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教学范文

探究教学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探究教学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探究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优化数学教学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更加有效的知识。数学教师巧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注重从过程中获得新知和发展能力,能够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优化课堂;初中数学

探究能力对于整个中学的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学会应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规划,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会探索,积极组织学习。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升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正确的探索方法,让学生学会总结,从已知中总结规律,养成探究的好习惯。下面,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问题式的情境对学生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探索的好习惯,同时,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力融入其中。当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反映我们的数学知识,具有探究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获得良好的知识能力。此外,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展开,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求知的状态进行知识学习,同时能够学会积极主动的探索。例如,我们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能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来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教学思想。教师可以从我们已经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提出问题,有关性质定理二以及三是如何通过一变幻而来。利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指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建立起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类比认识,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建立起应用数学的思想。问题式情境的创设,需要数学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能够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样一来,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建立起对于数学的求知欲。当然,我们的问题情境创设还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模块以及层次设置,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设计的问题,就有一定的挑战性,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以及共同努力产生探索欲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十分重要,自主探究是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反复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亲身实践活动,是一种既体现人文精神、又体现人的智力和方法的综合活动,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升级、提炼,还能够让学生从中创新,不断激励自身的成长进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的主导者转换角色,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积极地探索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数学学习积极性,融入其中,激励自身的成长发展。开展自主探究,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设计一些学生易于操作,能够从中获取知识的数学活动,例如在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让学生更加了解圆柱的特征,能够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并且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教师可以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立体的圆柱图形,剪开,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圆柱展开的秘密,这种学习互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主动思考的平台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从实践中自主探究新知,大胆去发现,学会学习,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数学知识探索中。

3发现验证规律,提高总结技能

继续阅读

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分析

1.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态度转换为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魅力.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的本身也要以理论研究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时要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认知差异、兴趣差异等,最终把握好探究问题提出的时间.

3.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同时不能忽略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身体会,达到认知目的,由此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4.组织开展总结评价从教学评价主体层面上来说,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又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评价.从评价对象方面来开,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也包括了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探究式数学命题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

数学命题教学指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数学公式、定理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数学思维的保障,学生利用数学公式、定理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因此,想要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深入研究,发掘其与其他学科和证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和使用方法,加强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案例: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性质”课堂教学.(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在等差数列{an}中,an=a1+(n-1)d作为通项公式,怎样可以用其他的形式表达?问题2:已知数列通项公式为an=pn+q,p,q均为常数,p≠0,请问该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请给出其首项和公差;如果不是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问题3:如果在a与b之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请问A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相反,A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教师追问:等差数列{an}中,an、an+1、an+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大家都有哪些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悉心引导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构成了适合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时间不长,但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教学浅析

引言

物理学科主要由基本概念、物理实验以及基本定律三部分组成,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物理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决定性因素,很多物理知识、定律都蕴涵在物理实验中.学生只有参与物理实验探究,清楚物理实验过程,才能理解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借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情境,引出物理概

念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物理现象基本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学生感到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教材中将常见的物理现象用理论化语言进行总结,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基本直接导出概念,没有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次剖析,使物理概念独立于教学内容,对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形成不利影响.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借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现象和情境,引出物理概念,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物理概念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这一范围的声音频率称为音频,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正常的人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分别列举“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和“动物预测地震”两种现象,其中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是根据声音的频率,准确来讲是次声波,而动物预测地震,地震发出的声音为超声波.这样,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引出物理概念,能够促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开展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物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物理实验对物理概念进行验证,使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检验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开展相关物理实验,利用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增强物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物理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橡皮筋,让学生弹松弛的橡皮筋.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提问:弹橡皮筋的过程中你听到什么声音吗?学生一致表示没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声波的概念,并通过对声波的初步学习,再次针对物理实验进行提问:橡皮筋发出的是什么声波?为什么你听不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回答: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物理实验,验证物理概念,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基本了解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例如,在讲“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为了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关于一些振动物体,a.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105Hz;c.被小锤敲打的音叉声音频率为265HZ.

继续阅读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认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面前,理科教学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纵观八十年代以来生物教学的改革,尽管提法不同,名称各异,但其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探究教学"。

一、探究教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1.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发达国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工业生产出现了崭新局面,特别是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腾飞状态,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极大缩短,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现代社会的高速度、加速度和连锁式的变化,要求一代新人具有新的“基础学历",其中最主要为应付变化的适应能力。6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冲击,激起世界性的科学竞争的浪潮,对科学认识发生质的变化,振兴科学技术,培养科学技术工作者,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也就由知识型转变到智能型,为适应这种社会现实,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的专家学者抨击传统的中小学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陈腐落后,同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格格不入,要求改革中小学课程的呼声源于美国,继之响遍世界。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osephJ.Schwab1909-)于1961年哈佛大学的纪念演讲中,首先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TeachingofScienceasequiry)。

2.思想渊源:

探究思想的渊源应迫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404年)的问答式教学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正确地看到,只采用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从课中学"有局限性,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他主张“学生中心,从做中学"。它的基本教育过程是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探究教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探究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学家萨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的重要性。萨其曼(美国伊利诺大学探究训练研究所所长J.R.Suchman)注重实践,主张“探究方法的训练"模式,重点是帮助学生认清事实,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并形成假设以解释新接触到的现象或事物。施瓦布则试图以“科学的结构"和“科学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从理论方面揭示探究过程的本质及其特性;并力图在教学中引进现代科学的成果,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结构,体验作为探究的学习。加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在“探究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构成学习的前提条件。

继续阅读

探究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教学的实质就是不断挖掘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开发了智力、锻炼了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围绕着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如下:(1)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索,才能使探索的目标更加明确和细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2)要分析、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重要成果。(3)要进行总结。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这一过程中,仍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应注意的地方加以纠正或者补充说明。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恐龙的灭绝》一课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新的课程,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展示一下恐龙模型,并播放专门记录恐龙生活的影片,把学生带入恐龙的世界中。然后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发问:“恐龙在地球上存活了很久,数量很多、种类庞杂,但是现在问什么没有恐龙了呢?恐龙问什么灭绝了呢?”学生在强烈的兴趣下,会深入思考问题中。

2.解决生字词,克服探索障碍。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然后通过文字大闯关等游戏,强化对生字词的认识和理解。

3.朗读课文,搜集解决问题的资料。此环节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分析和解决此前提出的问题。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加强课外拓展和知识积累。教师对课文内容总结之后,可以留下问题:“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五种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的课外资料进行探索。”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继续阅读

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式学习探究

摘要: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新课表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本文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化学教师的指导下,从化学学习和社会现实中选择有价值的探究课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将实验过程适当向课外延伸,注重一些后继实验,确保学生具有充足的而又富价值的探究机会。

1新课该下我们应有怎样的实验教学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都是为了掌握和巩固知识,为了技能的熟练和运用,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而去做的。一句话,这仅仅是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验,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学生并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没有从假设到设计,从实验到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过程,也没有热心地对实验结果作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新课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晤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继续阅读

“自能·探究”教学文化研究

人的学习过程总是需要两个要素———外力和内力。既要有他人在知识上的点拨与指导,也要有自身对学习的渴望与探究。长期以来,教育者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如今的社会在向知识型和经济型转移。学习主体的自主能动、学校教学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的建设关键和发展关键,必须研究学习者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必须讨论自能探究文化的研究。

一、文化承创呼唤自能探究教学文化

苏格兰作家桑缪尔•斯迈尔斯(SamuelSmiles)早于1859年就出版著作“Self-Help”(《自助》),强调内在驱动力对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目前我国正向开放型、民主型、知识型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这样的社会转型对传统上“以师为本”的教育文化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文化的传承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学校文化的传承需要凸显学习者主体的主动性和研究性。文化传承呼唤“以生为本”的自能探究教学文化。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障了条件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师生的交互模式变得愈加灵活,双向的反馈愈加及时,这也逐渐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中去。学生和教师都必须从传统教学定义下的各种条件限制下走出来,用更加自由,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待日新月异的学习内容。“大数据”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风暴冲击,如果学习者和教育者缺乏开放的心态和远见的眼光,就难以迎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要做到适应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学习者和教育者都必须摒弃旧的被动的方式,选择自主能动且具有探索精神的新方法。

2.社会人才观的改变奠定了基础当今的世界竞争其实更多的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各国基本都走了同样的发展路线———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型社会转型。经济目标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各国培养出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今的高校正逐渐走出对传统的知识接受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局限。为了形成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氛围,高等学校都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人才观、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改革,其中包括高校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报名环节,各高校除了考查学生的高中学习成绩,更针对学生的特长、获奖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对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特别需要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科,很多高校将直接获得面试的优惠条件赋予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考生,部分名校甚至直接注明考生需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这样的条件限制,完全说明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期望更多在其探索精神、创造力和能动性上。这样的人才观的变革必将扭转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打破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培养模式,把握改革实质,在学校优秀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3.文化承创的重任决定了选择学校文化不仅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还是保证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校文化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学校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能影响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塑造、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学校必须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才能带动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当社会的转型决定了人才输出的新格局,学校文化也必须在优秀传统这一学校发展的主根上延展出新的根系,做好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在深入研究本校历史、传统、精神、学风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掘新的文化内涵,不断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真正做到学校文化的承创,成为名副其实的“薪火传递者”。

二、文化承创中自能探究教学文化的意义

处于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也面临着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相互影响、本土教育理念和外来教育理念彼此融合的转折。学校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消化吸收与时俱进的文化及先进理念,培养出创新性、主动性强的探究型人才,就需要对自能探究教学文化展开切实的研究。其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阅读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探究

摘要: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的有效路径,本文介绍了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并对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案例,为我国高中阶段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指导思想

化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其中的探究性实验更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所以,探究性实验是实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1]。

(一)在实验中凸显学生主体

化学实验是未知知识、问题解决的科学途径与手段;是学生获取化学经验和验证知识正确性的重要手段;实验主题的选择与确定,到实验器材、装置的配备,再到实验过程、方法的设想,以及实验过程中各种现象的记录、最后的实验报告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极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强调探究过程

学生做“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和对所接受权威结论的再次感知,但一定程度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究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不仅将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2],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或未曾预料到的化学现象,因此,探索性实验更加强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