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税收风险管理范文

税收风险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税收风险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税收风险管理

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

一、实行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

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对和处理)等手段,对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税款流失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税收行业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税收管理制度、行业税收分析、行业评估模型等管理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同行业、同一税种税负的弹性区间和行业税收管理特征规律,以期达到控制行业税负,防止偷骗税行为发生,防范税收风险的目的。因此,两者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将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实际税收征管实践中,可使税收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公平理论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公平感,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公平感由三维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指对资源结果的公平感受;程序公平则更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互动公平关注的是执行程序中人际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即包括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广大纳税人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骨干、重点企业,通常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程序、办税事项的流程、环节等希望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征管和服务中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除税收制度上的公平透明对待外,纳税人要求的公平、透明还包括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的纳税人,如对依法纳税的企业、操作性失误的企业、筹划性遵从的企业和恶意偷漏税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区划对待,税务机关采取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纠正。这样更能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执法环境和纳税人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

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同行业同税种税负弹性区间。两者的共性特征是整合分析纳税人各种涉税申报数据指标,包括各项销售收入指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物耗、能耗指标等动态、静态指标,利用税务机关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定的数理模型来计算、分析、预测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或背离正常的指标体系,判断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并为纳税评估、检查、审计、反避税等提供案源和线索。为此,将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更能体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监控管理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同时,也符合“两个减负”的根本要求和税源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的根本宗旨。

4、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纳税人更具税法遵从性,纳税服务更具普惠性。

继续阅读

加强中储粮直属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储粮直属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应对策略,以期提高税收风险管控能力。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建议;税收筹划

1影响税收风险因素

中储粮作为承担特殊任务的政策性骨干央企,长期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也导致中储粮基层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直属企业税收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涉税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部分财税人员税收风险意识不足,税务知识匮乏,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三是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应税环节增加,不能及时准确获得政策关键点,造成税务处理偏差,形成税收风险源;四是企业税务人员对企业业务了解不够,税收筹划能力不强,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税务信息。

2应对建议

2.1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构建高效内控工作机制

企业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并能够因环境、自身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才能有效堵塞管理上空白点,防止税收风险发生。

(1)制定直属企业税收管理手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梳理粮油购销、中转调运、仓储保管、出租租赁、重组并购等主要业务,分析涉税环节,明确适用税种、税率和相关税收法规。同时对涉税环节风险进行分析,明确应对措施,确保税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涉税行为。

继续阅读

金税三期背后的税收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金税三期”的出现主要是预防与监管通过税收漏洞进行的违法行为,保证我国税收管理安全稳定发展。主要通过对“金税三期”管理系统的介绍,深入分析“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与税收风险管理不匹配的具体表现,提出适宜的税收风险管理方案,为我国税收征管更稳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金税三期”;税收风险;管理

0引言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要由政府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征收。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也与时俱进融入了更多信息化技术,税收制度在经历第二次改革之后更加健全和完善,人们的税收风险意识也随之加强。2018年全国税务工作中提出要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国家税务机关也对新时代税收风险进行评估,制订了相关风险管理机制,“金税三期”的上线更是完善了风险管理内容。

1“金税三期”概述

“金税三期”是将互联网技术与税收管理相结合而进行的征管系统的创新,遵循一体化原则,组建统一规范的税务应用系统平台,通过运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将税务信息集中化处理,覆盖全部税种、工作流程、国地税机关并与相关部门联网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具体的来讲,“金税三期”是围绕着“一个平台、两个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组建的,一个平台是指将互联网硬件与办公软件结合统一的技术平台;两个处理是指在统一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总局与省局实现数据集中处理;三个覆盖是指覆盖所有税种、覆盖所有工作环节、覆盖国地税局及相关单位;四个系统是指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及决策支持四大系统。

2“金税三期”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

“金税三期”是在网络硬件与基础软件基础之上建立的,在此平台上总局与省局实现数据集中处理。“金税三期”具有强大的数据评估及云计算能力,该系统实施以来税收征管效率显著增长。“金税三期”到底强大在何处,我们通过以下几点可以体会。

继续阅读

互联网+创新税收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以税收为例,“互联网+”的提出,为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收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我国税收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税收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基于此,创新税收管理风险的各项工作,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对我国的税收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收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融入各行业中,从而实现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各个行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各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创新“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下的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部门顺应时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

税收工作是我国政府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的推动,改善了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的方式,创新了税收管理工作的理念。数据对于税收管理工作而言尤为重要,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使得税务工作者在采集信息、共享信息和征集意见方面更为便利,加深了数据标准的统一和数据的精度与深度,同时也增加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并且,税务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一优势,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税务部门的工作量,从而建立高效、稳定的税收风险管理架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打破传统税务工作中各自为政的问题。税务人员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的税收资源,从而保证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互联网+”在为税收管理工作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三、“互联网+”下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继续阅读

集团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党的对严防经济、财务领域的风险作了科学、周密、深刻的部署。鉴于集团企业规模化、跨区域乃至跨国运营的基本特征,必须要牢固学习贯彻关于对税收、财务风险的管控精神,尤其要在理解、弄透集团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和管理模式上狠下功夫,以便更好地管理税收风险。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模式;集团企业;税务人员;投资

1引言

从宏观层面看,集团企业的税收风险主要包含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以及税企关系风险三大领域。其中,内部风险税务监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和人员素质风险等;外部风险税收政策和环境风险;税企关系风险主要包含集团企业同税务机关的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等。在当前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集团企业要仔细识别和精确分辨各种可能出现的税收风险,并构建系统、完备的税收风险管控模式,进而为营造集团企业内部良好的税收环境奠定扎实的制度基础和可靠的智力保障。

2加快构建税务风险作业标准化流程体系

集团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税收风险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念头,时刻严守不发生全局性税收风险的底线,从各方面建构税务风险作业标准化流程体系。具体地说,在战略调整和重大运营决策层面,可把涉税因素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认证节点,要开启税收风险的科学分析与系统防范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对于并购环节税务的每项参与领域要严格把关,并在税务风险的识别和分辨上全面发力,特别是并购之后利益格局的重塑,更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取得上。在集团对外投资、并购或者兼并重组等事关全局的事件发生时,要增强涉税管控定力,对这些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项协议签署或运作模式的变更应有及时有效的调整举措。在日常运营方面,集团要加大对纳税政策的管控力度,在纳税政策的调整、税务登记、发票监督和管理、涉税会计业务的处置、纳税申报、税金缴纳等业务事项上均达至完全流程标准化作业。

3推动税务人员整体素质

“更上一层楼”从集团企业的整个宏观维度看,要增强全员税收风险防控意识,在集团总部要延揽各方综合素质较高的税务专业型人才,统筹健全集团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明确好、划分好税务风险防控机构的岗位、职责,集团要大力培育子公司决策层的税务风险观念,学懂弄通税务风险的基本防范之道,不断搜集企业内部、外部典型涉税案例,并将其层层传导至子公司的管理层,以引发集团和子公司上下的共同关注,形成共担风险、共迎挑战的强大合力。子公司的各项税务岗位调配,要优先选拔和任用税务专业技能过强、业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并加大对子公司税务从业人员在最新税务法律、规范的学习、培训力度,使之始终以税法领域的最新法律、规范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进而升华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诸多业务人员在业务前端有意识地辨识和预防潜在的税务风险,提升税收法律的遵从度,捍卫税法的权威。

继续阅读

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讲话

随着税收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各级税务部门和税务管理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和税收行业管理的理念均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在税收征管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完善。可以说,税收风险管理和推行税收行业管理已成为当前税收管理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两大主流。笔者结合基层国税工作实际,针对纳税人为主体的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如何有机结合、实现途径谈些个人的想法。

一、实行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

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对和处理)等手段,对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税款流失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税收行业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税收管理制度、行业税收分析、行业评估模型等管理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同行业、同一税种税负的弹性区间和行业税收管理特征规律,以期达到控制行业税负,防止偷骗税行为发生,防范税收风险的目的。因此,两者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将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实际税收征管实践中,可使税收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公平理论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公平感,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公平感由三维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指对资源结果的公平感受;程序公平则更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互动公平关注的是执行程序中人际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即包括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广大纳税人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骨干、重点企业,通常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程序、办税事项的流程、环节等希望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征管和服务中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除税收制度上的公平透明对待外,纳税人要求的公平、透明还包括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的纳税人,如对依法纳税的企业、操作性失误的企业、筹划性遵从的企业和恶意偷漏税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区划对待,税务机关采取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纠正。这样更能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执法环境和纳税人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

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同行业同税种税负弹性区间。两者的共性特征是整合分析纳税人各种涉税申报数据指标,包括各项销售收入指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物耗、能耗指标等动态、静态指标,利用税务机关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定的数理模型来计算、分析、预测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或背离正常的指标体系,判断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并为纳税评估、检查、审计、反避税等提供案源和线索。为此,将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更能体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监控管理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同时,也符合“两个减负”的根本要求和税源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的根本宗旨。

继续阅读

税收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风险管理也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技术、法律支持、相关数据获取困难、管理人员与纳税人矛盾日益增加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完善相关的法律条例和普及税收知识的建议。为了让税收更好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定要加强税收的风险管理,解决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纳税;管理

税收也叫赋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与其它财政形式不同的是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于税收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家税收征收困难、偷税漏税问题更加多元等情况也困扰着税务机关。针对当前的税收征收情况税务部门也加强了风险的管理,积极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何提高税收征收的准确程度,让所有的个人与单位都能够依法缴纳税收,促进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一切系统的发展都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当前税收风险管理中就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要知道,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数学模型方面的计算,但是这需要最专业的人员来做,一般从事税收方面的人员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所以技术方面已经成为税收风险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但现在税源风险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数据信息分析能力缺乏问题,而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新进年轻人员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完成工作,这也与我们需求的现实不符。

继续阅读

税收与银行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近年来,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理论探讨和应用方兴未艾。自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首次正式“防范税收风险”以来,确立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1,2]。税收风险管理已在江苏国税、深圳国税等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就国际税收实践而言,税收风险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创建企业型政府逐步引入的[4,5]。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以风险计量和资本配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距国际活跃银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迅速、应用效果也较为明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总体来说相对成熟,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而言,如何借鉴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税收征管自身特点加以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

1.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似性。德国学者阿尔巴特·翰瑟尔(又译为海扎尔)在1919年德国税法通则制定后提出,主张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依据税收法律之规定,而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公法上债权债务关系[6]。其实,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与一般债权的顺序问题,也就说明该法承认税收是一种债权。税收作为“法定之债”,征纳双方处于对等地位,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作为债权人,有依法征税的权力,负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义务,强调对纳税人服务意识[6];纳税人作为债务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若其不按时履行义务,需向国家等债权人支付滞纳金,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同时会带来国家税收流失的风险。这实质上同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此外,同商业银行要求贷款客户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一样,事实上税务机关也可以依法要求纳税人为应纳税收设定债权担保,只不过应用不如银行普遍而已。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基础的相似性。不管是税收流失风险还是贷款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纳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交易对手或纳税主体作为信息优势方,可能采取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债权方的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债权方需要尽可能地收集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以在谈判和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信息获取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加强客户识别和贷后管理;税务机关需要加强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同时,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会信用环境,增加纳税人或客户的失信成本。

3.纳税遵从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似性。银行信用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都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或足额纳税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称违约风险。税收风险与银行风险类似,理论上也可以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应税规模敞口(或违约时风险暴露EAD)、时间期限(M)等维度来量化。比如违约概率(PD)可由纳税人或客户的静态特征指标、动态财务税收指标、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要素进一步加以度量和预测。违约损失率(LGD)指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与特定债权的抵押、担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偿优先性、金融账户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与执法环境、清收费用和债权保全的回收能力有关。对于银行贷款违约时风险暴露(EAD)包括贷款本金余额和应收利息,较为容易确定;而应税规模敞口仅指应缴税额,除了税率比较确定外,税源相当于贷款本金,事先税务机关并不知道,只能根据纳税人销售、资产、利润、水电消耗、行业统计信息、历史月交税金等间接预测,加之复杂的税前扣除事项和减免优惠税收事项,使得税源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4.税收执法风险和银行操作风险的相似性。从风险成因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与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都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风险来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人员风险包括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徇私舞弊、渎职侵权或不作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与有税不收现象共存[7];培训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风险体现在登记、征收、结算、稽查等环节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外部事件和环境影响包括地方政府干扰、外部欺诈等;税收法律不完善、级次差、权威性不够而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随着税务系统大集中、电子税务业务的发展而带来的IT风险。

5.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相似性。我国税收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79年“拨改贷”[8]和1983年国营企业“利改税”[9,10]的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而逐渐显现的;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是排斥风险的,是一种确定性经济,基本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设立3家政策性银行而开始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分税制改革,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上市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客户(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税源管理(或金融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新的金融产品或税种税制结构调整不断出现,业务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信用环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扰等,使得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和税务机关共同的内在要求。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