系统的评价,综合衡量资源本身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外在因素,才能准确和客观的反映资源的价值;五是综合效益的原则,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是为了对其开发和利用的,也就是说要获得一定的效益,获得的效益不能只是经济上,还必须包括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开发和评价生态资源必须考虑其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是对于生态资源用具体数值表达出来的计量方式,是由很多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而组成,构建出一个层次有序的体系结构,用于对生态资源的综合价值评估。评价体系是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结构进行分层,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的目标层,目标层下面是准则层以及子准则层,最下面的就是指标权重层,比如对于黔西南乡村旅游,其目标层就是对于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准则层就是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和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黔西南乡村景观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黔西南乡村环境资源的子准则层是黔西南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环境资源,最下面的指标权重层就是黔西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各项具体的指标。

(三)评价标准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资源分布、调查与评价》的标准中,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分类的各项因素比如可视因素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种类、生物多样性、资源季相变化、民族文化、珍奇度等,可感觉因素中的大气环境、声环境、负离子浓度、气候舒服型等以及生态旅游中的价值因素中的开发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等,对于这些因子根据向量计算进行相应的评价得分并得出对于旅游地综合的评价和划分等级。根据评价标准的赋分总值和综合价值,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五级生态旅游资源是最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被称为特品级生态旅游资源。

继续阅读

自然辩证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阶段性的改变。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到现在的敬畏自然,体现了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喀斯特地貌显著、气候条件宜人、生物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农村人口密集的省份。由于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浪潮中找到了方向,但基于其生态环境脆弱等严峻问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不得不用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贵州及其少数民族概况

(一)贵州概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南连广西、北邻四川和重庆、东接湖南、西毗云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贵州居住着17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一个山河锦绣、少数民族聚居、气候宜人、生物矿产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突出的,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于一身的资源大省,有着“多彩贵州”“文化千岛”“天然公园省”等美誉。贵州也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其中,自然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1000多处,可开发乡村旅游的旅游点也有1000多个,目前,贵州位于《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的中国两个极贫困区域之一的滇、桂、黔区域,喀斯特出露面积与石漠化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1.9%,20.39%,生态环境脆弱。全省3950万人口中的85%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约3200多万,拥有5万多个自然村寨农村人口比率大。目前,贵州已有10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乡村旅游,约占全省自然村寨总数的2%。让乡村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必将成为贵州乡村旅游资源与规划开发的关键。

(二)贵州少数民族概况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在全省总人口数量中占据1/3的比重。各民族凭借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属于本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各民族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条件下,传承了各自不可复制的民族风俗、礼仪节庆、婚丧嫁娶、民族手工艺和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方式等,形成了贵州山清水秀画卷中最绚丽多彩的一笔,也成为了贵州最具魅力、无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除汉族外,定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其中,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有苗族和布依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口数量超过10万的有侗族、土家族、水族等;人口数量超过1000的有瑶族、白族、壮族等。各少数民族的居住都有规律可循,“高山苗,水布依,仡佬住在山旮旮”“侗族住水边,苗族住中间,瑶族住山巅。”等民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的居住规律。

二、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资源及特征

相比其他地域的乡村,贵州的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大西北的辽阔广垠,没有江南水乡的秀丽端庄,也没有大东北的那么红红火火,但有独具一格的旖旎自然风光和璀璨民族文化,独放异彩,别显韵味。贵州少数民族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也具有各自的特征。

继续阅读

全域旅游下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会给“三农”问题带来契机,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全域旅游转变了传统的乡村旅游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助推器。课题组通过分析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三者间的耦合关系,以西峡县为研究区域,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城镇化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等落脚点,提出了西峡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路径体系,旨在为西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全域旅游;西峡县;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融合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广大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同等价值,二者互促共进[3]。新型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会给“三农”问题带来转变,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助推两者间的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资源高效整合的发展格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于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4],即以系统、综合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整合某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建筑资源等,通过统筹谋划积极开展一体化营销服务,全方位、全过程满足消费群体的旅游体验,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当前,全域旅游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西峡县已于2020年4月24日上榜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及创建名单[5],促使全域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课题组以西峡县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经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到西峡县通过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取得较好的成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针对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同质化严重、数字化程度不高,各乡镇间产业融合度差异较大,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政府扶持力度不一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途径。

1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

目前,关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拟从经济学视角采用耦合协调的研究方法研究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协调关系。具体而言,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完整发展的系统,三者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共生”的关系[6],乡村振兴助力新型城镇化不断集约化、聚集化及规模化,而新型城镇化依赖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资源流通、产品供给和绿色生态屏障,而全域旅游转变了传统的乡村旅游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有效整合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融合[7],不断培育新的旅游业态,加之旅游资源的高效流通,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助推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三者间的统筹发展在于不同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高效流通和合理化配置。从推力效应角度进行分析,在劳动资源、旅游资源上,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资源和旅游资源供给,很大程度推动了全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优化。

2西峡县区域概况

发展全域旅游,西峡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峡位于豫西南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自然环境良好,被誉为“绿色王国、天然氧吧”,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近年来,西峡县立足于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引领,确立“一核一带一园三区”全域旅游布局,实现了县域旅游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机契合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西峡县作为生态资源大县,紧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统筹谋划,聚焦重点,示范先行,切实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升级版”。与此同时,西峡县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全域旅游、乡村产业、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促进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和旅游资源的不断聚合。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县为统领,积极推进县级、镇级及新农村建设,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经验。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