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字艺术课范文

数字艺术课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数字艺术课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数字艺术课

公共艺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摘要: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进行深度变革。以研究信息技术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应用的优势与功能为切入点,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热情的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与创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职公共艺术课师资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途径。促使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快速适应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它是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如今,信息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在高职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彰显,将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顺应时代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在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同时,启迪智慧,培养健全人格,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然而,目前在我国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高职院校中,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基础普遍薄弱,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高职公共艺术教学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很多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在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审美教育就很少。不少高职生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只是“副科”,而把他们的学习目标锁定在学好“专业技能”上,热衷于技能考证,英语、计算机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等级考试,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艺术素养的学习意识淡薄。他们选修公共艺术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学分,顺利毕业。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学时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信息化程度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学,传统方式授课,相对繁琐枯燥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对公共艺术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教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艺术知识储备量不多的高职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1至2学分的学时安排,使他们无法系统深刻地理解艺术,导致公共艺术学习缺乏连续性,很难对他们起到太大的素质提升作用。在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也有些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运用E-mail提交作业,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于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网页浏览等门槛较低的应用范围,不能有效地支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需求,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部规定的八类课程不能全部开设。职称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因为科研与专业课教学压力,往往不愿意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大多由学校新进人员、青年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优秀的公共艺术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分散在个别教师手中,存在着信息孤岛和教学资源共享困难的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继续阅读

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学的应用创新

摘要: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进行深度变革。以研究信息技术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应用的优势与功能为切入点,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热情的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职公共艺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与创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职公共艺术课师资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途径。促使高职公共艺术教学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快速适应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主要载体,它是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如今,信息技术所展现的优势在高职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彰显,将高职公共艺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顺应时代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在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同时,启迪智慧,培养健全人格,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然而,目前在我国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高职院校中,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基础普遍薄弱,一系列问题制约着高职公共艺术教学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很多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在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审美教育就很少。不少高职生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只是“副科”,而把他们的学习目标锁定在学好“专业技能”上,热衷于技能考证,英语、计算机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等级考试,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人文艺术素养的学习意识淡薄。他们选修公共艺术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学分,顺利毕业。

(二)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学时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信息化程度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普遍采用大班教学,传统方式授课,相对繁琐枯燥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对公共艺术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教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对艺术知识储备量不多的高职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与1至2学分的学时安排,使他们无法系统深刻地理解艺术,导致公共艺术学习缺乏连续性,很难对他们起到太大的素质提升作用。在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也有些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运用E-mail提交作业,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于电子邮件、文字处理、网页浏览等门槛较低的应用范围,不能有效地支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需求,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专业教师普遍缺乏,教育部规定的八类课程不能全部开设。职称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因为科研与专业课教学压力,往往不愿意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大多由学校新进人员、青年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较大;优秀的公共艺术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分散在个别教师手中,存在着信息孤岛和教学资源共享困难的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继续阅读

高中艺术新课程面临困境

[摘要]对辽宁省的调查显示,各类城乡普通高中基本上能够实施高中艺术新课程,并在师资配备、教室使用、教师培训和课时安排等方面提供基本保证;同时,现行的高考制度制约、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小、教材缺乏时代性和趣味性、教师对高中艺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缺乏深刻理解等因素使高中艺术新课程面临困境。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在学生评价、教育监管、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普通高中;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2004年9月,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全国首批参加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的省份,率先在城乡普通高中实施了艺术新课程改革。自2006年秋季起,新课改进入了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全国第二批参加实验的省份。时光荏苒,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的实施至今已有六个年头。可以说,对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实施情况的探讨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这既可为深化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又可为国家今后修改《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及其系列高中艺术实验教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全面客观地把握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从实际的研究条件出发,选取了辽宁省的大连市、铁岭市、东港市和海城市这四个发展水平不同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了解了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总体上说,各类城乡普通高中基本上都能实施高中艺术新课改,并在师资配备、教室使用、教师培训和课时安排等方面提供基本保证。以辽宁省为例,在教室配备方面,有2/3的学校配备了各科艺术课的专用教室,有1/3的学校设有艺术课共用教室。在课时安排方面,有近2/3的学校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周有一节艺术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主要开设音乐和美术课程;开设舞蹈和戏剧课程的学校则微乎其微,仅占一两个百分点;而调查中的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高中综合艺术课程。从教师参加高中艺术新课改培训的情况看,有近一半教师能够经常参加培训,而一半多教师则偶尔参加过培训或从未参加过培训。在教材方面,辽宁省使用的教材非常统一,音乐教材都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音乐鉴赏》,美术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美术鉴赏》。大多数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教材难度比较适中,教学辅助材料比较丰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有超过3/4的师生认为高中艺术新课改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艺术能力的提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与主动性,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当然,在全面推进高中艺术新课改的过程中,广大高中师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认为自己遇到困难非常多和比较多的教师竟占被调查人数的71.11%,只有28.89%的教师认为遇到的困难较少和很少;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和比较多。可以说,普通高中艺术新课改前行的步履并不轻松,面临着各种困境。

二、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现行的高考制度成为制约普通高中艺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继续阅读

大学艺术教育面对的困境与出路

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是思想上重视,政策上不重视;口头上重视,措施上不重视;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因而,总体来看,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艺术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从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大多数高校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隶属于人文学院或艺术类院、系,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二是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文化教育中心等,但均挂靠在某一部门如人文学院、艺术系、校团委等,在人事、财物、教学管理、艺术团指导等权限上差异很大,有的艺术教育中心自主权较大,有的则受挂靠单位的制约较大,发展空间受限制。三是少数高校成立了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或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人财物、教学、科研等均有自主权,自主发展能力较强。

不管机构如何设置,各学校艺术教育机构大都以美育为目的,承担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艺术团管理和业务指导”、“开展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等任务"。上述前两个机构类型中,因为隶属或挂靠,艺术教育中心在职称申报、进人、工作量考核、申报科研项目、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受到所隶属或挂靠单位的制约,且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师指导艺术团以及艺术实践工作量得不到承认,大大影响了公共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机构是开展工作的组织保障。目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名称繁多,运行模式各异,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是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究其原因还是由地位不高决定的,是由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的。正由于此,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对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等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

(二)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因人而设,杂乱无章,质量不高

目前,各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数量参差不齐,少则三五门,多则四五十门;内容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形式大都是全校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上课时间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质量整体不高。一般来讲,艺术类课程的开设程序是这样的:由教师本人申请所能够开设的课程———所在部门审查同意后上报———教务处组织2-3人的专家组听一次试讲后审批#。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教师申报课程又是随机的,所以艺术课程没有章法。有些课程的开设和取消都是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课程开设缺乏稳定性。在公共艺术课的教学中,整体来看,由于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文化底蕴欠缺,而且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自然也影响到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艺术活动背离“普及”初衷,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继续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注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艺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特征

1、情感性。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培养为主要目的之一。它首先激发人的情感,然后波及理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情感交流包括艺术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沐浴艺术的光辉,体会艺术的丰富审美情感内涵。艺术教育的情感性使它对人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穿透力,而且细致、久远。

2、形象性与生动性。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形象性与生动性,这使得它能激话人的艺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感染人、影响人。人们在观赏艺术作品时,原有的观念会无意识地被激起、被改造、被升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也极大地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最直接目的。但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是以文化素质为基础的。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雅优美的音乐能帮助学生开启智能,发展形象思维。绘画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空间想象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话动使学生的个性逐步得到完善,发展学术文化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2、艺术教育话动可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从教育目的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提高表达能力等。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话动可以从情感、意志、品质、作风上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继续阅读

中小学艺术与文化教育研讨

《外国中小学教育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法国中小学艺术与文化教育的内容

新的教育法典中强调“艺术与文化教育主要以艺术教学为基础”,并对艺术教学内容做了具体规定:“艺术教学建立在艺术史和艺术学科的原理和实践基础之上,尤其是器乐和声乐、雕塑艺术、视觉艺术、建筑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视听表达、杂技艺术、表演艺术、舞蹈和应用艺术。”真可谓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而国民教育部则对艺术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给出了更具指导性的意见,希望这种课程“保证艺术教学和其他艺术教育活动的一致性,使两者和学生的个人体验紧密相关,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保证艺术教学的连续性,实现对逻辑性和实际操作的并重。”[4]

(一)小学的艺术与文化教育内容[5]法国小学设有“视觉艺术”和“音乐教育”两大类艺术课程。具体来说,视觉艺术课程主要包括素描、模型制作、影像观察和绘画欣赏;音乐课程则包括声乐、听力和表演训练等内容。目前法国小学年总课时为864小时,其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上81小时的艺术课,三到五年级的学生每学年则要上78小时的艺术课。平均到每周,艺术课的时间为2-3个小时。和每周8小时的法语课以及5小时的数学课相比,艺术课的课时并不算多,但却是培养孩子们基本文艺观念和素养的重要手段。上课时教师会把音乐、绘画、舞蹈甚至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表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初中的艺术与文化教育内容[6]进入初中后,小学艺术课中的视觉艺术改为造型艺术,音乐教育继续保留。法国初中学生每年艺术实践课时间为72小时,属于必修科目。虽然时间较小学减少,但授课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此外,学生还要在体育和身体素质课中接受舞蹈熏陶。初中的音乐学习包括声乐、器乐和创作表演。学生们要学习独唱及合唱的原理技巧,加强发声练习和咬字训练。要学习评价歌曲及曲风,学习乐器演奏,配合舞蹈戏剧训练肢体动作等等。造型艺术则包括雕塑、素描、建筑、摄影、影像创作、认识创作材质等。所有的课程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创作艺术作品,如即兴音乐表演、就某一特定歌曲或乐曲进行歌唱或演奏等。

(三)高中的艺术与文化教育[7]进入高中后,艺术与文化教育成为选修课,包含造型艺术、电影与视听、舞蹈、艺术史、音乐、戏剧等六大类内容。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范围更广,具有更强的结构性。按照年级的不同,其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也分为三个等级:一、高中一年级学生要在四个大的领域(声音艺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文化遗产)进行“探索性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行为”。二、在以上艺术教学的基础上,对高二和高三学生进行文学艺术教学。三、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所有高中学生都可自愿接受更多系列的艺术课程。

二、法国中小学艺术与文化教育的特色

考察法国中小学的艺术与文化教育,可以发现其具有管理上集权和自主结合、目标制定上社会团结和个人发展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强调多学科综合、师资培训中重视各种资源协调等特点。

继续阅读

学校提升艺术教育特色总结

作为“全国美育实验学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德才兼备、文理相通、身心和谐、品行高雅”的培养目标,本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工作思路,始终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不懈追求,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制订了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xx二中艺术教育工作规划》,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特色化建设,聚焦艺术学科课堂教学,重视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努力提升艺术教育质量,有效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健康、积极地向上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经成为“创新求真、和谐求美”,健康幸福的精神家园。

一、领导重视、达成共识、健全网络、完善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此,专门成立了xx二中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和把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方向;确立了以艺术总辅导员、教导处、政教处、各年级部为组织协调部门的二级网络;以艺术教研组与教师艺术沙龙、学生艺术社团为项目载体的艺术教育三级管理的机制。建立与健全了艺术教育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xx二中《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规划》、《艺术教育校本教研制度》、《艺术社团建设制度》、《艺术教育项目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制度》、《艺术教师和艺术总辅导员工作职责》等相关制度,指导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注重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不仅规范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确保了管理机制的统一有序,同时还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构建课程、有效执行、全面普及、提升实效

1、研读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执行力,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学校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分层分级的艺术教育专题研究。高

一、高二年级通过开设、开足艺术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基础鉴赏、表演和创作的能力,养成善于探究、比较、发现的艺术思维习惯,;高三年级开设一定的艺术课程,侧重普及合唱的基础鉴赏与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精神,一是转变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是注重学习经历,结合学生的原认知和生活经验,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强调在音美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采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引进课题——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问题——师生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表演、创作、评价的形式达到巩固、运用的目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欣赏与绘画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激活学生兴趣,剖析视觉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同时,通过挖掘艺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直接或隐形的关系,使艺术成为文理相通的桥梁。

目前,艺术学科正开展“将课堂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微观问题研究,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少讲、精讲,把思考和探究、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结合学生的原认知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如: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用多媒体交流;自编自演一段节目(按不同学习内容,尝试不同艺术形式,或舞蹈或戏剧等);创作动画短片;拍摄校园风景或故事等,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潜在的设计能力。

继续阅读

继续教育设计专业教课的问题及建议

一、设计类继续教育的基础教学

(一)基础教学的内容

基础教学不等于基础课程教学,它可以泛指绘画能力强化、各类艺术欣赏课的开设、系统的有组织的专业讲座、工作车间的使用、适合的选修课、有条件的展览与访问、多类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等,是以提高继续教育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动手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并且是可以从头至尾不间断地有组织地适时调整地渗透整个学习过程。高等教育全日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会在四五年的学习中,获得类目丰富的选修课,这种“修养”的补充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并作为学分计入成绩。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接触其他艺术领域、其他设计专业的知识,如绘画类、陶艺等,久而久之,对艺术的大印象会有促进作用。在接触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又会涉及诸多专业工作室的工具使用技巧。很多一流的艺术院校都有很多实验室,提供了许多设计作品的制作条件。相比,继续教育的设计专业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几乎很苍白,在设备条件上投入也几乎很无奈。但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角度看,从培养的要求看,继续教育的学生在最终毕业时,是与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的证书是一致的,是受国家承认的。在国际领域范畴看,继续教育学历、学位同样受到认可,并不是说继续教育,“半途学习”它的含金量就低了。

反而继续教育的学生更应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毕竟所学习的课程时间比同等学历全日制高等教育要少一半。某种程度这也向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中国早年20世纪90年代时候,中专教育中,基础教学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基于时代环境,那个年代没有超丰富的图文输出,印刷业未空前发达,许多设计作业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学生排着队使用喷枪、喷笔,用以完成广告设计、装饰画,靠平时累计的手绘作业而掌握的绘画技能表现包装设计,自己缝衣自己走秀完成服装毕业设计,通过三件套小圆规、鸭嘴笔学会基本的美术字体以及黑白制稿,也学了刚进入国内市场的Photoshoop、Pagemaker、AutoCAD等应用软件。相比,当前的继续教育缺漏了许多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具实践性、便捷性的应用能力课程。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几乎完全依赖电脑完成一切设计作业,知道的是Photoshop中的喷枪工具,不用写美术字,诸多字库一张光盘解决问题。这已是较好的学生,至少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但那些零基础的、尤其是专升本学生就必然有点累,学校未必开设长课时的软件课,需自己好好消化。既没有手绘功底,也没有技术,加上眼光未入专业之门,那么完成终极专业要求是及其困难。

在包豪斯早期阶段,也有类似的基础教学开展。包豪斯早期阶段的教学有两大块组成:艺术类修养课程与师傅带徒弟式的工作坊实践课程。学生既学艺术课程,又学设计方面的实践课程。在艺术课程教学方面,有一大批杰出的教员: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为学生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艺术美学基底,某种必然的高审美的方向与境界。在工作坊中,学生从“师傅”那里学会了如何动手制作陶艺茶具、如何制作编织毯,两方结合,真正将艺术与设计结合一起,推向了市场。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艺术与手工艺技巧的有效合一。

上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教育环境中,提供了诸多丰富的教学线索,可以作为当前继续教育设计类教学的补充。或许在补充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因为很多课程在实践的自我动手过程中会给人带来乐趣。完全的电脑化未必是完美,加上一两项动手的绘画技巧、制作技巧,会帮学生迅速解决实现方案表达的困惑。有学生有审美有创意,无手绘技巧无电脑技巧,苦于难以表达,表达不尽满意,影响设计方案的表达。这类学生在继续教育中不在少数。

(二)基础教学的内需与课程结构基础教学的需求一方面是继续教育的诸多特征所提出,另一方面是学科本身所要求。设计源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在艺术修养、审美境界未到一定高度时,学生对设计中审美的把控会存在明显问题。其他艺术领域的欣赏课程作为基础教学中的一种辅助也是多多益善的。在某些设计院校中,每星期都会有一个半天看不同艺术领域的影像,不作点名,学生出于自发兴趣,内容涵盖了名著歌舞剧、音乐、游戏片头等,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视觉艺术印象与感觉会产生积极作用。欣赏课程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基础教学的重点形式持续展开。学生的基础薄弱,通过系列的欣赏课,潜移默化、由初入深地入门。从不知何谓“好”何谓“不好”到自己学会感觉、学会看,专业审美得到一定提高,有利于进入设计课程的学习状态。对于继续教育学院设计类专业来说,基础教学的重点就是审美的提高与动手能力的强化包括最基本的绘画表现技巧。其最终目的是尽快让学生适应接下去的专业课程,达成很好的链接,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

国外的设计类继续教育,基于优良教育体制与深厚的教育文化,比我国要优先许多,也更为开放性与合理性。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校的继续教育主要开设五大专业方向:数字设计、时尚设计与商务、纯艺与基础、图形设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五大专业课程又分为学分教育与无学分教育。在图形设计中,课程结构明晰,提供了在线教学、业余集中教学两种形式,除了开设一些专业工作室课程外(字体、图形、插画、卡片设计与市场、品牌形象、广告、印刷制作与程序、图形设计史),还特别强调了基础课程与基础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电脑技术——Photoshop\Illustrator\AdobeInDesign\DigitalImagingwithPhotoshop\DigitalGraphicswithIllustrator这与数字设计的设计课程一致。基础核心课程(BasicCore):介绍视觉传达概念与工具,学生将学会字体设计与编排的基础,学生在知道如何利用前面的电脑技术完成典型的练习与了解设计的基本面貌。并且发展有关于印刷、广告、企业形象设计及其他媒体的基本设计技巧。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的课程结构同样如此,均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开展于一切专业工作室课程的前面。此设置可让零基础的学生对该专业有个整体的视觉印象与操作印象,有利于接下去每个单元课程的开展,是教学的重要节点。此外,还有BusinessandProfessionalPractices、Entrepreneurship(商务与专业实践、创业精神)。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