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设计方法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在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中,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可以分为发生在企业内和企业外两部分,对于发生在企业内的成本数据一般可以通过对成本会计的数据得到。对于发生在企业外的成本数据(如:维修成本和报废成本数据),需要通过用户调查等方法得到。对于得到的原始成本数据需要去除异常值、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后才可以使用。本文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成本核算中成本信息的分析,给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的途径和原则,为dfc中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并行工程,面向成本的设计(dfc-designforcost),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收集
0、引言
dfc(designforcost)的意思是面向成本的设计,它最早出现于九十年代初期,是指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通过分析和研究产品制造过程及其相关的销售、使用、维修、回收、报废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部分的成本组成情况,并进行评价后,对原设计中影响产品成本的过高费用部分进行修改,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设计方法【1】。dfc将全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设计的一个关键参数,并为设计者提供分析、评价成本的支持工具。本文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与成本核算中成本信息的分析,给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的途径和原则,为dfc中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计算打下了基础。
1、全生命周期成本简述
1.1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在dfc中的成本是指全生命周期成本(lcc?/font>lifecyclecost),它是指产品从开始酝酿,经过论证、研究、设计、发展、生产、使用一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研究、设计与发展费用、生产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及最后废弃费用的总和【2】【3】。lcc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国防部(dod?/font>departmentofdefense)提出并使用,因为在一个典型的武器系统中运行和维护的成本占总成本的75%【4】,对lcc的研究是迫不得已的,但dod开发的方法不是用于设计的,而是用于采购的。
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成本的组成,一般包括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维修成本、使用成本和回收报废成本,其分布大致为设计成本占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0%~15%,制造成本约占30%~35%,使用与维修成本约占50%~60%,其他成本所占比例一般小于5%【3】。
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大多数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据此制定了各种设计规范和条例。依此设计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中虽然基本保证了生命安全,却不能在大地震,甚至在中等大小的地震中有效的控制地震损失。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变成了人口高度密集、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一般的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震害引起工程界对现有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探讨更完善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专家经过深刻总结后,主张改进当前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P.Moehlelll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院根据建筑物的性能要求,提出了一个有关抗震和结构要求的框架,内容包括建议方案,性能目标,检验性能水准等:我国学者已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加以引用和研究,如王亚勇、钱镓茹、方鄂华、吕西林分别发表了有关剪力墙、框架构件的变形容许值的研究成果,程耿东采用可靠度的表达形式,将结构构件层次的可靠度应用水平过渡到考虑不同功能要求的结构体系,王光远把这一理论引入到结构优化设计领域,提出基于功能的抗震优化设计概念。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即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弹性方法和弹塑性方法。当前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中广泛地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这些方法没有考虑结构屈服之后的内力重分布。实际上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往往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弹性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特性,让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处在弹性工作状态下工作将造成材料的巨大浪费,是不经济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设计方法经过了两个文献的转变:(1)静力分析方法到动力分析方法的转变:(2)从线性分析方法到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转变。其中动力分析方法就经过了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到时程分析法、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确定性分析到非确定性分析的三个大的转变。作为一种简化实用近似方法,目前的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Analysis)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它属于弹塑性静力分析,是进行结构在侧向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具体做法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研究中常用的有倒三角形、抛物线和均匀分布等侧向力分布方式)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作用的侧向力并逐步单调加大,使结构从弹性阶段开始,经历开裂、屈服直至达到预定的破坏状态甚至倒塌。这样可了解结构的内力、变形特性和能量耗散及其相互关系,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静力线性分析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等的不足并克服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过程中,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仅用于近似评估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推覆分析方法基本上只适用于第一振型影响为主的多层规则结构,对于高层建筑或不规则的建筑,高阶振型的影响不容忽视,并且对于非对称结构,还必须考虑正、反侧反推覆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推覆分析方法无法得知结构在特定强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和破坏情况,这限制了它在抗震性能设计中的使用。
地震动能量是刻画地震强弱的综合指标,它综合体现了地面最大加速度和地震持时两个反映地面运动特性的重要因素。结构地震反应的能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较好地反映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及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方法。地震时,结构处于能量场中,地面与结构之间有连续的能量输入、转化与耗散。研究这种能量的输入与耗散,以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结构抗震能量分析方法所关心的问题。结构在地震(反复交变荷载)作用下,每经过一个循环,加载时先是结构吸收或存储能量,卸载时释放能量,但两者不相等。两者之差为结构或构件在一个循环中的“耗散能量”(耗能),亦即一个滞回环内所含的面积。能量等于力与变形的乘积。一个结构(构件)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多,不仅因为它承担了较大的地震作用,还因为它产生了较大的变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耗能构件是用它自身某种程度破坏所作的牺牲,来维持整个结构的安全。所以,每次大的地震作用之后,人们看到那些没有其它途径耗散所吸收的地震作用的能量的结构,只有通过结构自身的破坏来释放所有的多余能量。因此,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当注意保证结构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与统一,如结构的延性设计就是在传统的单一强度概念条件下进行的弹性抗震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结构和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在设防烈度下允许结构出现可能修复的损坏,当地震作用超过设防烈度时,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来存储和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保证结构裂而不倒。
能量法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发现较快,但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能量与结构反应之间的关系仍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压力容器的设计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作为工业生产领域的一种关键的设备,对压力容器的应用也是极其广泛的。因此为满足并迎合和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压力容器装置的研究和设置,对设计方法进行规范,使压力容器功能的发挥得到保障。因此本文对压力容器的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对压力容器应力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简单的说明压力容器失效的准则。
关键词:压力容器;设计要求;设计方法;理论实践;分析法
在工业生产进行的过程中,液体或气体被进行盛装是司空见惯的一件事情。这就需要使用能够对一定压力进行承受的压力容器来对过程进行完成。因为压力容器的生产工艺是很复杂的,所以使用具备很好的密闭性的压力容器是一项硬性要求,对每一项操作环节的质量进行确保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压力容器的功能。研究压力容器的设计要求以及设计方法是一件非常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它能够使设计标准得到统一的规范,使压力容器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1设备的安全性
不断对压力容器的设计进行提高是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压力容器安全平稳的运行的主要手段。对于一台新诞生的压力容器来说,首先就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及稳定性的设计。相关人员在对压力容器设计的过程中,选择不仅经济且实惠的材料是很有必要的,如此不仅能够降低设备制造成本,也能够在一定成上确保压力容器使用的安全性。压力容器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于其工作介质、内直径以及工作介质。除此之外,目前压力容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科研、石化以及锅炉制造、能源等多个方面均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压力容器的结构主要由支座、封头、接管、筒体以及密封元件等要素构成。如果压力容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受到承压或者是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若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爆炸,极大的威胁到工作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此外,因为压力容器的自身因素影响,目前很多国家都对压力容器进行十分严格谨慎的检查,这也是很多国家当前最重视的事情之一。只有完全符合压力容器的相关标准,才能通过允许进入使用阶段。
2设备的完整性
针对压力容器来说,确保生产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保障便是保证压力容器设计的完整性。比如,在制作锅炉的过程中,压力容器一定要具备能够承受高温以及高压环境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若没有及时对腐蚀性物质进行处理或没有采取较好的处理方式,便会导致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很多锅炉制造的企业需要充分地认识到压力容器设计重要性,确保安全生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采用科学且合理的方式处理压力容器中的能量,控制其破坏性,还要考虑容器的安全性,保证设计的结构简单很有必要。除了要确保压力容器的质量外,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企业制造成本,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相关人员应该及时地对领导及专家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采用科学严谨的方式进行处理,尽可能地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3压力容器
内容摘要:文章从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不同特征,论述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色彩及其表现方法。设计色彩是以绘画写生色彩为基础,依据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和呈现空间,它着重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更好地培养艺术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
关键词:设计色彩艺术设计表现方法
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包装中色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设计产品造型、图案纹样、材料加工一样,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不同的产品设计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设计。而设计色彩与绘画写生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绘画写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产生的色彩变化为主、对表现物体瞬间引起变化的色彩进行敏锐的捕捉,真实地再现自然物象,绘画者的科学认识与观察是表现写生色彩的正确方式。设计色彩则以绘画写生色彩为基础,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运用色彩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表现物体之空间,它更注重和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绘画色彩是感性的、客观的、空间的、真实的,而设计色彩则是理性的、主观的、平面的。这就要求进行色彩学习时,要有侧重地做写生练习。设计色彩将视觉中观察到的色彩经过有目的地筛选、梳理、提炼、变化体现出来。设计色彩是绘画写生色彩与设计用色之间结合的桥梁,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表现能力为主旨,经过绘画写生色彩训练,在具备正确观察和认识色彩的前提下,进入设计色彩表现方法的学习是从事艺术设计色彩的必经之路。
一、设计色彩的特征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它对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如广告、插图、标志、设计、建筑外观、服装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协调与正确运用是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保证。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绘画写生色彩中可以有个人喜好来运用和表现色彩,而在设计色彩中则不允许有明显的个人偏好。当人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时,设计色彩也在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并要符合时代性与环境、地域等不同的审美要求。同时强调以实用为前提,注重大众接受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确、清晰、单纯。设计色彩在绘画写生色彩的基础上通过高度概括、提炼、归纳等手段,夸张变化地表现出来。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的影响,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自然中客观变化的色彩,而要灵活地调配出比现实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色彩。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
二、设计色彩的配色
艺术设计作品的造型以写实和变形为主。写实是指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物象特征;变形是在不背离物象的基础特征以及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设计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感受对物象进行概括、简化,改变其表现物象的外在形式,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它是对自然物象“形”的美化过程。“变形”是依据不同对象特征所进行的变形,是自然物象的升华。“写实”与“变形”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视觉的需要促使着形的变化,有韵味、意味、趣味的“变形”也满足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而设计色彩主要以表现平面、单纯、秩序的形式为了。在艺术设计中出现的形象,无论是二维形象还是三维形象,在构图上都处于平面状态;而物象色彩多采用单纯的颜色,使形象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画面效果所具有的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这些形式设计者一般采用重复、渐变、放射、对比、统一等法则来体现,最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设计色彩配色原理,艺术设备者设计色彩时在颜色选择上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只选几个颜色,甚至用一种颜色来表现。设计色彩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不在于色彩是否强烈,而是色彩的丰富变化上。即使用一种颜色通过黑、白、灰变化其明度或纯度,作出等级色组成的画面,使画面效果产生秩序感、节奏感。设计色彩的配色,要求色彩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冷暖对比协调统一,通过形与色的结合来实现色彩传递和表达感情的目的。不同表现主题具有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色调可以给人不同的美感。设计色彩的调和方法主要包括同类色调配、类似色调配、邻近色调配、对比色调配、互补色调配等。
三、设计色彩的表现方法
摘要:玩具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充当着儿童的玩伴同时也发挥着开发智力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儿童的成长越来越重视,对于玩具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了设计出好的作品,设计师应经常浏览一些产品设计资讯,把对自己引起共鸣的设计、有感触的产品,整理下来,作为今后设计的参考。
关键词:婴童产品;婴童摇铃;产品设计;设计方法
玩具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的玩具产品设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一定的特点。玩具可以锻炼儿童肌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以及思维的锻炼。设计师在进行玩具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分析,其次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设计者要让玩具吸引儿童玩耍的同时,开发他们各方面的智力发展。玩具的品种繁多,分类方法不一。作为玩具设计者,按照玩具的不同分类认识玩具的类型非常重要,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设计者能够很好地认识到不同玩具的不同功能,对玩具设计会事半功倍。在对儿童产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设计者应研习儿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以及设计心理学等学科。设计者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设计符合其发展阶段的产品。下面以一个企业中婴儿摇铃玩具设计项目为例,对玩具设计创意构思、外型设计以及手板模型的加工和制作进行详细说明。
一、市场调研
庞大的儿童人口将带来持续的市场需求,它是儿童产业产生的基础,也是儿童产业发展的动力。在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市面上的同类产品、同种功能、不同造型、不同品牌的产品进行搜集比对,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明确设计出色的产品好在哪里,设计欠佳的的产品缺点在哪里。现在市场上比较知名的摇铃品牌国外有费雪(美国)、皇室(日本);国内有澳贝、汇乐、贝乐星、五星等。通过比对,我们看到一些国产摇铃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也是现在婴童玩具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产品的相似性较高,区分性不强;
(二)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过高,造型不够简洁;
(三)颜色配色不够活泼,辨识度不够强。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与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摇铃组合系列产品设计。
一、影响绿色展示设计的因素
1.主观因素
(1)多→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索取和要求不断增加,但是资源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使得生产力和资源由正比例发展到反比例关系,这对于人类无疑是灭顶之灾。绿色展示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资源的使用量“从多到少”,特别是批量生产的实物产品。例如展台,如果展示所需产品在不影响其功能性前提下减少制作原料,那大量生产的展台减少的原料将非常可观。“从多到少”是绿色展示设计的基本原则,它与“少即是多”不同,“少即是多”是通过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功能性,而“从多到少”是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减少原料的使用。
(2)由“摇篮→坟墓”到“摇篮→摇篮”人们一直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量地焚烧矿物和砍伐树木增加了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变暖;以氯氟烃为原料制造的空调、发泡剂等产品大量使用,破坏了大气臭氧层,使得紫外线辐射增加,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长影响严重,也容易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不可分解的有毒垃圾成堆等,不利于人的物质使得地球逐渐成为人类的坟墓,从摇篮到坟墓设计模式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如果在展示所需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产品最后废旧回收再利用的环节,优化资源及能源利用率,秉承绿色环保的思想,与大自然化敌为友,扭转从摇篮到坟墓局面,将会从根本上实现从摇篮到摇篮。
(3)坟墓→摇篮“从坟墓到摇篮”这个举动是当务之急,很多的产品设计因为当初对于“回收再利用”这个环节考虑不周,造成了现在亡羊补牢的局面。对于正在使用的展示产品,可以改善其结构性及功能性,增加其生命周期,减少更换率、增加使用率是一个缓冲途径,可以让产品垃圾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处理,避免了大量堆积的尴尬。从摇篮到摇篮一直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完美的良性循环方式,但是现阶段已经不能从摇篮出发,要将现有对资源的滥用遏止,将坟墓的现状扭转到摇篮的开始,这对展示设计师的道德回归与责任感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和挑战。
2.客观因素
(1)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力一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核心,对绿色展示设计而言,高生产力能够开发出更多节能环保的自然资源及人工可替代资源,同时还能提高结构的巧妙性,形成易拼接易拆解的产品,为产品回收再利用阶段的物理分解奠定了基础;最后在产品的回收阶段,强大的分解技术能最大化降低无法回收的废弃物,减少环境的分解压力。迄今为止,部分低碳环保的成本还处于较高的状态,受限于技术尖端性和稀有性,但只要坚持绿色科技、绿色生活的原则和方向,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树立绿色设计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将绿色生活普及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带来绿色科技的革新。
(2)尊重大自然“与自然为友”一直是人类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人类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总是偏向从最糟糕的情况出发,不由自主的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对立面,以强者的姿态自居,驾驭和主导自然,但当代不断的自然灾害证明,自然界因为人为的破坏,生物链早已千疮百孔。遵循自然规律,在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原始动植物的特质为人类创造便利,对自然和人类都是一个双赢的效果。
1产品设计研究中的质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产品设计研究当中,主要也是以设计师个人作为研究的工具,通过设计师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的产品设计中,对产品于用户之间的人机交互非常的重视。其实,简单的来看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实际上是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对话”。设计师和用户很少直接的接触,因此只有通过产品这个媒介来进行沟通。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通过产品呈现,而用户对设计师的创意是否满意,通过其是否购买产品和对已经购买的产品的评价来体现。因此,设计师和用户之前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非常的重要。
如何为其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对话。设计师与用户直接面对面的沟通,通过交谈和共同探讨设计,共同出谋划策。但设计师与用户所站的立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不是每一个用户都能很好的向设计师说清自己的诉求,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这种对话需要借鉴一些模式和技巧。例如,焦点小组、用户访谈、卡片测试、情景测试、任务测试、角色扮演等等。
“真、善、美”(真: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尽可能多的人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美:产品的外观漂亮吸引人。)是产品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设计师的专业的培训和个人经验,产品要实现“美”这个境界不是很难。在美的基础上再追求“真”,可以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得到真实的数据来实现。但是,要真、善、美同时具备就非常的难。通过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真相,通过分析和解释得出最佳的解决方式,然后,根据得出的最佳解决方式设计出“美”的产品。这样,就能得到满足“真、善、美”这三个条件的产品方案了。
2产品设计研究中如何作质的研究
在产品设计中要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主要有整体式结合与分解式结合两大类。整体式结合有三种:(1)顺序设计,也就是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优先级的排序,以重要的为主导方法进行研究。(2)平行设计,两者不交叉,各自在研究不同性质的问题中使用相对合适的方法。(3)分叉设计,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式结合也分为三种:①混合式设计:它又可细分为4种形式: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与分析;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②整合式设计: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和制约,不断的互动。③内含型设计:将一种方法作为体框架,其细节部分运用到另外一种方法。其结合的策略可分为:顺序性解释、顺序性探究、顺序性转换、并行三角互证、并行嵌套、并行转换。
产品设计中,整体式结合中的顺序设计、分叉设计,分解式结合中的混合式设计、内涵式设计运用非常多,且很适用。
一、复杂非实体产品的定义
根据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的观点,产品是市场上任何可以让人注意、获取、使用、或能够满足某种消费需求和欲望的东西。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产品可分成有形产品(实体产品)和无形产品(非实体产品)两类。
现代产品具有客户需求复杂、产品组成复杂、产品技术复杂、制造过程复杂、项目管理复杂的特性,可称为复杂产品。
现代金融服务业如保险、证券和银行等相关企业提供的产品一般也具有组成复杂、功能复杂和行为复杂的特性,但以服务契约形式而非实体形式,可以定义为复杂非实体产品。
产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面对客户的选择性市场需求,将基于市场细分的需求概念转化为高质量或低风险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持续变化的需求。复杂实体产品的设计要求产品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要求以最快的上市时间、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服务、产品创新和最佳的环境保护。
金融服务产品是非实体产品,其最重要的问题是产品的风险性。与实体产品的质量类似,控制产品的风险也就控制了产品的质量。复杂金融产品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其风险的复杂性,所以其设计和仿真方法也就具有复杂性。
二、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和设计过程
1.金融产品设计涉及的技术。在实体产品的设计中,提出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其目的是研究产品的市场战略和设计,涉及的内容涵盖市场分析和设计开发。包含从产品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软件产品也不例外,软件生存周期涉及的内容也包括从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调试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