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水利实训总结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对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向现代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等方面的应用优势和现状;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群、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全过程“3+1”课程体系;结合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的教学改进途径。研究以期促进课程建设,对专业课程体系也具有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真实三维信息建模,达到建设、设计、监理、施工、设备、运营等不同参与方,在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等不同阶段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共享,模型具有描述可视性、信息完备性、更新关联性、引用一致性等优点。目前BIM技术应用最早、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是美国,包含引用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实施标准;发展最快是英国,并根据信息共享应用程度分为3级;新加坡强制推行BIM的应用,并明确了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建模方法、建模深度和质量要求[1]。2012年我国开始编制BIM标准,并了JG/T198—2007、GB/T25507—2010、GB/T51212—2016和GB/T51235—2017等4个标准,构建了P-BIM和CBIMS等BIM标准框架。具有BIM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BIM没有系统统一标准、有经验的开发和应用人才匮乏、平台投资大,限制了BIM推广和应用。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产业,BIM技术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1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1.1设计方面
传统的二维CAD施工图纸不利于各参与方信息协同与共享。BIM三维实体模型能自动导出坝体二维剖面图,减少设计绘制工作量;BIM技术改变了传统先结构后施工图设计流程,可实现结构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数据共享、协同工作,达到工程结构和工程设计一体化;协作平台Vault能使任何一方的一个细小的修改和变更都能协同联动,进行关联的修改和变更,避免传统以纸质载体为主和相对独立的设计、施工、运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确保工程在不同阶段信息的时效性、实效性、唯一性和及时性。特别对于受温控、生产能力、进度要求非常复杂的大坝,如何科学确定大坝分层分缝、坝浇顺序、浇筑进度,传统设计很难一步到位。通过导入影响浇筑的影响因素变量,利用BIM技术能快速自动生成不同浇筑方案下进度和各项指标的时空动态信息,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1.2施工方面
可视化将复杂的施工过程通过动画视屏仿真技术预演施工过程,对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进行预判,并能将工程施工形象进展、信息和数据能以图表形式输出。为降低施工布置、进度控制、人财物安排、施工调度的风险,提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施工依据。3DMax可视化仿真难以对复杂异构水工结构进行建模,GIS建模时效性、实效性和协同性差,需重复建模、精确度低[2]。BIM技术平台Civil3D软件具有数字化地形模型功能,可以导入静态三维地形图,为施工平面布置提供依据。在三维数字地形图上,结合坝基坝肩开挖设计曲面,通过地形动态填挖取舍,生成形成坝体开挖地形动态曲面。在开挖地形曲面空间内自动生生坝体三维空间模型,Revit软件“族”工具按规范要求,进行坝体分段分块施工的时空三维实体模型导出。
1农业水利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物质生产部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科学、大企业、大系统的出现,城乡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智力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商品之间出现激烈竞争,知识技术需求增长,行业与行业及跨行业的结合态势形成,大批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从自己的本行业中游离出来,涌向新的行业。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也在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水利业从外延的粗放型向内涵的效益型,从外延的劳动密集型向内涵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单为生产服务农业的水利工程和用水管理制度的传统农业水利向以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的现代农业水利转变。严格讲,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质是一个与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现代农业水利注入新的内涵外延、人才规格的特征、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等诸多因素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1.1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回顾展望我国农业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它将经历或正在经历着三个阶段,即以由解决人类生存生活为目的的原始水利阶段向着以兴建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工程水利阶段发展并逐渐向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水利阶段过渡。其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根本变化。
1.2现代农业水利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研究农田水分及盐分的运动规律。研究农作物需水、土壤水及其溶质的运动,探索水、土壤、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灌水制度,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改良土壤。
②研究灌、排、节水技术及其设备。地面灌(沟灌、畦灌、格田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以及明沟排水和地下排水等。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水文水资源专业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制度背景和实施过程,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根据学情和实际情况,导师的工作任务也略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导师制,理清工作思路,在学生中发放了电子调查问卷,从实际存在的问题着手,进一步改善双导师制度的工作效果。
关键词:双导师制;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1“双导师制”实施背景
2013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颁发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而我校作为培养适应工作发展需要的水利第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院校,这一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经过我校领导多次和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我校在2017级水文水资源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施了“双导师制”,即:技能导师和职业导师。学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导师工作任务清单。以培养较高水利行业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基本目标,将“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搭建一种全方位的专业教育架构,加强和改进学生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导师实践过程
河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每年人才输出量很大,而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学生选择省内就业。水文水资源专业在我校属于小专业,就业面向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等部门,从事河流防汛抗旱的水文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监视、预警以及暴雨、洪水分析预报、水文预报方案编制、水文水利计算、水质监测,负责有关水事纠纷、涉水案件裁决、防洪影响评价及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所需水文资料的审定和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等工作。水文水资源专业和其他综合性的专业相比,就业优势并不明显,学生就业始终面临着瓶颈。为了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在学生一入校就要培养学生有“找出口”的意识,这也是职业导师设立的目的。职业导师从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中选取,其工作重点为指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对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专业学习、选修课程、素质拓展提升,认知岗位,行业动态等方面进行指导。这和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并不冲突。我校水文水资源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个人职业基本素质养成阶段,主要为第一学年。此阶段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水利事业和专业的热爱与认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此阶段职业导师主要工作为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校史校情,在校学习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行业历史和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行业需求。第二阶段:专业基本素质养成阶段,主要为第二学年。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并结合校内实训及企业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此阶段职业导师的主要工作为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给予选修课的选取、课下知识拓展等方面的建议。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另外也可以针对学生学术和实践能力的薄弱,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和职业规划等形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提高满足主要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水平。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素质养成阶段,主要为第二学年下学期及第三学年。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要求,遵循行业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完成与岗位要求紧密联系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水文水资源专业综合素质,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职业导师是学生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熟悉的,通过在校期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自身特点、能力和兴趣等更了解,由职业导师担任他们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并为学生择业与就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指导。就当前水文水资源专业的就业政策与形势、应聘技巧、职业素养与就业准备、职业适应等进行讲解,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定位,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顺利与工作岗位衔接。
3技能导师实施过程
结合现在大学生就业后存在眼高手低、浮躁、沉不下心来、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聘请生产一线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和有能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技能型教师作为技能导师,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零距离”上岗和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功能上作用显著。比如我校聘请了全国技术能手、黄委首席技师和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李老师作为学生的技能导师,并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学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由于聘请的技能导师在自己的生产一线有具体的工作。辅导方法采用定期讲座、座谈、个人交流、学生专业认识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具体形式。另外利用Email、电话、QQ、微信等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以提高沟通效率和效果。导师制考核由学校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组织协调,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评定职业导师的等级,年底进行全校职业导师的整体考核。每学期考核一次,每学年两学期的平均成绩即为职业导师的学年考核成绩。通过学生评议、系部考核小组进行考核的形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同时将职业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和次数等工作量进行折算,其考评的结果主要用于发放教学课时费补贴。
作者:刘赫单位:黑龙江省水利工程技术学校
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缺乏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学生参加计算机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致使教学只能成为纸上谈兵,重记忆轻应用,知识与生活脱节严重,忽略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三种原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单一性,缺少灵活性,学生终究还是孩子,爱玩爱动,注意力很难持久,自我约束能力弱是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这些问题与课堂教学对纪律的要求是相悖的。由此就引起教与学之间的冲突。
很多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会在教授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小游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但是许多教师所采用的游戏方法形式单一或者依赖于教参,即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也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结果学生只能是边学边忘。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改革新策略。一是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推陈除新,因此就要随时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科技资讯,让学生们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时代的需求。
同时也就要求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接受新资讯的能力,多进行研究探索,这样有效提高其对计算机技术的领悟与认识,让教师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科研资讯和实践操作、研发的相关知识,有效的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引进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给学生设定目标,例如要记住的理论知识,要学生领悟理解的操作技能,等等。
(2)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实教。让学生切实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到成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也能使基础好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又能使后进的学生厚积薄发,迎头赶上其他学生。
(3)要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问题。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可以对每组学生的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好的学生要表扬,有问题的,也要及时予以指出,并解决问题。三是强化实验和实训课程。计算机技术实践的方法主要就是实验和实训。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为适应新时代水利发展需要,目前水文水资源专业人才教学培养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能迅速适应当今时展的人才。通过对河南省水利系统用人单位的调研,开展水文专业人才教学改革探究。从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等方面探讨了以适应社会新时代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在自然资源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作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水污染治理及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1]。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作为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学科,是以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为基础的水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社会现代化水利建设进度的加快,对新一代水文与水资源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能胜任技术、管理、科研等不同岗位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为此,需改进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注重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对实践能力、工作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
一、用人单位调研及结果分析
站在社会新时代的今天,从事水利相关方面的人员也应具备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与研究性人才,在教学培养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定位,力求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2]。为探索出适应社会新时代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以下称“我系”)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水利系统(含水文领域)的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调研工作,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共发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过对73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水文人才培养定位需适应新时代要求调研发现,水文领域需要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并具有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是能从基层工作做起,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技能。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在国土、水利、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这种适应“社会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才满足现代化水利事业的需求。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练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工程局工作,从事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密切相关的工作。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在培养过程中,除需要设置系统的本专业必修课程外,还有必要开设一些与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完成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无缝对接(见表1)。
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主要利用几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结合实际生产性任务进行。例如,数控铣削操作技能实训就涉及到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数控车维修实训就涉及到数控车编程与操作、PLC技术及应用、数控系统原理等课程。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中级工的考核要求并取得中级工技能证书。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的场所还应为学生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2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时间里进入校外实训基地结合岗位任务进行。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完成岗位任务,提高其职业竞争能力。“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使其成为真正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本专业已经形成了包括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在内的实训环境,具体见图1。学生通过学习与考证在提高专业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提供保障。
2校内机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由于长期以来理论课程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对加工的零件、设备、工装夹具等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凭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去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感到难度非常大,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校内生产性机械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基本素质,为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顺利交接打下良好基础。
2.1学生是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零件加工,实训过程即是生产过程,在实训的过程中完成真实零件生产,既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同时创造了效益,降低了实训成本。学生参与生产,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为此,可对参与真实产品生产的学生进行了考核选拔,把在仿真实训阶段表现较好的学生安排到具体生产岗位,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发现有学生不适合某个岗位的,及时进行调整。通过竞争上岗,还可以刺激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提高积极性。
2.2企业化管理运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并根据生产任务情况,灵活安排学生生产性实训。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期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如工时量、产量、产品合格率等),参考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实训成绩作出评价。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实训基地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将原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在课室中讲授的理论课程改造成以能力为目标、以真实任务为载体、上课地点改在生产性实训车间的新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零件的车、铣、刨、磨、钳等加工,参与零件图纸的绘制、工艺文件的编写、机床的实际操作、零件的质量检验及设备的日常维护等工作,同时还参与工装夹具的管理、生产调度、班组管理等一线管理工作,强化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机械工程基本技能。通过真实的企业零件加工作为载体,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浙委〔〕88号)精神,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全年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目标,促进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二、工作目标
从年8月初开始,利用二个月时间集中力量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落实行动。通过“三查四促二保”,即检查安全认识是否到位、隐患是否排除、责任是否落实,通过排查促进整改措施落实、主体责任落实、重点地域的较大特大事故得到遏制、基层基础工作和长效机制得到落实,确保重特大事故的坚决防控、确保全年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三、检查范围和重点
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范围是全县所有行业与领域。重点检查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旅游、学校、水利、地质灾害、防雷、机械冶金、有限空间等行业(领域)。检查内容如下:
(一)交通运输领域。重点检点路段、危险路段及曾经发生事故的路段,特别是临水临崖路段、桥梁、弯道、隧道、路口等场所交通设施是否符合要求;重点检查客运车辆、学生接送车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设施、驾驶员以及行驶线路等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对无证无牌、非法营运、拼装车上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超载行驶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依法打击。
(二)消防领域。重点检查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设置和消防审批情况;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制度、消防检查、巡查、消防设施、器材设置、维护保养、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情况;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演练,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持证上岗,尤其是“多合一”场所、出租房、简易棚屋、高层建筑、通天房小作坊火灾隐患整改,火电规范使用等情况。
一、发展目标
在硬件上,通过整合中心城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重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拓一批资源共享项目,打造教育新品牌、开发创设新亮点,以项目带动教育稳步、均衡发展,全面改善中心城市学校办学条件;在软件上,通过高质量、高水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内涵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推进中心城市各类教育再上新水平。到2012年,中心城市教育基本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良化,使中心城市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学前教育。中心城市学前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中心城市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类残疾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
普通高中教育。中心城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中心城市职业教育与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公用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打造一批专业品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增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高等教育。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有突破性发展,学院力争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设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经济文化建设与创新项目,发挥重点项目建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创建若干个具有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的特色学科、品牌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特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在产学研结合上发挥引领作用;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力争达到在校生6000人(大专生5000人)左右,完成校园二期工程建设,顺利通过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分校区建设,进一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中心城市要加快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