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素养教育范文

素养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素养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在电视普及之前,人们接受的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一学校教育一社会教育”,在电视成为大多数家庭主要的信息、娱乐渠道之后,这个模式则变成了“电视教育一家庭教育一学校教育一社会教育”。广州地区在一次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发现,59.2%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社会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中小学生课余最爱参加的是看电视、读书报、上网、玩电脑等以传播媒介为工具的活动。[1]大众传媒这只“无形的手”通过视觉性、趣味性、通俗性较强的艺术娱乐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然而,大众传播媒介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具体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内涵,透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引起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更加有效地促进大众媒介、受众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1933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先导,英国学者欧•奥尔特曼和马•切默斯合作出版了《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是人们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2l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又提出了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判断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涵盖的层面很广,涉及到心理学、传播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如何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依据以下几项核心概念:①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所承载的内容并不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经过刻意选择,常是许多因素相互融汇、碰撞的结果。人们根据各种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建构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图像,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经验往往是以媒介为“媒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试图解构这些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让人们了解为何会呈现这样的媒介面貌,从而相对更加真实地了解世界的原貌。②媒介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于人类感知方式有非常强烈的影响。媒介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决定了信息的形态、信息的性质。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及此后电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而且是人类景观、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刻的改变。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媒介正在构建人类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全新方式。

它再一次引致了人类感知、生活结构、世界秩序的“内爆”。③媒介信息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媒介本身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媒介是意识的载体,意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有的媒介产物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识形态或透露某种价值观,比如宣扬生活方式或价值理念,并传递两性、种族、职业、年龄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媒介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④媒介信息含有强烈的商业动机二当今,商品大潮冲击着各个行业,大多数的媒介都成为商业产品,它们成为获得利润的载体,我们藉以了解社会形貌的信息往往掺杂了许多的政治与商业的力量。

以电视为例,不论是新闻、运动还是娱乐节目,都要看能吸引多少观众以及能否得到广告支持而定。谁主宰了媒体节目的菜单,电视、广播或报纸上的节目与信息是谁的看法?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了解媒介信息事实上是重重人为包装、修饰以及裁剪过后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学习者知道节目时段、内容安排、收视率、广告对象、市场利益是如何运作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包含所有权、控制以及相关议题的探讨。⑤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每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呈现方式和特质,掌握这些信息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媒介素养教育不单让受众了解媒介文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欣赏每种媒体独特的美学形式。这种愉悦来自于受众懂得欣赏影片拍摄手法、分析诗句中的排比与暗喻、感受音乐中的节奏与气氛等。不同的媒介以及节目形态都会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社会真实,也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去组织素材(例如新闻与综艺节目对同一社会事件的呈现方式便有很大的差异),对受众都有不同的影响。应了解不同媒介所使用的符号特质与形式特质,才能方便运用与解读媒介信息。⑥受众诊释和接受媒介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不一。早在1940年,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大众传播一般只加强人们已有的观点,而不会改变其信念。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各种内容总是会加以选择、判断,他们一般只接受那些与自己信念相符的信息。这是由于人们在接受任何事物时总是以自己已经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这种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我们将其定义为意识的“先结构”。

阎意识的这种“先结构”由文化艺术修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能力、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内在因素构成。由于这些内在因素每个人是不同的,因而文化意识的这种“先结构”事实上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文化意识的“先结构”。而这一事实导致的一个直接文化信息的接受现象,就是对文化信息的接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面对媒介信息时人们会有不同的诊释与交互作用。因此同样的一个文本,不同的受众很可能有非常歧异的感受,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受众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豹内容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②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是一定的媒介传播体制运转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为某一个受众特别设置的。因此,当我们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时,首先要在对媒介认识的基础上,发现信息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一个成熟的受众总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因为他有一种思想的过滤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从信息中获得真正的益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想就没有信息。③

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④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媒介素养的现实批判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学者对媒介功能认识的提高,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上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即由抗拒观点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的观点。至20世纪70一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人,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198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文件说明:“学校必须考虑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严重不足。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检查电视并与年轻人一起讨论电视。”l4]此后,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人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学者眼中其实是一种民主素养的学习经验,主要的目的在于发展受众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有勇气挑战社会上偏颇的意识形态。今天,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在学科建设上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特别是一些工具书籍,指导方法非常明确,但总的来说,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不足:①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大多数人对媒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认同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持谨慎态度,对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各自的特性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态度比较客观,同时也对参与媒介发展进程采取积极态度。但也有一部分人对某些媒介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如大多数人承认媒介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会受到媒介的左右;许多人肯定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许多受众在使用媒介时是为了娱乐消遣,不愿花精力深人思考媒介内容;对媒介的社会控制问题尤其是媒介同政府管理的关系在认识上有一定偏差;人们对“文化冲击”的理解以及在“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利害关系上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否认“冲击的力度”,说明受众在媒介同文化关系方面的理性思考还有所欠缺,对互联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也缺乏足够的前瞻性见识。

再如人们在信息判断力和媒介知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人们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媒介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②受众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上海团市委曾进行了一项专门调查,在测试受访者媒介素养的量表中,态度和标准差别最大的四个问题中有两个同媒介道德直接相关,一是对“访问色情网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37.2%表示同意”或“基本同意”,31.0%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表示“说不清楚”的有30.0%,另有1.8%未明确表态。二是对“网络黑客是否值得羡慕”,有53.3%的青年持否定态度,有16.3%的青年赞成这一观点,30.4%的青年未明确表态或是回避问题。生那宝个调查结果一方面体现出青年思想观念呈多元化态势,另一方面又说明青年群体在对待色情信息传播、接受的问题上没有比较统一的价值标准。对网络黑客的态度也表明青年价值观未能得到必要的整合,许多人对网络黑客不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而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表示称许。媒介道德间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问题,是媒介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是人类传播手段的重大进步,如果凭借网络技术传播色情信息,对社会公众利益侵扰破坏,那就是有违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继续阅读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

2011的下半年由于限娱令的出台,电视市场在品种样式上必然进行一波较大的调整,可能有的观众在为欧弟离去、娱乐缩水等等唏嘘不已,但是从整个意识形态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来说,此次调整确不失为一次更为有意义的行动。此次行动使我们看到虽是在商业渗透已久的中国电视市场,广电总局的指挥棒仍是一条如意棒,可长可短,一切尽在掌握中,为中国电视的健康发展把关。

在媒体追捧娱乐化过程中,公众也在拷问着媒体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有人指责媒体正是娱乐低俗跟风的罪魁祸首。媒体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确实是商业时代媒体的痼疾,但简单归责于媒体对于防止此类的发生没有太大意义。笔者认为,怎样能使媒体自身获得一种自然而又良性的发展,而非人为在电视产业发展的局部动刀。“限娱令”的出台从另一侧面恰恰揭示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严重缺位,面向传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重视。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丹麦。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公民,其中包括传播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地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二是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而对媒介传播者而言,不仅要重视以上三方面的教育,更需强调媒体职业精神、媒体职业道德教育。

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是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核心,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受众媒介素养的特殊构成。所谓“媒体职业精神”,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有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和职业品格。它包括对媒体传媒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对媒体工作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与理解。媒体职业道德是以媒体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媒体传媒及其从业者在媒体传播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因此可以说,媒体从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媒体传播的一系列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等道德现象,正是媒体职业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可见,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核,而这个精神内核就是对社会负责而非对个人或小团体负责的职业态度。

媒体人浮躁肤浅,疏于学习;媒体内容粗制滥造,缺乏创新;媒体机制以收视率为导向。结果是电视媒体无所适从、无所作为,将社会责任抛到一边。现在的电视台,从制片人到一般编导普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面对完成节目的压力和频繁改版,疲于奔命应付任务,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学习对节目长远发展有所裨益的知识。当电视人没有经验积累和思想沉淀,制作的节目必然是粗疏低俗。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媒体内容的粗制滥造,缺乏创新。现在大多数电视台的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盲目克隆,胡乱跟风,哪家电视台的节目火热,就亦步亦趋地复制。当克隆成为了习惯,抄袭成为了风尚,电视台的版面基本上一年小推翻,三年全颠覆。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定位错乱,播出内容大同小异的节目,电视界必然出现恶性竞争,“三俗”就在所难免了。

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养,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稳步推进媒体单位各项改革的同时,强调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建立有效的媒介批评监督、反馈机制,共同推动媒体职业精神和媒体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

继续阅读

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及数字媒介大范围普及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已变成21世纪下人们需具备和娴熟使用的一种能力,准确的说,事实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和学生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便是数字素养,这一素养同样与属于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数字素养与相应学科教育有效融合,是现时期教育领域中的全新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同时还是各学科的全新延伸和发展。所以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数字素养进行了介绍,之后在此基础上,对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在各方面的具体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望可以为艺术教育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素养;艺术教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新时代下,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在此背景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社会各个领域中也都在朝着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然在数字时代下,需要人们可以娴熟的了解和使用数字工具,及独自处理相应的数字信息,同时还需可以充分操作相应繁琐的数字式任务。为此便出现了数字素养这一理念,这一理念属于信息素养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同时也属于数字时代下媒介素养具体化。

一、数字素养介绍

(一)数字素养教育渠道数字素养就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过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的一种能力。然在数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具隐怀教育方式,也就是数字素养的融合性教育,把数字素养中的一些内容科学性的融入在学科教育中。数字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现正是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各学科课程的全新延伸和扩展。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大力研究数字素养和外语学科教育的融合。从数字素养层面来看,实施外语教学,能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与数字素养进行有效融合[1]。

(二)数字素养特点在各类学科当中,数字素养教育不但与语言学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确切的说,其同艺术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图像实现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当下的社会文化实际现象,由此可以为图像及影像的意思表达提供高效的舒展平台。其中视觉素养是指数字素养其内在组成,然艺术形象特征则与此正好稳合;其二,传统艺术其在构设数字文体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码摄影和传统性的绘画创作,及数字舞蹈和传统舞蹈,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其各自在本质上,均都属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此数字素养包括了对数字媒介艺术的批判和理解。然对于数字媒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原本便是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意图。最后,将媒介素养引进到以往艺术学科教育,是很多国家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实现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也需将数字素养同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动挖掘出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的优良途径,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学生数字能力和艺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内容上在国外数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国相关学者构建了数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层及要素所组成,包含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使用态度。其中一层,属于功能性任务,二层是所用对策水平的相应技能,三层组织技能应用的思维和态度。这一模型为艺术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高效应用数字素养奠定的方向性基础[2]。1.结合学科学习目标来融入数字素养结合艺术学科的具体学习目标,来实现引进数字素养中工具知识和技能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处理艺术学科学习中相应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其次,旨化学生对辅助学习工具及其特点和功能,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可以精准正常稳固的进行技术性操作。最后,栽培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工具来创设或是再创数字艺术的能力,及选用适合媒介实施传播的相应能力。如,可在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全色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并下载供学习使用的一些数字图像,这样学生便可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较件,或是数码式绘工具来对原来的图像进行色彩的加工和优化,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相互分享和鉴赏[3]。2.以艺术学科学习任务为核心合理引进数字素养以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和课题为依据,引进数字素养中的高级知识与技能级层的教育。首先,从艺术学科问题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正确要求学生在数字环境当中实施沟通,由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为适合的媒介结合技术实施合作。如,艺术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视频会议和各网站工具,针对相应艺术问题来实施小组在线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栽培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用来进行艺术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其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来访问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由此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艺术教育主题或是问题来引进数字素养结合艺术学习的具体主题,和有针对性的艺术问题,来合理引用数字素养中的应用态度层次,由此激发出学生个体创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维。首先,合理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媒介和技术来实施艺术学科的创新。其次,栽培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批判形式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字艺术文本的各种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语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学生合理应用数字媒介来实施艺术学习自主性能力,让学生在大量信息和动态数学学习条件下,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资源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如想栽培学生个体辨识媒介和信息合理实用性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确定个人地位,来获取与应用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实际学习任务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媒介及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4]。

继续阅读

浅谈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及数字媒介大范围普及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素养已变成21世纪下人们需具备和娴熟使用的一种能力,准确的说,事实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和学生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便是数字素养,这一素养同样与属于信息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数字素养与相应学科教育有效融合,是现时期教育领域中的全新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同时还是各学科的全新延伸和发展。所以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数字素养进行了介绍,之后在此基础上,对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在各方面的具体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望可以为艺术教育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素养;艺术教育;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

新时代下,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数字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在此背景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社会各个领域中也都在朝着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然在数字时代下,需要人们可以娴熟的了解和使用数字工具,及独自处理相应的数字信息,同时还需可以充分操作相应繁琐的数字式任务。为此便出现了数字素养这一理念,这一理念属于信息素养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同时也属于数字时代下媒介素养具体化。

一、数字素养介绍

(一)数字素养教育渠道数字素养就是在学习、生活、工作、社会参与过程中,自主、自由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的一种能力。然在数字素渠道中,不但包含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具隐怀教育方式,也就是数字素养的融合性教育,把数字素养中的一些内容科学性的融入在学科教育中。数字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现正是教育领域全新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是各学科课程的全新延伸和扩展。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正大力研究数字素养和外语学科教育的融合。从数字素养层面来看,实施外语教学,能够在提升语言水平的同时,与数字素养进行有效融合[1]。

(二)数字素养特点在各类学科当中,数字素养教育不但与语言学科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确切的说,其同艺术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应用数字媒介可以促进图像实现中心化,由此可以透出当下的社会文化实际现象,由此可以为图像及影像的意思表达提供高效的舒展平台。其中视觉素养是指数字素养其内在组成,然艺术形象特征则与此正好稳合;其二,传统艺术其在构设数字文体的时候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数码摄影和传统性的绘画创作,及数字舞蹈和传统舞蹈,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其各自在本质上,均都属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已;其三,媒介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为此数字素养包括了对数字媒介艺术的批判和理解。然对于数字媒介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原本便是艺术学科教学的主要意图。最后,将媒介素养引进到以往艺术学科教育,是很多国家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背景下,数字素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时展所必须实施的一项举措。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实现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也需将数字素养同艺术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所以,需主动挖掘出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合的优良途径,由此更高效的促使学生数字能力和艺术水平的共同发展与提升。

二、数字素养教育同艺术教育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教育内容上在国外数字能力理念前提下,我国相关学者构建了数字能力的模型。其主要由三层及要素所组成,包含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使用态度。其中一层,属于功能性任务,二层是所用对策水平的相应技能,三层组织技能应用的思维和态度。这一模型为艺术学科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高效应用数字素养奠定的方向性基础[2]。1.结合学科学习目标来融入数字素养结合艺术学科的具体学习目标,来实现引进数字素养中工具知识和技能层的教育。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来处理艺术学科学习中相应问题的一种自觉意识;其次,旨化学生对辅助学习工具及其特点和功能,与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和学习,让学生可以精准正常稳固的进行技术性操作。最后,栽培学生通过使用数字工具来创设或是再创数字艺术的能力,及选用适合媒介实施传播的相应能力。如,可在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全色彩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搜集并下载供学习使用的一些数字图像,这样学生便可通过图像处理的一些较件,或是数码式绘工具来对原来的图像进行色彩的加工和优化,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相互分享和鉴赏[3]。2.以艺术学科学习任务为核心合理引进数字素养以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和课题为依据,引进数字素养中的高级知识与技能级层的教育。首先,从艺术学科问题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正确要求学生在数字环境当中实施沟通,由此可以实现资源的相到共享;除此之外,栽培学生积极参与数字协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为适合的媒介结合技术实施合作。如,艺术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利用视频会议和各网站工具,针对相应艺术问题来实施小组在线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其次,栽培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用来进行艺术学习活动的能力,让其熟练的应用数字媒介来访问网络资源,并从中获得知识,由此提升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结合艺术教育主题或是问题来引进数字素养结合艺术学习的具体主题,和有针对性的艺术问题,来合理引用数字素养中的应用态度层次,由此激发出学生个体创新、批判和自主性的思维。首先,合理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媒介和技术来实施艺术学科的创新。其次,栽培学生对于数字艺术的批判形式的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会数字艺术文本的各种分析方法,如批判性分析法,多元化分析法和语境化分析法;最后栽培学生合理应用数字媒介来实施艺术学习自主性能力,让学生在大量信息和动态数学学习条件下,为自己合理定位。如,在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资源具有多元化、丰富性和复杂性特点,如想栽培学生个体辨识媒介和信息合理实用性能力,让学生学会利用确定个人地位,来获取与应用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实际学习任务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媒介及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4]。

继续阅读

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探讨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拿大日益重视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相关机构从课程改革、师资支持、项目发起、推进与评估等方面多措并举,形成了其独特的实施路径。加拿大财经素养教育具有课程的多样性、教育功能的延伸性、组织合作的全方位性、教育的可持续性等特点。我国应加大对财经素养教育的政策引导,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进一步促进各相关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以科研机构为源、金融机构为辅、学校为主的财经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加拿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中小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公民财经素养对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我国财经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零花钱越来越多,挥霍浪费现象日益普遍,更加凸显出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继英美等国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之后,加拿大也积极致力于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2015年,加拿大7个省首次参加了PISA财经素养测试[1],测试结果表明,加拿大学生财经素养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较高水平①。本文借鉴加拿大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正在开展的财经素养教育实践带来一定启发。

一、实施背景及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拿大政府日益重视财经素养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范围调查与公众咨询的基础上,对经济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2001年创建了国家金融消费者署(FinancialConsumerAgencyofCanada,FCAC),以培养具有财经知识与决策能力的消费者。至今,FCAC已经举办了五次全国财经素养会议。其中,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并从对全体消费者进行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其实施背景与教育目标具有独特意义。

(一)实施背景加拿大实施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一个背景是该国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现状堪忧。一方面,青少年面临的金融环境日趋复杂:青少年普遍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零花钱,且初次接触金钱的年龄越来越小,可供选择的财经产品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正确的财经知识和技能,这些财经产品可能会给青少年引来难以偿还的债务;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日益“无现金”的社会,使用信用卡、借记卡进行在线交易等财务活动越来越常见,需要进行的财务决策日益复杂,在财务决策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在增大;同时,很多人在高中毕业时就面临是否申请高等教育贷款等重要财务决策[2]。另一方面,青少年所具备的财经知识与技能有限,难以应对日常的财经需要,更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2009年,投资者教育基金委托加拿大调研机构“青年图解”(Youthography)进行的调查发现,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财经知识水平较低,认为学校应该向他们提供更多有关金钱管理与个人财务的信息;只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金钱,且能够进行明智的消费决策;仅有38%的学生认为他们已经为毕业后管理自身钱财做好了准备。加拿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是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财经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的。2011年,在FCAC举办的第三次全国会议上,财经素养工作组提出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全国的学校课程体系,并认为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升加拿大年轻一代财经素养的最有效方式[3]。2010年,安大略省财经素养工作组对该省进行的大规模调研发现,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商业机构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认为财经素养是一项基本的终身技能,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有助于学生在当前乃至一生中做出合理的财务决策,并都支持增加该省课程中的财经素养内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每个学生获得连续的、与年龄相符的财经知识和技能。此外,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现有的必修课程,也将有助于学生发展与财务决策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基于国内青少年财经素养落后于财经需求的现状,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呼吁,加拿大教育和财政部门日益重视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

(二)目标加拿大实行教育分权制,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统一的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目标。因此,笔者以安大略省为例分析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特定的财经知识,比如有关储蓄、消费、借款、投资等领域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将财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比如与财务问题有关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决策能力等;第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财经观念与理解力,比如有关财务问题的批判性思维等,其中包括三个层次的理解力,一是提高学生对与自身相关的复杂财经问题的理解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对全球经济形势对当地以及全球影响的理解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做财经决策将会带来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及其伦理内涵的理解能力。[4]

二、实施举措

继续阅读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层面的衍生产物慕课备受关注。作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有助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与深入。信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发挥慕课的教学优势,实现高校高信息素养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具有现实必要性。就慕课引发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学;信息素养;实验探讨

 新时期人才培养在关注智力培养的同时也关注信息素养的训练提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培育的基本技能要求。我国高校不断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多渠道做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广实施。但无论是课程形式还是课程内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及利用的需求。慕课作为创新的教学模式,为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注入活力,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借助慕课的热潮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实施,输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一、慕课的含义及特征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又被称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体。慕课受众对象更广,在提供开放互动的视频教学资源基础上,实现在线答题和师生互动交流。慕课理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提出,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慕课备受关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慕课具有三方面特征:其一,具有大规模特征。慕课受众对象广,所有学生都可以互动参与甚至不局限于高校学生,远远超出传统课堂教学所容纳的学生数量。只要网络注册成功就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具有开放的特征。慕课是面向全球开放的网络课程体系,没有选课人数及学生身份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慕课学习与互动中,而整个学习过程几乎是全部免费的。其三,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与传统的静态授课模式不同,慕课具有教学实施的灵活性。授课教师围绕课程知识点进行短小视频的提炼整合与,时间多控制在十几分钟内,学生注册后即可以自由观看,带有碎片化教学倾向,契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实际。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网络公开课教学模式不同,慕课除上传课程资料之外,还设置课间提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等环节,让师生互动,这种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更吸引学生关注。正是因为慕课的既定特点决定其在高校信息素养教学中有现实便利性。

二、慕课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1.带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趋向越来越明显,慕课无疑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和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技术进步带动教学模式的革新,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培养,带动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更为迫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不可少。具备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能浏览网页、下载文件、加强信息检索、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知识,经综合整合与科学分析后转化为自身的综合素养。由慕课引发的教学改革热潮其开放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受时间与年龄、地域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慕课学习互动中,通过网络免费接受高水平的教育,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带动高等教育信息建设深化。每个人的学习自主性更强,学习更为自主便捷,在学习中真正做到个性化的关怀与关注。慕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前沿发展趋势。

2.创新高校信息素养学习方式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来说,学习方式的创新优化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当前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及实践实训等渠道,而这些渠道信息素养教育的局限性十分明显。慕课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获得新的载体支持。不同于以往的面授课程,慕课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具有很强的课堂互动性,在实际的课程讲解中能融合各种趣味性的实操练习,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学到的知识,“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探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慕课开放性及大规模化的特征使信息素养的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减缓信息素养教育的现实压力,让高校学生多渠道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慕课授课的灵活性为自由的模块教学奠定基础。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略有差异,慕课关注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基于学科内容划分模块,满足各个学科门类的需要。慕课可以灵活调整模块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嵌入式组织教学,师生互动更为高效灵活。

继续阅读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启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跟踪文献中涉及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并访问相关链接,笔者共调研了国外11个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按机构类型划分,高校图书馆6个,国家或地区机构平台3个,高校合作联盟1个,国家图书馆1个。

1平台栏目设置

调研统计显示,目前在用的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在内容设置方面80%以上都提供入门介绍、互动交流模块和评价入口;开设培训讲座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占64%,但信息不及时的现象很普遍,鲜见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上的培训信息与图书馆网站上同步更新;设置分类学科资源导航服务和课件资源下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在40%左右;提供学科资源分类导航服务的只有2个平台,仅占18%。

2平台开发工具

随着国外专家学者对Web2.0在图书馆应用研究的深入,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构建也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利用Web2.0技术搭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采用的主流教学方式。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主要有三种类型:(1)根据自己图书馆的需求,自主研发,服务器在本馆。例如,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基于信息素养技能实时测评的平台。(2)运用开源软件开发的适于用户参与的服务平台。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和利兹大学联合开发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项目。(3)依托第三方运营商现有平台,服务器不受该机构掌控。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依托公司的构建的信息素养学科。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构建分析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不仅介绍资源的基本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提供实践方面的测评,而且非常注重对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信息素养道德的培养。这些内容是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灵魂,对它们进行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内容的设置。

1信息素养教育基础

继续阅读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1]。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处在起步和实验阶段,国家的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媒介素养培养要求。但是通过对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梳理,我们可以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对中小学受众整体素质提高的一种具有长期效益的投资。同时,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具体实施中小学素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这成为我国中小学在素质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总的来说,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明智理性地辨识大众媒体,使学习者不仅能使用、分析、评价各种媒体信息,并能够运用媒体进行交流与表达,从而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能真实全面地认识媒介特质。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介性质、功能和局限,正确认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第二,提高学生接触媒介的自我控制力。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如沉溺于电视节目而耽误学习,所以媒介素养教育要帮助学生管理好媒介接触行为,不要成为媒介的奴隶。第三,帮助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从而发展自己。

1.2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结合我国教育情况,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告诉受众“媒介是什么,它是怎样运行的”,如报纸、电视的运作方式及两者的差异,使得受众真实、准确地了解媒介。然后受众才能在了解媒介的基础上,运用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了解到对如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应该及时避免,文化、新闻等对学生有帮助的信息应多接受,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价值观。

2)掌握与媒介交往的尝试,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当对媒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后,中小学学生应该学会进一步和媒介交往,利用媒介信息来完善自我,使得自己的价值观有所提高,并能够在需要媒介信息时能及时地从知识结构中调用出来,以达到服务自我的目的。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可知,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抓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