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素质教育案例范文

素质教育案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素质教育案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素质教育案例

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文章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和促进学科融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分析了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然后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学专业;综合素质;素质教育

现阶段,素质教育强调要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显得更加紧迫,因为法学专业的工作涉及严谨的法律、复杂的案件,学生可能会面临道德的考验和各种诱惑,要做到在复杂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个人精神状态,严格按照法律处理问题,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必须提升其综合素质。就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切实提升法学人才综合素质水平[1]。

一、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法学专业教育是以学科为本的教育,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对法律职业化的必然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教育本身视为核心环节,重视教育过程的秩序和规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其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功利主义观念,造成学生目光狭窄。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正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适应社会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从而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法律人才[2]。

(二)促进学科融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目前的法学专业的课程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法学学科经常需要与其他学科联系,从而获取理论资源以补充本学科的内容,与此同时,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法律,而法律因其强烈的社会属性,必然会与其他学科产生关联,这项特质决定了法学无法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发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促进专业学科的融合发展,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学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各界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细化、多样化,此种现状要求法学专业教育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对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然要求[3]。

继续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茶文化的应用

摘要:高职学生作为国重要的就业后备人才,其职业素质的培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主体下的精神文明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针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学生个体职业认知问题、师资团队建设困境及平台限制,以茶文化的文化功能、学术功能及校企平台合作为主要路径,深化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有机发展,推进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合理就业的有效范式构建。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应用

国务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高职学生也需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因此,除基本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外,“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茶文化是具有德育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认知不清、职业选择唯利是图、职业焦虑等职业素质短板有较大的改善作用。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茶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

1茶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理念概述

1.1茶文化职业素养

茶文化下的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视角来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学、茶艺表演、茶戏、茶画、茶叶焙制等各类传统职业,都是具有修身养德、升华自身精神的正统职业。从事与茶文化传统职业有关的专业人员,都需日积月累的进行基础练习提升技艺。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例,制茶师向书兰学习制茶三十六年,才成为恩施市茶业公司骨干技术人员。茶文化“术业有专攻”的职业素养,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工作转换频繁、基础累积不佳却眼高手低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宏观视角上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德、茶道、茶礼等精神文明,能够促进人们提高职场文化素质、平衡压力及缓解就业焦虑心态。针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就业风气,茶德以“人的群体价值”为主旨,茶道以“人本主义”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从“义大于利”的精神层面协调职场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1.2茶文化德育价值

茶文化的德育价值,推进其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首先,职业技术的学习方式具有共通性和借鉴性。《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有关茶学的学术性书籍,记载了我国千年来关于制茶、种茶及茶艺学习的经验总结。针对现代其他高职学生从事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以茶学技艺为指导借鉴,吸取其有利的学习方式。其次,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基础较为薄弱,茶文化的德育观,能够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推进师生关系的有效融合,从而促进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最后,茶文化具有高度的学科融合性。教师在进行各类职业素质教育的讲解时,均可以通过茶文化下的类别故事进行案例分析。尤其近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下,以茶科学、茶故事及现代茶企电商为主流的新型茶文化元素层出不穷,茶文化下的职业案例跟随时展不断革新,具有多元性。综上,茶文化在学术指导、精神指导及专业素质指导上都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的德育价值。

继续阅读

案例与多媒体在临床药学教课中的价值

1教师自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过程作出评价,确定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并布置案例习作,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搜集资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教学方法的实施

(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全面了解,以教师讲解为主。

(2)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由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只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

(3)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可先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报告本组分析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正确结果的成就感,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今后的学习,还可以布置案例习题,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和牢固。

3案例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意义

3.1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

继续阅读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目前已为国内教育界所公认。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一部分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个问题的关键矛盾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人文素质课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否则,各种人文素质课只能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的作用,而不能在教育实践中起功能性的作用。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

系统性差(由于学校学科结构所限),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象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学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应该有所调整。

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具有下列三种功能:

1.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2.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高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3.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继续阅读

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法律教育论文

一、我国传统高校法律教育的特点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主体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和平稳运行的必要保障。纵观我国的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其已经很难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也越来越对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倾注了非常大的关注度。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相分离从属性上来看,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规范中调整、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从善与恶、好与坏的角度,通过人们内心的价值判断标准、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约束和调整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法律则是利用强制性来规范、确保人们行为的合规合法,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道德和法律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道德强调的是自律,将被动的遵守变成主动约束。法律强调的是他律,其通过强制性和威慑性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道德和法律运用不同的约束形式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从本质上看,道德和法律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我国传统教育中,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通常是被割裂开来,往往偏重于道德修养教育,因此很难使学生持续性地形成稳定的法律信仰,而这又会反过来对道德认识产生负面的作用,最终影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法律学科课程和法律活动课程相分离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特别看重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忽视活动课程的作用,认为活动课程会扰乱在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还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不相符。因此,在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中,学科课程的比重大大超过了活动课程,有些甚至都没有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高校法律教育老师,往往只重视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法律素质以及相关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法律知识认知,学生往往都是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法律知识的,对相关法律问题和法律情景的分析涉及过少,师生间缺乏互动。但是归根结底,法律都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师只阐述某一具体规定,而未能让学生掌握和领会该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的话,一旦学生遇到真实情况的发生,如果缺乏具体的明文规定,往往会束手无策、无法灵活应用,甚至造成学生自身的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三)法律教学避重就轻,对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长久以来,因为我国古代法制的特点,程序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往往只知道实体而不知道程序,将程序法视作实体法的附属品,可有可无。受此影响,在我国高校法律教学实践中,“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高校法律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往往会有意识地增加更多的实体法的内容以及相关案例,占用了本该是学习程序法的时间,另外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也未曾经历过相应的法律执行程序,因此学生对程序法的感知会更加的模糊。这就导致高校法律教育的成效有所影响,使得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法律基础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对法律实际运用的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法律教学偏向义务本位,权利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够从我国法治观的发展演化历程来看,我国的法治观还是侧重于“义务”的规定,强调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社会控制。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法律教育实践中,仍然还残存着义务本位思想的影子,具体表现在法律教育内容编排上,往往强调学生的守法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用法能力、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的培养。在以义务本位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法律教育过程中,教学主体即老师是以预先设定学生是“恶”的前提下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其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的法律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不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种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抹杀了学生在法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对增强学生的法律素质产生加大的负面作用,甚至会造成学生对法律的片面理解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新取向

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时展节奏,经济建设要有现代化的思想,相应地教育也应当有现代化的理念和策略,在人们思想观念向现代化不断转变的同时,社会的法治建设也要走向现代化。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已经出现了在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规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体验,使学生在遵守法律、守护法律、运用法律的前提下,对法律内涵和法治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促进更多的人参与到立法过程中去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发展新趋势。高校法律教育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阅读

谈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投资理财课程

摘 要:现今的素质教育大多重视学生的智商、情商教育,而忽视了财商教育。因此,理财素质教育应成为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状况、理财课程的重要性、理财教育目标、理财课程内容、理财课程的实施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就我国大学生理财素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投资理财;课程建设;课程实施

理财教育是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理财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大学生普遍理财知识匮乏,在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理财陷阱时往往会盲目无措,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理财教育无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规划,都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投资理财”的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有所裨益。

一、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现状

(一)甄别能力弱

当前,在校大学生陷入“裸贷”“校园贷”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们以“零利息”“低门槛”“快速放款”等吸引着大学生。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淘宝的蚂蚁花呗、京东的京东白条、P2P 等。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消费、生活观念,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使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识别各种非法借贷的能力。

(二)投资意识缺乏

对成都理工大学 200 名在校大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获得一笔2万元的奖学金,你将如何使用?”学生中的大部分(45.5%)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钱,他们或者是给父母保管或者是存银行定期。只有少数(5.5%)学生有资本化使用的倾向。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投资意识,不知道如何把钱当成能生钱的资本来使用。

继续阅读

法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学校大量扩招,学生就业困难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高校纷纷推出扩招政策,以致于法学本科学生出现膨胀式扩张,而且有的学校法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几乎同本科生一样多,成为学校的一大专业,但在中国,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还没有达到英美等国家都有私人律师的水平,所以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当我们已经看见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得不反思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模式。

二、我国现行法律教育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法学教育方式单调正如前面所说,我国法学教育的模式仍属于应试教育,老师只要提前做好课件,就可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加上教学的压力,老师要想在一学期将一部法律从头到尾的讲完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讲深讲透,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几乎很少有几乎能够提问,下课后老师便迅速收拾东西离开课堂,学生除了能在课堂上见到学生外,几乎很少能接触到老师。老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课件主要是通过书本理论总结而来,很少有老师是结合案例来讲述书本知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凡是讲课时涉及到案例的,学生都会格外感兴趣,能认真的听课,但目前我国结合案例来讲课的老师本来就很少,而且在结合案例的时候不是通过启蒙式的讲述来分析案例,多是再给出简单的提问后就将答案展现出来,可以说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方式还不如高中课堂上的教育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育方式的单调。

(二)法学教育机构成立的门槛低目前我国的法学专业基本已是文科高校的必备专业,甚至有的理科学校在师资条件与图书条件都十分欠缺的情况下,也争先恐后地设立该专业,在兴办该专业的时候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资质要求,在本科教育阶段,有的高校称之为法学专业,有的则直接将各部法律分开作为单独的专业,使得我国法律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不统一。很多高校抓住我国高校设立法律院系的基本标准不明确这一漏洞,视法学教育为一块大肥肉,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有利可图。

(三)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分离虽然法律专业属于文科教育,但它却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差甚大的专业。由于我国传统司法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司法从属于行政,在地方,基层各级政府都是行政官员兼理司法,因而我国长期不存在一种将法律教育作为司法官任职资格的体制,法律教育长期处于与法律职业相分离的状态。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司法考试,或经过努力考取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但当他们进入法、检实习或工作时却不知从何处下手,甚至连送达回证都不懂得填,不得不令人对我国的法律教育产生担忧,也使我国从事司法实践工作人员的低素质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

三、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

(一)教育部门要优化课程体系,升级管理模式通过前文的分析,我国的法学教育课程都是在本科四年学完所有的法律课程,笔者认为法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设置为以下几个模块:(1)公共课平台: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法学以外的与法律有关的课程;(2)专业核心课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14门课程所组成;(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法学二级学科设置的若干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定,一旦选定,就列为必修课程;(4)选修课程:根据各校的特色和优势和法学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所开设系列课程,可允许学生任意选修;(5)实践课程:包括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演练、教学实习以及其他法学实践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拓宽平台课程,强化核心课程,凝练方向课程,精设选修课程,重视实践课程,以此来支持高层次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继续阅读

职业素质教育工匠精神的融入

摘要:高职院校重视专业能力教育,忽略了职业素质教育。分析了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内涵及联系,分析了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工匠精神问题,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可见,人才培养不局限于技术技能,更要注重职业素质,毕业生才能直接顺利上岗,适应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及工作节奏。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工匠精神,广义来讲,既是职业精神,也是职业能力;狭义来讲,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因此,工匠精神内涵应包括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及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的职业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面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就体现了职业素质,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体魄、职业心理、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从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内涵来分析,职业素质不仅包含工匠精神内容,还包含职业体魄、职业心理等。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通过校企合作单位调研,企业在人员招聘、重点培养及岗位晋升等,把职业素质作为重要考核标准之一。普遍认为,职业素质是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职业素质好,通过锻炼、培训,能迅速提升技术技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能力再强,不能融入团队,不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不遵守程序化和标准化管理,终究被淘汰。而且,企业也普遍反映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之间的职业素质差异。也反映出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结果。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一味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认为职业素质教育是就业单位,在岗位上培养的事,忽视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仅仅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等,未融入到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通过举案例、讲理论等形式开展参观和课堂教学等,给学生难以形成立体感,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理解和领悟。

(二)学生价值取向不理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分析自己家庭背景、社会资源及自身特长爱好,盲目追求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低、工作尊重度高、工作自由等行业所对应的专业,对于机械、建筑等辛苦、环境不好的专业没兴趣,嫌弃家政、养老等服务的专业,一味追求管理类专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失衡,也导致在学习道路上,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容易迷失,失去了职业兴趣。在实习就业的道路上,徘徊不已,很难找到自己认为合适和满意的工作岗位,往往还怨天尤人,埋怨学校人才培养不好,埋怨自己没有关系等,表现出不理智的价值取向。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