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素质教育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和促进学科融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分析了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然后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学专业;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现阶段,素质教育强调要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显得更加紧迫,因为法学专业的工作涉及严谨的法律、复杂的案件,学生可能会面临道德的考验和各种诱惑,要做到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个人精神状态,严格按照法律处理问题,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必须提升其综合素质。就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切实提升法学人才综合素质水平[1]。
一、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法学专业教育是以学科为本的教育,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对法律职业化的必然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教育本身视为核心环节,重视教育过程的秩序和规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其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功利主义观念,造成学生目光狭窄。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正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适应社会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从而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2]。
(二)促进学科融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目前的法学专业的课程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法学学科经常需要与其他学科联系,从而获取理论资源以补充本学科的内容,与此同时,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法律,而法律因其强烈的社会属性,必然会与其他学科产生关联,这项特质决定了法学无法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发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促进专业学科的融合发展,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各界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细化、多样化,此种现状要求法学专业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对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要求[3]。
摘要:高职学生作为国重要的就业后备人才,其职业素质的培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主体下的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学生个体职业认知问题、师资团队建设困境及平台限制,以茶文化的文化功能、学术功能及校企平台合作为主要路径,深化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有机发展,推进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合理就业的有效范式构建。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应用
国务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高职学生也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因此,除基本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外,“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茶文化是具有德育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认知不清、职业选择唯利是图、职业焦虑等职业素质短板有较大的改善作用。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1茶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1.1茶文化职业素养
茶文化下的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视角来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学、茶艺表演、茶戏、茶画、茶叶焙制等各类传统职业,都是具有修身养德、升华自身精神的正统职业。从事与茶文化传统职业有关的专业人员,都需日积月累的进行基础练习提升技艺。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例,制茶师向书兰学习制茶三十六年,才成为恩施市茶业公司骨干技术人员。茶文化“术业有专攻”的职业素养,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工作转换频繁、基础累积不佳却眼高手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视角上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德、茶道、茶礼等精神文明,能够促进人们提高职场文化素质、平衡压力及缓解就业焦虑心态。针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就业风气,茶德以“人的群体价值”为主旨,茶道以“人本主义”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从“义大于利”的精神层面协调职场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1.2茶文化德育价值
茶文化的德育价值,推进其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首先,职业技术的学习方式具有共通性和借鉴性。《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有关茶学的学术性书籍,记载了我国千年来关于制茶、种茶及茶艺学习的经验总结。针对现代其他高职学生从事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以茶学技艺为指导借鉴,吸取其有利的学习方式。其次,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基础较为薄弱,茶文化的德育观,能够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推进师生关系的有效融合,从而促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最后,茶文化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性。教师在进行各类职业素质教育的讲解时,均可以通过茶文化下的类别故事进行案例分析。尤其近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下,以茶科学、茶故事及现代茶企电商为主流的新型茶文化元素层出不穷,茶文化下的职业案例跟随时展不断革新,具有多元性。综上,茶文化在学术指导、精神指导及专业素质指导上都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的德育价值。
摘 要:现今的素质教育大多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教育,而忽视了财商教育。因此,理财素质教育应成为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状况、理财课程的重要性、理财教育目标、理财课程内容、理财课程的实施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就我国大学生理财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投资理财;课程建设;课程实施
理财教育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理财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大学生普遍理财知识匮乏,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理财陷阱时往往会盲目无措,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理财教育无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规划,都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投资理财”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有所裨益。
一、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现状
(一)甄别能力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陷入“裸贷”“校园贷”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们以“零利息”“低门槛”“快速放款”等吸引着大学生。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京东白条、P2P 等。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消费、生活观念,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使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识别各种非法借贷的能力。
(二)投资意识缺乏
对成都理工大学 200 名在校大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获得一笔2万元的奖学金,你将如何使用?”学生中的大部分(45.5%)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钱,他们或者是给父母保管或者是存银行定期。只有少数(5.5%)学生有资本化使用的倾向。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投资意识,不知道如何把钱当成能生钱的资本来使用。
摘要: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能力教育,忽略了职业素质教育。分析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内涵及联系,分析了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工匠精神问题,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可见,人才培养不局限于技术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质,毕业生才能直接顺利上岗,适应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及工作节奏。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广义来讲,既是职业精神,也是职业能力;狭义来讲,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工匠精神内涵应包括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及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的职业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面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就体现了职业素质,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体魄、职业心理、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来分析,职业素质不仅包含工匠精神内容,还包含职业体魄、职业心理等。
2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调研,企业在人员招聘、重点培养及岗位晋升等,把职业素质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普遍认为,职业素质是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好,通过锻炼、培训,能迅速提升技术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力再强,不能融入团队,不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不遵守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终究被淘汰。而且,企业也普遍反映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之间的职业素质差异。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一味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单位,在岗位上培养的事,忽视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仅仅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等,未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通过举案例、讲理论等形式开展参观和课堂教学等,给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感,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理解和领悟。
一、引言
职业素质教育是各层次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的重要任务。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普通本科教育注重通识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有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要求各高职院校不断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和手段。本文以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客车司机职业素质教育为例,探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综合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素质教育的模式。
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职业素质教育已经引起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培养方法手段上仍存在问题,造成培养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职业院校往往会开设无专业背景的通用课程,如职业道德和行为礼仪等。这些课程非常有必要开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员工必备的基本品质,但过于理论化或泛化两个极端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一些学校这些课程由辅导员或人文社科院系的非专业课教师讲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会使培养偏离职业方向。职业素质课程应当与专业紧密结合,开设针对专业特需的课程。(2)职业素质教育手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一的课程灌输方式势必会使学生厌倦学习过程,甚至反感抵触。职业素质教育应当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包括必要的课程、实训和实习,各种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上、课后和实践中的应用将有助于自主学习。(3)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监控和评价。职业素质本身是很难通过考试的方式量化的,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情感等方面,但是可以通过素质教育全过程的学生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应结合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以及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反馈的学生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育实例
轨道交通运量大、准时快捷,在高效出行的同时,乘客最为关心的是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为实现安全高效运营,要求驾驶列车的客车司机具有优秀的职业素质。某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学院的“铁道机车车辆”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分别面向铁路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车司机培养,在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基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从课程教学到实践的多个环节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展全程监控及反馈的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1.职业素质与教学的对接以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为例,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了电客车司机的五个基本职业素质,专业教学目标中明确了相对应的司机能力培养目标。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对应关系见图1。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实现车辆理论知识的培养目标,还设置“安全教育”和“行车规章”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的核心,实现全面的司机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电客车司机岗位的要求,即:协调能力强,能够较好地与值班站长、调度员进行沟通,处理各种突发性事务;熟练列车的各种操作;精通车辆结构原理和设备使用方法。
2.综合信息化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由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决定,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贴近职业环境,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轨道交通客运是在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中实现的,且国内多数轨道公司采用以司机队为单位考核,这需要培养学生既有独立接受任务并认真执行的能力,又有团队协作意识。因此引入多种信息化手段来尽可能真实营造和还原职业现场。教学体系分为六个部分,如图2所示。(1)“课程在线”平台提供了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和讲课视频,实现了“教”“学”“做”一体。(2)“动机、过程、效果”三位一体式网络学习过程评价体系,使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相结合,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进程。(3)实施司机标准化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从作业标准用语、动作规范上进行统一,增强学习效果。(4)创造仿真工作环境,利用虚拟现实司机驾驶台,完成电客车司机的列车动静检查、故障处理和岗前培训的练习。(5)创建学习小组,根据“自愿+不同性格类型”的原则,课前通过九型人格测试,了解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认真负责的态度。(6)为学生提供微信、QQ、Email等多种交流的渠道,完成课下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传统教学相比,该体系在课程在线、过程评价和环境模拟三个过程中综合了多种信息化手段。
1教师自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作出评价,确定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并布置案例习作,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搜集资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教学方法的实施
(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全面了解,以教师讲解为主。
(2)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由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只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
(3)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可先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报告本组分析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正确结果的成就感,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今后的学习,还可以布置案例习题,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和牢固。
3案例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意义
3.1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
一、增强操作技能的培养
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操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才能做好旅游工作。对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考验着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果处理得当,游客就会满意,旅游企业的声誉也会增强,反之,不仅游客不满,还有可能留下隐患。因此,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要求旅游工作者善于运用知识、技巧、还有正确的态度并给予协调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实践的经验,而案例教学恰恰就有助于学生这一实操能力的培养。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借助案例作为师生互动的核心教学方法,其根本意义就在于结合教学主题,以案例作为教学资料,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产生师生互动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事件的讲解,组织集体讨论和发言辩论;也可以参照案例组织学生示范观摩或过程演练。其中,既有教师从旁解说、引导传授,也有学生的临场练习和效果反馈。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这种师生的教与学同步,真正做到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及运用,有益于教与学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生动的教学活动,它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创建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那么,如何将案例巧妙地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备选案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一是应该认真搜集、整理案例。搜集到案例后,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整理,使之能够运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对案例进行设计。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案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比如,在设计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案例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可理解性,是否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是否能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操作能力上有所提高,是否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等。因此,备选那些符合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针对性强的案例并精心设计,使学生乐于参与、寓教于乐,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设置情景。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离不开情景教学,而案例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氛围。创设情景氛围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场景,例如,文化性强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案例来进行教学,而操作实务性的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模拟案例教学。
(三)做好诱导。在案例教学中,启发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先给出一些提示,尤其针对一些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案例,在学生毫无头绪之时,教师就应该先行引导学生就案例的某些方面发表意见,以防止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另外,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应参与到某个小组中去并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途径,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集思广益,师生形成了良好互动。
摘要:利用互联网资源与信息技术,建设大学生在安全防范、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精准推送至大学生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上。探索移动互联技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教学资源和大学生创作资源,建设主体明确、价值密度高、学生认可度高的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学习、行为特点,开发可利用业余碎化片时间进行学习与考核的APP系统。教育信息资源库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信息等资源推送至大学生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上,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辅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资源组织;APP;教育改革
大学本科阶段是青年学生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重要人生历程,此阶段的大学生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欲求,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他们优点很多,但另一方面是在父母等长辈的精心呵护和百般宠溺下成长起来的,表现出独立判断能力弱、依赖性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近年来大学生误入传销、裸贷、诈骗等现象屡见报端。一些大学生心理发生扭曲,引发的暴力、自杀等事件也频频发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信息的阅读。当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据有关调查,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1~3小时的学生占45.5%,在3~5小时的学生占33.2%,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0.2%,仅有11.2%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1]。故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数据库技术,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将安全知识和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知识转化为美文、案例、小视频等受大学生欢迎的信息资源形式,并将其推送至大学生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更新换代,建构互联网加时代新的学习模式,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特点,以此为抓手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效果就势在必行。
1现状分析及对策
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的机构很多,也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果。如百度文库、豆丁、维普、读秀等,但这些APP应用是面向全社会各个层次人员的商业系统,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内容具有价值密度低、数据量大、内容层次多等特点,而且网络信息资源高度的动态性,信息的无序、冗余、不稳定以及信息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并且这些系统没有强制性和综合考评,非教育类专业大学生很难使用此类系统主动的去检索、过滤、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目前从受众特点角度出发,形成价值密度高、受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知识资源库,国内还很少见。当代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功利意识强、价值观更加务实等特点[2-3]。对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的课堂学习普遍存在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的情况。破解此问题的关键方法是开发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优质素质教育信息资源库;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具有管理和考核的移动终端应用,提供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营造一个宁静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与成长,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信息资源库建设
建设针对性强、通俗易懂、但价值密度高、学习成本低的优质信息资源库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准教学模式的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要从内容建设和信息组织方式及内容管理方面入手[4]。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1)大学生特征分析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行为特点,制作小而精、针对性强、寓意深刻、大学生喜欢阅读的教育资源。为此,可以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访谈等手段,掌握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与兴趣爱好等资料,为制定优质的教育资源奠定基础。(2)资源库内容建设教育资源库内容可由万维网、教学资源、大学生创作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采集和组织。首先要善于利用当前信息化技术,如爬虫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采集。通过机器学习或人工加工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清洗、整理,剔除重复冗余内容。将说教式的教育转换为美文、案例、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单元,初步建成内容丰富、价值密度高、学生喜欢读的综合素质信息资源库。其次,收集教育工作者在管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在多年大学生安全管理过程中,每个院系积累的案例、管理制度等成果,专业教师制作的微课、PPT、案例分析等资源。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纳入教育资源库;最后,要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创作。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甄别和创作能力,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创作大赛,选出优秀的作品作为信息资源来源之一。内容建设上追求精而不是多,资源的数量长期保持在3000条左右,每天推送两条不同的教育内容即可,确保教育资源的质量与价值。(3)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包括资源的组织、资源维护和资源质量度量等方面。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按对信息资源描述的元数据与信息资源进行分离式独立存储。元数据按照都柏林核心集(DCMI)的信息要素进行设计,元数据管理方式,包括题目项、著者项、主题和关键字项等项目,增加并扩展用户阅读量、收藏量等项目,使用数据库组织方式进行存储。信息资源则按照视频、文本、图片进行分类,以文件方式进行存储管理。既要支持新媒体平台的检索与查阅,保证访问性能,又能够为个性化推送服务提供支持。信息资源维护是运维人员在资源库维护平台基础上,完成综合素质信息元数据的组织编排和原文入库等操作。资源度量是通过信息的反馈等完成对信息质量的度量,根据点击率、时间,对信息的质量进行度量,定期淘汰过时的、点击阅读量少、反应效果不理想的资源,确保资源的新颖性和吸引力。(4)实施与推广通过租赁云平台服务完成系统的部署,通过互联网,以WEB网页和手机APP的形式同时对多个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
3软件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