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投资监管论文范文

投资监管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投资监管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投资监管论文

投资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日益开放的市场对投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本文对现行的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做了简单分析,提出了完善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建议。

关键词:

投资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强化高校实践教学并将其提升到实践育人的高度。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在加速进行中,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巨大,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投资学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投资管理、公司投融资和个人理财领域对投资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一、投资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

投资学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上应属经济学学科,相近专业有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狭义上专指政府、企业、个人及社会其他团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包括项目投资的分析、评估、策划、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入、项目的监控与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的行为,与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等学科有较紧密的联系。而目前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与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等问题,具体有如下的表现:

1.教材版本较多,但与教学环节相脱节。从教师角度来看,教材是授课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关键,其质量的好坏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与学生专业背景、能力结构、个性、兴趣相适应的教材会扩宽会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境界,进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投资学专业教材有限,内容各有侧重,但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继续阅读

企业监管机制

摘要:文章以企业年金的监管为立足点,针对监管的现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机制问题给予分析,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监管;机构监管;功能监管

企业年金是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养老保障责任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是对抗老龄化危机、家庭小型化趋势、长寿风险的重要的制度安排。然而企业年金计划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纷繁复杂,因此,要达到保障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建立高效率、高效用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自2004年两法施行以来,我国企业年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05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为680亿元;到2006年底,达到910亿元;2007年企业年金的全年增量为400亿左右,积累基金达到1300亿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采用机构监管的模式。所谓的机构监管,即按照企业年金运营中涉及的机构的类别设计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各自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年金运营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企业年金的监管主体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企业年金立法和执法的监管、负责经办机构资格的确认等;银监会,负责托管银行的监管;保监会,负责监管保险公司;证监会,负责监管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财政部,主要负责监管企业年金方面的税收政策。这种根据机构职能分工负责的机构监管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继续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研究

我国资本市场上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2001年就达到了317家。而且有的上市公司,IPO后上市第一年,就实施了前期差错更正,有的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数额巨大。而且行为大言不惭,让人怀疑其差错更正的动因。我国资产市场监管机构的上市配股退市等政策与上市公司的利润挂钩,这导致上市公司为了资本运作的目的,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方法来调节利润。但是近几年,证监会颁布了一系列打击不正当盈余管理手段的法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所以上市公司有积极寻找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内在动机。由于前期差错更正及相关监管法规政策还不够成熟完善,所以开始应用前期差错更正来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行为越来越多。

而且前期差错更正不仅说明上市公司财报存在虚假信息,也说明了相关的审计工作没有发现会计差错,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行为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说明了审计不尽责的现象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独立审计质量还达不到公正公允的地步,发现前期差错上力度不够,而且上市公司往往以临时公告形式来向外界披露前期差错更正的内容,而且往往以尚不明确等理由拒绝及时公布前期差错更正的详细情况,而且放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这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前期差错更正的情况及时做投资决定。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错更正的动因及表现形式,还有调节会计利润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绝前期差错更正的滥用,并提早察觉并防范,如何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达到监管的成熟、完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错及其更正来操纵利润,使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利益受损,研究上市公司前期会计差错的动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错更有重要的意义。前期差错更正的相关研究,在理论领域有助于改善财务处理方法,有助于扩展盈余管理内容,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内容,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和治理结构改革。

研究内容:论文首先概述了会计差错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规定,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的内容规定,从会计制度框架下,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对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不正当动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会计差错及其更正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后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会计差错的表现形式,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及建议。研究方法:论文在论述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念和会计制度规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内容上,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法,通过对会计制度文献和已有研究的深入阅读分析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在会计差错及其更正的表现形式上,结合案例分析法,用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利益会计差错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案例加以佐证,并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滥用会计差错及其更正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对投资者、债权方等利益相关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防范对策:改进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完善会计准则与证券法律制度:改善内部控制和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加强外部审计进一步规范;优化治理结构加强外部监管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及其动因,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总结归纳,提出了会计差错主要是上市公司主观故意、为了不当盈余管理所实施的,其原因是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管政策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合理、外部审计不力等等。对此问题的解决措施应当从完善会计准则和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并提高独立审计力度,切实实现资本市场竞争和监管入手来加以改正。

作者:闫宇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

继续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研究

2020年11月7日,第九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学术研讨会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顺利召开。会议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大学财务分析与投资理财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商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研讨会致力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打造学者们互动交流的平台。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黎文靖主持,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首先代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对各位参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宋献中校长充分肯定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领域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政策意义,并鼓励青年学者密切联系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随后,《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谢谦,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姜国华,南京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陈冬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财务处处长叶康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罗婷先后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开幕式之后,广东省原副省长陈云贤,全国MPAcc教指委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南京大学原校长助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教授分别做主题演讲。陈云贤的演讲主题为“湾区金融发展助推经济双循环”,他深入剖析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与逻辑,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与突破点、金融深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未来金融深化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化成进行了题为“会计指数与宏观经济运行”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包括会计宏观价值指数、会计综合评价指数以及会计投资价值指数三部分。他以会计宏观价值指数为主,深入讨论了会计指数这一微观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范从来的演讲主题为“经济金融共生关系的初步分析”。他基于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背景,构建了经济与金融共生度指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生关系。他认为,遵循和追求经济金融的共生关系,是下一步中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本次会议共计收到论文投稿111篇,按照严格的评审流程,经过秘书处初筛和匿名评审环节,共录用15篇论文作为报告论文。研讨会后作者根据评论意见修改论文,其中的优秀论文经《经济研究》编辑部审定后进入期刊匿名评审流程。本次会议论文的选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着重关注国家经济主战场中具有突出意义的重要经济与管理问题,紧扣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展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意义和微观企业行为研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根据论文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届报告论文进行综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具有长期性和收益不确定性等特征,因而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明晰这种影响有利于探寻影响创新的体制机制。罗进辉和巫奕龙研究了空气污染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发现企业所在城市的空气污染越严重,绿色创新水平越高。评论人唐松认为文章的逻辑链条较长,建议明确内生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杨国超认为文章应考虑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目的,是否存在迎合专利申请的行为。王满和孙涵基于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探究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他们发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有助于推动“两高一剩”行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并提升创新的边际价值。评论中,余明桂建议文章加强假设的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权小锋则建议补充绿色信贷对公司影响的实际案例,并对文章的研究设计、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评论。

二、政府管制与企业行为

在转轨经济体,由于政企关系的存在使企业行为容易受到政府管制的影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政府管制的有效性与潜在问题。游家兴、刘璐和张哲远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捕捉创新型政府的典型特征,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研究切入点展开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创新意识越强烈,越有助于提高当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评论中,何贤杰建议文章对创新型政府进行更清晰的概念界定,突出与其他创新型政府衡量指标的区别,从而强化研究贡献。曹春方认为文章需厘清理论逻辑,并对创新型政府的测量问题和实证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评论。闫伟宸发现2018年开始实施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提升影响,并且在央企、商业类国企和经营状况较好的国企中更加明显。评论人辛清泉认为入选“双百行动”的企业并非随机产生的,文章对“双百行动”影响信息披露的逻辑和路径分析需要明晰。梁上坤认为“双百行动”可能受到同期政策的叠加影响,建议文章更全面地介绍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并根据研究框架逐条检验作用路径。孟庆斌、刘建涵和吴卫星发现加强金融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而且是通过银行来间接产生影响的,在金融投资收益更高、信息披露质量更低的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评论中,刘慧龙指出文章要明确金融监管的概念,并对金融监管指数的赋值问题、机制检验以及内生性问题等方面展开点评。卞志村认为文章理论模型需要完善,理论设定也需要考虑中国国情,以利率指标度量监管的松紧程度也有待商榷。

三、货币及信贷政策与企业行为

货币及信贷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可以从货币发行量、利率机制、信贷规模等方面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进而作用于企业投资与绩效等方面。唐文进、丁赛杰和李芳利用《人民日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从企业杠杆率视角剖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具体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实现结构性调控的政策目标。评论中,游家兴建议文章更好地凝练研究贡献,并对文章的中小企业判断问题和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点评。王宇伟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义、企业家预期的同质性以及企业负债的变动等角度对文章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李增福、李铭杰和潘正研究逆回购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随着逆回购的数量增加,企业家的长期贷款会增加;在不考虑逆回购数量影响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具有更低的预期中标利率,企业的短期贷款会减少、债券发行会增加。评论中,许志伟建议文章的理论模型要考虑信贷市场的均衡情况,关键假设的分析也要更严谨。胡诗阳认为文章应进一步明确理论逻辑和制度背景。

四、制度改革与企业行为

继续阅读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国际上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最优路径、募集方式、资金来源以及产品定位四大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合理模式,并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模式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可以看成是基金的一种,其特殊之处在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通过发行收益凭证筹集的资金主要用途是投向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拓宽了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银行信贷的压力,使得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更加行之有效,也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朝着更加健全和健康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信托市场以及基金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我国还未发行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随着我国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日益成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行已经成为调节房地产市场,改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最优路径

(一)准备阶段

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多样化的发展,我国已发行若干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如苏宁旗下11家门店的资产证券化、新派公寓权益型房托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畅星-高和红星家居商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这些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虽然已是场内发行交易,但还只是面向机构投资者,并无确切意义上的公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因此在政策方面,我国立法当局需完善有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规定,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市场的准入、组织运营、业务合规、收益分配以及风险防范方面做出具体确切的规定。

(二)试点阶段

由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涵盖诸多投资领域,包括住房、办公楼、商业地产、工业房地产、寄宿房地产、医疗房地产、仓储房地产、基础设施、林地、数据中心房地产、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及房地产债券等。因此我们可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分为三类,即房地产类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相关行业类投资信托基金和房地产债券类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政策完善并实行后,我们首先发展房地产类投资信托基金,并选择符合目前供给侧改革这一政策大环境的住房类这一单一类型的房地产类投资信托基金为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综合研究该试行房地产类投资信托基金的运营情况和投资者的市场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继续阅读

央行监管制度实践与优化

由于高风险的特质和在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各国的金融业总要受到比其它行业更为严格的管制。而经济制度、金融体系和监管哲学上存在的差异,使各国的监管制度呈现不同的特征。一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在中央银行成立后开始形成,监管的目的是保证银行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合规性监管为主要内容。现实表明,原有的监管框架已远远不能适应金融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论文以中央银行分支机构为视角,从监管实践出发,以风险监管为核心内容,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为主线,对完善我国中央银行监管制度进行研究,为制定中央银行的监管政策和具体措施提供参考。

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中央银行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中央银行成立初期的金融监管框架包括监管目的、内容、手段,及其逐步发展的过程;二是在1988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和金融波动时,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这个时期监管的特点和风险监管意识的萌生;三是在1992一1993年上半年,金融业发生严重混乱时,中央银行稳定金融的监管过程及监管实践的启示。

第二部分为监管客体与金融环境分析,主要阐释产生违规行为和金融风险的制度性因素。首先是对国有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行为机制进行分析.主要分析金融机构的利益机制对其经营行为的影响,指出中央银行进行监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其次分析了资产负债结构对经营行为的影响,指出在计划体制下金融机构缺乏流动风险意识,而随着中央银行职能和机制的改变,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也都将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分析了政府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包括:政府行为对金融机构设置的影响、政府行为对金融机构资产扩张的影响及政府行为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影响。最后阐述了企业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指出由于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资金来源严重依赖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的经营困境最终导致了银行的经营陷入困境。

第三部分为监管主体的行为效应分析,主要是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中央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一是金融法制与监管有效性,主要分析了金融法制不健全对监管有效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监管环境与监管有效性,主要分析政府干预对中央银行监管行为的影响,三是利益因素与监管有效性,分析了中央银行的利益动机对监管的影响;四是监管方式与监管有效性的分析,对目前几种监管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五是金融政策调试与监管有效性的分析,认为监管是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的一种合作关系,目的是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不是为监管而监管。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我国中央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的间题.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阐述了对金融风险实行控制的监管制度,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法制化、规范化监管,这对于建立中央银行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公开性有重要意义;二是实行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使监管进入到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推动金融机构增强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建立监管的信息支持系统,四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在现阶段要求实行长、短期信用分开、银行业救助制度的完善,这也分四个方面:一是加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二是要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以适应在新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扩大的现实;三是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四是建立风险救助制度,以减少不稳定因素,促进金融关系的稳健运行。

继续阅读

企业年金功能监管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现状;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监管方面的经验;对改善企业年金监管的几点建议,对企业年金功能监管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机制、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存在监管盲区以及监管重复的现象、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以及受益人自我监管缺失、企业年金担保机制不完善,受益人利益缺乏最终保障、美国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英国职业年金计划的监管、日本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中介机构的监管、受益人的自我监管、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担保机制,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文章以企业年金的监管为立足点,针对监管的现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机制问题给予分析,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年金;监管;机构监管;功能监管

企业年金是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养老保障责任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是对抗老龄化危机、家庭小型化趋势、长寿风险的重要的制度安排。然而企业年金计划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纷繁复杂,因此,要达到保障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建立高效率、高效用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自2004年两法施行以来,我国企业年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05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为680亿元;到2006年底,达到910亿元;2007年企业年金的全年增量为400亿左右,积累基金达到1300亿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机制

继续阅读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探究

【摘要】本文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为研究内容,找出我国养老金投资运营和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投资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创新型监管模式,为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对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投资运营风险问题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相关观点归纳如下: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多元化投资;投资监管

1.国外研究综述

从国外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养老保险投资运营的研究非常多,对于养老金投资方面大多基于实证分析,具备有效的论证过程作为支撑,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1.1关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研究

RobertPozen(2006)在其论文中深刻阐述了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他认为资本市场作为养老金的投资渠道之一,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而且还能为市场输送大量的新增资金。这些增量资金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也能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RobertF.Schwartz(2007)认为对于国家养老保障基金来说,资本市场一直都是作为保险资金分散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资本市场可以消除基金投资的部分风险,但同时各国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等全过程。

1.2关于养老金的投资模式研究

HarryM.Markowitz(1952)通过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证明了投资的分散化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并通过收益率、收益方差、收益间的协方差揭示了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并且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将风险降低,这也为养老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尤其是养老保险这种资金,更应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CliveBailey,JohnTurner(2001)认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适合本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行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对症下药才能使基金运营取得良好的效果。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