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教育范文

探究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探究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探究教育

探究型教育模式研讨

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第三次我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的主题。全面执行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里的创新”指的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使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突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怀,九五”期间我校开展的发展小学生五自能力的实验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五自能力。正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随后进行的子课题“自主教学的初步探索”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课堂中,重点研究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发展,从而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学进程随之得到优化。这一系列研究为创新教育的研究作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创新教育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眼下。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探究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小学生的创新是从好奇开始的由好奇到探究,由探究逐步走向创新,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能力。通过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结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把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以课堂为主阵地,提出构建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来探讨通过自主探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益,优化教学进程,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指的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本课题中的自主探究。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指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式。

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本课题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此基础上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行为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再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的理想境界发展。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方案,课题研究最终将形成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案,并将出版一本自主探究研究专著。

继续阅读

中学体育教育思想探究

在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体育知识能够强身健体。中学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青少年阶段是身心成长的重点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积极主动地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到中学体育教学中,这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益。

一、在中学体育学习中贯彻终身教育的简介

1.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各类教育培养的综合,强调给予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教育,属于教育的子系统。从大体上而言,终身体育是由两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第一部分即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不断参与各种类型的健身和锻炼活动,提升他们的健康水平,强化体质,让体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就是强调在终身体育思想下,将体育整体化、体系化以及科学化作为最终目标,为各个领域的群众提供体育实践过程。

2.终身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的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一生中接触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体育锻炼,既可以提升学生体质,又可以帮助他们掌握锻炼方法,为终身体育概念的践行奠定好坚实的基础。终身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属于一种意识上的问题,只有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将其践行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出体育这门学科的价值。同时,体育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充分遵循相关的规律来锻炼才能够得到益处,因此,科学的锻炼方式尤为重要,而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理念,还要形成科学的锻炼方式。

二、中学体育中如何落实终身体育教育

1.革新传统落后理念。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只要教学模式科学,符合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必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要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到中学体育中,就需要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发展与个性差异,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讲解+示范”的教学模式,多利用宣传、视频等方法让学生知晓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进行终身锻炼可以显著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和体质,帮助自己养成积极向上的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转变落后教学思想。在传统模式下,体育教师是体育课上的主导,很多教师也没有注意到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往往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更加没有深入践行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未来,教师需要转变这一落后的理念,从全局角度来看待体育教学,努力更新知识,把握好体育学科新态势、新型教学方法,在自己心目中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还可以采用课外活动、宣传栏、体育课、课题专栏的形式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让他们积极践行这一思想观念。

3.注意锻炼综合技能水平。运动技能可以让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愉悦感,唤醒学生的运动热情,让他们产生长期锻炼的意识,要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必须要拥有长期锻炼的意识。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提升快乐教学,还要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注重理论学习,掌握各类运动的原理和作用,反复训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此外,在体育考核中,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模式,不仅要重视技能和技术的考核,更要重视学生综合水平的考核。

继续阅读

探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随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通识教育代替专业教育成为了社会的教育热点,而中国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始提倡通识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一指导方略是我国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何把握两者关系以加强两者的互补相融共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模式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在19世纪以前是被当作中小学教育的总称,后经美国学者研究将其范围扩大。通识教育,也可以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区别”。《教育大辞典》这样定义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根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通识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广,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的学习,真正从思想上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知识,接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应该更能够应付陌生领域,摆脱专业的局限性。它旨在引导学生跳出专业看问题,不被困在某一个狭隘的领域内。通识教育的关注点首先是在其对人性的培养上。对学生进行社会性、科学性培养,使其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人,寻求人文精神的回归,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才是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来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对知识熟悉和了解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硕果和精神的富足,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思维的批判性认知,以及熟练掌握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同时又具有爱心、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什么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即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其目的是针对某一领域对学生进行深入、扎实指导和教育,对技能进行教学培养,使学生在某一领域较为精通,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因此可以说专业教育“是培养一个专门领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城市里的行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教育逐渐从人文教育中分离出来。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和发展的需要,大学也据此在教育学科分类上进行了一定的分工,即设立了相应的专业。

(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犹如建设一栋高楼大厦,通识教育是地基,专业教育就是一砖一瓦,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建造成型。通识教育给予人灵魂和眼界,而专业教育是为他们提供能力、技巧可以去实践、探索。高校在培养人方面要掌握一个标准,高校学生的专业成就建立在多层次上,第一层是各个专业特有的行业技能;第二层是交流,正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第三层是对专业理论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并严格遵守。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学生才能创造出专业的成就。专业教育的传授需要一个载体,而通识教育就是载体,我们无法在不了解科学方法时对一个具有深度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模式分析

目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四种结合模式,一是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来实现。二是学分制与选课制结合,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范围比较通用。通识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同时通识课程多是介绍性的或者概括性的,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专业。三是在学生上学的头两年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和状态选择专业。四是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学校、企业、工厂和科研基地三者相联系的状态,使学生走出传统校园。我国的通识教育主要还是沿用美国的基本模式,然而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状态和基本国情,与美国不尽相同。同时,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也非常特殊,因此,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差异,我国想要顺利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必须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模式与经验,同时要分析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且与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相结合。通识教育是跨学科、多学科的教育模式,但是如果不能合理把控,则变成了通而不专。我国社会就业的现状是岗位之间流动大,工作变更的几率大,工作范围跨度大,因此经常会出现改变工作岗位甚至换工作的情况,而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能让学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专业教育应该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学习的途径,简化学习流程,增加实践教育,以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到专业知识。

继续阅读

法学探究生教育

论文摘要:东吴大学;法学;探究生;教育

论文摘要摘要:东吴大学法学探究生教育始于1926年,为中国现存最早培养法学高层次人才的大学。其开创的历史条件有摘要:西学东渐、对高层次法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利的地理位置、出色的师资队伍、成熟的本科教育、重视的领导、完善的图书馆建设、一流的学术刊物等。它为当代中国法学探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了东吴法学在近代及当代中国法学界的影响。

东吴大学法学院于1915年9月成立于上海,直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其法律系并人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人上海财经学院,为我国创办最早的法学院之一。其新式法律专业教育,采英美比较法教学,为亚洲第一所比较法学院。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律家的摇篮”。非凡是在培育我国比较法学及国际法人才方面贡献至巨,时有“北朝阳、南东吴”、“法官出朝阳、律师出东吴”之美誉。国内现代法学大师中,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丘汉平、董康、孙晓楼、杨兆龙、倪征噢、李浩培、潘汉典等诸位先生,或执教东吴以哺育莘莘学子,或出身东吴而终成法学名宿。“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法界才俊,汇集于斯,可谓盛极一时。

探究生教育是东吴法学近半个世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其法学探究生教育做初步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一、东吴大学法学探究生教育概况

1915年,兰金(Rankin,C.W.)博士利用当时中国和上海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在东吴大学第二中学教室的基础上,开办起一所夜间授课形式的法律学校,名为“东吴法科”(ComparativeLawSchoolofChina),东吴法科创立之初,培养的是法律本科生,对于完成所有学业、成绩合格的学生,由教师推荐,授予法学学士学位。而其自始便和高层次的法学教育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摘要:输出国门接受更高层次法学教育和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学位。

东吴法科为美国法界人士所创办,其学制和课程设置自然以美国的法学院为模式,授课的内容也以英美法为主,并且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等。这样,得到美国一些闻名法律学校和闻名大学法学院,如哈佛大学法学院、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等的大力支持和合作,这些院校承认东吴大学毕业生的法学士学位。这就使很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从东吴大学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后,可经学校推荐直接到美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如第三届毕业生吴经熊1920年曾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由于学业非常优秀,用一年的时间直接跳过硕士,于1921年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闻名法学家。

另外,1923年东吴法科授予对学校创建贡献尤多的美国驻华法院法官罗炳吉(CharlesS,Lbingier)博士学位;1924年又授予长期服务于学校的时任民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董康、司法部长王宠惠博士学位。这是东吴法学院整个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授予博士学位。荣誉博士称号是对上述三位贡献和付出的回报,同时也扩大了东吴自身在全国的影响。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

艺术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融合了情感、知识、意念、理想等因素,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化,进而反映出这些变化对人内心情感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被确定,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在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多个层面展示自我价值,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创新探索,并在艺术的熏陶中升华情感。虽然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理念的缺失,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习惯从未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不断探究,而对于艺术教育的定位却相对模糊,不仅课程内容较少,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使得学校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智育方面,而缺乏全面性;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艺术特长的挖掘,教师更多的是从专业艺术教育中照搬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指导,增加了艺术教育推进难度;师资力量不足,相较于一些热门专业课程,学校对于艺术教师的培养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其职业水平的提升,更阻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艺术教育定位

高校应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前提,高校在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中,应明确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价值理念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并在课程安排中不断丰富艺术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教学投入,根据相关部门的素质教育规定,做好教学管理监督,确保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完善教育评价,利用考核机制调动师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明确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

2.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艺术教育质量

一些学生之所以对艺术教育缺乏兴趣,关键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联系,在沉重的学习与就业压力下,学生不愿意分配太多的时间在艺术学习中。针对此,学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安排艺术课程,如对于外语系、中文系、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平面设计艺术课程,让学生在就业中能够为自己设计新颖、创意的简历;如信息工程、会计系的学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书法、绘画、艺术体操等课程,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身心愉悦增强学习动力。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探究

艺术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融合了情感、知识、意念、理想等因素,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化,进而反映出这些变化对人内心情感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被确定,通过艺术教育的实施,学生能够在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多个层面展示自我价值,完善知识结构,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创新探索,并在艺术的熏陶中升华情感。虽然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的艺术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理念的缺失,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习惯从未来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专业课程进行不断探究,而对于艺术教育的定位却相对模糊,不仅课程内容较少,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使得学校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智育方面,而缺乏全面性;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艺术特长的挖掘,教师更多的是从专业艺术教育中照搬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指导,增加了艺术教育推进难度;师资力量不足,相较于一些热门专业课程,学校对于艺术教师的培养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了其职业水平的提升,更阻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艺术教育定位高校应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前提,高校在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中,应明确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价值理念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并在课程安排中不断丰富艺术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教学投入,根据相关部门的素质教育规定,做好教学管理监督,确保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完善教育评价,利用考核机制调动师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明确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价值。

2.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一些学生之所以对艺术教育缺乏兴趣,关键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联系,在沉重的学习与就业压力下,学生不愿意分配太多的时间在艺术学习中。针对此,学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安排艺术课程,如对于外语系、中文系、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平面设计艺术课程,让学生在就业中能够为自己设计新颖、创意的简历;如信息工程、会计系的学生,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书法、绘画、艺术体操等课程,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身心愉悦增强学习动力。

3.加强师资投入,改善艺术教育效果相较于专业的艺术院校,高校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更强,因此,其对于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更加全面。基于此,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中,应适当增加投入,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加强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交流,借鉴艺术教育经验;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供培训机会;利用职称评价调动教师创新艺术教育内容,探究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分析职业倦怠的现象,利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

4.开展实践活动,营造艺术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促进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学校应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让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中。例如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组织迎新晚会、举办书法大赛,开展环保服饰设计竞赛等,以生动活泼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学校、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以艺载德、以艺促智,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继续阅读

医学模拟教育探究

1什么是医学模拟教育?

医学模拟教育倡导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和考核,利用多种局部功能模型、计算机互动模型以及虚拟科技等模拟系统,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通过建设临床技能模拟实验室、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架起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利用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而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

2医学模拟技术的发展和分类

医学模拟技术自始至终伴随着医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向医学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医学模拟技术逐渐衍化为由低到高的五种类型:基础解剖模型;局部功能性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模型;虚拟培训系统;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或全方位模拟系统。

2.1基础解剖模型是展示生理解剖结构或病理解剖结构的模型,是最早出现的所谓“医学模拟技术”,现今的很多知名生产厂商都具有百余年的历史,这类模型在教学中主要用于示教。

2.2局部功能性训练模型提供了对人体一个或多个局部功能的模拟或者是对一种或多个医学操作的模拟,可以使学生能够对某局部功能进行了解,在某个医学操作方面得到训练,是一种裂解的专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应用在见习医生和实习医生的临床前学习。

2.3计算机辅助模型是一种将部分或多种医学操作和计算机软件结合起来的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对某一个或某一系列操作过程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一整套单项功能训练,使学生得到一个完整医学治疗过程的训练。也可以编写简单的病例,但在编写病例的时候,如果做出一个处置,必须同时设计出其对生理系统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主要应用于对某一系列临床操作过程的学习和考核,如分娩过程,基础生命支持或高级生命支持的学习。

2.4虚拟培训系统是高端模拟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此系统通过软件创造了虚拟的病人环境和病情,操作者通过电脑屏幕看到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听到患者反应的声音;同时通过作用于电子硬件载体的“力反馈”技术,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医疗操作过程当中的各种触觉信息。虚拟培训系统将电脑软件与电子硬件载体完美结合,将医疗操作中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融为一体。主要应用在三级学科医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继续阅读

中美本科教育模式比较探究

摘要:教育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之初便有了教育。本文根据笔者在美国的访学经历,结合我国目前高校现行教学模式及制度对中美两国家在教育模式上所存差异进行浅析。与中国比较,美国教育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评分标准灵活多样,课程设置与专业及今后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均具有借鉴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美国;本科教育;比较分析

美国一直以来是大多数人心中留学的好选择,中美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2016年8月有幸赴美国明尼苏达州圣本尼迪克与圣约翰大学交换学习,亲身体验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之处。该学校在是明尼苏达州著名的一所文理学院。

一、中美本科教育模式的区别

1.教学方式不同。中国大学教师关注知识的传授,大多采用言传身教、灌输式教学、应试教育的讲授法,课堂上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中国人大多秉持考试成绩极大地代表着个人能力的理念,这使得中国学生根基扎实、记忆力超强、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这是其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中国学生面对新事物会产生不适应或畏缩心理,缺乏创新意识。

2.课程评分标准。众所周知,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1],大多数中国的家长重视分数的高低,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老师更主要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答案是否符合“标准”上。中国大学的评分标准大致从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估,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性的调动、实践及实践过程中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课程评估方面分为考勤等课程特色评分项、多次小测试成绩、半期及期末考试。美国高校中,不同课程拥有不同的总分(一般600~1000分)。特别的,学生可以删除一次不满意的小测试成绩,该成绩不纳入最终课程成绩的评估中[2]。这样的评分模式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二是多次小测试可以锻炼学生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

3.学生学习方式。在我国大学课程中,教育工作者主要关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少与学生在课程中的交流,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缺乏自主权[3],有的教授因忙于科研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互动[4]。美国教育采用的引导型方式影响着美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及参与度、课后学习等。教授对学生面授的时间大约占学生学习时间的30%,学生将大多时间运用在了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通过实践与参与,学生掌握了更多书本外的知识,也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科研模式不同。中国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硬性要求,并建立了相应的鼓励和考核机制。初衷是为了鼓励和调动教师们开展科研工作,但由于一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论文的发表,对成果质量重视不足,滋生了学术浮夸风气,诱发了“学术腐败”的现象。美国对于此问题采取揭露、检举、调查的方式,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人士负责,除此之外为应对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制定了一套详尽的对策。这样严格的科研制度大大减少了“学术腐败”的现象,保护了科研者的知识产权,激发了科研者的研究动力,促进了高品质科研成果的产生。同时,美国高校对大学生们也作相应要求,培养了学生们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研究态度,为今后科学界的良好风气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