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素质教育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和促进学科融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分析了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然后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学专业;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现阶段,素质教育强调要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显得更加紧迫,因为法学专业的工作涉及严谨的法律、复杂的案件,学生可能会面临道德的考验和各种诱惑,要做到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个人精神状态,严格按照法律处理问题,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必须提升其综合素质。就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切实提升法学人才综合素质水平[1]。
一、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法学专业教育是以学科为本的教育,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对法律职业化的必然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教育本身视为核心环节,重视教育过程的秩序和规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其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功利主义观念,造成学生目光狭窄。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正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适应社会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从而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2]。
(二)促进学科融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目前的法学专业的课程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法学学科经常需要与其他学科联系,从而获取理论资源以补充本学科的内容,与此同时,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法律,而法律因其强烈的社会属性,必然会与其他学科产生关联,这项特质决定了法学无法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发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促进专业学科的融合发展,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各界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细化、多样化,此种现状要求法学专业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对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要求[3]。
摘要:高职学生作为国重要的就业后备人才,其职业素质的培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主体下的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学生个体职业认知问题、师资团队建设困境及平台限制,以茶文化的文化功能、学术功能及校企平台合作为主要路径,深化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有机发展,推进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合理就业的有效范式构建。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应用
国务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高职学生也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因此,除基本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外,“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茶文化是具有德育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认知不清、职业选择唯利是图、职业焦虑等职业素质短板有较大的改善作用。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1茶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1.1茶文化职业素养
茶文化下的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视角来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学、茶艺表演、茶戏、茶画、茶叶焙制等各类传统职业,都是具有修身养德、升华自身精神的正统职业。从事与茶文化传统职业有关的专业人员,都需日积月累的进行基础练习提升技艺。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例,制茶师向书兰学习制茶三十六年,才成为恩施市茶业公司骨干技术人员。茶文化“术业有专攻”的职业素养,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工作转换频繁、基础累积不佳却眼高手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视角上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德、茶道、茶礼等精神文明,能够促进人们提高职场文化素质、平衡压力及缓解就业焦虑心态。针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就业风气,茶德以“人的群体价值”为主旨,茶道以“人本主义”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从“义大于利”的精神层面协调职场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1.2茶文化德育价值
茶文化的德育价值,推进其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首先,职业技术的学习方式具有共通性和借鉴性。《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有关茶学的学术性书籍,记载了我国千年来关于制茶、种茶及茶艺学习的经验总结。针对现代其他高职学生从事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以茶学技艺为指导借鉴,吸取其有利的学习方式。其次,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基础较为薄弱,茶文化的德育观,能够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推进师生关系的有效融合,从而促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最后,茶文化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性。教师在进行各类职业素质教育的讲解时,均可以通过茶文化下的类别故事进行案例分析。尤其近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下,以茶科学、茶故事及现代茶企电商为主流的新型茶文化元素层出不穷,茶文化下的职业案例跟随时展不断革新,具有多元性。综上,茶文化在学术指导、精神指导及专业素质指导上都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的德育价值。
1教师自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作出评价,确定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并布置案例习作,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搜集资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教学方法的实施
(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全面了解,以教师讲解为主。
(2)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由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只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
(3)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可先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报告本组分析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正确结果的成就感,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今后的学习,还可以布置案例习题,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和牢固。
3案例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意义
3.1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
一、我国传统高校法律教育的特点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主体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和平稳运行的必要保障。纵观我国的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其已经很难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对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倾注了非常大的关注度。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相分离从属性上来看,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中调整、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从善与恶、好与坏的角度,通过人们内心的价值判断标准、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约束和调整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法律则是利用强制性来规范、确保人们行为的合规合法,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道德和法律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道德强调的是自律,将被动的遵守变成主动约束。法律强调的是他律,其通过强制性和威慑性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道德和法律运用不同的约束形式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从本质上看,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传统教育中,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通常是被割裂开来,往往偏重于道德修养教育,因此很难使学生持续性地形成稳定的法律信仰,而这又会反过来对道德认识产生负面的作用,最终影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法律学科课程和法律活动课程相分离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别看重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忽视活动课程的作用,认为活动课程会扰乱在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还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不相符。因此,在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中,学科课程的比重大大超过了活动课程,有些甚至都没有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高校法律教育老师,往往只重视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法律素质以及相关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法律知识认知,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法律知识的,对相关法律问题和法律情景的分析涉及过少,师生间缺乏互动。但是归根结底,法律都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师只阐述某一具体规定,而未能让学生掌握和领会该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的话,一旦学生遇到真实情况的发生,如果缺乏具体的明文规定,往往会束手无策、无法灵活应用,甚至造成学生自身的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三)法律教学避重就轻,对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长久以来,因为我国古代法制的特点,程序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往往只知道实体而不知道程序,将程序法视作实体法的附属品,可有可无。受此影响,在我国高校法律教学实践中,“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高校法律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会有意识地增加更多的实体法的内容以及相关案例,占用了本该是学习程序法的时间,另外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也未曾经历过相应的法律执行程序,因此学生对程序法的感知会更加的模糊。这就导致高校法律教育的成效有所影响,使得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法律基础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法律实际运用的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法律教学偏向义务本位,权利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够从我国法治观的发展演化历程来看,我国的法治观还是侧重于“义务”的规定,强调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社会控制。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法律教育实践中,仍然还残存着义务本位思想的影子,具体表现在法律教育内容编排上,往往强调学生的守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用法能力、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的培养。在以义务本位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法律教育过程中,教学主体即老师是以预先设定学生是“恶”的前提下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其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的法律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种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抹杀了学生在法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对增强学生的法律素质产生加大的负面作用,甚至会造成学生对法律的片面理解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新取向
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时展节奏,经济建设要有现代化的思想,相应地教育也应当有现代化的理念和策略,在人们思想观念向现代化不断转变的同时,社会的法治建设也要走向现代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已经出现了在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体验,使学生在遵守法律、守护法律、运用法律的前提下,对法律内涵和法治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立法过程中去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发展新趋势。高校法律教育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周远清同志曾指出,“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轻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的倾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方面,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或突破口的素质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1]杨叔子先生也曾指出,“在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中,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则是文化素质的核心。”[2]本文围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现象,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对应用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进行探析。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IT应用型工程教育过程中,通过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整合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加强IT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建设,营造IT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与环境等方式,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IT职业素养教育,并贯穿学院教育全过程,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IT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优化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
1.将人文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办学之初,就通过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全球化教育的知识分类框架,结合社会和企业对IT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五大知识模块,即“IT技术、语言与沟通、组织与管理、价值观与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进行了系统化细分和映射,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依据指标体系,面向职业领域开展了人文素质课程设计。
2.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构建在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了解职场、规划职场、赢在职场”三阶段,实施了一体化课程设计。以“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课程为核心,以“两课”、文化素质选修课为基础和铺垫,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质,构建了IT职业素养全程立体式课程体系。在“了解职场”阶段,设置了“沟通与演讲”必修课、“格致杯”演讲大赛实践平台,开展概念实习,增加对职场需求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规划职场”阶段,结合专业,提供“专业导论”配套课程、“工程师职业道德与素养”和“IT职业生涯规划”核心课,以及面向语言类专业的“商务礼仪”课程;在“赢在职场”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提供“赢在职场”求职模拟和企业扫描等系列课程和活动。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花艺与茶道、大学生音乐赏析等十几门文化素质选修课。
3“.三中心”教学模式实施为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实施了“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三位一体”设计,“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与职业素质、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为一体”,注重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与习惯、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职业素养。教学组织方面,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项目和案例为引导,以团队合作小组教学为组织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打造“精讲多练,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将实践环节教学与知识的传授,等同重视,进一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中心、人文渗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如以《沟通与演讲》课堂为实践基地,以“格致杯”演讲大赛为实践平台,连续举办了十余届“格致杯”演讲大赛,得到广大同学、学院教师的好评,成为品牌实践活动,锻造了一批批校园沟通演讲精英。据统计,大赛获奖的同学,就业率高达100%。此外,“校园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模拟求职面试”等实践活动,都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二.加强队伍建设,打造职业素养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1.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积极作用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全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组织工作。中心以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为依托,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和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优势互补团队本着“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分工协作、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IT职业素养系列课程教学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团队关系。学院专任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建设和授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提供实践案例、参与实践活动指导。通过优势互补,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行业动态、岗位需求、职业素养要求等,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实践互动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使大学生做到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摘 要:现今的素质教育大多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教育,而忽视了财商教育。因此,理财素质教育应成为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状况、理财课程的重要性、理财教育目标、理财课程内容、理财课程的实施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就我国大学生理财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投资理财;课程建设;课程实施
理财教育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理财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大学生普遍理财知识匮乏,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理财陷阱时往往会盲目无措,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理财教育无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规划,都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投资理财”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有所裨益。
一、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现状
(一)甄别能力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陷入“裸贷”“校园贷”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们以“零利息”“低门槛”“快速放款”等吸引着大学生。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京东白条、P2P 等。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消费、生活观念,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使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识别各种非法借贷的能力。
(二)投资意识缺乏
对成都理工大学 200 名在校大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获得一笔2万元的奖学金,你将如何使用?”学生中的大部分(45.5%)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钱,他们或者是给父母保管或者是存银行定期。只有少数(5.5%)学生有资本化使用的倾向。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投资意识,不知道如何把钱当成能生钱的资本来使用。
一、增强操作技能的培养
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操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才能做好旅游工作。对旅游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考验着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果处理得当,游客就会满意,旅游企业的声誉也会增强,反之,不仅游客不满,还有可能留下隐患。因此,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要求旅游工作者善于运用知识、技巧、还有正确的态度并给予协调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实践的经验,而案例教学恰恰就有助于学生这一实操能力的培养。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借助案例作为师生互动的核心教学方法,其根本意义就在于结合教学主题,以案例作为教学资料,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产生师生互动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事件的讲解,组织集体讨论和发言辩论;也可以参照案例组织学生示范观摩或过程演练。其中,既有教师从旁解说、引导传授,也有学生的临场练习和效果反馈。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这种师生的教与学同步,真正做到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及运用,有益于教与学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生动的教学活动,它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创建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那么,如何将案例巧妙地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备选案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一是应该认真搜集、整理案例。搜集到案例后,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整理,使之能够运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对案例进行设计。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案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比如,在设计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案例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可理解性,是否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是否能使得学生在专业理论、操作能力上有所提高,是否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等。因此,备选那些符合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针对性强的案例并精心设计,使学生乐于参与、寓教于乐,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设置情景。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离不开情景教学,而案例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氛围。创设情景氛围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场景,例如,文化性强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案例来进行教学,而操作实务性的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模拟案例教学。
(三)做好诱导。在案例教学中,启发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先给出一些提示,尤其针对一些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案例,在学生毫无头绪之时,教师就应该先行引导学生就案例的某些方面发表意见,以防止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另外,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应参与到某个小组中去并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途径,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集思广益,师生形成了良好互动。
摘要:利用互联网资源与信息技术,建设大学生在安全防范、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精准推送至大学生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上。探索移动互联技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教学资源和大学生创作资源,建设主体明确、价值密度高、学生认可度高的信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学习、行为特点,开发可利用业余碎化片时间进行学习与考核的APP系统。教育信息资源库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教育信息等资源推送至大学生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上,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辅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资源组织;APP;教育改革
大学本科阶段是青年学生从象牙塔迈向社会的重要人生历程,此阶段的大学生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了解和参与欲求,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他们优点很多,但另一方面是在父母等长辈的精心呵护和百般宠溺下成长起来的,表现出独立判断能力弱、依赖性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近年来大学生误入传销、裸贷、诈骗等现象屡见报端。一些大学生心理发生扭曲,引发的暴力、自杀等事件也频频发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信息的阅读。当前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据有关调查,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1~3小时的学生占45.5%,在3~5小时的学生占33.2%,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0.2%,仅有11.2%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1]。故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数据库技术,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将安全知识和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知识转化为美文、案例、小视频等受大学生欢迎的信息资源形式,并将其推送至大学生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更新换代,建构互联网加时代新的学习模式,迎合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特点,以此为抓手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效果就势在必行。
1现状分析及对策
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的机构很多,也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果。如百度文库、豆丁、维普、读秀等,但这些APP应用是面向全社会各个层次人员的商业系统,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内容具有价值密度低、数据量大、内容层次多等特点,而且网络信息资源高度的动态性,信息的无序、冗余、不稳定以及信息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并且这些系统没有强制性和综合考评,非教育类专业大学生很难使用此类系统主动的去检索、过滤、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目前从受众特点角度出发,形成价值密度高、受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知识资源库,国内还很少见。当代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功利意识强、价值观更加务实等特点[2-3]。对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的课堂学习普遍存在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的情况。破解此问题的关键方法是开发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优质素质教育信息资源库;并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具有管理和考核的移动终端应用,提供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营造一个宁静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与成长,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信息资源库建设
建设针对性强、通俗易懂、但价值密度高、学习成本低的优质信息资源库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精准教学模式的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要从内容建设和信息组织方式及内容管理方面入手[4]。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1)大学生特征分析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行为特点,制作小而精、针对性强、寓意深刻、大学生喜欢阅读的教育资源。为此,可以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访谈等手段,掌握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与兴趣爱好等资料,为制定优质的教育资源奠定基础。(2)资源库内容建设教育资源库内容可由万维网、教学资源、大学生创作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采集和组织。首先要善于利用当前信息化技术,如爬虫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采集。通过机器学习或人工加工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清洗、整理,剔除重复冗余内容。将说教式的教育转换为美文、案例、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单元,初步建成内容丰富、价值密度高、学生喜欢读的综合素质信息资源库。其次,收集教育工作者在管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在多年大学生安全管理过程中,每个院系积累的案例、管理制度等成果,专业教师制作的微课、PPT、案例分析等资源。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纳入教育资源库;最后,要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创作。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甄别和创作能力,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创作大赛,选出优秀的作品作为信息资源来源之一。内容建设上追求精而不是多,资源的数量长期保持在3000条左右,每天推送两条不同的教育内容即可,确保教育资源的质量与价值。(3)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包括资源的组织、资源维护和资源质量度量等方面。信息资源组织方式按对信息资源描述的元数据与信息资源进行分离式独立存储。元数据按照都柏林核心集(DCMI)的信息要素进行设计,元数据管理方式,包括题目项、著者项、主题和关键字项等项目,增加并扩展用户阅读量、收藏量等项目,使用数据库组织方式进行存储。信息资源则按照视频、文本、图片进行分类,以文件方式进行存储管理。既要支持新媒体平台的检索与查阅,保证访问性能,又能够为个性化推送服务提供支持。信息资源维护是运维人员在资源库维护平台基础上,完成综合素质信息元数据的组织编排和原文入库等操作。资源度量是通过信息的反馈等完成对信息质量的度量,根据点击率、时间,对信息的质量进行度量,定期淘汰过时的、点击阅读量少、反应效果不理想的资源,确保资源的新颖性和吸引力。(4)实施与推广通过租赁云平台服务完成系统的部署,通过互联网,以WEB网页和手机APP的形式同时对多个学校的学生提供服务。
3软件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