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字技术教育范文

数字技术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数字技术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数字技术教育

英国职教中的关键能力

一、关键能力及其相关概念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它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有人也形象地称它为“可携带的能力(Porbrski也)”。个体需要这样的能力以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可以更灵活、更有效地找到或更换工作,并导向工作的成功。在西方工业社会从福特主义(Fordism)向后福特主义(Post一Fordism)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产品驱动(produet一面ven)到市场驱动(market一driven)再到过程驱动(process一driven)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使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l]。关键能力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职业流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要求。它在当今整个职业教育领域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英国,根据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关键能力还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目前分为主要关键能力(mainkeyskills)和广泛关键能力(诚derkeyskill),或称硬关键能力(hardkeyskills)和软关键能力(softkeyskills)。其中,主要关键能力被认为是相对更重要、更核心的,它在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中是要求必修的;广泛关键能力则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它被包括在英国现代学徒制(ModemApprentieeshiPs)和国家受划11制(Nation习Traineeships)中。与关键能力相关的概念还有高级能力(。dvaneedskills)和基础能力(basieskills)。高级能力是在关键能力之上的,也更难实现,如管理能力等。基础能力则是低于关键能力的一个概念,但它是建立关键能力的基础,如普通的文字和数字能力。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随着政府改革实践及研究的发展变化,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高级能力这三层次概念是浮动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外语的看法,有时它被认为是关键能力,有时它又被当作是高级能力。对能力重要性的不同界定,决定了最后对关键能力的规定。

二、英国关键能力演变的背景

英国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自成体系的国家,因此包含了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这是我们研究任何教育演变都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社会政治背景

欧洲大陆对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能比较平等地对待。其所持的技术教育范式有两个信念支柱:l)技术是科学的工业应用,因此应该尊重技术;2)有技术知识的人只要有少量一些普通的非职业教育,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及与人交流[2]姐23)。但在英国,没有这样的信念。英国教育一直沿用双轨制,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进行,且地位是很不平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较低。英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学徒制。它是以实践和工作为本位的,且与主流教育分野。但是,雇主们对学徒制的支持往往有名无实,普通教育中对技术培训的参与是自愿的,因此也不要求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广泛的技能或者适应能力。社会对技术教育并不重视,技术教育大部分是由机械协会(MeehaniesInstitute)、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City&Guilds)及夜校负责。英国技术教育的地位之所以低,正是由于这种以工作为本位的学徒制,而另一方面,在英国,教育也从来就没有被当作是“为成为博学的公民所做的准备”侧(n.23)。由于英国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从来就没有相互联系的传统,后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不得不对可转换的这种关键能力给予更多的重视了。另外,在英国,受通才教育的统治阶级需要发展的是政治高层人士所应有的品质,而劳动阶级则是政府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参与者。其结果就是“被统治者”的教育被减少为狭隘的职业培训了,而这种教育的效用则仅仅是以它所能产生的在工作场所的能力来衡量的。然而,随着英国工业社会的衰弱,教育系统不得不对越来越糟糕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20世纪70年代后期,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课程就规定必须学习并考核交流技能,但那时学徒制已经衰弱,那些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正面临失业,而且许多失业的年轻人也缺少社会和生活技能,这就使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关键能力的开发,以解决缺少学术知识的那些年轻人的失业问题。

(二)哲学背景

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模式一直相互对抗。其一是社会中心模式,它将教育与培训相联,其首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繁荣;二是自由的个人主义模式,它认为培训完全是功利主义的,因此培训几乎完全不重视概念的理解,而只关心表现的能力。同时英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寻求这两个极端的相互折衷。托尼就认为,教育既是社会的资源,也是个人的实惠。在职业教育方面,他的哲学观点既是自由主义的,又是社会中心的。自由主义要求教育不是狭隘的职业教育论,而是思想的提升;而社会中心是说教育不只是对个人的好处,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好处川。托尼的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甚至被称为了“托尼范式”。哲学、政治和经济是可以趋同的,这样的信念操纵了英国关键能力的演变及义务后教育的改革。政治制定者也正是这样找到了哲学和经济辩护的汇合点,从而力图让职业技术教育既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个体。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才范式与技术范式相互折衷与结合,在普通课程中加人职业教育成份,而在技术课程中加人普通教育成份,以此来跨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野。

继续阅读

谈中美基础教育政策的对比

2000年的《数字化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规划中指出,69%的美国人相信应用计算机技术能提升当地学校的教育质量;82%人认为为实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投入更多。该规划的主要目标为:①所有的师生将有机会在教室、学校和家里使用信息技术;②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业标准;③所有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和信息素养(问题分解定义、信息查找策略确定、查找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归纳、评估);④通过研究和评估提高下一代人在教与学中应用技术的水平;⑤应用数字内容与网络服务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该规划目的,笔者认为在20002005年,美国教育信息化推进中在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机会,从单纯应用信息技术转向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2005年计划详细罗列了7个重要行动步骤:①提升领导力。如果公立教育机构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获得机遇,不同层次的机构领导不仅监督指导,更应通过有远见、有创造性、革新的领导力来促进系统的变化;②创造性地应用预算内经费。通过对现有预算经费创新地重新配置和调整往往都能满足必要技术所需的资金要求。即资金投入如何帮助人们达到具体的教育目标;③改进教师培训;④大力支持和推广E-learning和虚拟学校,以满足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补习,或者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⑤改善带宽;⑥全面步入数字内容(MoveTo-wardDigitalContent)时代;⑦整合数据管理系统。基于整合的、协同操作的数据系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也能使管理更为高效,同时在线学生绩效评估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

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部在规划中构建了21世纪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规划内容针对该模型的5个关键领域提出了目标和建议:①学习。指所有的学习者在校内外都能获得具有吸引力的、充分授权的学习经历,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全球化社会中的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知识渊博的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参与者;②评估。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通过测评关键要素,应用评估数据来发挥技术的杠杆效益来促进教育的持续改善;③教学。教师能获得个别地和团队地支持,通过技术教师能获得数据、学科内容、资源、专家意见等方面的学习服务,这些学习经历将会激发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④基础架构完善(Infrastructure)。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他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应用综合基础架构设施(如网络带宽、应用终端、网络资源、应用标准规则等)来支持自己的学习;⑤改进效益(Productivity)。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重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的架构与方法,以确保资金、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更为有效。该规划将教育技术完全溶入了教育生态系统,如余胜泉教授所指的教育信息生态观,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而是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教育信息化能对教育教学产生充分效益的前提条件。

美国4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和《教育信息化政策20年回顾》的研究报告,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状况,由此可知:①美国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期技术与教育分离逐步走向技术与教育融合,并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产生教育信息化应有效益。如1996年的规划中的4个方面几乎全是关于信息技术而非教育,到2010年规划将所有信息技术问题缩减为基础架构设施,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技术应用如何符合教育需求,关注技术与学习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整合;②美国非常重视促成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条件建立。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信息化中评估工作日益重视,如1996年第一个规划中未涉及,2000年规划指出,通过研究和评估提高下一代人在教与学中应用技术的水平,2010年规划中将评估与信息技术即基础架构并列,可见评估在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非常关键作用,评估将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其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资金的应用效益日益关注,如2005年规划指出创造性地应用预算内经费,到2010年规划将效益(其中重要一块关于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单独罗列,与学习教学和基础架构并行。

1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特点分析

我国没有专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内容一般整合到国家或地区的五年教育发展规划之中。通过梳理文献和网络查询,在国家层面,笔者选取了19982010年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2008年和2009年未找到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上述政策文件提炼出了某个期间的阶段性重点政策文件特别是行动计划或规划之类政策文件,以此为核心,将该阶段其他相关政策纳入为分析范围,总结出不同阶段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特点。19982000年间的政策核心,该计划指出:国家投入3.6亿人民币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开发。有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如《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文件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这一阶段政策实施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做准备。

①加速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到2005年,绝大多数高中阶段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均能联接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工程基本覆盖全部初中阶段教育和部分小学;②全国初中以上学校基本上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每所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应设立计算机教室;④全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学能够收看教育电视节目;⑤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面共享;⑥要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等的现代化;⑦要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造就大批高水平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新经济发展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希望在十五期间实现从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E-readiness)向信息技术全面在教育教学广泛应用的阶段(E-in-tensity)的转变,其目的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如管理、学科教学等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下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全面应用做准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该规划是对十五规划的重要补充,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间的转变,也希望能更好衔接十五和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与措施。该行动计划相对于十五规划纲要,其所描述的行动更多倾向于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阶段(E-intensity)的特点。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①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②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③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高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④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国家信息教育资源服务体系;⑤加快教学科研网络、教育政务信息化等应用工程建设;⑥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组织对关键技术问题的攻关,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规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①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③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④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2两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比较分析

通过与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对比分析发现:①美国教育信息化规划的阶段性特点非常显著,而我国的政策与之相比没有那么突出;②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既注重教育信息化系统要素在纵向层面个体要素的内涵与质量的提升,也注重系统要素在横向层面的整合与融合。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也呈现此特点,但更为关注单个要素纵向的提升;③余胜泉教授从技术在教育中的定位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划分了4个阶段,美国2010的教育信息化规划突出显示了其教育生态观,将规划分为学习、教学、评估、架构设施、资金应用效益5个方面,技术本身消融于学习、教学、评估几个重要的教与学实践活动中。而我国国家层面2010年相关政策依然停留在原有单个要素的提升与改进之中,缺乏强硬的保障措施——评估与资金应用效益的追求。

继续阅读

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个人简历

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男

民族:汉政治面貌:团员

身高:168厘米出生日期:1*0.11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学历:大学本科

职业证书:全国职业高级技工健康状况:良好

联系电话:0759--247*5*(宿舍)1367096408*

联系地址:*师范学院弘志苑412栋3*舍

继续阅读

党校教育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

1党校环境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现状

既然明确了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对于党员干部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推进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长期以来,党校机构及党组织做出的较大的努力,不仅增设了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内容,而且还从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所发现的网络技术问题做以解答,种种迹象表明,党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成果突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需要与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同步执行,从而增强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实效性。

1.1党校为了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所做出的努力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与其它传统制式的党校教育培养不尽相同,因其融合了相关技术内容,令党校培训课程更具专业性。实际上,党校为了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不仅完善了基础教学设备,而且还调整了教学模式,令党员干部学员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学习,以期令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育内容顺应时展对党员干部能力的要求。

1.2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与思想教育同步执行在党校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些党员干部由于工作资历较为丰富,往往对体制内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视,从而弱化了技术能力的提升,缺乏突破固化思维模式的决心,这便不利于其接受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另外,还有一些较为年轻的党员干部,往往自认为计算机技术能力较强,而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毫无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这样就容易出现思想滑坡的情况,不利于其日后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在党校的培养教育思想渗透之下,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与思想教育需要同步执行。

2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环节所存在的桎梏

在党校教育体系中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实质上是社会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了更好地督促党员干部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的最佳策略。但在实践过程中,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党校管理层与专业化教师队伍先行做出努力,使其与党校整体教学思路与培养目标相协调。

2.1在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基层党校教育的深入了解,发觉到我国某些地方党校的教学资源及基础设施较为陈旧,甚至没有配备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开展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时,很多课程内容仅仅依靠教师依照书本内容进行传承,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另外,我国某些地区的党校所配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这也是导致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资源薄弱的原因所在。

2.2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套在以往的党校教育环境中,各科目教育始终围绕着课程本身的内容做进一步落实,即传统单一教育模式在党校教育体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时刻渗透思想教育。当开展并实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时,往往出现了技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脱节的情况,教学双方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无可厚非,这也是党员干部积极学习新生事物的表现,但这样一来,便与党校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因为,党校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各领域的党员干部通晓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中的安全维护管理手段及相关的道德文明建设策略等,并以此来了解网络信息媒介对日常组织工作的重要性,而并非仅仅单纯地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可见,在开展党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需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继续阅读

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客观要求全体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的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信息技术课程(2)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而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是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途径。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就必然要求全体教师转变观念,形成统一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尽快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二、重视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重视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以及软、硬件开发的同时,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根据教育与就业部2000年8月的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7.1%的小学生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自信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为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简称教师标准)。标准从技术的操作与概念,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学、学习与课程,测评与教育,工作实施和职业实践,以及社会、伦理、法律、人性方面的问题六个方面制定所有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然而,法国曾于1985年实施了一项耗资20亿法郎的“人人学习计算机计划”,但由于教师培训做得不好,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收效甚微。据调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这也说明我国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需要进行更加广泛的培训工作。

三、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性学习,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概念信息化不等同于技能的学习,现在很多的学校也正在大力加强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学校往往把操作技能的学习当作了信息化学习,致使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只记住了几个机械的技能操作,完全不能与实践的教学相联系,所以很快回到了原先的教学模式中,使得培训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信息化培训其根本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打破就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2.增强教师如何将技术集成到学习过程的能力师资培训内容除了培训硬软件的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如何将技术集成到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例如,培训OFFICE教程不仅要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科教师得到启发,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科的教学效果。

3.增强教师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学会使用同步和异步通讯方式与家长、学生交流。因此,网络培训是今后教师培训的一个必要内容,学校也应为教师能进行网上交流创造条件。

继续阅读

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备受重视。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进行课程评价,为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实践变革的趋势正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育。顺应新课改和信息时展要求,大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早于我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一些学者将STEAM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STEAM素养发展。另外,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微课、慕课、互联网+等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开发到课堂实施都在不断完善中[2]。我国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处于一个缓慢上升阶段。1996年出现第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2007年是发文量最多,也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巅峰时期。康桂珍[3]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认为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是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众多学者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研究,例如,陈琳[4]在《走向智慧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建构研究》中确立由信息理念、信息思维、信息技术与艺术、信息应用和信息创新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结构。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5]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1目标设计

1.1课程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者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课程目标需要从较广的视角去看,反映的是教育与国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狭义的课程目标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它特指“教学目标”,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继续阅读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

根据广东200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2006年,广东省高职高专生128153人参加就业,比2005年增加了4.6万余人,增幅为28%,就业率为95.59%。但随着入世后的国内产业调整,制造业突显,高技能人才紧缺,设计艺术相关的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家具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更为缺乏。以广告行业为例,中国为首的亚洲广告业迅速成长,促进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广告业跨国企业向中国中小城市市场的渗透和专业服务业投资的增加。巨大的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然而事实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体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培养机构既是机构的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资金的来源渠道很广,政府的补贴、私人的赞助、企业的投资、学生的学费。因此,机构的产业收入也是多元化的,其办学方向也就贴近市场,因为机构本身必须对每一个投资主体负责,市场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和学制课程的选择。因而,机构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经营。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机制多年来并未真正意义上从封闭的院校教学体制中走出来,真正面对动态变化的大市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瓶颈”一直存在,可喜的是高职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从单一的院校培养转换到多层次、灵活机动的办学体制上。并深刻地意识到职业的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表现为设计师与技术操作员的分化;创意与数字技能培养之间的分化或脱节,导致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的职业设计师人才匮乏。(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曾定位在电脑艺术设计技术操作员,结果证明用人单位并不只看好电脑软件操作熟练的学生,而更倾向于创意与数字技能兼备的学生。)

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职业性特点。其实,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着理论教学的路子发展,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明显欠缺。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经验更有教训,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目前,在多种资源渠道的支持下,能够在教学方法和目标上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加上我们结合现行教育职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性特色。

一、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加强设计艺术教育的职业化特征

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设置初期,就实行“毕业证+技能证书”的制度,技能证书包括CEAC平面设计师认证、Adobe平面设计师认证、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等,然而通过就业市场证明,这些认证考试只是评估了学生的软件知识的掌握,是基本的职业技能。2006年第二学期我们做了及时地调整,增加了装饰美工、广告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员、电脑美工等职业技能工种,这些都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说这就是就业前的培训,以此真正做到教育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境奇教授在广东省广告教育高峰论坛上曾说“专业的培养强调职业应用性。思考不仅用脑,而且可以用手做出来”。本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突出了高职类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生有一双灵巧的工匠之手。

以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为例,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我国步入广告大国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平面设计师约有30多万人,广告设计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对广告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广告设计职业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广告从业人员衡量自身水平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也是广告设计师职业准入的通行证,企业选择人才的衡量标尺。

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我们和社会各级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参与就业培训,通过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职业资质认定,形成就业培训网络;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为导向,按照国家艺术设计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培训科目,组织实施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就业培训;在政府及相关的管理机构支持下,做好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教研教材、师资培训等基础工作,强化实习操作训练;在职业资格认证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仿真模拟设计课题等先进教学技术方法的应用。

继续阅读

关于中学数字化美术教学的探讨

【摘要】中学数字化美术教学的应用是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了数字化美术教学的必要性,从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丰富学生的色彩经验,创新美术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数字化美术的相关学习工具,丰富中学美术课堂活动,创新美术教育评价方式多方面分析了数字化美术落实的对策,对于数字化美术教育的落实,对于中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美术教学;应用;必要性;策略

一、数字化美术教学落实的必要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对色彩方面的处理不是很得当,学生对色彩绘画基本技术掌握不是很理想,这就制约了学生美术作品绘制的效果,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完成作业任务,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实,多数中学生的色彩敏感度还是挺高的,能够有效地把握色彩的效果及色彩表现方式。但当学生进行色彩表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重视教育方法的创新,要能够借助于数字化手段提升学生美术基础训练效率,能够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开展美术色彩教学,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美术教学,色域调配更为丰富,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图案创新的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数字化美术教学的落实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数字化美术落实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要保障数字化美术的落实,作为教师必须要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美术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状态。这种方式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教师要认识到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化美术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美术教育,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要重视数字化教育手段,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借助于数字化手段进行有效的美术表现和创造,进行美术作品的有效鉴赏。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才能真正落实数字化美术策略,通过数字化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2.丰富学生的色彩经验数字化美术中所涉及到的颜色种类非常多,并且具体的颜色名称没有标明,在应用相关色彩进行表达的时候,一些学生面对新的表达工具,面对新的对象,在颜色选择和工具对象使用中,会存在一定适应难的问题。在颜色应用中,学生习惯于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行颜色的选择,学生忽视色彩的观察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绘图上面。而实施数字化美术后,传统美术教学中的调色盒没有了,具体颜色名称没有标准出来,这样,学生就很难有效地进行颜色的选择应用。要解决这种问题,保障数字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必须要重视提升学生对色彩的审美能力,能够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颜色本身及颜色的应用,多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体验领悟颜色应用新理论,能够引导学生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审视自己的作品,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用新的表现工具和材料进行美术表现,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色彩领域,多进行数字化美术操作与学习。

3.创新美术教育情境对于中学生而言,阅历不是很丰富,关于表象的储备不是很丰富。学生在绘画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感觉,不知道要画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美术教育创新,通过数字化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的美术素材,扩大学生美术视野,情境中有很多动态的美术内容,也有很多静态的美术内容,多种内容能够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现象力,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学生轻松掌握教育内容,提升美术教育的效率。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