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范文

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体育学科课程建设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体育学科课程建设

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态不太理想,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情况比较严重,现在正在致力于打造成为先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在这种背景环境下,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课程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其中专创融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力量,在专创融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建设有效的结合,对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性的价值。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

一、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现状

“体医融合”的内涵即为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相的交叉融合、相互学习和借鉴,在理念、思路、路径、模式等方面相互促进。体医融合的实质在体育学科和医学学科促进方面,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在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精准体医融合方案的同时,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体育专业队伍,使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体育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体育教学和运动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运动、教育、科研等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掌握体育和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体育科学和医学相结合研究的方法技术,掌握康复、治疗、预防的科学原则,提高对体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以体育学科为主融入医学知识为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方法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体医融合理念的提出,是国内外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医疗和体育科学发展提供依据,但医疗和体育隶属于两大管理范畴,在管理、体系、资源、人才等方面均无顶层设计方面的交集。经过长期的研究证实,合理科学的运动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纬度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专家分析,自从1985年之后,我国的幼儿体质已经连续19年都是在下降的。在1998年时,教育部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就指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探索科学合适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新局面以及发展趋势。”高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在增强人民的体质,促进大众全面发展方面建立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最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最开始产生于美国,然后逐步发展到更多的国家中去。在1989年的国际教育会议上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被列为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强化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以此来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以此来减轻就业方面的压力,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正式出台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中明确强调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稳定运行,保证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2018年我国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指出了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有关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内容,这就是说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系统中去,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融合,构建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更好的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为构建创新型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作出创新创业驱动发展的重大决策?高校为什么承担起时代的新使命呢?第一,全球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创新水平,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第二,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这要求我们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强化高校学风建设,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第三,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除了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最根本的一条,是从源头上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其以更高的质量创业就业。“体医融合”作为体育课程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科学体育运动与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纬度的综合性体育课程建设服务体系相融合,对全民健康水平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提升发展理念;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彰显体医融合特色;以大健康构建大服务,实现惠及全民,积极破难题、激活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坚持施法治、促民生,政治文明稳步提升;扎实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福祉显著改善。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以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主客观教育规律为基础,顺应社会和时展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和模式之一。本文主要针对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的内容进行探索,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为进一步推动体育学院专创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体育教育专业专创融合的教育革新,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三、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必要性

2010年教育部颁布施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大力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开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以赛促就,?2015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站在国家推动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推动就业的角度,强化高等教育综合性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的就业率大大提升,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路、基本方式和整体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安排,作为国家经济长效发展的主要抓手要求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高效结合,不但要加强创新教育,还要加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系性不强,因为和专业教育状况进行对比,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从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到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各级各类大赛的组织,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校课程建设的延伸和一部分。一是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的教学理念:将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的重点,全面推进体育专业学生各项体能发展。二是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教学原则是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循序渐进原则,全面协调发展原则,专业交叉原则。三是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孵化基地、创业公司扶持、体育与医学保健结合等。四是体医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创融合实效研究建设,必须全方位发展体育专业学生的各方面体能。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论文

1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构建

1.1“术科”课程理念滞后

1.1.1教材与课程内容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更新,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具体课时安排上还是重视程度上,都处于从属的位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术科”的教学质量,而“术科”课程的自身魅力也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1.1.2课程评价缺少多样化从评价形式看,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群体甄别不重视个体提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评和互评。

1.2缺少政策扶持

1.2.1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高校体育院系对精品课程建设也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精品课程建设不够重视,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需要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从现有的国家级、省级、校级“术科”精品课程建设情况也反映出对“术科”精品课程建设重视不够。1.2.2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有些高校制定有精品课程配套奖励政策和建设补助支持经费,但迟迟不能到位或不能按比例兑现。比如,有些高校虽然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制定有1:1配套建设经费的政策,但是落实不能到位,影响了精品课程的维护和更新,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1.2.3缺乏合理的用人政策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人员的合理配置,不仅包括教师的构成,也包括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参与。如何组成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团队需要政策的支持。然而,由于缺少用人政策无法选用合适的人才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比如,课程负责人在调配人员、使用人员上没有自主权。因此,制定相关的用人政策对“术科”课程建设也十分重要。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策略

2.1明确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理念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未来社会的变化需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学科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创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的“术科”精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术科”课程的改革、创新和整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强化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达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的。

继续阅读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2003~2010年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的72门体育精品课程和38所高校进行了研究,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民办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等问题。建议:推进申报建设一体化,规范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有序构建教学团队,细化课程建设内容;从过去关注精品课程申报转向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精品课程;高校;浙江

1引言

浙江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到2010年,八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在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占比例仅为2.6%,这说明我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严重滞后。从目前研究的综述来看,对浙江省精品课程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2011年教育部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了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因此,在这关键时期我省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调查分析结果,对于体育精品课程问题本身是一种深刻的剖析,对于加快我省体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浙江省高等院校2003~2010年72门国家级、省级、校级体育精品课程。涉及浙江省13所普通本科院校、11所体育专业院系和14所高职高专院校。

2.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江省教育厅课程建设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料库以及浙江省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对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继续阅读

飞行基本教导学科建设探究

突出特色,发挥优长,服务高素质飞行人才培养

学科特色是决定办学特色最重要、最深刻的因素。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科研究方向上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在教学和研究水平上的先进性,它是一个学科或学科群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从特色出发,依靠优势,培育新学科,应当成为我们进行学科建设的一条主要捷径。

学科建设的规划

飞行基础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形成应用性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体系。飞行基础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积极寻找和培育适应体系作战需求、支撑现代化战略空军建设、加快推进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军事飞行学科方向。飞行基础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首先是建设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具备创新意识、富有开拓精神的学科梯队及教学团队;其次是形成浓郁的科研学术氛围,锤炼较强的科研实力;再次是构建教学与科研密切协调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良性循环的支撑体系。

学科建设的策略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作为飞行基础教育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在平衡中寻求突破”。所谓平衡,就是发挥已有优势,通过做强基础学科,在飞行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块中建设各自的重点学科;所谓突破,则是指以应用型飞行人才培养为导向,以彰显特色为目标,突出应用型学科培育。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首先,在选择符合现代化战略空军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学科方向上,已经有了大学英语和大学语文;其次,在研究基础和研究队伍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方向的选择上,已经确立了应用数学和空战史与空军军事思想两个方向;第三,在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方向方面,也已经推出了航空体育和航空救生。下一步要做的,一是将已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真正做强做大,二是在上述三个主攻方向上开发和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

学科建设的路径

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教学与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学科建设这个平台,融合推进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而对实现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培养高素质新型飞行人才起到促进作用。在学科建设中要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尽管对飞行基础教育而言,这方面表现得还不是很突出,但对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来说,仍需要尽量体现一些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内容,在科研方面更应如此。事实上,军事运筹学、空战史与空军军事思想就是融合的结果。

继续阅读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特征

论文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公共体育;课程;健康教育;特征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现状及特征进行了理论研究。主要结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学管理初具现化化;体育教育的课外形式比重逐步增加;体育教师学科性认识要达到较高水平;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渠道。

前言

通过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界定,基本确定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特征,但是作为我国有几千所不同类别和级别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其学校的性质所致,使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鉴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体育课程建设引领着我国本科体育教学的潮流因此,对这些学校当前公共体育课程特征的分析,不但有助于这些学校的进一步体育教学改革,而且将指导我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

1基本教学背景

1.1办学规模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可分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类。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本科生教育作为学校的根本,以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一般全日制学生规模1.5万至2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200至1500人。

1.2学科建设

继续阅读

教育信息化下高职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人工智能2.0时代的到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高职课程必将面临重大的变革。本文以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为指导,探索高职课程改革的措施,以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职课程改革;人工智能2.01

人工智能2.0时代为职业教育带来变革

上世纪20年代阿兰图灵在破译编码的过程中提出了“机器是否会思考”,首次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引入计算机世界,因此,阿兰图灵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的召开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因此拉开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序幕。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它是以大数据和神经网络为基础,让机器通过深度学习,习得人类认知和思考的过程,从而像人类一样解决问题。截止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自然语言识别、图像识别、智能等多个技术层面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并且在教育、医疗、工业制造、酒店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课程改革必要性

2.1课程建设与时代接轨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诉求发生变化,2020年我国需要1.4亿高技能人才,2200万技术人才。麦克斯全球研究院研究表明原有的职业知识与技能需要经历扬弃与调整、创新的过程。人工智能2.0时代的技术支柱是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虚拟现实、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是人工智能2.0的核心。高职院校应设置人工智能2.0技术支柱产业相关课程,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作为特聘教授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普及人工智能2.0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趋势。

2.2课程建设以人为本

继续阅读

“课程思政”下高校通识课程的思考

摘要:“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依托、借助专业课、通识课进行思政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政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有着更深层次的正向关联和内部契合。在“课程思政”语境下,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应为构建思政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育人

“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依托、借助专业课、通识课进行思政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讲,就是要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挖掘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的思政资源,使其与德育课程的思政资源“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深刻地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切实地回应“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的问题,将“育人”目标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道路。  

高校“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间的内在联系

当代大学通识教育一般指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在拓宽知识领域和视野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和判断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通识教育观念延承自美国折中主义教育观和多元化价值理念。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此,通识教育的诞生和发展一直贯穿着强调理性思维,培养综合素质,传承经典的要义。“课程思政”的宗旨亦如此。宏观层面的“课程思政”包含了家国意识、思想情怀;中观层面包含学校精神文化、思想传承、办学理念的传承;到微观层面则包含专业信念、职业操守、做人准则、道德情操。因此,“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有着更深层次的正向关联和内部契合。“通识教育”可以挖掘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的思政教学元素,使其与德育课程的思政教学元素“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通识教育”旨在完善学生完整知识体系,提升个人素养和促进精神发育,是隐性教育的代表,更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构建思政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课程思政”语境下大学通识课程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大学皆致力于博雅与通识教育发展,潜心打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课程领域涉及人文与社会、历史与文明、艺术与哲学、自然与科学等。凝聚了学校各专业优秀师资,打造一批有效果、有影响、有特色的核心通识课程。例如:北京大学开设的“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系列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系列课程;浙江大学开设的“博雅技艺”系列课程;复旦大学开设的“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系列课程等。通识教育在完善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视野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自我完善,旨在助力于培养“懂自我、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的全面合格人才。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价值,将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融合共进。

1.高校在着力拓展通识课程的领域和广度的同时,呈现出“泛化”现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大学,都着力在学科领域的全面性,课程普遍缺乏深度和特色。一是泛理论化。有些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未考虑到授课对象无相关专业领域背景,将通识课变成“讲概念、谈理论”的专业课,不联系生活、不联系实际,忽略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理论不落地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深度沟通。部分学科课程设置也未能考虑到专业学生接受能力,将一些难度较深、专业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放入通识课程中,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损害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二是泛平面化。从传统意义上理解,通识课程体系以“通”为核心,所以目前各高校的通识课程都在课程“广度”上做文章,力图建立一个覆盖全面、全领域、全学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们提供一份面面俱到的“营养全餐”。授课形式除了面授课程之外,还提供了海量的线上课程。然而,学生在面临每学期少则几十门,多则上百门的选修课程之时,却因缺乏对该专业领域的基本了解而感到迷茫、无从选择。这无疑对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要求、学生学习和吸收能力、学生自我判断能力以及学习规划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继续阅读

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体育法学学科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成熟,尽管我国对于体育法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在体育法学学科建设方面却还是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即一些基础理论问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无形之中就会影响到我国体育法学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法学的概念,然后对学科建设中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体育法学;问题;学科建设;理论基础

一、体育法学的概念

这里所提到的概念是指体育法学在确定学科之后所形成的概念。因此其概念问题也是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各学科的成果的形成也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到的,也就是说当确定好基础概念之后,其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相关的信息。所以,概念不仅可以让人循序了解到事务的本质,当某种事务有了概念之后,它自身的属性就会更容易被人察觉,从而呈现出两者的不同与区别。所以高校要想确定体育法学的学科的地位,首先需要建立有完善的学科概念。

二、利用学理化来实现体育法学学科建设

(一)体育法学学理化的涵义体育法学学理化是指把原来的研究模式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但我国体育法学地方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建设,而且还要提高其学理化的层次,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法学的规范化与合理化,从而走向成熟。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其一定要形成一个规范化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说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逻辑,从而完善理论建设,提升体育法学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二)体育法学学科建设学理化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我国对于体育法学的研究案例是非常多的,但是对体育法学学理化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当然这也是未来发展必须要重视的地方。当前,尽管很多体育法学的研究内容都会涉及到学理化方面的知识,但很多都只是对体育法规条例进行解释,其并没有对体育法学展开深入的分析。上升到学理化层次的体育法学不应该只是对法律条例进行解释,其还应该由各方面解答,因为缺少对学理化方面的思考,其是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体育学理论的。我国当前对于该学科的研究并不是很成熟,而对体育法学的基础理论也缺乏一定的研究,这主要是受各种行为的影响与约束导致,因此整体的内容还不是很全面,其操作性也属于薄弱状态。

(三)如何进行体育法学学理化建设体育法学学理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体育法学的基础概念展开研究,而该学科的基础概念又是体育法学学理化的起点。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相同的概念会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但对这些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则是学理化进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对体育法学的理论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每一种概念中都包含了体育、法律等关键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体育法学属于一门法学与体育学相结合的学科[2]。所以,体育法学应该突出法学上的特殊性,然后对这些特殊性展开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也属于学理化研究的一部分。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