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数字档案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管理在电力工程中应用对比分析
1.档案保管方式不同。传统的项目图纸等实物档案,按照卷册号有序地存放于库房的档案排架上,依照档案库的防火、防霉、防盗等规定进行保管。数字档案的安全保管建立在数据中心的系统安全管理、设备操作管理、访问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管理等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之上,侧重于防病毒、防攻击、防灾害等数据安全管理,其安全性明显高于传统档案。
2.档案利用方式不同。传统档案利用需要设计人员亲自到档案馆借阅,且受限于实体档案的数量、档案的借阅情况、档案馆的开馆时间等,利用率较低。数字档案充分利用网络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和实时性,随时为用户提供浏览或下载档案服务。数字档案的使用率远远高于纸质档案,使档案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但是,数字档案的频繁访问也对档案系统的健壮性、数据结构的合理性、档案编研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对策
1.加强档案管理业务平台建设。档案管理服务于电力工程设计工作,所以,数字档案管理平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协同设计平台集成于同一工作平台。电力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与档案管理人员,都使用该平台进行设计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并通过该平台实时在线沟通。在协同设计平台上设计完成的电力工程,其电子档案基于网络审核合格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接收、整理和网上归档。应用档案管理业务平台实现在线档案收集,保证了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并能定期对电子文档进行版本更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构建各类档案信息库。档案数字化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底图和文书档案需进行扫描,声像档案可采用录像转视频文件、照片生成电子图片等方式,集中进行数字化处理。工程档案采用大流水工作方式数字化后,需进一步进行网上编目,自动生成流水号、文档挂接等工作,构建各类档案信息库。档案管理平台具有电子档案密级和权限划分功能,可以根据密级和权限划分规则,对全部电子档案进行密级和权限划分,从而实现了档案信息库的自动安全管理。
3.实现数字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实现数字档案的自身价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电力工程设计人员,还需要革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对数字档案的存储、备份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定数据存储物理位置方案,制定数据备份方案,定期异地备份并对备份内容进行检查,落实存储和备份责任人,确保各项工程核心数据运行安全。二是对电子档案的密级和权限划分管理。使用者需根据工程档案密级和各自的使用权限查询、借阅电子档案,使各类资料访问具有可控性。三是对各类档案的工作流程管理。完善工程设计、科技资料、测绘资料、文书档案等各类档案的网上电子借阅流程,同时做好可借阅文档的网内加密工作,保证电子文档的安全有效利用。四是对相关人员的职责管理。革新数字档案业务职能,明确各个设备、各项工程档案对应的责任人,严格控制具有设备访问权限人员的操作,加强日常管理。
作者:周惠平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
论文摘要: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海洋数字档案的使用正改变着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对海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对海洋数字档案的特点、网络环境下海洋数字档案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海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网络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海洋档案的管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档案理论界对于电子文件是否应该转化为档案材料也从争论转为接受,这一革新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对文件档案的理解,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海洋档案管理工作。
1、海洋数字档案的概念和特点
在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美国的《档案与博物信息》编辑D.比尔曼以《虚拟档案》为题,第一次提出了与物理档案(Physicalarchive)和实态档案库(Physicalrepositoriesofarchives)相对应的虚拟档案(Virtualarchives)。国际档案理事会对数字档案的定义是:通常以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文件档案,它的内容只能通过机器来利用,并根据来源原则来组织安排。以此类推,海洋数字档案就是以代码数字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海洋方面的文件档案。数字档案改变了传统的档案载体形式与档案工作意识。数字档案的载体与传统档案的载体有很大区别,包括存贮电子文件、信件、图纸、报表所形成的软盘、光盘、硬盘和磁带等。数字档案中的信息资料不以传统的笔墨纸张等直观的形象出现,而是通过二进制代码以数字形式存贮,成为肉眼不可直接识读的记录符号。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当档案信息在完成数字化后以数字形式存在时,数字网络系统就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平台,为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提供可能,通常是以网站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海洋数字档案也有着与其他数字档案相同的特性。
2、网络环境下海洋数字档案的安全隐患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受载体的转换条件、存贮介质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海洋信息的丢失或删改,却不易被察觉。
海洋电子文件的信息共享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不同于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档案,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随意阅读,并且信息容量巨大,传输快捷,这种电子文件的共享性和易用性是其网络化运作环境决定的,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同时,也给海洋电子文件带来了不安全和泄密因素。
第一篇: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及措施
摘要:现阶段,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信息技术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这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来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建档案管理必须要紧跟时代脚步,加大信息化建设,以便于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
所谓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城建档案管理,并深入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以此来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管理步骤自动化、网络化以及电子化,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战略定位模糊
一是信息化建设在城建档案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二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实现的目标、发挥的作用及最终目的是什么?三是倘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未进行信息化建设,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后果?这些问题从宏观上来说都属于战略性定位问题,能否明确定位不仅影响城建档案工作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还直接决定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二)规范化建设程度低
一、数字化档案的概念
国内最早对数字化档案下定义的是武汉大学的邹悦,2005年在《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数字化档案是指传统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电子形式的档案。”2009年,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李殿环提出:“数字化档案的来源囊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网络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的出现,各个机构出现了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后存储于档案馆。另一部分是馆藏的纸质档案、胶片、照片等传统档案,通过现代数据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手段转化为数字化信息。”
二、数字化档案的发展情况
伴随我国高校逐步转向现代化管理,对数字化档案的建设进行了规划,并成为了全新的工作趋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将高校党务、政务信息,数字化校园产生的档案信息和电子文件的进行存储。因此,高校的档案相关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加强高校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1.数字化档案领域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发展趋势就是进行数字化的建设,到如今先进的技术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与科研的电子化建设打造了全新的网络环境,为数字化校园的转化奠定基础。高校档案从传统的纸质版逐渐转变为电子版,信息的存储载体为光盘和磁盘,并向数字格式转变,与此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的快递发展,大量的先进技术应用于管理工作、教学与科研,也转变为电子化档案,形成了庞杂的数字化档案。面对如此众多的、复杂的、新型的数字化材料和文件,为了更好地为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如何规范化管理和顺利展开数字化档案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了档案的相关工作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2.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存在的问题随着高校档案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职工、管理人员逐渐关注并了解相关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数字化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学校管理人员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缺乏对数字化档案建设的正确认识,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和偏见。高校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档案管理技能,还需要掌握数字化、网络化等计算机相关技术,成为既掌握现代科技技术,又精通传统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普遍偏低,专业知识单一,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层面,由于高校的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用于档案数字化的资金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目前应对的挑战如今,我国处于一个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年代,高校的档案相关工作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相关档案部门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对新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全面的档案知识结构、良好的信息道德以及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为了进一步适应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和快速发展的需求。高校的数字化档案工作应把具有较高价值的数字化档案放在首位,然后考虑利用率较高的档案和学校的特色档案,做到由点到面,按步骤数字化处理。主动展开服务,改变被动服务模式,主动了解用户的需求,调查档案管理和利用情况,介绍馆藏档案信息,宣传档案馆馆史和功能,主动解决用户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数字档案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使高校数字化档案建设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
三、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的变化趋势1.数据的来源及其分析该研究选择了CNKI数据库中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制定期刊的检索策略,以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1965年~201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采集时间为2018年8月18日,数据库更新时间为2018年8月18日。以"数字化档案"[主题词]AND"高校"[主题词]为基本检索词,共检索到405篇文献,删除国外大学、企业相关的研究,仅纳入我国高校档案领域关于数字化的研究,共385篇文献,分析工具为MicrosoftExcel。2.数字化档案领域论文的年度分布数据更新时间为2018年8月18日,根据2001年~2018年的论文数量变化可以看出,2005年之前关于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的论文发文量不是很多,但处于一个每年递增的趋势。之后2005年~2009年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年均发文量为20篇左右,2006年略有下降。2014年以后,年发文数量逐渐达到40篇并稳步上升。总体而言,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4.12%。3.数字化档案领域论文的期刊分布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前10名期刊发文总量为130篇,占论文总数的33.77%。期刊的发表周期和每期载文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也可据此观察出该研究领域发表成果的主体力量。上表中前十名排在首位的期刊为《兰台世界》,总的发文篇数为48,仅占12.47%,排名第二的期刊《办公室业务》发文量只有《兰台世界》的一半,其他期刊的发文数量占比也不是很高,因此,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发表的文章还是比较分散的。4.数字化档案领域高频主题词分析该领域的文献数量可以直接通过关键词的词频显示出来,还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排在前20名的关键词由于出现频率较高,把其定义为高频词。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分别有“高校”、“数字化”、“数字化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等。“高校档案”属于客体,是数字化高校档案领域的研究对象;“高校”属于主体,是该研究领域的认知活动与实践,“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客体非常重要的属性,而我国高校数字化档案的领域研究精华也被这几个关键词所涵盖,也充分反映了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数字化、信息化在高校档案研究领域的活跃性和主体性。“数字化”、“信息化”、“对策”出现的频次依次是128、29、23次,分别占所有关键词总频次的33.25%、7.53%、5.97%,占高频词总频次的20.51%、4.65%、3.69%。“数字化”、“信息化”是反映档案电子化的指标,直接体现了档案的电子化程度,“对策”可以体现应对高校档案数字化发展的方法。将高校档案数字化领域的所有关键词整理后,形成共现网络,共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见下图,都是围绕“数字化”、“档案管理”所展开的一系列热点研究,与高频主题词统计的结果完全一致,从共现网络中能更直观地发现,所有研究讨论的中心都围绕着数字化,随之展开各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
四、结束语
本技术通过统计高校数字化档案领域的论文、期刊、关键词并进行分析,根据发表高校数字化档案的文献热点推测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对多元电子化档案的探索,数字化档案的相关管理工作流程将有助于高校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最辉煌的一步,它让人们以方便快捷模式获得和保存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保存和传承下去,它为人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交往手段,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在这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有责任、有想法的人大胆实践,探索国际化道路。
摘要:档案电子政务研究总体上是一个体量不大,持续性良好;研究具有跨学科特性,文献重叠率超高;属于社科,偏理论;交流期刊为主,国家层面资助力度大;档案学及相关期刊是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成果以一般性理论文章为主;研究主体以高校为主;15个研究主题中以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为热点的状况。
关键词:档案;电子政务;档案电子政务;定量分析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组织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1]档案工作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2],电子政务环境下,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嬗变对现实档案管理实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改变,使档案管理对象由实质载体向虚拟信息转变、管理方式由手工作坊式向电子智能化转变、管理流程由事后整理向全程控制转变等。”[3]通过定量分析,有助于从宏观视角,整体上了解档案电子政务研究的状况,把握研究的要点及重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取自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检索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教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时间:2018年1月20日。检索条件:(题名=电子政务)(精确匹配),专辑导航:档案学、档案事业。检索方式:跨库检索。检索结果:330篇。
二、总量与年度分布
档案电子政务研究始于2001年,至今已有17年。17年间共发表研究成果文献330篇。最高时年发表42篇,最低时年发表1篇,年平均10.41篇。总体体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持续性良好,17年间一直有成果发表,没有出现中断。2005年到2012年是研究的黄金时期,峰值出现在2006、2007年。17年中只有5个年份成果数量在个位数,大多数年份的成果数量均在两位数之上。各年度发表文献及占全部文献比重的具体情况是:2001年1篇,占0.32%;2002年1篇,占0.32%;2003年22篇,占7.14%;2004年2篇,占0.65%;2005年24篇,占7.79%;2006年34篇,占11.04%;2007年42篇,占13.64%;2008年29篇,占9.42%;2009年22篇,占7.14%;2010年21篇,占6.82%;2011年19篇,占6.17%;2012年24篇,占7.79%;2013年9篇,占2.92%;2014年11篇,占3.57%;2015年23篇,占7.47%;2016年16篇,占5.19%;2017年8篇,占2.60%。
三、学科与层次分布
第一篇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贯彻一个主线、落实两个重点”的工作思路,努力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创国家二级档案馆为切入点,夯实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各项任务。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围绕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注重档案业务建设,使馆藏资源不断丰富、利用成果不断显现
1、圆满完成国家二级档案馆创建工作。在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局上下齐心协力,按照《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标准要求进行积极准备,逐项完善,使得档案馆达标升级工作得到了有序推进。在创建过程中全馆同志发扬“求真务实,团结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治档,在加强档案馆配套设施建设、档案的科学管理、业务拓展、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赢得了考评组的一致好评,最终以89的高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2、认真做好档案接收进馆工作。上半年,完成了对民生档案、实物档案、重大活动和一级立档单位的部分档案进馆工作,共接收“弥勒文化节”档案434件,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撤县设市二十周年档案37件,公证档案5717件,由市委市政府二办保管的有关全市荣获的奖牌和奖杯共32件,新接收寄存的城建档案2031卷。并在今年5月份和10月份分两批大规模接收全市54家一级立档单位的1991年至2000年的档案进馆,目前已有34家单位的档案基本完成进馆工作,现正抓紧进行计算机案卷目录、文件级目录输入工作,组织库房倒库和档案上架工作,为明年省一级档案馆认证复查打下良好的基础。
3、积极做好档案资料征集工作。通过拓宽征集渠道,加大档案资料征集力度,进一步发挥档案义务征集员的作用,广泛收集档案资料线索,注意对民间收藏品和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主要征集了家谱、族谱10卷,书籍、资料66本,接收了民革寄存的67副名人书画。所有这些资料的征集,大大丰富了我市的档案馆藏内容。
4、注重做好档案资源编研工作。在局党组的重视下,加大了对档案编研工作力度,今年先后公开出版了《三十年纪事》和《企业家》(续),这两本书文字总量达43万字,内容详实,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成果,弘扬了企业家艰苦创业精神,得到了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完成了《解放六十周年》篇的有关文字、照片的编辑整理和上报工作;做好2008年度全市大事记的整理、编制印发和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大事记的收集、疏理工作,并在网上公布,便于市民查阅。
5、及时做好馆藏档案数据积累工作。现已完成了新报送的现行文件的全文扫描、奉视新闻、声像档案整理、温湿度控制、网站维护等日常工作。逐步对馆藏所有照片进行扫描,共完成23卷799张馆藏珍贵老照片;对2008年《聊天八只脚》中有关地域文化内容的光盘,其中包括《发展中的档案事业》、《星期五档案》和《奉城纪事》进行了刻录,以利于录像资料的长期保存。并加强了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已完成考察调研,确定了功能需求,项目开始启动。
第一篇
2014年是执行《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2014年全市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深化数字档案发展,在档案新馆的平台上精心规划“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好档案的服务、教育、宣传功能,为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夯实馆室各项基础,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档案馆、室各项基础工作是开展档案工作的根本,是拓展服务、实现档案价值的前提。档案馆及各档案室要努力夯实各项基础,加强资源整合,保障档案安全,创新管理方法,积极争创国家一级档案馆及星级档案室。
1.优化机关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全市机关文档管理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切实做好行政中心各进驻单位档案实体集中、资源共享工作。对72家进馆单位档案,要严格对照标准,规范整理上架,做好目录与纸质文件、电子目录与全文的校核。各进驻单位要积极做好2014年度档案的整理工作,于10月底前全面完成2008年度及以前档案的移交工作,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数字档案馆室系统做好日常档案的上传及利用。同时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对荣誉、书画、礼品、照片等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大对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的全程跟踪、科学管理。
2.强化档案馆室安全规范管理。档案馆、室要积极开展档案安全管理教育,组织各类档案安全演练,提高档案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加强对档案安全隐患的监管,落实专人,定期检查各类安保设备和消防设施。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程序。认真做好各类台帐及登记簿,定期开展档案检查和到期档案的鉴定,组织实施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修复工作。
3.亮化档案窗口的查阅服务。充分发挥新馆服务大厅的开放功能,做好政府公开信息和各类资料的开放利用,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及时上报各类政府公开信息,确保全市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信息的及时性、公开性、准确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各类档案信息资料的工作,完善智能集成系统,展示档案馆现代化功能;优化窗口查档服务水平,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努力将窗口打造成对外服务的亮丽名片。
4.积极争创国家一级档案馆及星级档案室。对照《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高标准做好创建国家一级馆基础工作,全方位加强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力争上半年以高分通过国家一级馆测评。各单位要以争创星级档案室为抓手,努力提高基层档案室管理水平,力争2014年全市60家单位通过省星级测评及复查。
一、2013年主要工作
2013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档案部门的工作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做好档案文化、档案登记备份、馆藏档案资源、基层档案等建设,充分发挥了档案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作用。
(一)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档案工作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档案工作,褚银良县长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制定出台一系列档案工作文件,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县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县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实施“记忆工程”的意见》和《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和标准的规定》等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对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高规格召开全县档案工作会议,县四套班子参加,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做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作重要讲话。四是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登记备份“两大战略”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并有专项经费保障。五是新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档案馆新馆迁建工程重新选址,列入了2013年县重点实事项目前期计划,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项目建议书批复等前期工作。新馆规划用地9335平方米(约14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
(二)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更加规范,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一是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县登记备份中心的人员、制度、场地、设备等建设;积极做好登记备份发动宣传,分别召开了登记备份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主要民生部门参加的登记备份工作座谈会,举办了8场次的登记备份培训会;抓好重点单位登记备份工作,全年共有23家单位54类涉及民生的4.33T电子文件和业务数据备份到县登记备份中心,形成备份光盘120张,硬盘9个,并接受了省考核组的考核,被评为2013年度全省档案系统推进“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智慧档案馆平台全面运行,一期数字档案馆项目通过验收。完成了第一批220万页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第二批数字化加工完成公开招标,并已扫描80万页;档案馆室系统单机版开发应用,新增省规范化数字档案室8家、示范化数字档案室3家;档案网站文化功能进一步凸现,被评为省档案系统优秀网站。
(三)“记忆”工程更有举措,档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记忆”工程建设,坚持以项目推动档案文化建设,树立档案文化品牌。一是将档案文化建设提升到县委、县政府工作层面,县”两办“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记忆工程”的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入了目标考核,设立了专项经费。这一工作机制在全省是少有的。二是开展了“微视档”品牌建设,利用档案馆资源优势,借助县档案馆数字影像工作室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制作了1600多部“微视档”作品,这一独创工作先后被电视台影视频道、《日报》、《中国档案报》、电视台“看看看”栏目、中国网等媒体报道。三是档案文化作品及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了六集大型档案文献纪录片《缑乡岁月》的拍摄制作,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受到一致好评,荣获市档案文化建设优秀产品奖;编印了《记忆·十一五》和《姓氏文化溯源》等珍藏作品,其中《姓氏文化溯源》一书,荣获全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二等奖;完成了方言建档,开展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在力洋海头村建立了乡村记忆馆;建立口述档案资料库,以音频、视频形式留存记忆,目前已录制视频资料850分钟;建立地方名人档案,开展了叶颂清等历史名人及县文艺工作者等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指导档案文化研究开展工作。
(四)档案监督指导更加有力,基层档案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有了新手段。县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县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县重点实事工程档案监督管理。二是档案目标管理认定有了新增长,全年通过市级以上目标管理认定的达40家,居全市首位。三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有了新推进,有11家乡镇(街道)机关档案工作达到省二级以上,建行政村规范化15家。四是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有了新举措,印发《县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查阅利用服务指南》,通过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档案代查点等方式,增添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途径。
(五)档案馆基础业务更加扎实,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档案馆收集范围重新划定。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结合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县“两办”印发了《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县档案局制定了《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细则》,重点将一些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列入进馆范围。二是积极做好档案馆(室)各项业务建设。2013年,接待查档5600余人次,提供利用9300卷次;接收档案164卷,征集老照片2400张;对馆库进行了修缮,健全值班制度,加强了档案的安全保管。
(六)队伍建设更具活力,档案工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充实档案干部队伍,局机关新录用3名工作人员,增添了新鲜血液,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荣获全市档案系统“兰台杯”登山比赛团体冠军。二是加强档案人员培训,举办了全县档案岗位培训,全县有158人参加培训,人数创历史新高。三是创新档案宣传载体。开展免费为四世同堂以上家庭拍摄全家福及视频记录的公益文化创意活动,得到了全县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首次以电视访谈形式宣传档案工作,局长李海啸就《档案与民生》话题接受了县电视台“画音访谈”电视专访,这是档案工作第一次直面电视观众,通过荧幕向社会展示近年来县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档案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档案、尊重档案。四是在机关开展了“比作风、树形象,强效能、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自我加压,全力破解深入实施“两个推进”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口述档案建设获全省档案系统“比树强创”主题实践活动创新破难优秀案例。五是加强档案调研和学术研究,年初制定了调研工作制度,有2篇论文参加全国性交流。在县级以上公开媒体发表宣传报道63篇,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