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特殊高等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根据教育部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公布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情况进行统计如下。从上表可知,一方面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升学需求逐年增加;并且我国残人高等学校数量也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残疾人高校数已有原来的9所增加至22所,增至原来的2.44倍。同时,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人数与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残疾毕业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下降,其中折射出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不畅的问题。究其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单一,没有实现“普职融通”式的“立交桥”式教育模式所致。其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第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第三,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从以上分析来看,十分有必要改革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使接受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普高中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学校毕业生,具有同样的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构建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学生顺畅的升学渠道,建立“立交桥”式渠道多元的“普职融通”教育模式,以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与完善。
作者:连婷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世界高等教育持续而快速变化过程中,私立高等教育特别引人注目。仅仅在几十年之前,在多数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还不存在或者是处于边缘地位。而今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转型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在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尽管与亚洲许多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相比,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较小,但是它的发展态势生气勃勃,在公立高等教育单独存在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又重新出现了。
现在,人们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私立高等教育近些年来才变得重要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这也包括私立高等教育扮演角色的问题。赞成者倾向于持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观点,而批评者则往往看到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主导形式的负面影响,私立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则从他们所在学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
当人们就私立高等教育的角色进行思考和辩论时,往往采取了过于简单化的方式。赞同者和批评者所提供的材料,对私立高等教育不是夸耀就是贬低。当公共政策制订者参与制订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时,他们也往往想要得到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的目前状况和他们希望如何做的简单看法。但是,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分析却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在简单看法和通过研究才能了解到的复杂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分析者不必渴求从人们头脑中消除所有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简单看法。但是,难道我们不应该对于这些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提出挑战吗?我们有责任获得私立高等教育的真正知识,也有责任为政策制订者提供有效的背景资料。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与一些人继续传播的过于简单化的观点不同,而是对于迅速发展的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合理思考,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一个事实,即私立高等教育过去不曾扮演过一个基本角色,今后也不会扮演一个基本角色。事实上,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着一些不同的角色。发现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类型和形式,是研究分析工作所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挑战。私立高等教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我们考察私立高等教育的哪些方面,什么时候考察和在什么地方考察。
进一步讲,在确定私立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规范性称述中,我们不能说那一种说法是不当的。对于私立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在政策制订者乃至社会中讨论角色问题,既是正当的,也是有益的。本文的观点是,这种讨论必须:(1)不能代替关于私立高等教育真正角色的实证分析;(2)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3)看到私立高等教育扮演的各种角色。否则的话,对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的讨论,将会导致不够实际的、不够细致的和不够充分的称述。与私立高等教育角色多样性主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涉及私立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应该顾及到现实多样性,而不是采用以一概全的方法。
很清楚,我在此提出的方法,与强制命令的方法是不同的。从某个方面讲,这种方法与通常充满激情的呼吁私立高等教育在新世纪中承担“学术优异”或“服务社会”角色的做法相比,不那么让人感到满意。除非与某一些学校的现实性或可能性相联系,否则这种角色定义是没有什么分析价值的,即使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或者说有利于从法律角度保护私立高等教育免于诋毁者的攻击。
我将在国际背景之下,讨论私立高等教育的多重角色,这当然要适合特定国家和特定学校的情况。尽管本文具体参考了中国的情况,但是历史、政治背景以及和快速变化公立高等教育特征的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必须由专家来仔细研究,包括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上述学校的盛情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其部分原因在于,希望与这里的研究人员建立学术合作关系,并通过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私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发展”项目,建立一个以美国奥伯尼大学为联络中心、世界范围的研究者网络。
科学管理作为新时代管理的中枢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现代企业管理和其他一些管理活动的方向标。科学管理的管理内涵、管理原则、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且这些理论都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且应用范围极广。本文主要从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独特性出发,探讨有关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进行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及在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什么是科学管理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它的管理活动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上的:(1)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的劳资双方矛盾,这是因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应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矛盾。(2)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存活的,而人们最关心的也是如何将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也可以这么说,只要能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愿意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3)单个人是可以使得效益最大化的,但是一个集体成员集合在一起反而会造成单位效率下滑。科学管理是提高单个人效率的有效途径。科学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上三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目前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足够科学化,有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地方。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假设出发,我们可以将科学管理理论划分为三个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是一种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一种主要指导思想,是管理理论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从哲学角度阐述了管理的根本和发展规律。“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2)作业管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首先,泰勒在工人操作时对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符合工人一天工作的最适当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其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在某项工作中综合能力强的工人。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人进行科学的岗位培训,让工人能够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胜任工作。在完成这些东西以后,还应当对工人实行规范化管理,即工人在工作中的操作方法必须规范化,必须使用标准的工具和机器,并且环境条件也必须标准规范化。
一、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
1994年,我国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其中第29条规定:“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体现了我国的《宪法》所规定的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基本精神。目前,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步入高等学校,他们与健全人一道学习文化知识,实现了随班就读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但是,众多的残疾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处于从属的地位。无论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还是课程设置等,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精神。建立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学校支持体系,有助于改变残疾人高等教育重宏观、轻具体的局面,能明确残疾学生的教学培养目标,确定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避免出现无章可依的情况,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和健全学生的融合,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扩招之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与以前相比,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学生表现出文化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等特点,不能胜任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固然与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脱离了残疾学生的需要有关,但更多是与学校内部没有建立完整而有效的支持体系有关,导致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可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细化规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要求等,构建既适合残疾学生、又适合健全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显示了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响应国家号召、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策略,没有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以适应残疾学生的需求,而是沿袭健全学生使用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健全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强调学科教学,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对技能的掌握则在其次。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效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缺陷补偿。虽然已经有专家呼吁,设立残疾人硕士层次的高等教育,但是仅就目前而言,本(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体系的内涵
2009年,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内蒙古学院获准成为中央电大残疾人学院首批3家全国示范性教学点(学院)之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与中央电大分别拨款10万元支持残疾人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项目建设。组建起来的盟市学习中心或教学点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特别是地方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工作进展平稳顺利。各地方学习中心在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积极与当地残联沟通和联系,获得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政策支持,探索与残联系统的合作办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学中积极探索符合残疾人学员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服务模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地方学习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点设置没有全面铺开。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6所基层电大,其中包括12个盟市电大和4所系统电大。目前,除校部外,只有包头、兴安盟、赤峰、鄂尔多斯和巴盟等5所电大建立了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学习中心或教学点,仅占31%。绝大多数盟市级地区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个空白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系统的全面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是一项惠及广大残疾人的重大举措,由于教学点设置的局限性,致使这项惠民政策难以惠及到全区各个盟市的残疾人,全区绝大部分地区的残疾人还没有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在全区还未得以充分体现。
2.建设与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发展规划是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保障,地方学习中心在残疾人远程教育办学实践中感到,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缺乏整体发展规划指导。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进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在全区各盟市电大系统的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盟市学习中心(包括旗县教学点)如何建设与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建设指导,制约了地方学习中心和教学点的建设与发展。地方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要求,造成地方学习中残疾人远程教育机构不健全,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机构、师资和管理人员队伍,以及没有适合残疾人学习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等等问题。
3.教学点设置没有向旗县延伸。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充分利用电大系统的教育资源,运用网络现代远程教育方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开展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系统,为建立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是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内蒙古自治共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目前,地方残疾人远程教育还仅仅停留在部分盟市级电大,还没有向旗县级延伸,覆盖面积极其有限。因此,系统优势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难以满足农村牧区、边远和民族地区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需求,教育公平在各个盟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论是校部学院还是盟市教学点,电大残疾人远程教育都是依托和借用原有电大开放教育设施开展办学活动的。尽管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建设,但还难以完全满足残疾人求学者的需求。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适应残疾人学习的无障碍设施不完善,使求学者在校学习期间还感到诸多不便。诸如卫生间的设置问题、盲人通道、轮椅通道设置问题、机房设置和使用问题等等。
5.专业设置及招生对象具有局限性。目前,全区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面对肢体残疾人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本科、“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专科、“会计学”专业专科等两个层次三个专业,专业设置和招生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有些专业也适合其他类别残疾人学习,但由于受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能力满足所有类别残疾人的求学愿望。许多其他类型残疾的求学者诸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等类型的残疾人,还很难享受远程高等教育的阳光雨露,很难实现自己的求学愿望。
6.政策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发展残疾人远程高等教育,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先后下发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强调一定要“加快发展残疾人教育”,明确提出“对取得毕业证的残疾人学员学费给予全额补助”。内蒙古财政厅也表示同意对残疾学员的学费予以全额补助,而补助经费按照隶属关系分级负责,从各地收取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内蒙古学院对呼和浩特市残疾人学员学费补贴政策落实得好,学院在办学上与内蒙古残联及呼市和各旗县区残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内蒙古残联为学员全额补贴学费,呼市残联为学员解决教材费和学杂费,学员可以“零费用”上大学,旗县区残联帮助招生,有的区残联场所办学一直很稳定,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盟市学习中心办学中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残联领导的换届或调动,使得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特别是组织残疾人招生报名时,一些地方基层管理部门的态度不积极。他们更热衷于把残疾人保障金用于补贴残疾人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更直接的形象工程上,而不愿把钱投入到教育上。
作者:薛天样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高等教育理击创街的恋义
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在不断增加,每年都有不少的专著出版、大量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活跃,并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理论创新跟不上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实践,这里所说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是指在解决高等教育新间题的过程中不断抽象出新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中国高等教育从面对计划经济到面对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也在产生着新的问题(例如校办科技产业),出现了比过去任何时期要复杂得多的局面。原有的高等教育理论已不能适应这样的新形势、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所以,要求高等教育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理论品质,抽象出新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即高等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以有效地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难以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突破性进展,众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高等教育理论指导,一些改革措施因为在设计中缺乏理论支持,在改革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半途而废的情况时有发生,错误的改革做法也有出现。高等教育改革确实需要理论支持,缺乏理论指导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十分盲目的。造成目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研究在完善自身学科体系的同时,没有将学科体系涉及的内容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很好结合起来,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研究成果还不多,高等教育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议论多,真正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创新少。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理论经过二十年左右的积累后也面临突破原有框架限制进行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无论是高等教育发展还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都需要高等教育理论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显然,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部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力图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推动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理奋创街的两种趋势
与许多学科一样,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高等教育学科的不断分化,这是学科新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必然是在解决高等教育问题过程中理论创新的过程,这种新知识积累到能够围绕着高等教育中某个特定现象进行理论创新,且其成果构成体系时,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二是学科的不断综合,这是在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中,需要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导致学科的交叉综合,为新知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知识的形成,同样是在解决高等教育现象问题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不过在解决问题时方式是不同的,这里是采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知识的形成往往带有综合性,若新知识积累到构成理论体系时,一般表现为综合学科。这样两种趋势使得高等教育理论得到不断突破和发展,在今天这仍然是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以此为逻辑基础,通过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分化及引人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高等教育问题,并从中实现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为此,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并建立高等教育的分支学科体系。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不进行新的分化,就难以深人研究探讨现实的复杂改革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更加专门的知识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现实已经提出了学科分化发展的需要。例如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碰到不少新的“经济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及产品、高等教育产权、高等教育经济规制、高等教育产业融资、高校后勤社会化、高等教育经济收益率和办学效益等问题。原有的高等教育理论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引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就能较好地得到解决,这是《高等教育经济学》这门高等教育学科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必然产生的客观依据。因为《高等教育经济学》就是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的经济问题,并在研究和解决所遇到的新的高等教育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使理性认识不断系统化,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经济领域的新的理论,实现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发展分支学科的条件逐渐成熟,当前虽然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但需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学科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分支学科的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实现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二是吸纳其他学科的知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问题。高等教育理论就是在借鉴和引进其他已有的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只有及时吸收不同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用于解决高等教育问题、充实高等教育理论,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学科的突破,这是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根据上述思考,我们在以下领域进行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研究(不限于这些分支学科与新研究领域);
1.高等教育分支学科建设
一、从产品质量理论看教育质量的性质
所谓质量,实质上是对于某一客体是否能够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程度所作出的肯定性价值判断。质量的有无及其高低,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状和特定的主体需要。产品质量理论认为,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教育产品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将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作为一种产品,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的加工和传授活动,以及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其他服务,可称之为教育服务;二是将学生体力、智力、技能等的增加,即人力资本增加部分看成是学校产品,称为学生产品。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都是教育的系列产品,二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教育产品。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产品,为社会提供学生产品,双重产品构成了教育的复合产品形态。教育服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消费品,其消费者是学生;学生产品的顾客是社会,生产学生产品要消费教育服务,因此,教育服务是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是一致的,统一于教育产品之中,且学生产品是教育产品的最终及最重要的产品。教育产品的质量是指,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个定义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教育行为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管理的基础。第二,教育产品必须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随时间、地点、使用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第三,在满足一、二层次的前提下,教育产品质量是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表征为具体的指标,如学生的德、智、体等标准。教育产品的质量具有主体性,这一方面是指主体因素在教育产品中的内化,另一方面是指教育产品本身主要是一个主体。因为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具有意识和能动性的人。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因此,教育产品的质量即教育质量,是主体性教育的质量。主体性教育的质量体现了教育主体的质量特征,它是附着在主体身上的道德、认识、审美和实践方面的,不能与主体须臾分离的、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不断发展的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育质量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两个转变”,即在主客体层面,从满足某种“质量的原有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从为“己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以两个转变为标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
(一)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质量观简而言之是“合格质量观”,即产品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就是合格产品。换言之,国家、学术团体或利益团体为教育制定出某种标准,学校以此为参照,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如果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所规定的标准,这种教育就是有质量的教育。在此质量观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集中在政策文件或评估指标等“质量的原有规定性”上,追求制定出统一的质量标准或指标体系。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可以用政策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也可以由相关的权威性评估机构来制定。这是一种政府的教育质量观,即处于客体性教育质量观阶段。政府质量观与条件质量观一样,都属于客体性教育质量观。
(二)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质量观逐渐发生了变化。进入21世纪,原有的各种技术指标仅能作为合格的判据,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很多“合格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只能成为无人问津的“合格的废品”和“滞销品”,只有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才能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其价值。这时,高等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即高等教育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由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是不同的,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高等教育越是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质量就越高。在此阶段,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就是对不同的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合需要性质量观从客体性教育质量阶段迈向了满足社会不同主体需要的质量阶段,即“客体性—主体性”质量阶段。
1实践的空间:高等教育招生的场域
1.1高校参与了国家对象征性暴力的合法垄断在布迪厄看来,学校是现达国家中为社会等级制提供证明的极为重要的机构,为现存社会秩序提供了社会正义论,维持着不平等的认知基础和道德基础。“有史以来,对权力和特权的传递问题所提出的所有解决方案中,确实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比教育系统所提供的解决方法掩盖得更好。”高校通过招生录取向考生分配具有合法性的、可享受较高社会地位的高校入学资格,参与了国家对象征性暴力的合法垄断,起到了某种决定性作用。
1.2高考考试是高等教育招生场域权力斗争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招生场域的核心具体行为是考试。布迪厄认为考试的作用是:“考试的逻辑在‘被录取者’和‘被淘汰者’之间,更加戏剧性的是,在会考的最后一名录取者和最前面一名淘汰者之间,造成了绝对的不连续性……能够产生某些特殊的、被分离的、被神话的人群。”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也谈到:“考试……无非是官僚政治对知识的洗礼,是官方对世俗知识变体为神圣知识的确认。”高考考试看似平凡,却是一个非同凡响的魔法行为:在原本同属于高中毕业生的人群中,通过高考划出了无校可上、一般高校、重点高校、超一流高校的壁垒森严的不同边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学生群体,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误识。
2实践的工具:高等教育招生的资本
布迪厄把资本定义为社会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视为基本的社会权力。“这些基本的社会权力首先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资本;其次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本,或更好的信息资本;第三是两种联系非常之紧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包括建立在关系和群体成员身份基础之上的种种资源,以及象征资本,即一旦不同类型的资本被理解为和被认为是合法的时候它们所采取的形式。”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上有明显突破,从经济资本扩展到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使得社会实践工具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符号和非物质领域。
2.1资本具有特殊的增值力量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动态的,动态的过程和目的就是无限制地增值。布迪厄进而认为“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正是这一点使得社会博弈区别于简单的碰运气。”场域之中各种资本的行动者运用赌注游戏的策略介入场域之中的斗争,追逐资本的增值。具体在高等教育招生场域内,资本的增值表现在生产阶级区分,维护好现有的社会差异这一功能之上。“教育制度扮演的就像马克斯韦精灵的角色:以牺牲区分活动所必需的能量为代价,使原有的秩序得以保存,即由文化资本分配不均在学生之间造成的差距被保存了下来。更准确地说,通过一系列的选拔活动,教育制度把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和文化资本的匮乏者区分开来。”
2.2文化资本是核心的资本,其中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尤为重要文化资本在高等教育招生场域内尤其起着核心的作用。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状态:一是身体化的状态,二是客观化的状态,三是制度化的状态。其中身体化的文化资本,表现为行动者在身体内长期稳定地内化成为具体个性化的秉性和才能,并形成惯习的一部分。它的积累过程是特别的,布迪厄认为,“是一种获取知识的特别方式:人们称之为自如的东西其实就是某些人的特权,他们以一种不自觉的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他们的家庭环境中获取了知识。”在高等教育招生场域内,那些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轻松取得成功的考生,因为身处社会上层,在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具有优势,常常认为自己具有特殊的天赋。而那些社会下层的考生的认识往往相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隐藏了高等教育招生领域中成功者的这一秘密。
2.3高等教育招生竞争的胜利,直接带给优胜考生以各种资本的增值一旦具有了符合所在场域惯习的文化资本,考生不仅会顺利通过考试,还会从高校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表示国家认同的制度化文化资本,获得了文化资本增值。进而,考生还会因此获得了了社会资本和形象资本的增值。在社会资本方面,可以分享高校所拥有的关系网等资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